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话中省略现象的中日对比研究论文_姜晓红,康伟

——以《惊天动地》电影原声及字幕翻译为语料

A Contrastive Research of Chinese and Japanese about

The EllipsisExpressions in Conversation

东北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系 沈阳 110004

摘要:该论文以中国电影《惊天动地》的日语字幕翻译及汉语原声为语料资源,对日语字幕翻译中出现的省略项目进行全数调查,并与汉语原声中的省略策略进行对比分析。在省略的认定方面,从谓语词性上把日语和汉语均划分为断定句、存在句、描写句、叙述句这四大句型;并利用动词配价理论,对叙述句中动词支配的项目予以分析。在省略项目的设定方面,从意义作用层次上划分出动作主体、动作对象、对方、场所等15种项目进行分析。对于省略项目的中日对比分析则主要从语义、语法、语用三个角度进行考察。最后论述了语境及?場?在省略现象中发挥的作用。

关键词:省略;省略项目;省略策略;谈话;中日对比

引言

省略是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在口语表达中尤为明显。日语常被认为是一种“暧昧”的语言,其原因之一可以认为是在于省略策略的大量运用。对于中国人日语学习者及研究者来说,剖析汉语和日语中省略策略的异同,可以成为研究中日两种语言不同的语言特征及文化内涵的手段之一;并对促进语言学习以及异文化理解、交流能够发挥一定作用。

本稿将中国电影《惊天动地》①的日语字幕翻译及汉语原声为语料资源,对日语字幕翻译中出现的省略项目进行全数调查;并与汉语原声进行对比分析,考察中日省略策略的异同,并剖析其原因。本稿之所以将电影原声及其字幕翻译作为研究语料,是因为电影、尤其是现代电影中的人物对白往往具有典型的口语特征和鲜明的时代特征,能够作为比较自然的谈话语料。另外,之所以选择《惊天动地》这部抗震救灾题材的电影,是因为人类在天灾面前,为了脱困及抢险,自然会把语言精简到一定程度,因此无论是日语字幕翻译还是汉语原声,均可预想到大量省略现象的出现,有助于笔者对于省略策略的对比研究。

当然,电影字幕翻译由于受到时间及空间等制约,很多时候不得不对源语言进行裁减,并非完全忠实于原声。但是,本稿的考察目的并非在于研究翻译策略,

而只是将电影字幕翻译及其原声作为语料,考察谈话中的中日省略策略的异同。至于汉语音声与日语字幕不完全对称的问题,则归属于电影字幕的翻译策略,未计入本稿的考察范围之中。

针对省略现象的对比研究,本稿主要从语义、语法、语用这三个层面上进行剖析。首次,对于省略项目的划分及动词配价等划分的根据意义作用层次;并从中日语言的词义、句式、语境、认知等多方面剖析中日省略策略的异同。

1.省略的认定

在研究省略现象之前,首先必须明确如何认定“省略”。吕叔湘②认为省略的条件有两条:“第一,如果一句话离开上下文或者说话的环境意思就不清楚,必须填补一定的词语意思才能清楚;第二,经过填补的话实际上可以有的,并且填补的词语只有一种可能,这样才能说是省略了这个词语。”朱德熙论述到:“所谓省略指的是结构上必不可少的成分在一定的语法条件下没有出现。……从原则上说,省略了的成分应该是可以补出来的。” [1]

吕叔湘所提出的第一条省略的条件,实际上指出在省略认定时“始发句”③的重要性。所谓“始发句”,就是指在没有任何语境下的第一句话。[2]当作为始发句将信息传递给对方时,如果对方不会进行任何反问,则可以认定该句话没有省略;反之,如果对方针对某个项目进行了反问,则代表该项目在始发句中被省略了。这可以作为省略认定的一个标准进行运用。此外,吕叔湘提出来的第二条,实际上指明了省略项目的可复原性。也就是说,如果一句话中出现了省略,则必然能够将其复原成未省略前的样子。如若不然,则不可以认定为省略。如:

(1)我吃了。

如果将(1)作为始发句传递给对方,对方必然会反问一句“吃什么了”。因此,可以认定该句是对吃的“对象”进行了省略,并且可以将其补充回原样,如:(1),我吃饭了。

这种认定标准同样适用于日语。如:

(2)私は食べた。

(2),私はご飯を食べた。

中日省略的认定可以采用同样的标准。基于法国语言学家Lucien Tesniere的

动词配价理论④,汉语中的“吃”和日语中的「食べる」的词义内涵基本一致,均为动词且能够支配“动作主体”和“动作对象”这两个项目,所以均可被认定为2价动词。当缺少动作主体和动作对象其中之一时,则可认定为省略,并且可以将其复原。

