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师型”教师在播音主持专业的实践嵌入式教学改革论文

“双师型”教师在播音主持专业的实践嵌入式教学改革论文

“双师型”教师在播音主持专业的实践嵌入式教学改革

张妍妍,杨漫华

(南昌航空大学,江西 南昌)

摘 要: 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中,多次强调我国教育事业教师的重要作用。教育事业快速发展的近些年,高等教育大众化,出现了学生专业单一,核心竞争力不强。促使我国不断优化师资结构和创新教学方法来提升教学质量,不断解决当下存在的教育教学结症。为提升教学效果,近年来学界不断尝试“双师型”师资结构来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 播音与主持;双师型教师;教学改革

一 研究背景

当前,精英教育和大众教育,蓝领教育和白领教育,对人才的分类更加明晰。并且,对新技术的运用也早已深入到各个领域,技术的变革也引发各行各业生态链条的变化。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任何领域、行业都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然而,我们在现行的教育框架视阙下和培养目标上,对新技术的运用还不够,而且教师教学很难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尤其是一些应用型的学科。这也导致我们的教学效果不佳,培养教育出来的学生很难适应经济社会下的快节奏。造成学生未来工作时与对口行业的人才要求有所脱节。而该专业的毕业生,如果没有充分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很难胜任现在全能型的岗位要求,对于某些行业则一直需要高技能型新鲜血液的注入。在经济社会下,任何用人单位都喜欢招聘能直接上手工作的毕业生,而不是需要再培养的。这就要求我们,从提高教学效果出发,改变师资结构,更多地运用“双师型”教师教学。从专业理论入手,相辅实践教学,以“双师型”教师教学作为导向,更好地帮助学生提高专业技能、综合素质。

二 “双师型”教师

目前,在学界和业界关于“双师型”教师的概念有较多解释,最早提出“双师型”概念的王义澄教授认为双师型教师要参与学生学习的过程,参与重大科研教学工作;姚贵平教授则对“双师”的能力和素质做出补充,他认为“双师型”教师应当以 “能力”为视点展开,从外延上讲,“双师型”教师属于专业教师,应当具备相应行业的知识和技能。从“形式”上看,“双师型”教师持有双证,即教师资格证和职业技能等级证[1]。而陶书中教授则认为“双师型”教师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强的专业示范技能和较强科研能力的教师。就学界对“双师型”教师的认定主要有五种观点:“双师型”教师具有“双”资格、“双”素质、“双”资质、“双”来源、“双”指称[2]。而笔者认为“双师型”更为合理的解释应当为:教师在学术方面,必须是科班出身,有相应的资质证明,要有具备完善的理论知识和长期任教的教学经验,而在业务方面应当具备很强的上手实践能力,有在该领域和行业的工作经历,也必须有相应的资质证明,即技能等级证。这就要求教师不仅有较高学历并且有实际的工作经验,能够在理论知识上给学生更加科学的指导,在业务上则能够帮助学生提升专业能力,对学生日后的就业也有更加独到的见解。但总的说来,“双师型”教师已经在很多应用型学科中得以实践。毕竟,应用类学科需要大量的实践教学,才能看到实际效果。但是否适用于其他学术型专业学科还有进一步研究的必要。在这一点上,我们研究的“双师型”教师,是越来越多的学校的应用类学科在培养方向和培养效果上的积极探索。

三 目前高校播音与主持艺术教学中的问题

由于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很强的专业,甚至作为一种技能来说,本身就需要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大量实践。但是,任何实践活动都不能脱离理论指导,这样要求教师具有很好的科研能力。不过当下很多高校错误地认为教师学历、学术贡献高,就是有科研能力,就能教好书。却忽略了现行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教学水平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性。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通常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脱节。在理论教学上,一方面,老套的教学方式跟不上现如今科技创新日新月异的变化,导致课堂讲学远不能满足一线工作对新型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多数有高学历的年轻教师在教学经验上略有不足,在长期教学过程中显得较为吃力,也无法满足个体学生的差异化需求。甚至有部分教师,在教学时多是对着书本照本宣科,“念经”式教学严重。现在的课堂所缺少的正是理论教学中如何侧重引导和相对应的课堂练习,以及如何把握学生内容消化的同时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在实践教学上,对很多应用型学科来说,学生的实践能力是衡量教学效果的重要标准,而越来越多的学术型教师进入教学战线。在没有实际的工作经验情况下,想提高学生实际业务能力,本身就是极大的困难,并且实践教学需要投资所需的硬件配套设施,很多学校无法做到统一配齐。而在校外的实践活动也多依靠学生自己外出联系。这不仅仅无法保证学生在外时的人生安全,这也导致了学生在实践时无人指导,上手实践时间无法保障,实践效果无法达到。对于学生应用技能的培养达不到学科培养目标,培养出来的学生也多为理论知识过硬,上手能力较差。

四 “双师型”教师实践嵌入式教学改革实施路径

(一)“双师型”教师背景下的双向教学

相较于单师较为单一的教学方式,米瑶认为教学中应当善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发挥他们的创造性。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不仅学会,而且会学、要学。重视实习,加强实践,开辟第二课堂。

