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对贫困大学生实施心理资助的创新性思考论文

如何对贫困大学生实施心理资助的创新性思考论文

如何对贫困大学生实施心理资助的创新性思考

解婷

(山东师范大学商学院,山东 济南)

摘 要: 目前,心理问题大学生的一个重要构成群体就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一方面,困难的家庭经济条件给他们的心理带来了严重的压力和包袱,使得他们消极悲观,另一方面,面对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周围同学的优越条件,又使得他们产生及其不平衡的矛盾心理。长此以往,经济困难大学生容易出现高度自卑又爱慕虚荣,价值取向严重偏颇,他们不合群,人家交往存在障碍,厌学甚至轻生。尽管国家、学校每年都设有“奖、贷、助、补、减”的专门政策用于减轻贫困大学生的学费和生活负担,但是一时的经济支援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他们焦虑、抑郁等长期积累产生的多种心理问题。笔者多年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资助工作,认为对于贫困生的帮扶应当不仅仅局限于经济上的脱贫,最重要的还要及时关注资助过程中贫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对贫困生容易出现的一系列心理问题及其产生原因,研究解决对策,让贫困大学生在解决经济问题,顺利完成学业的同时,实现克服心理障碍,实现心理脱贫,帮助贫困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进一步维护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关键词: 贫困大学生;心理资助;创新思考

一 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归类分析

很多在艰苦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学生有着优秀的品质,他们更加吃苦耐劳,也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但是,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尤其是升入大学之后,和同学之间在物质生活和消费观念上的明显差异,加上长期以来的思想负担,一部分贫困生不能正确对待贫困生活,进而产生心理波动甚至是消极心理,严重影响他们的生活、学习和人际交往的方方面面。根据目前情况,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归为以下几类:

1.自卑心理

经济背景的差别和从小到大的生活阅历,使得贫困大学生容易产生较大的心理负担,表现出自尊心过强的特点。进入大学后,很多来自“老、少、边、穷”地区的贫困生由于生活条件的限制,比起从小接受互联网熏陶和素质教育的发达地区同学,在一定程度上显得见识面窄,适应能力差,组织协调能力薄弱,人际交往困难等等。如果再失去在中学时学习上的优势,这种主观意识上的巨大反差很容易使他们心理上产生过低的自我评价,久而久之,那种来自贫困家庭学生的坚忍不拔的精神就会受到打击,若不能及时疏导,反而会使部分贫困生在激烈的文化冲击下对挫折表现出无能为力的心态,丧失面对困难的勇气和信心,甚至影响人格发展,形成自卑脆弱的扭曲性格。

A:我认为,要注意员工的精神需求,在这个时代,员工对精神的追求在某种程度上超越了对物质的追求,这就要求企业管理者,从细节做起,让员工产生一种温暖感和满足感。随着时代的变迁,自动化流程代替了很多廉价劳动力,这就要求一线员工要有智慧、有知识、懂创新,唯如此才不会被淘汰。

2.自我封闭心理

很多贫困生为了避免暴露自己的缺点,选择过度的封闭自我,他们不愿与人交流,没有知心朋友,导致自己抑郁孤独,性格孤僻,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也因为没有知心朋友而无法被人理解,这其实是一种闭锁心理现象。[1]这类心理的贫困生往往在思想上封闭自己,在行动上独来独往;他们怯于与同学交流,经常将同学和老师的帮助当成是施舍,将评论视作嘲笑,导致在人际交往中防御心理和戒备心理过强;甚至通过不苟言笑、冷漠面对一切的方式,使人不敢靠近从而达到保护自己的目的。这也直接导致他们无法与别人倾诉,心中的困惑和挣扎难以得到及时的理解。

需要说明的是:域间二维路由在引入地址信息的时候,默认引入传统路由协议中的所有一维网络层可达信息,即目的地址信息,来保证最基本的可达性,在此基础上可以通过路由器指令等方式引入二维的网络层可达信息,实现进一步的二维路由策略。域间二维路由协议的选路规则同传统BGP相同,传统BGP的属性例如本地优先级等在域间二维路由协议中同样适用。此外,当需要使用AGGREGATOR等属性进行路由聚合的时候,只聚合目的地址而不用不聚合源地址[7]。

一般过去时的使用标记了过去行为的无效,对往届总统及中国都予以指责;对一般现在时与不定式的使用使听话人识解到此时、今天行动的必要性和迫切性。而其情态动词的使用远远少于中国,这一语言策略的巨大差异反映了双方在时间轴上不同的概念转移:特朗普侧重过去到现在的转移,臆造过去ODC的入侵和往届领导人的无能对此时产生影响,目的在于推翻以往政策,发起贸易战;中方侧重将来对现在的转移,预示ODC行动对未来造成深远影响,增强对方非合法性和我方反制必要性。