另外,朱德熙所提出的“结构上必不可少的成分”这一点实际上与吕的观点异曲同工。所谓的“结构”,涉及到该种语言本身所具有的基本句型。“必不可少”就是指缺少了则“意思不清楚”。“省略的部分应该是可以补出来的”则明确的指出了省略的可复原性。至于省略是否只是“在一定的语法条件下”出现这一点值得商榷。与其说是语法条件,倒不如单纯的称之为条件。这一点正是本文的研究目的之一,即探究汉语和日语分别在何种条件下、具体为何种语法、何种语义或者何种语用下易出现省略。

此外,在论述省略时,朱德熙还论述到:“省略的说法不宜滥用,特别是不能因为一个句子意义上不自足就主观的说它省略了什么成分。”[1]他在论述这个观点时,用了“请坐”这个例子。他认为“请坐”并非是“我请你坐”的省略。虽然“‘请’的是‘我’,‘坐’的是‘你’……可是事实上我们不说‘我请你坐’,反而常常说‘你请坐’,可见省略的说法是没有根据的。” [1]针对这一点,笔者的见解略有不同.笔者认为:“请坐”是“你请坐在这儿”的省略。其根据在于“坐”这个动词是支配动作主体和场所的2价动词,所以动作主体和场所未出现的情况视为省略。而“请”这个词在此为表示敬意的敬辞,并非动词,因此可以与“坐”视为一个整体的动作进行配价。在本稿中,无论是汉语的“请坐”,还是日语的「座ってください」,对于该类命令句,笔者均采用了同样的分析方法。

此外,笔者认为,同样的“请”,也会根据具体语境具有动词性。例如“我请你。”此句中的“请”与“请客”意义,是支配动作主体与动作对象的2价动词;而“我请你去公园”,虽然“请”和“去”之间间隔了一个词,但是视为一个整体的动作,是支配动作主体、动作对象和场所的3价动词。

2.省略项目的设定

2.1先行研究的问题点

笔者对日本国内有关日语省略现象的先行研究进行调查,发现在研究重点及

省略项目的认定等方面各有不同。研究者们基于各自的研究往往采用了不同的划分标准及术语,比如主题的省略、主语的省略、主格的省略、助词、附加词、谓语的省略、句末的省略等等,不一而足,对于省略项目的划分没有出现一个比较统一化、系统化的划分标准。据此,笔者希望能够对省略项目进行一个比较全面化、系统化的归纳,不仅能够运用于对日语中省略现象的考察,而且也适用于对汉语中省略现象的考察,以便进行中日对比研究。

2.2本稿的省略项目

先行研究之所以出现主格的省略、主语的省略、主题的省略等不同的提法,实际上是各个研究者基于不同的认知层次进行了分析。角田将语法分析划分为四个层次,即:格层次、信息结构层次、句法功能层次和意义作用层次。⑤

首先,主格属于格层次的命名。将作为孤立语的汉语与作为黏着语的日语进行对比研究时,「が格、を格、に格」的叫法固然不妥,即使采用主格、对格、能格等叫法,因为格并非在全世界的语言中通用,汉语中的格与日语中的格未必会保持一致。按照Comrie⑥的分类,日语主要属于(主格?)对格型,而汉语应归属于中立型。既然所属的格组织有所不同,从格的层次对省略项目进行命名不利于中日对比研究。

其次,主题属于信息结构层次的命名。角田认为信息结构的内涵在全世界的语言中都是共通的。[3]确实从表面上看,日语和汉语中都存在着“主题-述题”的语言类型,但是无论是“主题的省略”还是“述题的省略”,这种称谓对于省略现象的研究都显得过于宽泛。另外,王亚新提出,日语的主题常常以「は」的形式出现,并且将句子根据是否由主题和述题构成而分为“题述句”、“隐题句”和“无题句”这三种类型。[4]另一方面,在中国语言学界,汉语由于没有「は」这样的助词存在,因此对于汉语中主题的存在与否、以及基本句子结构是“主语-谓语式”还是“主题-述题式”仍然存在着争论。因此,从信息结构的层次对于省略现象进行中日对比分析不太适用。

此外,主语属于句法功能层次的命名。首先在日语学界围绕着日语中是否存在着主语,众说纷纭。其中三上章所提出的「主語廃止論」影响颇深。而角田指出,在日语中,主语与宾语具有同样的优越性;并且相对于其他的语句,主语和宾语具有优越性。[3]另外,Li and Thompson认为汉语中存在设定主语的理由,

