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甲骨文、金石与丝绸文学_文学论文

甲骨金石简帛文学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甲骨论文,金石论文,文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甲骨金石简帛文学研究现状

从1899年王襄、盂定生、王懿荣发现、研究甲骨文开始,许多甲骨学家,如孙诒让、罗振玉,王国维、郭沫若、董作宾、胡厚宣、李学勤等人,从考古学、文字学的角度对甲骨文作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认识到甲骨文的韵读特例和散文句式,但都没有对甲骨文学作系统深入的研究,只有几篇论文初步评价甲骨刻辞文学的存在与价值。如:

《卜辞时代的文学和卜辞文学》,唐兰1936年7月发表于《清华学报》11卷3期。《论甲骨刻辞文学》,姚孝遂发表于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63年2期。《卜辞文学再探》,萧艾1985年2月发表于《殷都学刊》增刊。《如何进一步精读甲骨刻辞和认识卜辞文学》,饶宗颐1992年发表于《中国语文研究》10期。《甲骨刻辞有韵文》,孟祥鲁发表于《文史哲》1993年4期。

文字学和考古学的研究带动了金文的研究。金文自宋代就有可观的研究成果,正如北宋吕大临在《考古图》中说:“观其器,诵其言,形容仿佛,以追三代之遗风,如见其人矣。”但因文物资料有限,学术传播手段低下,迄至清末,吉金学也未能形成规模。近代甲骨学、考古学的发展,需要吉金学配合、佐证,于是王国维、郭沫若、杨树达等人大力开拓吉金学领域,使吉金学成为历史学、文字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都认识到了金文的风采,王国维写了金石文韵读的介绍性文章《两周金石文韵读》,郭沫若也写了《大丰簋读》;但没有人把金文作为文学作品进行仔细研究,更谈不上普及推广。

石刻文献自古至今,资料宏富,有些精品甚至上了中学课本,脍炙人口,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和张溥的《五人墓碑记》。

当代有大量简帛文献出土,但由于整理缓细,著录滞后,考释之不暇,根本顾不上文学分析。1996年国家社科基金研究项目中招标研究“秦汉简帛文学”,至今也未见成果问世。

1999年12月11日至12日,“出土文献与中国文学研究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广播学院召开。会议讨论了出土文献与传统文献的关系、出土文献对文学研究的影响、文学研究要开拓新视野等问题。《文学遗产》2000年第3期发表了会议期间李学勤、裘锡圭的谈话。李学勤指出,甲骨文中已有了诰的文体。裘锡圭介绍了他以出土文献订正文学资料和文学史的许多成果。在国外,1999年国际儒学联合会成立了国际简帛研究中心。许多外国汉学家都在著作中提到出土文献中的文学内涵,如:

《中国古代歌谣的发生及其展开》,(日)赤冢忠发表于《中国文学研究》1964年第3号。《中国诗歌的早期历史》,(美)周策纵1968年出版于威斯康星州麦迪逊出版社。《中国文学体系的钥匙——干支》,(加)蒲立本1975年提交于斯坦福大学东方学会讨论会。《中国古代文学和商周文化》,(日)岩佐贯三1990年刊日本中央学术研究所纪要18册。这都表明,甲骨金石简帛文学研究将在21世纪全面展开。

二、甲骨金石简帛文学举例

1.甲骨文学是文化发展的必然产物。人们总想把话说得流利工巧,小孩要唱儿歌,劳动者要喊顺口溜。商代卜师贞人也在编刻甲骨文时力求押韵、对偶、整齐、生动:

辛亥卜翌日,壬旦至食日不雨?壬旦至食日其雨?食日至中日不雨?食日至中日其雨?中日至廓兮不雨?中日至廓兮其雨?(《小屯南地甲骨》624片,见图1)

附图

《小屯南地甲骨》624片(图1)

其实,这篇文献的传统句读是:“辛亥卜,翌日壬,旦至食日不雨?壬,旦至食日其雨?食日至中日其雨?中日至廓兮不雨?中日至廓兮其雨”。旦即日出之时,食日即吃早饭之时,中日即日中正午时,廓兮即廓曦,即廓霞,乃外出之人见太阳落在城郭村落之上,晚霞夕照之时。传统句读的“翌日壬”还讲得通,但第二个壬字单读则于文义、文例不顺。我们以甲骨诗歌为研究导向,发现“壬旦”连读正好与“食日”、“中日”对应,古人的本意是凑六句卜辞整齐、对偶、押韵,故把“第二天壬子日的早晨”称“壬旦”。又中日它例多写作日中,此处写中日,乃求与食日对应。可见将语言文句随宜组编为诗歌,是古人所好,以此为规律,有助于正确译解。当然,叙事较复杂的卜辞则唯求明白生动,不求押韵工整。例如:

癸巳卜,(qiào)贞:“旬亡祸?”,王占曰:“有祟!其有来奸(注:象人击鼓,诸家隶定为,孙诒让疑、歖;罗振玉释僖,谓即竖字;郭沫若释,读为戚或咎。愚以为甲文未见奸字,壴(鼓)、干同声,壴、奸一声之转,犹国家一声之转,类古居同意形声,古音g、j通,故甲文以代奸。《小尔雅,广言》:奸,犯也。《左传·襄14》:臣敢奸之。《左传·成16》奸时以动。来奸即来犯。)”?“迄至五日丁酉,允有来奸自西。沚馘(注:沚馘是武丁大将,它辞有“王从沚馘伐土方”之语。沚为方国,馘为割耳,沚馘可能受过馘刑。)告曰:“土方征于我东鄙,灾二邑,工方亦侵我西鄙田”。(《甲骨文合集》6057正)

这段卜文有叙辞、命辞、占辞、验辞,用人物言语说明事件全过程。的字形像手拿棒槌击鼓,实即敲之初文。名为的卜师是殷朝武丁王宠臣。他贞问下一甲十天的平安,王占解曰凶。这事被沚馘的汇报所证实,令人瞠目。这篇是短小精悍的散文。类似这样的甲骨文学为吉金文学发展开拓了道路。

2.吉金文学是甲骨文学的科学衍生。所谓吉金,是吉祥礼仪应用的祭供金器,如钟鼎簋盘等铜器。铜器铸造的文学作品便称为吉金文学。吉金文献多用于纪念,因而其形式、内容就更接近传世文学作品,有的可与《诗经》、《尚书》媲美。如《虢季子白盘铭》(见图2):

附图

《虢季子白盘铭》(图2)

惟十又二年,正月初吉丁亥,虢季子伯作宝盘。丕显子伯,用(注:,诸家释壮,但壮武于古籍少见,故从王国维释庸,音译为用。)武于戎功,经维四方。博伐猃狁,于洛之阳。斩首五百,执拘(注:,诸家释讯,愚揣字形,象丝绳系人于背,足部拖枷锁,仅口目尚自由,宜楷定为拘。况子伯在斩首五百之后,自然要报生俘之功,至于战后由谁审讯尚属未知,故楷译执拘较合逻辑。)五十,是以先行(hǎng)。赫(注:,王国维隶定为,《广韵》:雨元切。音üán。古音h、ü有通,如惑、域均以或为声,霍以雨为声,桓、垣均以亘为声。故此处应音译赫。)赫子伯,献馘于王。王肯(注:,诸家隶定为孔。愚以为孔嘉于古籍罕见,故音译为肯。)嘉(注:,诸家隶定为加。愚音译为嘉。)子伯义,王至周庙,宣榭爰饷。王曰:“伯父,鸿(注:孔,音译为鸿。古音k、h有通,如咳以亥为声,犹航以亢为声。)显荣光。”王赐乘马,是以佐王。赐以弓彤,矢其央央。赐以戈钺(注:,楷定央央;腋下多一点,以示双字。,楷定为戈戈;戈上多一点,以示双字。古戈钺同音,犹国、域同以或为声符,后乃分音别器。故戈戈音译为戈钺。),以征蛮方。子子孙孙,万年无疆。

这篇铭文颂扬了周宣王大将虢季子的功勋,除序文三行外,颂文大致为四言,格律整齐,韵调和谐,与《诗·小雅·出车》的“赫赫南仲,猃狁于夷”之诗如出一人。

记事散文体的吉金铭文则数以万计,篇幅由几个字到五百余字不等。其内容丰富、描写生动详实,非甲骨文所能比拟。如《颂壶铭》:“惟三年五月,既死霸,甲戌,王在周康邵宫。旦,王各大室,即位,宰弘佑颂,入门立中庭。尹氏授王命书。王呼史虢生册命颂……”

