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及磁共振诊断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临床探讨论文_王胜辉

CT及磁共振诊断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临床探讨论文_王胜辉

汨罗市人民医院 湖南汨罗 414400

【摘 要】目的:探究CT及磁共振诊断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7年6月~2018年5月收治的102例中枢神经感染患者作为研究组,选择2017年6月~2018年5月我院招募的102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参照组,共计204例,给予两组患者MRI、CT检查,分析两组患者的检查数据。结果:研究组患者核磁共振检查阳性率为91.17%,CT为59.80%;研究组患者核磁共振检查中枢神经系统早期病变的阳性率为93.13%,CT为56.86%。另外,核磁共振对脑囊虫所致脑膜炎、化脓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炎结合性脑膜炎、隐球酵母脑膜炎的检测与病原体检查结果最为相似。结论:MRI与CT对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诊断均有着良好的检出效果,故应在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疾病的诊断中联用CT与核磁共振,以便于提早发现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的早期在症状,予以及时有效的治疗。

【关键词】CT;磁共振诊;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目前,我国每年被神经系统疾病困扰的人群已经超过千万,其中最为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便是中枢神经系统感染。随着我国医疗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核磁共振(MRI)以其自身独特的优势在多种检测、诊断方法中脱颖而出,MRI技术具备操作简单、检测速度快、成像清晰等优点[1]。基于此,本次研究分别选择102例中枢神经感染患者与102例健康志愿者作为研究对象,探究CT及磁共振诊断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临床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临床资料

选择我院2017年6月~2018年5月收治的102例中枢神经感染患者作为研究组,选择2017年6月~2018年5月我院招募的102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参照组,共计204例,研究组102例患者均经细胞学与病理学确诊为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其中男性61例,女性41例,最大年龄为76岁,最小年龄为23岁,平均年龄为(39±3.91)岁;参照组102例患者均接受本院体检确诊为健康人群,其中,男性62例,女性40例,最大年龄为75岁,最小年龄为24岁,平均年龄为(39±3.66)岁,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未见较大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产生。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方面,研究组102例患者中有13例为脑囊虫,55例为病毒性脑炎,5例为隐球酵母脑膜炎,9例为化脓性脑膜炎,20例为结核性脑膜炎。

1.2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MRI、CT检查,检查均使用美国GE新光纤1.5T磁共振与64排螺旋全身CT机(SIEMEMS)。研究组患者接受核磁共振、CT 2~3次检查,包括:住院后7d内检查一次,住院14d时检查一次(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决定检查或不检查),在患者住院28d时(出院前)检查一次,均由护理人员记录相关数据;参照组志愿者同样接受核磁共振、CT检测,但在检测次数上只有一次(首次检查),由护理人员记录相关数据。最后比较两组患者的所有检测数据,并注意两组患者的临场表征资料(脑膜炎患者的临床病理表征一般显现为脑积水、血管炎等,脑膜炎晚期患者可能会因患者颅内结构病并发出现精神异常症状)。

1.3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19.0软件对本文研究的204例患者所有数据予以计算处理,计量资料资料以率(%)的形式表达,给予卡方检验,两组患者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以P<0.05展开。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 结果

2.1 比较两组患者核磁共振与CT检测数据

参照组患者核磁共振与CT对相关病症的检测数据为:CT扫描结果显示7例腔隙性脑梗死,核磁共振检查结果显示12例轻微脑萎缩,其余83例患者各项指标检查结果均为正常;研究组患者核磁共振与CT对相关病症的检测数据为:CT扫描结果显示41例正常,61例异常,异常的主要变现为斑块与散在低密度灶、弥漫性脑水肿,还有一部分患者表现为结节状多发性与环状强化散在低密度病灶,或结节状强化等密度灶,以及合并脑室扩大或脑萎缩等;核磁共振检查结果显示9例患者为正常,93例患者为异常,异常的主要表现为多发性圆球状或囊状长T1与T2信号、多发性不规则长T1与T2异常信号、逗点状短T1与T2异常信号、合并梗阻性脑积水,增强后病灶及其周围高信号强化等。研究组患者核磁共振检查阳性率为91.17%,CT为59.80%。

