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教育扶贫的价值探索*
□文│石欣鹭 田晓膺
“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精准扶贫”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期对坚决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新论断。近年来,我国采取了多项力度大、针对性强、效果可持续的具体措施,让教育扶贫成为实现精准扶贫的新路径。曾天山教授所著的《教育扶贫的力量》(教育科学出版社2018年11月出版)是一部教育扶贫理论著作。作者既从理论层面对当前我国教育扶贫问题进行了系统全面的分析研判,又结合了他在滇西地区工作期间在扶贫方面取得的实践经验,选取典型案例展开研究,给出了若干政策建议,对于正确认识、充分发挥教育在扶贫脱贫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具有积极意义。
对扶贫形式和路径的全面分析。曾天山在《教育扶贫的力量》一书中提出,只有充分发挥我国的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动员社会各界力量积极参与,才能形成脱贫攻坚的强大合力。首先是政府必须发挥主导作用,架构起从中央专项扶贫到东西部协作扶贫、对口支援扶贫的立体式扶贫形态;其次是让学校成为对口帮扶的教育扶贫主力军,让作为教育基本单位的学校建立起明确的扶贫项目;最后是让社会和市场作为教育扶贫的有生力量和有效途径,发掘更多的教育扶贫渠道和资源,在帮助贫困地区学生解决上学难题的同时,也让他们树立起心怀感恩、回馈社会的意识,形成正确的思想和价值观念。作者在书中构建起了全方位的教育扶贫路径,不仅助力我国从行政层面上解决贫困地区的教育困境,同时也对当代青年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指导意义。
对扶贫模式和意义的深入解读。面对中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不同省份之间发展不均衡的实际情况,我国的教育扶贫模式呈现出多样化的形态。作者在《教育扶贫的力量》一书中借助具体案例,对我国教育扶贫模式的效果和意义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解读。作者在书中结合“马云乡村教育计划”“组团接力援建新疆”和阿坝州九寨沟羌族考生进入北大等生动的扶贫案例,加之翔实的数据展现了当前中国在教育扶贫领域取得的成果。从书中所列举的案例中我们不难看出,教育扶贫的意义不仅在于为贫困地区的学生提供物质帮助,更重要的是可以促进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提升人口素质,让这些地方的孩子拥有走进高等学府、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促进教育扶贫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用国际视野探索研究教育扶贫。致力于解决贫困所带来的社会问题不仅仅是中国政府的工作,同时也是全世界许多国家与地区共同面临的难题,可以说,教育扶贫是当前国际社会的共同责任。《教育扶贫的力量》一书作者特别提出,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语境下,中国多样化的教育扶贫模式和成功经验已经成为一张亮眼的中国名片,伴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广和实施,让全世界多个国家与地区得到助益,为全球减贫事业贡献了智慧和力量。同时,中国也要积极借鉴他国教育扶贫的经验,例如书中所提到的英国的教育优先区计划和美国的补偿教育方案,都具有启发意义和作用。对于我国而言,深入开展教育扶贫国际合作就显得尤为重要,既能让中国良好的扶贫模式为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教育扶贫贡献力量,同时也能够吸收先进经验,提升自身的教育能力。
*本文系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研究中心2018年自筹项目“文创产品品牌设计在基层精准扶贫中的应用研究——以达州秦巴文化为例”(JY2018D01)、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文化艺术学院2018年教改项目“‘体验式教学’在高校通识类艺术课程中的运用初探”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成都信息工程大学)
标签:教育扶贫论文; 教育科学出版社论文; 价值论文; 脱贫工作论文; 扶贫问题论文; 理论著作论文; 实践经验论文; 滇西地区论文;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