但是主语的作用非常微弱。而在中国的汉语学界,对于汉语中主语的解释仍然存在着较大的争议。退一步讲,即使认可日语和汉语中主语的存在,关于在句法功能层次下其他成分的定义,汉语和日语未必能够一一吻合。日语句法中常提及的「述語?目的語?連体修飾語?連用修飾語?補語」等概念未必能够和汉语中的“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等概念完全对应。因此,在对省略现象进行中日对比时,笔者希望避免 “主语的省略”、“宾语的省略”等字样。

最后,本稿中的省略项目将按照角田所述的意义作用层次进行分类。角田指出,意义作用层次的设定对于全世界的所有语言均是必须的。[3]确实,无论是汉语还是日语,在说话者和听话者的谈话中,必定会出现动作主体、对象、场所、时间、工具、动词等项目。当然,一句话中不可能涵盖所有的项目,但是如果具象至每句话,再用前节提及的“始发句”的概念作为标准进行判断,该句中哪些项目被明示、哪些项目被省略则一目了然。因此,本稿中将采用角田的意义作用层次对省略项目进行命名,具体包括:动作主体、感受主体、存在主体、无意志主体、动作对象、断定对象、描写对象、感受对象、对方、场所、以及动作、断定、描写、感受、存在,这些表示意义作用的项目合计15种。

笔者认为,这种省略项目的名称将适用于日语和汉语中的任何单句和复句。另,日语中常见的「では」在口语中变为「じゃ」、「ている」变成「てる」等音变方面的缩略不放入本稿的研究对象之中。此外,因为日语文体的改变导致句末敬体终助词「です」的省略、以及女性话者的句末断定助动词及形容动词词尾「だ」的省略、语气助词「か」的省略、「は」、「を」等助词的省略均不在本稿的考察范围之内。

3.《惊天动地》字幕及原声中省略策略的中日对比

本节中将对电影《惊天动地》中日语字幕中的省略现象进行全数调查,首先从数量上进行统计。其次,因篇幅所限,选取个别句型及省略项目的实例进行中日对比分析,探究其中省略策略的异同。

本节中对于日语词性的划分基于传统的学校语法,并根据谓语词性的不同,将日语单句的句型划分为断定句(体言谓语句)⑦、描写句(形容词、形容动词谓语句)、存在句(存在动词谓语句)⑧、叙述句(动词谓语句)。另一方面,关

于汉语句型的划分,国内学者百家争鸣,很难得出定论。本稿为了便于对比研究,姑且化繁为简,按照日语句型的划分标准,将汉语也划分为断定句、描写句、存在句、叙述句这四种句型。

此外,笔者认为「はい。」、「いいえ。」、「え?」等感叹词构成的独词句中不存在省略现象。而对于「でも…」等接续词构成的独词句以及「やっぱり」、「とても」等副词构成的独词句,笔者认为其中存在着省略现象,并需要根据具体语境对省略项目进行判断。另外,对于中日复句的分析,均将其拆分为主句、从句之后,按照与单句同样的标准,分别进行分析。

3.1《惊天动地》日语字幕中省略的分项目统计

根据意义作用层次对省略项目予以分类,结合句型划分及动词配价,对《惊天动地》日语字幕翻译中出现的省略数量进行统计,表格如下:

对于省略数量的细化分析因本稿篇幅有限在此省略。

3.2中日省略策略对比分析实例

因篇幅有限,本节仅列举部分语料实例,对中日语言中的省略策略进行对比分析。

例一、日语字幕:――「軍の経験者は???」⑨

――「?元軍人だ。」

汉语原声:――“?有当过兵的人吗?”

――“我是退役军人。

此例中,「元軍人だ。」,因为是在回答对方的提问,所以说话者省略了断定对象,而通过自己挺身而出进行发言这一行动表明断定对象并非别人,正是自己。而汉语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也保留了“我”,根据汉语句式,此处可以省略“是”,不过需要用语音上的停顿进行弥补,仍然表示同样的语义。

例二、日语字幕:「?都市が崩壊する規模だ。」

汉语原声:“这么大的地震,足够摧毁一个城市了!”

此例中,日语字幕中的断定对象被省略了,可复原为「この地震は」。这是根据眼前的场景所进行的省略,即使不明示断定对象,也不会出现误解。而汉语中没有使用断定句,使用了相当于2价动词构成的叙述句,非意志主体和动作对象均被明示。

例三、日语字幕:?陸軍航空兵は???

汉语原声:“陆航团的情况怎么样?”