其细节描写栩栩如生,与《尚书·康诰》“惟三月哉生魄,周公初基作新大邑于东国洛”之文何其相似!金文所提供的史料、文学资料应比《尚书》更丰富,更可靠。

3.石刻文学扩大了文学硬档案的流传与普及。石刻文学载体包括档案性工艺品(如石鼓)、纪念性建筑物(如碑铭)、契约性盟信物(如盟书、符印)等。由于它们坚硬沉重,多能暴露于公众,故扩大了石刻文学的宣传与推广。由于刻凿工具的进步,战国秦汉时代的石刻得以突飞猛进,长篇石刻文字无不以文学作品的面目出现,如《石鼓文·车工》:

御车既工,御马既同。御车既好,御马既骠(piào)。君子员员,邋(lā)邋员游。麀(yōu)鹿速速,君子之求。其文与《史记》相合,记秦文公27年狩南山遇大特牛之情状。此诗与《诗·小雅·车攻》“我车既攻,我马既同”之文实为雷同。 秦代石刻散赋则首数李斯峄山颂秦始皇刻石最有文采:

皇帝立国维初,在昔嗣世称王,讨伐乱道,威动四极,武义直方,戎臣奉诏,经时不久,灭六暴强。廿有六年,上荐高号,孝道显明,既献泰成,乃降专惠,亲巡远方,登于绎山。群臣从者,咸思攸长,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攻战日作,流血于野。自泰古起,世无万数,它及五帝,莫能禁止。乃今皇帝,一家天下,兵不复起,灾害灭除,黔首康定,利泽长久。群臣诵略,刻此乐石,以著经纪。

此石系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东游山东邹城峄山时,丞相李斯撰文镌刻。原石于唐代亡佚,南唐徐铉得其摹本,其门生郑文宝于宋初重刻于长安。全文144字,除前两句为六字外,其余均为四字句,时有押韵。有叙事铺陈,有议论评比,有人物形象,有思想感叹,逻辑思路一线贯穿,韵味一气呵成。文儒皆知赋起自荀况宋玉,愚以为李斯刻石亦先秦赋之精品,唯三家所著韵律骈俪不及汉之大赋,故宜称散赋。隋唐以后,石刻渐多;明清以降,则美不胜收。如能广泛收录,综合研究,则非止文学受益,其他学科也将得其所需。

4.简帛文学是文学的潜流。由于简帛作为文学载体多用于先秦两汉,而这时的传世文献又多亡佚讹变,所以当代出土的简帛文学作品就成了补充、修正传世文学的底稿。1973年,河北定县八角廊40号汉墓出土了大量有字竹简,但由于坟墓早年被盗焚,竹简都炭化成块;又加上地震损坏、野蛮装卸等原因,竹简残碎严重,次序混乱;但仍然整理出古本《论语》、《儒家者言》等8种古代佚文。经过释读可知,这些佚文大多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和史料价值。《儒家者言》第二段描写了孔子和子贡的一段对话,根据初出土时的抄录和地震后的整理,简文一次性简化楷定为:

子贡问孔子曰:“赐(子贡之名)为人下而不知为下”。孔子曰:“为人下者其犹土乎!种得五谷焉,掘之得甘泉焉,草木植焉,禽兽伏焉,生人立焉,死人入焉,多有其言。为人下者其犹土乎!”(见图3)

附图

《儒家者言》残简(图3)

这段语录体散文,内容亦见于《荀子》、《韩诗外传》等传世文献,但文字有异。如《孔子家语》:

子赣问于孔子曰:“赐既为人下矣,而未知为人下之道”。子曰:“为人下者其犹土乎!扬之深,则泉出;树其壤,则百谷滋焉,草木植焉,禽兽育焉,生则出焉,死则入焉——多而不容。为人下者其犹土乎!”

两段文字比较,显然前者简明流畅。它不仅阐明了孔子重视社会基层劳动者的民本思想,而且用生动的比喻揭示了民如土的深刻哲理。它使人在明理的同时,看到了一幅万物竞生、各得其所的美丽图画,又通过对生动画面的理解,加深了对哲理的感受。而《孔子家语》文中“多而不容”四字于理难通。《儒家者言》对多种文献的说法不作评论,只以“多有其言”四字概括,更扩大了哲理的可信度;同时又显现出了容纳百家、兼采众长、后来居上的风韵。

1972年4月,山东临沂银雀山1号、2号汉墓出土了大批竹简,失传了2000年的《孙膑兵法》、《地典》、《唐勒·宋玉论驭赋》等九种佚书重见光明。今摹释《孙膑兵法》的《擒庞涓》片断如下:

