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效益论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效益论文,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到更加突出的地位,不仅需要一般地从原则上弄清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明确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意义和目标,尤其需要把握已经变化了的客观条件,探索解决精神文明建设新问题的途径和办法。精神文明建设要不要讲究效益,精神文明建设效益的内在规范和根本要求如何确定,精神文明建设效益的结构和功能如何把握,精神文明建设效益应该坚持什么样的评判标准和基本方向,如何进一步提高精神文明建设的效益,如此等等,目前还没有引起全党和全社会的足够重视和应有注意。本文拟对这些问题作一探讨。
一、问题的提出:理论与实践依据
所谓精神文明建设的效益,是指以一定的脑力劳动和物质消耗,生产出更多更好的符合人们道德文化要求的和社会发展及其文明水准要求的,在较长的时期内可以反复出现的具有很大价值的精神产品。我们提出精神文明建设效益这一概念有科学的、广泛的、深刻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一是从词源学的角度看精神文明建设效益提出的科学性。效益一词,《现代汉语词典》仅五个字:效果和利益。效益是效果和利益的统一,是效和益的组合词,效和益的内涵构成了效益的内涵。效,可解释为效用、效果和效率等;益,可解释为收益、利益和获益等。效用、效果和效率的含义都不尽相同:效用有两种解释,一是指物质或劳务本身所具有使用价值或有用性,二是指人们在消费或劳务时所感受到的满足,并以它的大小决定各人的主观评价;效果是指由行为产生的有效的结果、成果;效率指投入与产出的比率,又泛指日常工作中所消耗的劳动量与所获得的劳动效果的比率。收益、利益和获益的含义基本相同,意味着增长和富裕。效益又有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之分,一般而言,事物的活动及有机载体就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结合。再来分析一下“文明”这个范畴,文明通常用以表示人类文化的发展所呈现的某种状态,说明存在于一定时期一定区域的社会文化共同体,通常是指与“愚昧”、“野蛮”相对立的某种状态,它是文化的特殊表现形式。精神文明是一个广泛的概念,有文化精神、政治精神、经济活动也应有一种精神。精神文明建设包含、贯穿着一种现代经济精神,应当注重效益观念。
二是任何一项活动或产品,只要有投入,有消耗,必然就要有产出,有效益,这是经济学的一条基本原理,也是社会生活的一条定理。一项精神活动,一件精神产品,需要花费一定的效果、功效和价值。有的精神活动、精神产品体现的是正价值、正功效,有的体现的是负价值、负功效。我们要提倡好的优秀的精神产品、有益的精神活动,制止、消除、摒弃颓废的精神产品、无效的甚至是有害的精神活动,因此,我们要特别强调精神文明建设的效益。进一步而言,更广泛地来讲,精神文明建设需要有投入,它离不开物质力量的支撑。精神文明建设包括硬件和软件两方面。在硬件投入方面:文化场馆中的图书馆、博物馆、科学馆、文化馆、历史纪念馆、文化广场、电影院、文化宫等娱乐场所,需要我们来投入一定的物力、人力、财力,需要消耗一定的时间;在软件投入方面: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这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艰巨的系统工程,也需要我们加大投入。不可能设想,精神文明建设硬件和软件方面的投入没有产品,没有效益。
三是适应两个根本性转变的必然要求。全党全社会的各项工作都要适应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从粗放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这两种转变的要求。精神文明的运行机制对于经济运行方式具有依赖关系,精神文明建设不仅受制于社会能把多少财力、物力、人力投入其中,而且受制于社会经济活动的运行机制。从一定意义上说,精神产品的生产、流动和消费的运行机制,实际上是整个国民经济运行机制上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但它又是一个特殊的部分,它既受制于整个经济体制的运行方向,但又不同于一般的物质生产。以经济效益中心的物质生产和以社会效益为中心的精神生产是互为条件、互为目的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机制已逐步引入精神文明领域,价值规律和竞争规律开始在精神文明活动中起调节作用,精神文明建设逐步形成为一种特殊的“产业”。一些精神产品的商品属性日益突出,不少精神产品的商品属性使它要面对市场,因此不能不讲经济效益,但精神产品是一种特殊商品,需要讲求社会效益。
四是精神文明建设现状的迫切需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有了一定的发展,所取得的成绩是巨大的,但是还面临着许多严峻问题:公民的整体素质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道德水准有待于进一步改善,社会上不文明、不道德的现象还比较严重,社会上一些精神产品生产者片面追求经济效益,所生产的精神产品不能正确地引导人、鼓舞人,负面效应较大,尤其是一些黄、赌、毒的东西对青少年的毒害更大;西方资产阶级腐朽的思想作风和生活方式对人们的思想毒害、精神污染更重,反西化、反腐败的任务还很艰巨。另外,新闻出版业还存在宏观调控不力、总量过多、结构失衡、重复建设、忽视质量等泛滥问题。这一切深刻地表明,切实提高精神文明建设的效益已刻不容缓。
