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形成与发展研究_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论文

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形成与发展研究_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论文

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形成与发展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思想政治论文,教育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5707(2013)11-0012-05

思想政治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诞生近30年,在学者和理论工作者的勤奋耕耘下,这门学科得到了很快的发展。研究这门学科走过的理论发展历程,对于丰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体系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具有重要价值。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形成和发展过程的分期,理论界有不同的划分法。我们以教育部组织编写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教材为依据,将其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78年至1985年,思想政治教育学学科理论体系萌芽阶段;第二阶段为1986年至1990年,思想政治教育学学科理论体系的形成阶段;第三阶段为1991年至今,思想政治教育学学科理论体系的发展阶段。

一、思想政治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在这一阶段,党和国家领导人、理论工作者纷纷发表讲话、文章,有的学者还出版了专著,论述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门科学,提出要将思想政治教育建立成一门独立的学科。

(一)关于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门科学的讨论

从1978年开始,论述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门科学及建立学科的问题成了热门话题。

1978年5月29日,叶剑英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毛主席关于革命军队政治工作的学说,是无产阶级军事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军事学说的重大发展。它是前无古人,举世无双的。我们一定要完整准确地学习毛主席关于政治工作的理论和指示,全面系统地把它继承下来,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以运用和发展。”[1]1980年4月,全军政治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韦国清在讲话再次强调:“政治工作也是一门科学,有其专门的知识。”[2]由军队开始,一场关于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和建立一门思想政治工作新学科的讨论很快波及到全国的各行各业。

1980年5月至6月,原第一机械工业部和全国机械工会联合召开了思想政治工作座谈会。在会上有不少人就如何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探索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的途径,以及形成一门社会主义的思想政治工作新学科的问题展开讨论。原一机部副部长孙友余以《把在社会主义企业中发挥人的积极性的工作建成为一门现代科学》为题,做了长篇发言。“做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长期革命斗争的优良传统,我们有极其丰富的实践经验,决不能忽视这个传统。调动人的积极性问题,过去没有明确作为一门科学,事实上也没有达到一门科学的高度。如果承认是科学,就要作大量的调查研究工作,推理、总结、归纳、概括实践经验并吸收现代科学的成果使它成为有理论有实践的一门科学。”[3]30-31他在讲要不要把调动人的积极性的工作建成一门科学时说:“我曾提议,把社会主义制度下研究发挥人的积极性的这门科学叫做思想政治工作学。”他还强调,建立思想政治工作学“要以我为主,认真总结我们固有的成功经验,使之系统化、理论化,吸收国外科学的、具有普遍规律性的东西,形成带有我们自己社会和民族特点的做人的思想工作的新学科。”[3]30-31

1980年8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了严求实的文章《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门科学》。论文作者从4个方面论证了思想政治工作为什么是一门科学,作者认为:“无产阶级思想政治工作作为一门科学,它的研究对象是人们的思想政治状况及其形成变化规律”。“无产阶级思想政治工作作为一门科学,有它的独立的研究领域。它是关于人的科学,又与其他有关人的学科有不同的分工。它所研究的是对现实社会的人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及其规律。”“无产阶级思想政治工作作为一门科学,它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以及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等。”“无产阶级思想政治工作作为一门科学,有它自身固有的规律。”[3]34-35

著名科学家钱学森非常关心这一讨论,他在《从社会科学到社会技术》一文指出:“思想政治的科学可以称为马克思主义德育学。它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的。其基础是政治经济学、心理学、伦理学、社会学和教育学等。我们也要吸取历史上的可以为我们所用的东西。我们一定要早日建立这门德育学。”[4]他认为,要把思想政治工作作为一门科学,科学地做思想政治工作。

1983年1月,召开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首次全国职工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门治党、治国的科学。1983年7月1日,由中共中央批转下发的《国营企业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提出:“中央和地方要筹办以培养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干部为目标的政治院校。现有的全国综合性大学、文科院校,各部、委、总局所属的大专院校,有条件的都要增设政治工作专业或政治工作干部进修班”,《纲要》还指出:“要经过若干年的努力,在全国形成一个初级、中级和高级的政治工作干部的教育训练体系,在全体政治工作干部中造成一个人人奋发学习、刻苦钻研的好风气,努力造就一大批思想政治工作能手,一大批精通思想政治工作的专家。”[5]

(二)思想政治教育学萌芽阶段的代表作

思想政治教育学萌芽的标志性成果主要有张蔚萍、张俊南合著的《思想政治工作概论》、上海市高教局主编的《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等。