将军忌子召孙子问曰:“吾攻平陵不得,而亡齐城、高唐,当途(注:古声母sh、t通,如墅以土为声符,贴、苫(shàn)同以占为声符,弹(tán)以单(shàn)为声符。故简文同音假借字术一次性简化楷定为途。)而厥,事将何为?”孙子曰:“请遣轻车西驰梁郊以怒其气,分卒而从之示之寡”。于是为之,庞子果弃其辎重,兼取舍而至。孙子弗息而击之桂陵,而檎庞涓。故曰:“孙子之所以为者,划(注:简文不清,亦可摹写为,但释为尽字,于文理难通。考《寂照和尚碑文》画字作,《程公墓志铭》画字作,故将简文摹写为,释为画,并一次性音训简化楷定为筹划之划字。)矣!(见图4)

附图

《擒庞涓》(图4)

这段故事表现了齐将田忌临危不乱、虚心向孙膑求教的大将风度,也显示出孙膑的机智和果断,更反映了庞涓的轻率和急躁。其文简练明快,篇末点题,有《左传》、《国策》文风。

1993年冬,湖北荆门市郭店1号战国楚墓出土730枚有字竹简,发现了《太乙生水》、《鲁穆公问子思》等11种古佚文和《老子》、《锱衣》的抄本。《鲁穆公问子思》摹释如下:

鲁穆公问于子思曰:“何如而可谓忠臣?”子思曰:“恒称其君之恶者可谓忠臣矣”。公不悦,揖而退之。成孙弋见,公曰:“向者吾问忠臣于子思,子思曰:‘恒称其君之恶者可谓忠臣矣’,寡人惑焉,而未之得也。”成孙弋曰:“噫!善哉,言乎!夫为其君之故而杀其身者,尝有之矣。恒称其君之恶者未之有也。夫为其君之故杀其身者,徼(jiǎo)禄爵者也。恒称其君之恶者,远禄爵者也。为义而远禄爵,非子思吾恶闻之矣”。

文章所示三个人物性格各异。鲁穆公外表礼贤下士,“揖而退之”,实不悦忠言。子思深沉明哲,直言不讳。成孙弋幽默老成,公正坦白。能在如此短文阐明哲理,描绘出人物,实为精悍的文学小品。

1973年,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了大量帛书,发现了古本《老子》、《周易》和《春秋事语》、《战国纵横家书》等三十余种佚文佚图。这一方面可以补正传世文献的错误缺失,一方面又提供了大量古典文学的新资料。今摹释《春秋事语·宋荆战泓水之上》:

宋荆战泓水之上,宋人既列阵矣,荆人未济。宋司马请曰:“宋人寡而荆人众,及未济,击之,可破也”。宋君曰:“吾闻之,君子不击不成之列,不重(chóng)伤,不擒二毛”。士晏为鲁君犒师,曰:“宋必败。吾闻之,兵以三用,不当名则不克:邦治敌乱,兵之所挟(注:帛书原为,旧释为迹,实无据,释则更贴近,《广韵》读为shà,《玉篇》、《集韵》释行貌,相当于今日口语洒脱、飒爽。但与文意仍不顺。愚以为古人说话同样明快,此即挟之借字,以夹为声,意符加手加足皆无不可,读为挟持之xíe。古声母j、x、sh可通,韵母a、e极易通转,故借为挟。)也;小邦克大邦,邪以攘之,兵之所利也;诸侯失礼,天子诛之,兵之所威也。故曰兵以三用则克。亲于百姓,上下无隙,然后可以济。深入多杀者为上,所以除害也。今宋用兵而不亲,见间而弗从,非德伐违(注:帛书原为“回”,释义为违背,如《诗·大雅·常武》:“徐方不回,王曰还归”,郑玄笺:“回犹违也”,其实回乃违的同音借字,古声母h、w相通,如潍以淮为声,故将回字一次性简化楷定为违。),阵何为!且宋君不耻不全宋人之腹颈,而耻不全荆阵之义,逆矣。以逆使民,其何以济之!”战而宋人果大败。

此事在《左传·僖22年》、《公羊传》、《谷梁传》、《韩非子·外储说左上》皆有记载,但均未有士宴评论之语。此番评论,论点在前,结论在后,中间每以三层、二层论据进行论证,可谓层次分明、逻辑清楚。因而作为记事散文整体的一部分,士晏的评论是一段优秀论文。从整体看来,宋君迂腐固执,司马清醒谨慎,士晏豁达明哲;其形象性格斐然,其事理叙述明白;堪为先秦文学明珠失而复得。

甲骨金石简帛文学的丰富资料将陆续呈现在我们面前,它给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研究带来大发展的契机。甲骨金石简帛文学研究之所以姗姗来迟,是因为没有找到合适的途径。