五是社会持续、协调发展的迫切需要。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物质文明建设需要精神文明建设为其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有效的智力支持和各种文化条件。精神文明建设搞得不好,就必然会影响、制约物质文明建设的进程,而讲究精神建设的效益是搞好的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关键。
树立起正确的精神文明建设效益观,要处理好精神文明建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这是精神文明建设中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的一对重大矛盾关系。精神产品既有意识形态又有商品形态,因此精神文明建设要讲经济效益。但是精神产品和物质商品是有本质区别的,精神文明建设是为一定社会形态的经济和政治服务的,它的社会效益始终占主导地位。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质及基本职能是培养“四有”新人,着眼点主要应该放在提高社会效益上,“思想文化教育及其它部门,都要以社会效益为最高准则”(《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45页)。诚然,某些精神产品进入市场以后也会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但这是良好的社会效益所带来的经济效益,这种经济效益反过来又可以为生产更多更好的具有社会效益的精神产品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如果离开社会效益而单纯去追求经济效益,那就忘却了精神生产的根本目的,失去了它自身存在的价值。能否认识到这一点,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能否取得效益及效益大小的一个关键所在。
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效益的基本特征和根本要求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效益不同于物质文明建设的效益,它具有自身显著的基本特征,主要有:第一,潜在性。精神文明建设的效益存在于精神文明创建工作的过程中,不易测定,有的一下子还难以估量,它需要经过较长一段时期甚至是很长时期才能慢慢地展现其效益。例如,人的思想品德和文化素质可以提高我们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提高我们生活中的有序性和规范性,但这需要经过长期艰苦的努力,不可能一蹴而就,即使是思想道德品质和文化素质高的人,其工作和生活也并不一定就能保证社会价值、道德文化价值的最大实现;反之,在工作和生活中还缺乏应有的活力时,也不可以说人的思想道德文化素质就不行。第二,累积性。精神文明建设的效益是若干指标单一累积的结果。一个道德品质高尚的人可以通过自己的道德实践和道德行为在一定时期实现一定的道德价值;同时在另一段时间内,道德实践的主体又可以在已有道德品德、价值的基础上,通过加强道德修养实现更大的道德价值,最终达到自由的道德修养。这是一个不断提高、不断丰富的过程。同样,人的文化素质的修养也需要经过一点一滴的积累,不断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在实践和书本中学习,以进一步改善和提高人的素质,反过来增强精神文明建设的效益。第三,长期性。精神文明建设效益的展现是一个渐进的长期过程,它将经历一个部分展现、较大幅度内的展现、充分展现等发展过程。就一精神活动和精神产品而言,其效益在开始时的展现是不完全的、不充分的,甚至是零碎的、复杂的。把握了这些基本特征,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考核、测定精神文明建设的效益,从而避免使精神文明建设效益形式化、庸俗化、简单化,真正做到既能定性,又能定量,既讲长期效益,又讲时效性。
基于这些基本特征的分析,我们可以描述精神文明建设效益的发展趋向,即以党在七十多年中形成、积淀的有关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经验和基本目标为主干,合理吸取传统的伦理道德和文化知识以及其它民族精神、文化建设中的一切积极因素,融合进发展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条件下,使精神文明建设的效益更具现代色彩,更符合社会发展大趋势的要求。为此,我们当前要从许多方面来着力,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科学地把握精神文明建设效益的根本要求。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明确提出了今后十五年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目标,即在全民族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的坚定信念;实现以思想道德修养、科学教育水平、民主法制观念为主要内容的公民素质,以积极健康、丰富多采、服务人民为主要要求的文化生活质量,以社会风气、公共秩序、生活环境为主要标志的城乡文明程度的显著提高;在全国范围形成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这一主要目标是符合精神文明建设效益的发展趋向的,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效益的根本要求,它指明了提高我国精神文明建设效益的努力方向。