(1)中学素质教育的滞后。目前,大多贫困生所处的中学往往是贫困地区,在这些地区素质教育不如应试教育有市场。进入大学后,很多贫困生几乎没有什么业余爱好,更不用说优于他人的特长,面对其他同学的能歌善舞和舞台上大放光彩,他们往往从佩服到羡慕,再到失落,极易产生心理落差。

贫困大学生和其他同学一样,他们拥有远大的理想,渴望成材证明自己,他们对未知事物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对未来美好生活有着更强烈的向往。[2]越是在这种强烈的心理暗示下,他们越难以正确看待市场经济所带来的一些社会不公平现象,甚至会积压他们对大学生活的厌烦和郁闷情绪。集中表现在:经济上,他们为学费、生活费焦虑;学业上,由于从小到大教育条件的制约,他们的知识面窄,动手能力弱,这在很大程度导致他们内心焦虑却又束手无策;面对就业选择,渴望改变命运的他们承受着巨大的就业压力;家庭和父母亲朋的过高期待,也成了绑架贫困生的心灵枷锁。研究表明,持续过度的焦虑如果没有及时有效疏导,容易导致抑郁,严重影响他们的学习和生活。

4.潜在的社会不公心理

面对周围条件优越的大学生群体,贫困学生容易在强烈的对比下,产生认识观念扭曲:同样为大学生,其他同学无须努力就可以享受名牌电脑手机等优越的生活资源,而自己除了努力学习之外还要随时面临捉襟见肘的窘况。他们的知识和阅历不能使他们正确归因,反倒会将他人的光鲜与自己的寒酸无限放大,这就容易导致他们产生不满乃至于憎恨的情绪,他们愤恨世道不公、埋怨父母无能、抱怨命运不好,滋生悲观厌世的不良情绪。

二 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成因分析

7号锚索预紧力90 kN,其余锚索预紧力均为200 kN左右。7号锚索由于预紧力低,受力先增加,在距迎头8 m开始稳定在约150 kN,随后又出现波动,稳定在150 kN左右。8、9、10号锚索均出现受力先减小后增大,又减小、增大又减小(波动幅度相对减小)的情况,8、9号受力约150 kN,10号约230 kN。锚索受力的波动与煤炮的影响相关,距离掘进工作面约50 m范围内,动载影响持续存在,锚索受力一直波动(图12)。

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校园不再是理想的象牙塔。社会上种种不公平的竞争,人际关系的冷漠、势利不断刺激着贫困生脆弱的神经,这些现实生活的体验和书本描绘的情况反差太大使得他们茫然失措,无所适从,加剧了他们对金钱的渴望。在理想与现实生活的种种矛盾和冲突面前,他们力不从心,在寻求生存与发展的道路上,他们孤立无援。其次,一些企业或个人在帮助贫困生时,会自觉不自觉地将善举做成形象工程,这也在无形当中加大了贫困生的心理压力。例如,贫困生在接受资助的同时却要同时接受媒体的采访,然后上电视、登报纸,而面对这一切,他们往往没有选择权和决定权,这种过度的曝光关注会让他们觉得这是在晾晒自己的贫困身份,感到自尊心受到伤害。

1.家庭原因

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来说,要学会综合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实际应用学等,并结合经典案例,多角度、全方位对贫困大学生进行心理疏导与帮扶,将复杂的工程系统化、将棘手的问题分解化,创新教育机制,有效整合各方资源,多管齐下,最终实现对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脱贫。[4]

截至目前,经济困难依然是导致贫困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直接和根本诱因。[3]笔者根据多年的学生工作经验,把贫困生心理问题的产生原因归结如下:

2.社会原因

在现代社会发展背景下,刘宝山已经无法还原当初的庭院武术传统传承模式,尽管他依然用传统的家长制度管理自己的儿子和集团,且目前总是在假设自己“不在了”的前提下,让儿子们“统一思想,没有分歧”地处理集团事务,但是他和自己的儿子都知道“这事难”,为此,他发出了“做事难,做人也难”的感慨。他明白,再也无法回到当初“两间窑洞,几个徒弟”的纯真年代。鲍曼描述了现代社会的理想状态,“在理想状态中,一个人无论何时何地都应当是一个观光客;身临其境却又置身事外;物质上的亲近,精神上的疏远”[8]。刘宝山显然没有达到这种理想状态,他既想成为观光客,又在特定的时刻幻想回到流浪者的状态。

