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学与哲学的关系辨正,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人学论文,哲学论文,关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Q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8862(2002)06-0002-05
在国内哲学界,许多人认为,人学就是关于人的哲学。然而,这一表面上看来不成问 题的命题至少隐含着两个理论上的陷阱:其一,似乎人学只是哲学理论内容的一部分, 除此之外还存在着别的不是关于人的哲学或研究与人无关的东西的哲学;其二,似乎人 学只是哲学的一种形态,除此之外还存在着非人学的哲学形态。事实上,在近年来的人 学研究中,有不少人都由确认“人学就是关于人的哲学”这样一个命题而自觉不自觉地 掉入了上述两个理论陷阱,或者主张人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或部门哲学,或者主张 人学是哲学的一种新的形态即当代形态,从而都误解了人学与哲学的关系。本文试图从 两个方面对人学与哲学的关系作一辨正。
一、哲学就是人学
人学与哲学的关系问题,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说,也就是人学的学科定位问题。而人学 的学科定位,并不是一个悬而未决、有待于我们今天来确定的问题。在西方学术传统中 ,人学早已有了明确的学科定位。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通过有关英文词汇的词源学考 察来加以说明。
就我所知,与我们所谓的人学相关的英文词汇主要有三个:Human Studies、Human Sc ience以及Humanities。这三个英文词汇也是国内的一些人学研究者曾经提到过的,有 人还曾指出它们就是“人学”在英文中的对应词。不过,从大量的英文论著来看,这三 个词汇的意指是很不一样的,并且它们之间具有一种层层相包蕴的关系。
在这三个英文词汇中,Human Studies(人的研究)的外延最广,它泛指一切关于人的研 究,包括不同学科从不同角度对人的研究,如生物学、生理学、心理学、人类学、社会 学、语言学、历史学、哲学等以不同方式对人的不同方面的研究。因此,就所涉学科部 类而言,Human Studies即人的研究,既可以是人文学科的,也可以是社会科学的,还 可以是自然科学的。
Human Science(人的科学)在涵盖的范围上较Human Studies略为窄一些,并被包含在H uman Studies(人的研究)之中。就其来源而言,这个词可以追溯到17世纪意大利思想家 维柯。在《新科学》这部著作中,维柯宣称要创立一种“新科学”(Scienza Nuova), 即“人类社会的科学。这种科学在‘民族世界’这个主题上要做到伽利略和牛顿等人在 ‘自然世界’所已做到的成绩。”(注:维柯:《新科学》上册,商务印书馆,1989年 ,第35页。)维柯的“新科学”既包括语言学、文学、历史学和哲学等人文学科,也包 括政治学、法学等社会科学学科。秉承维柯所开创的传统,19世纪的德国哲学家狄尔泰 也有同样的雄心,他给自己规定的任务是要从认识论和方法论上证明他称之为“Geiste swissenschaften”的科学能够像自然科学关于自然界的知识那样确凿可靠。狄尔泰明 确地把他所说的这种“科学”与“自然科学”相对待,并指出这种“科学”包括哲学、 历史学、政治学、法学、政治经济学、神学、文学、艺术等(注:Wilhelm Dilthey,Int rduction to the Human Science:An Attempt to Lay a Foundation for the Study o f Society and History,Wayne State University Press,Detroit,1988,p.77.)。在英 语世界中,维柯-狄尔泰传统所要开创和论证的这种不同于自然科学并与自然科学相对 峙的“科学”,普遍地被理解和翻译为“Human Science”。由此可以清楚地看出,Hum an Science这个词的意指大体上相当于我们通常所说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学科”(不 包括那些实证性和应用性的社会科学学科),即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中的“人的研究”(Hu man Studies)。
与Human Studies(人的研究),和Human Science(人的科学)相比较,Humanities的含 义最确定,其范围也最窄,它只是“人的科学”(Human Science)的一部分,仅指语言 学、文学、艺术、历史学、哲学等学科或这些学科所作的“人的研究”(Human Studies )。Humanities一词通常被翻译为“人文科学”,但最好是把它译为“人文学科”。人 文学科虽然也属于“人的研究”,但它与一些自然科学(如生物学、心理学等)和社会科 学(如政治学、经济学等)对人的研究很不相同。这种不同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主题 不同。