接受理论本为一种文学批评理论,高举读者本身就是作品能动构成的旗帜,认为在作者,作品与读者的三元关系中,读者绝不仅仅是被动的部分,没有读者的积极参与或未达成读者的预期视野,那一部作品的历史生命将是不可思议的。它旨在打破文学作品封闭的圆圈,从一个崭新的视角重新审视作品,即接受理论的视角。

(二)“双师型”教师背景下的因材施教

就播音与主持艺术而言,其本身的专业性质就是对文字稿件的再度创作,如何将符号语言按照规范要求表达出来,对创作素材的时代背景、作者介绍熟知,在自己的理解感悟下进行二度创作。这就需要最大发挥任教教师的特色,放大学生本有的天赋,形成学生和教师特定的风格样式,在普通话标准、形象气质、礼仪礼貌、即兴评述、稿件播读、诗词朗诵等诸多专业训练上夹带着很多不同领域的知识,哪怕只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歇后语、普通物理知识。运用有声语言和副语言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能动性,不断加深对创作素材的理解与运用。

(三)“双师型”背景下的共同成长

通过“双师型”教师的教授使得学生在传统输入式教学方式下,能够通过稀疏平常的聊天对话,引发学生对专业,对生活的思考,变被动学习为潜移默化的主动式学习。在培养出学生自己有了自己的思考后,便要增强学生对文体播音创作过程的稿件播讲差异进行准确地把握。而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第一时间和专业教师进行探讨和交流,可以迅速提升播音实训能力,也拓宽了教师的教学视野。[3]每一位学生从刚入学的懵懂无知到成为社会有用人才,离不开的是教师不断完善理论和实践教学。

1968年科学大洋钻探横空出世时,板块构造理论还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一个重要的观点是,新的海洋地壳是在海底的洋脊上形成的。在那里,海洋板块相互远离,地球内部的岩浆从它们之间喷涌而出。根据这一理论,地壳是产生于洋脊顶部的新物质,其年龄随着离峰顶距离的增加而增加。

五 结语

无论是传媒行业还是其他领域,都不得不面对更加多元化的明天、任何行业都需要宽口径、厚基础、复合型的应用人才,要求学生在毕业后的实际工作中,成为创作差异化、特点鲜明化,并最终达到风格多样化的实干型人才。[4-6]我们知道,学习、阅历、实践是多重视野培养的几条极佳途径。而作为在第一线执教的任课老师,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从理论知识、业务能力两个方面来严格要求自己是很有必要性的。也只有不断地提升自身能力,丰富知识结构,才能在新的要求下应对日益变化的社会人才需求,应对如今学生对新鲜事物、新领域的知识诉求。相较之下,单师型教学,只是局限于某一方面的培养,如果单师理论知识强,则更加偏重学生的理论引导,而淡化了实践教学。如果单师业务能力强,对学生的动手实践培养就多。对于像播音与主持艺术这样应用性极强的艺术类学科,离开理论,实践起来将会变得盲目,离开实践,也只会培养出“低能儿”。因此,它需要“双师型”教师来教授学生的理论和指导学生实践。在教学活动中,一位理论知识丰富+有长期一线工作经验的专业教师,来对接到每一门课程、每一个教学周期来,将会对原有单师教学情况具有很大改观。因此,“双师型”教师对学生多方面你的成长而言必将产生深远影响,对教学效果也有不小提升作用。而随之带来的是对现有教育教学体系、框架的一次优化改革,也是诸多高校不同专业提升专业水平,打造优势专业的一次契机。

参考文献

[1] 姚贵平.解读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2,(06):30-31.

[2] 肖凤祥,张弛.“双师型”教师的内涵解读[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15):69-74.

[3] 刘琼.新媒介背景下高校播音主持专业特色师资队伍的建设研究 [J].课程教育研究,2016,(08):14-15.

[4] 郑延福.本科高校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2,12.

[5] 姜娜.应用型高校“双师型”队伍建设的思考[J].教育现代化,2016,3(35):100-101+273.

[6] 刘长宇.地方高校“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研究——以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为例[J].四川民族学院学报,2015(05):96-100.

本文引用格式: 张妍妍,等.“双师型”教师在播音主持专业的实践嵌入式教学改革[J]. 教育现代化,2019,6(30):39-41.

doi: 10.16541/j.cnki.2095-8420.2019.30.016

基金项目: 2011年江西省教改课题“双师(双主播)教学方法在播音与主持艺术中的实践应用”(课题编号:JXJG-11-7-18);2018江西省教育规划课题“移动传媒背景下江西影视配音人才培养的问题与路径优化研究”(课题编号:18YB132);南昌航空大学第六批校级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培育项目《电视新闻报道与现场播报》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张妍妍,女,汉,安徽安庆人,硕士,副教授,播音与主持艺术系主任,研究方向:口语传播、普通话语音学;杨漫华,南昌航空大学播音与主持艺术系16级学生。

标签:;  ;  ;  ;  

“双师型”教师在播音主持专业的实践嵌入式教学改革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