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效益的结构和功能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效益的结构是关于精神文明建设效益的整体性范畴,它是指决定和影响精神文明建设效益的各种道德因素和文化因素按特定的方式所构成的有机综合体,可以分为内部结构和外部结构。精神文明建设效益的内部结构是指精神文明建设效益各构成要素的总和,它包括精神文明建设的目的、原则、规范、程序、特征、社会成员的道德文化水准等基本要素,是精神文明建设效益内在规定性的进一步展开和具体化,是对全部道德文化系统内部各要素各环节在精神文明建设效益的实现过现程中的功能及其关系的整体把握。精神文明建设效益的外部结构是指影响精神文明建设的社会政治经济结构。对精神文明建设效益的外在制约因素主要有物质生产和生活条件、社会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等等,这些对精神文明建设效益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按照系统论的观点,结构是由要素和关系构成的,一定的结构必然要表现出相应的功能,精神文明建设效益的功能性有:第一,引导功能。精神文明建设效益通过其基本特征、根本要求、内在规范和实现途径,向人们提供了一定的价值判断、价值信念、价值评价,这一切就在社会树立了良好的氛围,有了一种好的努力方向,提倡什么,摒弃什么,坚持什么,反对什么,禁止什么,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从而引导人们怎样使自身的言行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效益的要求,怎样去追求真善美,摒弃假丑恶。第二,教育功能。教育功能是很广泛、很直接的。就文化建设而言,创造出弘扬主旋律、无愧于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搞好文化设施建设,普及科学文化知识,丰富基层文化生活等,就可以使广大群众直接经受到良好文化氛围的教育、熏陶,从而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风气。就思想道德建设而言,建构起完整的道德规范,树立起牢固的道德信念,陶冶道德情操,纯洁道德观念,规范道德言行,就能促使广大人民群众在实践中不断地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就每个人而言,不断提高自身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接受教育、不断学习的过程。第三,激励功能。精神文明建设的效益可以通过一定的规范、信念、活动、载体来弘扬正气,鞭鞑不良风气和习惯。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影响了几代人,今后仍然是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孔繁森、李素丽、徐虎、王廷江等一大批先进典型的涌现,激励着广大人民群众怎样去实现人生价值。第四,制约功能。精神文明建设的效益通过展现符合社会和人类发展要求的文明言行,对不文明的现象和行为进行道义、良心的谴责和舆论的监督作用,可以有效地消除、减少、制衡不良习气及行为的出现和蔓延,从而充分发挥制约和惩诫功能。质量万里行、全国范围内的严打斗争和打黄扫非、对不文明的社会公德及不和谐的家庭伦理道德进行教育、对个人不文明不道德的言行进行谴责等都是一种制约,不同形式的制约相互结合形成一定的网络就可以大大净化社会氛围,大大提高精神文明建设的整体效益。
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效益的评判标准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而判断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效益好差的社会标准就是:精神产品是否能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分层次培育现代文明素质;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全方位造就文化氛围;用高尚的精神塑造人,多渠道升华思想境界;用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多角度提高文化品位。一切从事精神生产的人们都必须牢固确立这样的效益观。精神文明建设特别是思想道德建设解决的是人们精神世界的问题,当然带有“软”的一面,但人们的精神状态是通过人们的具体言行表现出来的,落实好上述“四项任务”并将其物化成具体可视、可听、可读、可感的精神产品,使软要素带来硬效益。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效益的评判标准包括价值标准和形式标准,历史标准和现实标准。价值标准是指判断精神文明建设结果是否符合精神文明的价值理想,或精神文明建设的结果与其社会理想的重合程序的标准体系。它包括社会发展标准、社会正气标准、社会人际关系和谐的标准、人的人化标准、人格全面发展的标准。形式标准是指从精神文明建设作为一种社会关系建构或调整体系的形式的角度能确立的标准体系。