3.学校原因

一路走来,学生的大部分时光都是在校园度过的,学校的文化氛围和生活环境都会对贫困生产生直接的心理影响。

3.过度的焦虑心理

(2)贫困大生心理健康没有得到足够关注。由于大学招生规模日益扩大,导致大部分高校目前对贫困大学生的关注还是停留在经济帮扶上,没有精力对贫困生的心理问题开展“深度扶贫”,导致经济助困与心理育人两个环节严重错位。

(3)同学之间关系淡漠。如今的大学生群体都是95 后,00 后,他们思想活跃,个性鲜明,整体上呈现个人主义观念强,集体主义观念淡化,学生之间缺乏互相关心爱护的意识。与此同时,社会经济的转型使很多大学生的价值观也随之改变,加之现在独生子女较多,他们条件优裕,利己主义思想突显,贫困生的“小气”成为他们眼中的异类,自然谈不上同情和理解,这使得贫困大学生变得更加孤僻离群。

4.个人原因

并不是每一个贫困的学生都会产生心理问题,这也与个体的心理素质密不可分。贫困生如果不能理性看待困难,甚至认为贫困是件丢人可耻的现象,将成长过程中遭遇的一切挫折都归因于家庭贫困和命运不公,而丧失了对自身能力的准确评估,就会变得敏感多疑,悲观厌世,沉默孤僻,抗挫力差。面对生活、学业、人际交往等方面的不良因素和失败结果,他们往往比普通大学生更容易表现出严重的挫败感和各种不良情绪。

三 对贫困生进行心理资助的有效对策

家庭是个体成长的第一环境,是个体心理状况和个性形成的基础。很多贫困家庭的父母为了维持生计,将生活的重点放在养家糊口上,对子女的关爱也主要体现在衣食住行的物质供给上,没有精力再去满足子女的精神需求和感情需要。再加上他们本身的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导致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就很难以良好的心态为人处世,无可避免地对孩子产生负面影响。一方面孩子们从小到大的成长环境自身的文化资本严重匮乏,导致他们的精神需求始终处于缺乏状态,又受到很多负能量的影响,这无疑给孩子压抑的心理提供了滋生的土壤。还有部分贫困家长能用自己的阅历和生活经验培养孩子吃苦耐劳的品格和艰苦奋斗的精神,但是这样的家庭为了改变贫困的命运,往往倾其所有供养一名大学生,孩子不是在简单的求学,而是在扛着整个家族的期望,这种过度的期望让贫困学生的心理背负严重的包袱和压力。

面向事件的中文指代语料库是在CEC的基础上,采用自动标注和人工标注的方法构建而成,以此进行事件中指代消解的研究.目前已标注完成100篇,第一期标注的语料已基本完成.本工作在已标注语料的基础上,通过对已存在要素指代、缺省要素指代和事件指代的统计,进行了初步分析,为今后的研究打下基础.

(一) 继续增加帮扶措施,物质资助与精神扶贫有效结合。

首先,要通过“奖、贷、助、补、减”多方政策帮助贫困生解决经济压力的困扰。此外,学校应充分利用社会、企业、校友等资源,扩宽社会援助的渠道、完善助学基金的设立。与此同时,要利用贫困生急切改变现状的心理和青年人特有的可塑性、独立性等特征,培养贫困大学生自强自立的精神,感恩社会、回报社会的责任感以及他们在劳动过程中自我价值的实现感和认同感。设立个性化的勤工助学岗位,而不是仅仅局限在打扫卫生等苦力岗位工作,可以结合困难学生的专业优势,积极引导学生由“卖力”到“卖技”的转变,设立能锻炼学生各种技能的岗位,如设计图纸、家教中介等,既提升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又通过提升服务质量,使贫困学生获得更高的报酬。

(二) 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给贫困生以关爱,开拓他们自强不息的精神世界。

高校老师尤其是辅导员要给予他们比别的同学更多的关心和帮助,用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去启迪他们的心灵,帮助他们分析困难,认识贫困,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一方面,帮助他们明确现阶段的贫困是无法回避的客观事实,也没有必要回避;另一方面,通过典型事例和许多成功人士的经验让学生意识到贫困是一笔不可多得的精神财富,正所谓“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此外,在日常工作中,善于结合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他们的抗压能力和自强不息的奋斗品质,及时帮助学生将成长过程中的困难转换成指引学生不断前进的推动力,要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的能力和水平,用优异的成绩来回报家庭和社会。

根据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教学方法有:“组织学习认知活动的方法、激励学习认知活动的方法、检查学习认知活动效率的方法”[13]。