社会科学和某些自然科学虽然也研究人,但它们是把人当作一种既成的事实来研 究,所要探寻的是支配人的行为或活动的社会的、文化的、心理的甚或生物学的规律; 而人文学科则把人看作一种未完成的存在物,其所关注的是人的生存及其意义、人的价 值及其实现。因此,人文学科与以发现规律为己任的科学无关,它也根本不应被称为“ 科学”,在对人的研究上它的主题不是“事实”而是“价值”。《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 》的“人文学科”(Humanities)条目写道:“人文学科是那些既非自然科学也非社会科 学的学科的总和。一般认为人文学科构成一种独特的知识,即关于人类价值和精神表现 的人文主义传统的学科。”(注:《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第6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 社,1986年,第760页。)第二,方法不同。在对人的研究上,因为企求发现一般规律, 所以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使用的是“抽象化”或“普遍化”方法,人被抽象为无差等的 “类”;而人文学科则使用“具体化”或“个别化”方法,它珍视各种个别的、独特的 价值,并此来开掘人的生存的丰富意义(注:参见H·李凯尔特:《文化科学和自然科学 》,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48—55页。)。
上述分析表明,Human Studies(人的研究)包含着Human Science(人的科学)而后者又 进一步包含着Humanities(人文学科)。这样,无论是从各自的内涵看,还是就三者之间 的关系而言,Human Studies(人的研究)、Human Science(人的科学)和Humanities(人 文学科)都不是国内人学研究者们通常所说的“人学”的英文对应词。事实上,这种“ 人学”根本就没有也不可能有什么英文对应词。道理很简单:在西方学术传统中,根本 就不可能有这样的专门性词汇。这倒不是说西方学术传统不重视人学或其中没有人学, 而是因为按照西方学术传统,Human Studies(人的研究)、Human Science(人的科学)以 及Humanities(人文学科)都是不同意义上的人学,因此,作为人文学科之一,哲学与人 学的关系,不在于人学是关于人的哲学,而在于哲学就是人学,正如其他人文学科如文 学、史学等等都是人学一样。
值得特别指出的是,“人学就是关于人的哲学”与“哲学就是人学”这两个命题并不 是等价的。二者的根本区别在于:根据“哲学就是人学”这一命题,人学决不是哲学的 一个分支学科或部门哲学;恰恰相反,哲学倒是人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或部门人学。事实 上,按照西方学术传统,人学历来都是一种综合性学科或跨学科研究,其所涉学科范围 比哲学要广泛得多。今天,也只有通过多学科特别是诸人文学科的通力合作,我们才能 切实建设好当代中国的人学。
二、哲学是一种反思的人学
如果说“哲学就是人学”这一命题的根据在于人学的学科定位和诸人文学科的共有特 点,那么,基于哲学这一人文学科的个性特征,我们则可以提出另一个能使人学与哲学 的关系得到进一步彰显的命题:哲学是一种反思的人学。
包括哲学在内的各门人学之为人学,就在于它们都以人为其根本性的主题。就其实质 而言,人学是人或人类的一种自我意识,即人对于自身区别于他物的性质、作用、地位 以及由此形成的人与他物的关系的意识。不过,诸人学学科达致这种人的自我意识的研 究方法或思维特点是很不一样的。其中,各门以人为研究对象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属 于人对于自身作为一种事实性存在的属性、特点和规律的探寻,虽然这些学科对于人正 确地认识自身是绝对必要的,并因此在人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但从研究方法或思 维特点上看,它们对人的研究与自然科学对物的研究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不同,就是说 ,它们都带有实证性的特点。与此不同,各门人文学科则属于人作为价值主体的自我反 省和自我追问,虽然这些学科有时也会涉及到事实甚至规律,但它们并不止于事实或规 律,而总是要进一步追问这种事实或那般规律对人的生存有何价值或意义,这种价值或 意义决不是能够通过实证方法予以确定的。
这是因为,人文学科所要探寻的东西是人的生存意义或人的价值。正是通过对于人的 生存意义、人的价值的无止境的开掘和追问,人文学科不断地从新的方面、新的高度展 示出人不同于任何其他存在物的始终未完成状态。当然,在这一过程中,诸人文学科也 都表现出不同的思维特点,其中,文学和艺术是表达性或“显示”性的,语言学和历史 学是理解性的,而哲学则是反思性的。从思维方法上看,反思性是哲学区别于各门实证 性的人学和其他各门人文学科的根本特征。