它主要涵盖以下具体标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是否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功能期待相适应,精神文明建设系统内部各构成要素是否和谐一致、协同动作、共同发展,精神文明建设的规范是否明确、完整并具有操作性,精神文明建设的原则方法是否科学,如此等等。我们在评判精神文明建设效益时应当坚持这两种标准的统一。评判精神文明建设的效益还必须坚持历史评判标准与现实评判的标准的统一。无疑,精神文明建设效益首先要讲现实标准,这样才能更好地贴近现实,服务现实,才有说服力,但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些成果是可以重复出现的,并且可能转化增值的,而且精神文明建设效益的展现需要一定的时间,有时也可以是较长的时间,这样我们就得要讲历史标准。一般来讲,现实评判较好的,往往历史评判较好,但现实评判不够好的,并不一定历史评判就不好,我们应该全面地看、辩证地看。
除了上述评判标准外,精神文明建设效益的评判标准应当也可以达到量化的程度,制定一些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客观准确地评价精神文明建设状况及成效的具体标准。其一,精神文明建设效益的体现要具体化,使之变为可以操作、可以检查、能够落实的指标。如确定廉政建设状况的测量指标、国家公共行政系统在公民中的形象测评、现代文明人的基本要素、劳动者素质的综合测定以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文化消费的趋势等等。需要指出的是,必须将以上内容各项指标进行适当的分解,确定具体的测量项目和评分标准,同时要加强对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全程式管理,坚持什么、反对什么、抑制什么、扶持什么,要旗帜鲜明。其二,对精神产品价值进行衡量与评定。精神产品作为一种特殊商品,有自己的特点:一是精神产品是复杂劳动的产物,二是精神产品最终实现的价值与凝结于其中的体力、脑力消耗不成正比,三是精神产品的价值难以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计量。正因为精神产品是一种特殊商品,所以难以用衡量一般物质产品价值的方法来衡量它的价值。那么,评判精神产品的价值只能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以社会效益的大小为尺度,凡是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能够促进人的素质提高和推动社会进步的精神产品都有价值,都是好产品,反之就不是好产品,甚至是精神毒品、精神垃圾。精神产品的价值评判也不能只依据市场上的供求关系而要把市场供求与社会历史总需求统一起来,即应当以精神产品生产的劳动量为基础,充分考虑它所能带来的社会效益以及社会认可程度,以两者的结合来评判精神产品的价值。对没有社会效益或产生负社会效益的精神产品的生产,其价值不应当让其实现。其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效益还体现在是否主动探索精神文明建设的好形式,积累好的经验,以满足人们精神文化生活日益增长的需要。一个部门、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单位能否精心组织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活动,以及活动是否目标明确、持之以恒、措施得当、务求实效,应当是一条衡量的标准。其四,必要的物质投入是衡量精神文明建设效益大小的一个尺度。精神文明建设需要一定的物质载体来实现,象图书馆、科技馆、历史纪念馆、书店、文化馆、博物馆、影剧院,都是精神文明建设的“硬件”,需要物质的投入。这些物质投入不应当是随意性的,而应当通过法律予以保证,且应当与软件建设相互配套。
由于社会运转本身很复杂,怎样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去研讨评判精神文明建设效益的各项具体标准,还有很多问题和难点需要解决,比如怎样才能做到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用价值。我们的探讨是初步的和原则性的,有待于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不断加以完善。
五、提高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效益的途径
明确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效益的内涵、结构、功能、评判标准固然重要,拓展一定的思路、寻求一定的途径来进一步实现和提高精神文明建设效益也必不可少,能不能找到合理有效的“船”和“桥”,关系到精神文明建设效益的实现。