(三) 构建贫困生心理资助体系,对贫困生进行正确的心理引导,提高贫困生的心理自助能力。

我们在关注贫困大学生精神世界的同时,一方面应当了解到贫困学生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对于心理脱贫的重要意义。通过开展励志教育、榜样教育等多种形式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与挫折教育,唤醒困难大学生的心理自助意识和能力,帮助他们掌握心理调节的方法,提高自身心理素质,使他们了解自我、接受自我,缓解心理冲突,克服心理承受能力方面的缺陷,形成健康良好的心理品质。[5]另一方面,作为高校,要积极构建科学完善的心理健康资助育人体系,积极发挥心理咨询室和心理教师的作用,加大对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和普及,让学生了解心理发展的规律,及时针对贫困生的心理问题进行预防教育,帮助他们摆脱消极心理,树立乐观的人生态度。同时,学校应该注重帮助困难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信念,实现贫困生内心的自我认同与自我肯定,只有当他们有了通过自身努力去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的意愿时,才能真正付诸行动,从而实现经济和心理的同时脱贫。

不为人所知的是,在两航起义前,1949年8月,周恩来在中南海接见了即将派往香港进行“两航起义”策反工作的吕明和查夷平。吕明是我党隐蔽战线的一名战士,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在党的安排下投考国民党空军,并被派往美国学习,起义时任中国航空公司总经理的刘敬宜,便是吕明在美学习时的老师。而查夷平曾在中央航空公司担任过副总经理。吕明、查夷平曾在1946年到过南京梅园新村中共代表团驻地,聆听了周恩来的教诲。他们在起义前秘密到香港开展工作,并在周恩来的亲自领导下参与组织了两航起义。

(四) 积极搭建各种平台,提高贫困生的技能水平,帮助贫困生成长成才。

由于从小接受的教育资源有限,再加上家庭困难和经济条件的制约,困难学生从小获得的各类身心发展的机会很少,自身能力发展极不平衡。因此,对于困难大学生的心理资助应该注重从根源上的帮扶,尤其是应该充分利用大学校园的各类平台和丰富的社会资源,提高他们生活质量的同时,进一步提升他们的综合能力和技能水平,努力帮助贫困生早日成长成才。例如:在校期间通过参加各类社团活动,提高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等;通过鼓励帮助困难学生参加英语等级考试、计算机等级考试和各类从业资格证书的考试,提升他们的学业水平和竞争能力;通过感恩教育的形式,注重培养他们立志成才、回馈社会、延续爱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五) 打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营造温情和谐的心理成长环境。

良好的校园环境对个体心理有着潜移默化、逐步渗透的育人功能。首先,高校要积极营造团结互助、友爱关怀的良好风气,让贫困生能够从自卑的阴影中走出来,减少与他人的距离感,充分感觉学校大家庭的温暖。其次,要进一步丰富提升校园文化生活的形式和品质,为广大同学提供交流展示平台,充实他们的经历,锻炼他们的能力,有利于他们个性心理的发展。最后,学校还可以组织开展一些社会公益、社会实践及科研创新活动,一方面让贫困生能够科学理性地看待贫困,另一方面也让他们在奉献社会中体现自身价值,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责任感。[6]

结论

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资助工程。这项工作能否得到顺利开展,直接关乎着困难大学生个人身心健康发展、家庭和谐幸福以及社会的平稳安定。 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尤其是一线思想政治辅导员,在工作开展过程中,要努力把对学生的经济扶持和心理资助有机结合,构建科学合理的心理扶贫目标管理机制,创造良好的资助育人环境,切实帮助贫困大学生摆脱心理压力,增强自我调适能力,从而实现经济和心理上的双重脱贫,促进贫困大学生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兰明.心理健康的哲学智慧[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

[2] 秦鹏生.吴新兰.张长增.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原因及对策分析[J].学理论,2012(23):65-66.

[3] 陈琦.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4] 张艳. 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分析与救助[J]. 江苏高教,2012(01):133-134.

[5] 肖琼,薛保勤.高校贫困生的心理劣势及干预建议[J].中国青年研究,2007(01):83-85.

[6] 周存君.高等学校贫困生心理资助探析[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1(08):176-177.

本文引用格式: 解婷. 如何对贫困大学生实施心理资助的创新性思考[J]. 教育现代化,2019,6(63):246-248.

DOI: 10.16541/j.cnki.2095-8420.2019.63.082

作者简介: 解婷,女,山东烟台人,山东师范大学商学院,讲师

标签:;  ;  ;  ;  

如何对贫困大学生实施心理资助的创新性思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