2.2 比较两组患者核磁共振与CT对相关病症的检测数据

研究组患者中有58例患者经CT检测显示存在早期病变,其中脑囊虫所致脑膜炎的异常例数为11例,化脓性脑膜炎一类病症中的异常例数为7例、病毒性脑膜炎的异常例数为21例、结合性脑膜炎的异常例数为16例、C隐球酵母脑膜炎的异常例数为3例;核磁共振检测显示95例患者存在早期病变,其中脑囊虫所致脑膜炎的异常例数为13例,化脓性脑膜炎一类病症中的异常例数为9例、病毒性脑膜炎的异常例数为50例、结合性脑膜炎的异常例数为18例、C隐球酵母脑膜炎的异常例数为5例。从以上数据中可以看出核磁共振检测与病原体检测结果最为相似。研究组患者核磁共振检查中枢神经系统早期病变的阳性率为93.13%,CT为56.86%。

3 讨论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病原体种类繁多,通常集中在真菌、病毒、螺旋体、病毒以及真菌上。由于病原体种类较多,再加上临床症状、并发症种类较多,所以目前临床对于该疾病的病理监测仍以脑脊液细胞学检查为主[2]。及时诊断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疾病,及时给予患者相应的治疗措施,对于患者临床病症的治疗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核磁共振与CT扫描可以直接准确的检查到人体内的理化病变,但因为CT技术自身的局限性,其对于一些病症的扫描检查并不清晰,同时CT技术也具有操作便捷,创伤小的优点,但CT技术的成像分辨率较低,画面不够清晰,对于患者体内一些与颅内重叠的细小病灶并不能很好的检出[3-4]。核磁共振检测对人体无害,且成像清晰、检测范围广,能够很大程度的降低误诊率。但核磁共振对于炎症与水肿的分辨有些困难,通常情况下,临床会针对这一问题采取两种方案进行解决,一种是加强局部信号扫描,另一种是配合其他CT仪器协助扫描,两种方案均可以有效解决上述问题,提高核磁共振的检测效果[5-6]。根据本次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核磁共振检查阳性率为91.17%,CT为59.80%;研究组患者核磁共振检查中枢神经系统早期病变的阳性率为93.13%,CT为56.86%。另外,核磁共振对脑囊虫所致脑膜炎、化脓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炎结合性脑膜炎、隐球酵母脑膜炎的检测与病原体检查结果最为相似。说明,MRI与CT对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诊断均有着良好的检出效果,故应在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疾病的诊断中联用CT与核磁共振,以便于提早发现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的早期在症状,予以及时有效的治疗。

参考文献:

[1]陈岩,杨丽.脑电图、脑电地形图、CT及磁共振诊断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临床分析[J].中外医疗,2018(2):184-185,188.

[2]徐亚利,汤光宇.脑室内中枢神经细胞瘤的CT及MRI影像学特点[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18(3):158-160,164.

[3]孙学术,李百鑫.中枢神经细胞瘤CT和磁共振成像(MRI)检查的影像学特征及其诊断准确率[J].医疗装备,2018(11):24-25.

[4]熊志,金向群.经病理证实的中枢神经细胞瘤的CT及MRI影像学表现及特征[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5(19):116-117.

[5]李继荣,谭长连.CT与MRI诊断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应用价值[J].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2017(11):113-117.

[6]马晓涵,陈清芬.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儿CT与磁共振诊断的效果研究[J].中国社区医师,2018(11):129,131.

论文作者:王胜辉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18年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30

标签:;  ;  ;  ;  ;  ;  ;  ;  

CT及磁共振诊断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临床探讨论文_王胜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