1、人的素质的现代化是提高精神文明建设效益的前提。 人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工作对象,社会发展归根到底是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最重要的就是素质的提高,提高人的素质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当今世界以科学技术为基础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而这种竞争说到底是民族素质的竞争、人的素质的竞争。在我国,由于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和经济体制的转变,以及市场经济的发展,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人的素质的现代化是中国现代化的前提,也是提高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效益的前提。人的现代素质主要包括科技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具体而言,应具有正确的价值取向、完善的道德品质、系统的专业知识、良好的精神状态、健全的社会性格、科学的思维方式。为此,要建立健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教育管理体制,为实现人的素质的现代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2、科学的领导体制是提高精神文明建设效益的保证。 要建立起科学的领导体制,健全党委抓精神文明建设的责任制,明确一把手要抓两手,保证两个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为此,要把领导干部抓精神文明建设的成绩纳入对领导干部考核之中,必须明确,不抓精神文明建设的党组织不是一个合格的党组织,不抓精神文明建设的领导干部不是一个合格的领导干部,不得提拔重用;不能把精神文明建设作为物质文明建设的附属品,应把精神文明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之中,纳入各地区、各部门的战略部署之中,从而在思想、规划、人员、投入、措施方面真正到位。
3、法制建设是提高精神文明建设效益的关键。 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靠的是立法,思想道德建设的发展也要靠立法。在社会风气没有根本好转的情况下,思想道德建设完全靠人们内心的自觉和自我约束是靠不住的。要制定完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思想道德教育法》,根据不同的对象实施初等教育、中等教育或高等教育。对精神文明建设领导体制、工作体制、管理体制、投入机制、监督机制也要通过法律的形式加以确定,加强对精神文明建设已制定的法制的监督,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4、加大投入是提高精神文明建设效益的基础。 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建立规范有序的筹资机制,逐渐形成对精神文明建设多渠道投入的机制,切实解决目前宣传文化事业投入总量偏少、比例偏低的问题。要按照合理布局、优化结构、突出重点的要求,加强宣传文化事业的基本建设,坚持勤俭办文化事业,努力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要尽可能地动员全社会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基本建设,切实增强提高精神文明建设效益的物质基础。
5、反腐倡廉是提高精神文明建设效益的突破口。 邓小平同志指出,“当前的精神文明建设,首先要着眼于党风和社会风气的好转”,“端正党风,是端正社会风气的关键”,“搞精神文明建设,关键是以身作则”(《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43、144、7页)。共产党是全社会的表率,领导干部是全党的表率。如果党员干部作风端正、以身作则、勤政廉洁、言行一致、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人民就会跟我们学,就会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精神文明建设的效益就会大大提高。当前,由于部分党员特别是掌权的一些领导干部滋长了不良的思想和作风,甚至产生了严重的腐败现象,影响了党群关系、干群关系,破坏了党和政府的形象,损害了经济的发展,阻碍了精神文明建设效益的的提高。由于干部的作风形象在党风、政风、社会风气、精神文明建设中的独特地位,因而决定了我们要把反腐倡廉这一人民群众最关心的一件大事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突破口来抓紧抓好,把腐败现象控制在最低限度。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起着对物质文明建设的直接推动作用。检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最终效益的落脚点应放在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促进作用上。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物质生产和以社会效益为中心的精神生产是互为条件、互为目的的,所以说评判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效益的好差必须像经济建设一样,也应当有硬任务、硬措施、硬指标,就是说,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应是喊口号,讲概念,而必须用真功,做实事,看得见,摸得着,能操作,可遵循,有行动,求实效,从而使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真正硬起来。倘如此,我国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就定能迈上一个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