读史笔记——云南陆军讲武堂论文_陈一然

读史笔记——云南陆军讲武堂论文_陈一然

陈一然 云南师大附中文六班 云南 昆明 650106

“风云滚滚,感觉他黄狮一梦醒。同胞四万万,互相奋起作长城……”时至今日,雄壮的歌词似乎仍回荡在翠湖西畔那幢在夕阳晚照中辉映出令人心动的辉煌的明黄色走马转角楼中央的练兵场之上。近百年前,多少热血英杰从这里走出,一些功成名就,一些一去不返。可他们前进的步伐没有停止过,坚定的眼神没有偏离过,拯救国家民族的决心没有动摇过。论中国近代军事发展中的影响力,若它排第二,那便无处能及第一。这便是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东北陆军讲武堂、黄埔军官学校并称为中国近代四大军校的云南陆军讲武堂。

坐落于翠湖西路,云南陆军讲武堂是我国唯一整体留存下来的百年军校老建筑。现存云南陆军讲武堂的主要建筑,是一院规模宏大的走马转角楼,“一颗印”式的土、木、石建筑,呈正方形,东、西、南、北楼各约长120米,宽10米,对称衔接,浑然一体,四角有拱形门洞可出入。南北楼为学院宿舍,南楼中部凸起,为阅操楼。楼内由一条全长480米的走马转角通廊,将东南西北四楼连为一体,适应军事院校作息准时、行动敏捷、通行顺畅的要求。值得注意的是这幢建筑是由清政府修建的中西合璧式建筑。其外墙均为深米黄色,典雅、大方而沉稳。门檐、窗檐均呈拱形,大门采用铁栅门,楼内采用法式廊柱、雕花和线条,主楼内是长廊的设计。这是法国建筑的特点。东楼正门的设计,屋顶是中式的,而整个正门外体却是法式的,四根主立柱石块叠加,分段分层拔高,面墙中高旁低,墙顶边缘呈多花瓣微弧形,柱顶突出,有古头盔式的装饰物。这也是法国建筑的风格,绝不是中式的。但为了应对特殊的气候和环境,建筑又包含了许多精妙的中式元素。由于距原来的沼泽地带(菜海子)较近,为了防止水浸受潮,墙体都是用大青石砌成,用煮得烂熟的糯米汤冲制土墼,用滚烫的豆浆拌石灰砌青石,用云南特有的沙松制成的梅花桩作为地桩,百年之后仍然牢固如初。

令云南人骄傲的是,如此宏伟巨制是出自云南泸西人李守先之手。作为以实力考取清廷留日学生名额的才子,李守先在日学成归来便被委以重任,负责讲武学堂、护国门(包括护国桥、护国路)等重大工程建设。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清宣统元年(1909年),由于甲午战争惨败,各地军队腐败不堪用,摄政王载沣决定演练新军,在昆明原黔国公沐英练军处创设讲武堂。1910年大批日本士官学校第六期毕业生学成归国,云南讲武堂得到新血液补充,其中云南腾冲人李根源出任总办(校长)。1909-1911年,清朝云南讲武堂兴办了三期。1911年,讲武堂大部师生参加“重九”起义,推翻清王朝在云南的统治。1912年,蔡锷将讲武堂改名为云南陆军讲武学校,但习惯上仍称“讲武堂”。1922年,唐继尧在讲武堂创办云南航空学校,是中国第二所正规的航空学校(第一所为袁世凯于1913年创办的北京市南苑航空学校)。1924年,受刚创办的黄埔陆军军官学校校长蒋介石调遣,讲武堂部分师生前往黄埔军校担任教官,因此说云南讲武堂是“黄埔的摇篮”。至1935年,讲武堂完成其历史使命,改为中央陆军军校第五分校。

清政府万万没有想到,自己亲手培植了埋葬自己的掘墓人;中华民族也万万没有想到,西南边陲的一所地方军校会拥有如此闪耀的将才星空。在云南陆军讲武堂办学的26年里,先后走出了新中国的两位元帅——朱德和叶剑英,“护国三杰”蔡锷、李烈钧、唐继尧……其培养出的滇军转战天南海北,先后参与云南腾越起义,昆明“重九”起义,台儿庄、中条山、长沙、长衡、南昌等二十余次大会战,为中国革命和抗日战争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有研究调查显示,在所有降日和亲日部队中,没有一支是由讲武堂毕业生率领。可以说正是有了讲武堂在西南后方为前线输送有生力量,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拥有民族气节和正义感的爱国官兵,中国的军事力量才能在帝国主义的高压侵略下顽强不倒,持久抗日才成为现实,云南的民主和解放才成为可能。由此可见,教育与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存亡兴衰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一个国家的教育事业发展起来了,才能源源不断地产生适应时代需求的人才,国家强盛和民族复兴才成为可能。

论文作者:陈一然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2019年3月总第17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4/18

标签:;  ;  ;  ;  ;  ;  ;  ;  

读史笔记——云南陆军讲武堂论文_陈一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