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论文_胡云飞

安徽六安市人民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 237005

【摘 要】目的 分析和研究新生儿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及护理对策。方法 选取我院在2015年10月-2016年10月期间发生院内感染的40例新生儿患者,对所有新生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和总结出新生儿发生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以及护理措施。结果 经过有效治疗和护理之后都不同程度的得到好转,其治愈率达到70%;新生儿发生院内感染的主要是呼吸道感染、消化道感染、败血症、脐部感染、眼部感染、泌尿道感染以及颅内感染等多个方面。结论 加强对新生儿院内感染危险因素的控制,采取相应的护理对策,能够有效的控制新生儿院内感染,值得推广。

【关键词】新生儿;院内感染;危险因素;护理对策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医疗卫生水平显著提升,但是在近几年来,院内感染的发生现象时有发生,其中出现院内感染机率较大的主要是新生儿院内感染,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威胁和影响着新生儿的生命健康安全,是目前院内感染控制的重点[1]。对于新生儿来说,由于自身的形态和各项生命体征还没有得到完全发育,自身的免疫力和抵抗能力都比较差,很容易受到周边环境的影响发生感染。本文针对我院发生院内感染新生儿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和总结了新生儿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及护理对策,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在2015年10月-2016年10月期间发生院内感染的40例新生儿患者,其中男新生儿22例,女新生儿18例;足月儿31例,早产儿9例;新生儿出生体质量为1.2-4.3kg不等,其平均体质量为(2.53±1.68)kg。

1.2 方法

对所有新生儿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发现其危险因素主要包括自身因素、长期应用广谱抗菌药物、侵入性操作、感染部位自身特性、医源性交叉感染以及环境因素。其护理对如下:

(1)建立健全的院内感染管理制度。首先设立专门的院内感染质量控制小组,其中包括业务骨干人员、护士长以及科主任等人员组成,明确分工,并对已经制定好的消毒技术规定和管理规范等措施严格执行。同时加强所有医护人员的教育培训,普及相关知识,加强院内感染预防和控制,在实际工作中严格遵循相关规章制度。

(2)加强病房环境管理。对于新生儿的病房来说,要保证阳光充足,室内空气新鲜、流通,并保证空气消毒机和空调性能的良好性,将室温和湿度分别控制在25℃和60%左右;保证早中晚都应用进行开窗通风和空气消毒,并禁止非医护人员进入新生儿病房内[2]。

(3)医护人员需要注重手部清洁。对于医护人员的手部来说,是传播院内感染的重要途径,因此医护人员在与新生儿直接接触前后都需要洗手。为了保证手部的清洁,最好是使用“七步法”步骤洗手。同时在新生儿病房内还需要放置快速皮肤消毒剂,以免医护人员能够时刻保证手部清洁。如果医护人员出现肠炎、流感等感染性疾病的话,应该与他们进行调息,以免对新生儿造成感染。

(4)加强对病房中医疗器械以及相关物品的消毒工作。及时处理好新生儿的大小便、用物以及分泌物,同时对于滴管、奶嘴、奶瓶等用具应该保证专人专用,并且在使用后及时的进行消毒处理,另外新生儿的被罩、床单以及婴儿服每天都需要更换。血压计、听诊器等用具需要定期消毒,一般为每周一次;新生儿输液泵、消毒机、操作台、暖香等设备每天都需要进行常规消毒。

(5)尽可能的减少侵入性操作。尽可能的减少对新生儿进行侵入性操作,如果必须进行的话,则应该尽量的控制侵入时间,并严格控制好操作过程,加强应用无菌技术。同时在操作过程中动作需要尽可能的轻、缓,以免造成损伤[3]。

(6)加强基础护理。比如每天为新生儿洗澡、进行皮肤按摩等,同时加强新生儿的母乳喂养,提高新生自身免疫力和患儿体内的抗体含量。

2 结果

2.1 新生儿院内感染情况

我国的40例发生院内感染的新生儿患者,经过有效治疗和护理之后都不同程度的得到好转,其中32例(80.00%)治愈,7例(17.50%)好转,1例(2.50%)自行转院。

2.2 发生院内感染部位构成情况

从下表中可以看出,新生儿发生院内感染的主要是呼吸道感染、消化道感染以及败血症,其感染率分别达到了30%、20%、15%,造成其他感染构成情况还包括脐部感染、眼部感染、泌尿道感染以及颅内感染等多个方面。

3 讨论

导致新生儿出现院内感染的因素具有一定的多样性,其中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一是由于自身感染造成的。对于新生儿来说,由于自身的非特异性和特异性的免疫系统的成熟度不够,这就大大增加了感染发生的机率,其中最关键就是分泌型IgA的缺乏,新生儿发生感染性疾病的机率就比较高,表现最明显的就是呼吸道感染。二是由于长期应用广谱抗菌药物。在使用了光谱抗菌药物之后,就会导致人体内的正常菌群出现混乱,进而细菌感染的机率大大增加,很容易出现尿布皮炎、鹅口疮等感染症状。三是由于侵入性操作所造成的感染。所谓侵入性操作主要指的是静脉采血、静脉留置通路、反复吸痰、气管插管、呼吸机应用等方面,在使用的过程中会造成不同程度的粘膜、皮肤损伤等问题,导致人体内的环境发生改变,增加感染机率。四是由于感染部位自身的特性。在本次研究中可以发现,新生儿发生院内感染的主要部位是消化道、呼吸道以及皮肤软组织,这主要与新生儿自身的免疫特点密切相关。五是由于医源性交叉发生的感染。导致新生儿发生医源性交叉感染的原因是由于医疗器械和医护人员操作引起的,对于医护人员的手来说,由于工作环境的特点导致其出现各种污染,特别是在工作量大、工作人员少、患儿多的情况下会大大增加问题的严重性。六是由于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在医院的病房中,由于存在着大量的患者,空气的流通性不强,会加重交叉感染发生的机率,这也是引发新生儿出现呼吸道感染的主要原因。

通过对相关护理对策的应用,能够很好的预防和控制新生儿院内感染,并有效的控制已经出现院内感染的新生儿的病情。综上述所,加强对新生儿院内感染危险因素的控制,采取相应的护理对策,能够有效的控制新生儿院内感染,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刘凤英.新生儿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7,(01):54-55.

[2] 张谷雨,倪益华,黄丽.新生儿院内感染相关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J].江苏医药,2014,(13):1608-1609.

[3] 陈琼.影响新生儿院内感染的护理因素分析及对策[J].中外医学研究,2011,(27):89-90.

作者简介:

胡云飞(237005)安徽六安市人民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

论文作者:胡云飞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7年2月第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4/10

标签:;  ;  ;  ;  ;  ;  ;  ;  

新生儿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论文_胡云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