1.《思想政治工作概论》是一部较为系统地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的书。该书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一是明确提出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门科学。该书的开头就提出:“经济工作是一门科学,技术工作、管理工作、军事工作也是一门科学,那么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是不是一门科学?”作者认为:“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同党的经济工作、技术工作和其他科学工作一样,也是一门科学,而且是党性和实践性很强的一门综合性的科学。”[6]1该书明确提出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门科学。二是论证了思想政治工作具有客观规律性。思想政治工作能否成为一门科学,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思想政治工作是否具有规律。作者对此作了明确回答:“人们的一切行动是受思想支配的,而支配行动的思想,是人们所处的社会条件、生活条件、工作条件、知识素养以及环境诱迫等客观条件作用于大脑的结果。这就是人们思想和行为活动的基本规律。这个规律决定着整个思想政治工作的规律。”[6]3三是提出了思想政治工作的研究对象。作者提出:“思想政治工作研究的对象是千百万群众的思想政治状况及其活动规律,其重点是研究党对人们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规律。”[6]6该书关于思想政治工作研究对象的论述,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诞生提供了理论依据。总之,《思想政治工作概论》一书所阐述的理论,勾画出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体系的雏形。

2.《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的诞生产生了重要影响。一是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的基本理论。《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尽管研究的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但该书对思想政治教育地位和作用、教育对象、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和内容、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及其规律、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和方法、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建设以及加强和改善党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等问题的论述,为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理论体系的构建奠定了基础。二是明确提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是一门科学。该书认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是高等教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一门实践性、战斗性、党性很强的科学。该书还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下了定义:“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是研究高校学生共产主义思想和道德行为的形成、变化、发展的规律和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的一门科学。它具有独立的研究对象和研究领域。”[7]三是初步构建起了学科的理论体系。该书指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大体包括4个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论;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体系;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体系。这些论述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的诞生起了直接的催化作用。

二、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形成阶段

思想政治教育学形成阶段的标志性成果主要有陆庆壬主编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该书第一次以教材兼专著的形式明确了学科名称。

(一)思想政治教育学形成的专业背景

1984年6月,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等联合召开了全国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会议提出,大专院校,有条件的都要增设政治工作专业,为了落实这一精神,教育部召开了学科专业论证会。经过论证,确定学科名称为“思想政治教育学”,专业名称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初步拟定了专业的课程设置,决定1984年开始在12所高校招生。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创办和发展,为思想政治教育学学科理论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二)思想政治教育学形成阶段的代表作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的理论价值和历史贡献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该书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的概念。《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对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学下了比较科学的定义。该书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这一社会实践活动,就是一定的阶级或政治集团,为实现一定的政治目标,有目的地对人们施加意识形态的影响,以期转变人们的思想,进而指导人们行动的社会行为。”[8]4“思想政治教育学是研究人们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意识形成、发展的规律的科学。”[8]5这两个定义对以后的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二是该书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关于人们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意识形成、发展的规律,是研究依据人们的思想发展规律科学地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8]11三是《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初步构建起了比较完整的学科理论体系。该书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在总结我党思想政治教育丰富的历史经验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新鲜经验的基础上,吸取有关学科的理论成果,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原理作了比较系统的探索。

三、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发展阶段

1990年至今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发展阶段,这一阶段的重要特征是学科迅速发展。

为了促进专业和学科的发展,原国家教委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织专家进行了两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材的编写工作。

第一次组织编写教材是1991年。由陆庆壬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出版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对复旦大学出版社1986年出版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进行了较大的修改和补充。该书重点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基础、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等问题作了进一步的探讨,深化了这部分内容。此外,还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这一章。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考察”、“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职能”由原来的节独立成章。这部教材对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理论体系的完善增添了新的内容。

第二次组织编写《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教材开始于1994年,出版于1999年。由邱伟光、张耀灿主编,邱柏生、罗洪铁、陈万柏等参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出版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被教育部列为“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该书2002年获教育部优秀教材二等奖。这部教材汇集了理论界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的新成果,全书设立了13章,除绪论外,增加和调整的内容有:“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继承与借鉴”;“思想政治教育学的范畴”;“思想政治教育的机制”;“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该书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系统论述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和规律、地位与作用、环境、教育对象、目标与内容、机制、原则和方法、评估、队伍建设、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等内容。该书基本上体现了当时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的发展概况,对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的内容作了新的探索。

教育部师范司为适应师范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开设思想政治教育学的需要,还委托张耀灿教授、陈万柏教授主编了另一本《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2001年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07年出了第二版。与第一版相比,第二版发生了两大变化。一是书的结构发生了变化。将第三章“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考察”作为附录,将第十三章“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估”删除了;将第六章“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第十四章“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素质”合并,改变为第七章“思想政治教育者与教育对象”;将第十五章“思想政治教育者的领导和管理”改变为第十二章“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将第二章“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基础”改变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基础和知识借鉴”。