哲学是一种反思的人学,那么,什么是“反思”呢?在国内哲学界,人们往往将反思等 同于后思,并常引用黑格尔的论述来支持这一解释。其实,后思即跟随在事实后面的反 复思考只是对反思所作的常识性理解,或者说只是反思的最初级的含义。如果只在后思 的意义上来理解哲学的反思,我们并不能从思维方法上把哲学与其他人文学科(如历史 学)区分开来,甚至也不能把哲学与自然科学区分开来,因为这些学科也都常常要跟随 在事实后面反复思考。问题的关键在于:哲学到底是怎样跟随在事实后面反复思考的呢 ?只有作如此进一步的追问,我们才有可能明确哲学反思的真义。诚然,黑格尔在《小 逻辑》中确曾说过:“哲学的认识方式只是一种反思,——意指跟随在事实后面的反复 思考。”(注:黑格尔:《小逻辑》,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7、XXi页。)但是,即使 是在黑格尔那里,后思也不是反思的惟一意指,甚至也不是反思最主要的意指。对此, 贺麟先生当初在翻译《小逻辑》一书时就有明确的说明。他在该书中译本的“新版序言 ”中说:“反思(Reflexion),在《大逻辑》和《小逻辑》里出现得很多,特别在本质 论开始后几节内,‘反思’一词出现得更多。此词很费解。过去我的译法也不一致。现 在经过初步摸索,认为‘反思’这个字有(1)反思或后思(nachdenken),有时也有‘回 忆’或道德上的‘反省’的意思;(2)反映;(3)返回等意义(德文有时叫sich reflekti ertsich zurückreflektiert)。另外‘反思’一词与下面(4)(5)(6)诸词的意义有密切 联系;(4)反射(Reflex);(5)假象(Schein);(6)映现或表现(erscheinen)。列宁也指 出,黑格尔论‘反思性的种类’……非常晦涩,又指出‘怎么翻译呢?反思性?反思的规 定?译反思是不合适的’(第38卷,第139页)。足见‘反思’一词的烦难,因此务请读者 从上下文联系去了解‘反思’一词的意义和译法。”(注:黑格尔:《小逻辑》,商务 印书馆,1980年,第7、XXi页。)
综观黑格尔对反思一词的运用,特别是依据哲学思维的本性,可以看出,哲学的反思 除了后思这种最初级的含义外,还有一种更重要的深层含义,这就是反观,即从人与世 界的关系、特别是从人的活动及其结果来反观人自身,包括人这种特殊存在物的性质、 地位、作用、能力、生存方式、生存状态等等,以便求得人的生存自觉和人的价值的充 分实现。这是因为,只有从反射着、反映着、表现着人的性质、地位、作用、能力、生 存方式、生存状态等的人与世界的关系、特别是人的对象性活动及其结果来反复不断地 反观人自身,才能实现对人的哲学把握或哲学层面上的人的自我意识。顺便指出,人们 通常说哲学的研究对象是人与世界的关系,就任何哲学理论都绕不开人与世界的关系、 都必须通过对人与世界关系的研究来解决自己面临的特定问题而言,这种说法无疑是正 确的。但是,当我们这样说时,切不可忘记哲学反思的上述含义,切不可忘记哲学研究 人与世界的关系乃是为了研究人本身。
哲学是一种反思的人学,意味着哲学的不同形态实即反思的人学的不同形态。那些主 张人学是哲学的一种新的形态即当代形态的人认为,传统哲学形态如古代的本体论哲学 和近代的认识论哲学都是漠视人的,只有当代哲学才把人的问题作为哲学思考的中心和 主题,才真正开始走向人学。这种看法是不符合哲学发展的历史实际的。其实,作为一 种反思的人学,哲学迄今所经历的任何一种历史形态都是以人作为思考的中心和主题的 ,只不过受各时代历史条件的限制,不同历史形态的哲学思考人的角度或关注的中心问 题有所不同罢了。
在这一点上,即使是古代的本体论哲学也不例外。古代本体论哲学的根本旨趣是探求 存在于一切现象背后并作为一切现象之根据的某种超验的、绝对的本体,这种旨趣表面 上看来的确是无关乎人的,甚至是敌视人的,因为在它看来,即使是现实的人及其活动 也是由某种外在的本体决定的。然而,古代哲学为什么会去追求这种超验的、绝对的本 体呢?亚里士多德说得好:哲学“起于对自然万物的惊异”(注:亚里士多德:《形而上 学》,商务印书馆,1959年,第5页。)。正是这种惊异和恐惧,促使古代哲人去探寻那 种他们坚信隐藏在纷繁复杂、变动不居的自然事物背后、能够统摄万物并且是万变中之 不变者的本体,以便对自然万物作出一种统一的理解,由此消释人们心中的惊异和恐惧 ,使人们确立起最基本的生存信念。因此,古代的本体论哲学决不是一种漠视人的哲学 形态,而是古代人类生存能力极低情况下一种特殊形态的反思的人学,其旨趣非但不是 敌视人的,反而是要为人的生存及其意义找寻一种原初的理性支点,而这正标志着哲学 作为人的自我意识的最初觉醒。
至于近代的认识论哲学,其人学性质就更不待言了。认识本身就是人的一种主体性活 动,并且是最能表现人的本质力量的活动。借助于科学理性之光,近代哲学从人的认识 活动、特别是从人的认识能力来反观人的生存及其意义、人的价值及其实现,把古代本 体论哲学中觉醒的人的自我意识推进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
当然,与古代的本体论哲学和近代的认识论哲学相比较,当代哲学确有它的特殊之处 :它既不再像古代的本体论哲学那样希图通过证明人与世界统一于某种超验的本体来构 筑人的生存信念,也不再像近代的认识论哲学那样力求通过彰显人的认识能力来论说人 的独特价值,而更多地是立足于当代人所面临的生存危机,即立足于现实中人与世界之 间不统一或不和谐关系、人的理性和能力的不合理运用及其导致的各种否定性结果,来 探寻人的生存意义和人的价值的实现途径。显然,当代哲学与传统哲学的差别,仅仅是 反思的人学内部的差别,而不是人学与非人学的差别。如果说当代哲学是贴近当代人真 实的生存境况的话,那么,我们同样有理由说,古代的本体论哲学和近代的认识论哲学 同样也是贴近古代人和近代人真实的生存境况的。
注释:
[3]Leon Pompa,Vico:A Study of the“New Science”,Cambridge,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