三、甲骨金石简帛文学研究的方向

甲骨金石简帛的文学研究不能与考古学、文字学走同一条道路。必须打破常规,创造独特的研究方法。

1.基于隶定,大胆简化。上古语言在当时是很通俗的,但由于方言不同,时间不同,便出现了众多的文字符号记录同一声音、同一概念的现象。这便是古汉语中的通假字问题、多字一义问题。像我、予、余、吾、愚、阿、阿拉等都是指自己,这已经被古文献所固定,为广大群众所接受,但石鼓文中“御车既工”的御字,实即《诗·小雅·车攻》“我车既攻”的我字,然而谁也不敢释为我。我们认为应大胆简化,一级方案简化为御,二级方案简化为吾。倘印作“吾车既工”,大众便容易接受了。

2.反对疑古,大胆断代。文人相轻,自古而然。后代学者总爱对前人作品挑刺。到晚清、“五四”时代,疑古主义、民族虚无主义达到顶峰,结果是中外学术界不相信周召共和以前的中国古史,不相信《尚书》,不相信《孔子家语》,把古籍断代无端拖后,使中国灿烂的古代文明得不到世界公认。幸而出土文物和考古学为古史昭雪。甲骨文的出土证实了古史对殷先王及事迹的记载。金文的出土证实了西周在周召共和之前就有连续的干支纪年和科学的月历。河北定县汉简的出土证实《孔子家语》在魏王肃之前就已存在。在文化竞争的当代,我们应当打破陈规陋俗,立足于科学,勇敢地为中国古文化史重新断代。比如甲骨文,目前大家一致认定是盘庚迁殷以后的作品,即公元前1300年以后的产物,因为有出土地点限定。但是有什么理由肯定其中没有盘庚先人留传下来的简片呢!

文学史重新断代应介入现有的古代文学研究。比如《诗经》,文学史都说它是东周后的作品,是追记云云,但我们已有可靠证据证实上述说法是不完全正确的,起码无法证实其定论的惟一性。

四、甲骨金石简帛文学的特征

甲骨金石简帛文学是我国先秦至魏晋南北朝时期最真实、最独特的文学遗产。由于载体不同,成文时间、地点不同,出土数量有限,它的单元风格有一定的跳跃性;但以时间为序,其文字、文体、语言、文风又有紧密的连续性。其跳跃性表现为所用文字与现行繁体楷书几乎完全不同,甚至与《说文解字》的篆籀古文也有一定的差异;又表现为语词文句生僻难懂,篇篇不一,与《尚书》、《周易》、《诗经》等经书亦难吻合;还表现为文体文风相对独立,几乎各有特色。其连续性表现为所用文字符合文字学的演变规律,表现出载体、书写工具、文化积累、政治干预等影响的痕迹;又表现为语言、文体、文风的时效渐变性和方域交融性的协调统一。这种跳跃性和连续性形成了甲骨金石简帛文学的折线形发展轨迹。而传世文学则因为长期多人的相互磨合、模仿而形成了圆滑的曲线形发展轨迹。这两种明显不同的模式决定了甲骨金石简帛文学必然自成体系。

甲骨金石简帛文学是古代即时的、真实的文学,其出土后大多得到严谨的著录和科学的译释。它几乎没有被窜改,因而具有高度的真实性。而传世文学则因为讹传或修改,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基本面貌。这种变异对于本源来说是谬误,对今人来说却已适应。这种潜移默化的差别决定了甲骨金石简帛文学必然自成体系。

甲骨金石文学由于载体破损散佚和文字漫灭,往往有一定程度的残缺性和混乱性,因而给研究和鉴赏带来许多不便。这就需要更新的出土文献予以补充和修订,也需要现有出土文献的全部集合与科学整理。这需要全世界有关人士的共同努力,因为有大量出土文献散布在世界各地的收藏者手中。

甲骨金石简帛文字是中国的硬档案,是中华古文明的实证。甲骨金石简帛文学能形象地再现中国古代的社会生活。甲骨金石简帛文学的诞生能使中国诗歌史上推600年,使殷周散文由《尚书》扩展到甲骨金文。甲骨金石简帛文学能验证现行的古代文学,使双方相得益彰。甲骨金石简帛文学实施于教学,则要求中国文学史改写,中国文学教学变革。

标签:;  ;  ;  ;  ;  ;  ;  ;  ;  ;  ;  

论甲骨文、金石与丝绸文学_文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