二是内容的变化。具体来看,其一,论述了党的建设理论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直接理论依据。2007版本中指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指导思想是必须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这就抓住了执政党建设的主要矛盾,为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使党的执政方略更加完善、执政体制更加健全、执政方式更加科学、执政基础更加巩固指明了方向。其二,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特点及分类。在2007版本中作者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特点及分类”,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具有客观性、多方面性、层次性、发展性的特点;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由个体性功能和社会性功能两部分组成,并论述了思想政治教育个体性功能的概念及分类。作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个体性功能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生存功能、个体发展功能、个体享用功能。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功能在2001版本中提的是保证功能、导向功能、凝聚功能、激励功能、调节功能、转化功能,在2007版本中则概括为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其三,修改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特点。2001版本中作者提出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特点为:社会性、实践性、同时性与多端性、长期性与反复性。在2007版本中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特点修改为:明确的计划性、鲜明的正面性、突出的复杂性、广泛的社会性、积极的引导性和明显的长期性。其四,论述了“四有”新人内在精神素质的培养。在2007版本中,作者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论述了“四有”新人内在精神素质的培养,指出了培养“四有”新人的内在精神素质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帮助人们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引导人们形成积极健康的精神状态、培养人们良好的道德品质、增强人们的法制纪律观念、促使人们形成重视教育的态度、提高人们的文化知识素养。

由陈秉公教授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出版了《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该书是在吸纳了当时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和作者自己的最新成果而撰写的一部供全国研究生使用的专著兼教材。该书的理论特色主要有3个方面。一是论述了“过程矛盾论”的理论。该书的作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在于解决它的基本矛盾,这个基本矛盾就是:“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政治、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质与受教育者现有水平的矛盾。”该书的一切论述都是围绕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这个基本矛盾展开的。全书的论述在纵向上涉及这个基本矛盾产生和发展过程的始终,在横向上涉及构成这个基本矛盾的一切重要方面。二是用人格学的理论分析了教育对象。作者用人格动力结构理论分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教育对象的人格特征、教育对象人格的发展历程、教育对象思想与人格形成的条件。三是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作了新的探讨。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部分作者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结构和基本规律。该书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结构:“三体一要素”理论。论述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规律:社会适应规律、要素协同规律、过程充足规律、人格行为规律、自我统一规律。该书从新的角度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体系的构建作了探索。

张耀灿、郑永廷、刘书林、吴潜涛等著,人民出版社2001年出版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是我国第一批招收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博士点的几所高校合作撰写的学术专著。《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出版后,被400多所高校广泛采用。2003年获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优秀专著一等奖。2005年,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组织专家评审后,作为“研究生教学用书”向全国推荐。该书是思想政治教育学发展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代表作之一。

2001年《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出版后,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科学研究都发生了重大变化。2006年出版了由张耀灿、郑永廷、吴潜涛、骆郁廷等著《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的修订本。

第二个版本是对第一个版本的继承与发展。第二版有以下变化。一是增加了新的章。2006版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目的论”、“思想政治教育主导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论”等3章;将2001版“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论”中“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趋势”置于2006版末尾,独立为“结束语”;把2001版的“思想政治教育客体论”修改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论”;将2001版“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概论”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形成与发展”调整到2006版“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论”中。调整后结构更合理,内容表述更加准确,逻辑层次更加严密。二是建构起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体系。2006版在2001版基础上,对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进行了整体、系统的考察,阐述了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与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关系;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的类型和结构;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体系的内在逻辑关系;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的特征和功能;基本范畴,范畴体系建构的原则等,初步建构起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体系。三是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情境的概念。2006版引入了情境的概念,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情境的概念,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情境是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予以规定和把握的环境。教育者可以利用情境把教育内容有效地传递给受教育者,在情境中,受教育者之间互相影响可以共同内化教育内容。2006版阐述了思想政治教育情境的创设:包括集体学习情境的创设、认知情境创设、人文感化情境的创设。

此外,在思想政治教育学发展阶段,出版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的专著还有:罗洪铁、董娅主编的《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基础理论研究》;刘建军、曹一建著的《思想理论教育原理新探》;苏振芳主编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王勤著《思想政治教育学新论》;王学俭编著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前沿问题研究》;骆郁廷主编的《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邱柏生、董雅华著的《思想政治教育学新论》;孙其昂著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问题研究》等著作。这些著作对思想政治教育学都作了积极的探索,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理论观点。

标签:;  ;  ;  ;  ;  

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形成与发展研究_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