此例中,日语和汉语均使用了判断句,而日语中根据语用习惯,只保留了断定对象,省略了表示断定的部分。汉语中如果想把“怎么样”省略掉,则需要改为“陆航团的情况呢”这种句型。

例四、日语字幕:「?ティンティンのだよ。?きっと、まだ中に?。」

汉语音声:“我送给丁丁的福娃还在这儿。她肯定还在里面。”

此例中,日语第一句话为断定句,省略了非情名词充当的断定对象。这是由电影画面所决定的,说话者手里拿着福娃在说话。而第二句话为存在句,省略了第三人称存在主体以及后面的存在。此处存在主体的省略承接了前句中的「ティンティン」;而存在的省略,根据语境,并不影响说话者对于听话者的信息传递,而且此处的不忍说完,表达出了说话者对于「ティンティン」的同情及关怀等情感。另一方面,汉语中的这两句话均使用了完整的存在句型。即使均为存在句,如果后句的存在主体与前句不一致,汉语一般不会进行省略。

例五、日语字幕:「工場の宿舎も倒壊したんだ。中にはまだ人が?。」

汉语原声:“我们厂的宿舍楼也垮塌了,里面还压了很多人呢。”

此例中,日语第二句话使用了存在句,句末表示存在的「いる」被省略。此处即使省略,承接第一句话的语义,完全能够被听话者理解;并且这种欲言又止、不忍说完,可以视作说话者对于「人」的同情、关怀等情感的体现。汉语的两句话分别采用了1价动词、2价动词叙述句,前者的无意志主体和后者的无意志主体、动作对象均未被省略。

例六、日语字幕:「でも、?まだ情報がない。」

汉语原声:“灾区?到现在还是没有任何消息。”

此例中,日语和汉语均使用了表示感受的存在句式,而且均省略了第一人称感受主体。在焦急等待消息的前提下,需要“消息”的不是别人,只能是“我们”,所以省略掉也无妨。

例七、日语字幕:「皆さん、?泣いても?仕方ない。」

汉语原声:“同志们,现在不是流泪的时候。”

此例中,日语由称呼语及复句构成。复句中的从句为1价动词叙述句,省略了第二人称动作主体;而主句则为表达感受的存在句型,省略的感受主体也是第二人称。之所以这两处第二人称主体被省略,是因为承接了前面的称呼语。称呼语往往起到唤起听话者注意的目的,因此后续内容是听话者的动作或感受时,可以承前省略动作或感受主体。而此处的汉语采用了断定句型,未出现省略。

例八、日语字幕:「でも、?命令がまだ?。」

汉语原声:“可是,我们没有?接到命令啊。”

此例中,日语使用了表示感受的存在句型,并省略了第一人称感受主体和感受的部分。而汉语中使用了“接到”这个3价动词,明示了动作主体、动作对象,但是省略了对象。此处日语中之所以出现省略,是因为说话者面对自己的上级提出质疑,比起完整表述,将部分内容省略更能表现自己的小心翼翼的态度、不过分损害上级的面子,从而达到人际交往中的和谐。而此处汉语中的省略则完全取决于“命令”这个动作对象的词义。既然是“命令”,来源肯定是“上级”,无须明示也不影响语义。

例九、日语字幕:「?電話です。?軍区から?。」

汉语原声:“报告,军区首长电话来了。”

此例中,日语使用了两个句子进行表述。前者为断定句,省略了断定对象;后者承前省略了无意志主体的「電話」和1价动词「来ました」所表示的动作。既然是“电话”,只能是“来”或“打来”,根据词义可以省略。而汉语中的“报告”为感叹词性质,后面的无意志主体及动作均被明示。

例十、日语字幕:「指揮官、副省長と専門家が?。」

汉语原声:“指挥长,秦副省长带着专家组到了。”

此例中,日语句末的动作被省略,但听话者完全可以根据当时语境,自行补充上「お見えになりました」等1价动词。在这样下级向上级汇报的语境中,日语有多用省略的倾向,也许符合「沈黙は金」这一古训,能够表达出下级对上级的敬意吧。反之,汉语在这种情况下不易出现省略,如果此处作为说话者的下级将“到了”省略了,作为听话者的上级会觉得下级说话吞吞吐吐、不利索,反倒会感到不快吧。

例十一、日语字幕:「?ご協力に感謝します。」

汉语原声:“?欢迎各位专家的指导。”

此例中,汉语和日语均使用了2价动词叙述句,动作对象被保留,而第一人称动作主体被省略。这是由于「感謝します」和“欢迎”习惯性被用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所以一般来说无需明示也能被听话者所理解。

例十二、日语字幕:「?落ち着け。?グランドに集まるんだ。」

汉语原声:“大家不要慌。请大家到操场上来。”

此例中,前一句为1价动词「落ち着く」的动作主体的省略,后句为2价动词「集まる」的动作主体的省略,这两处动作主体均为第二人称。因为属于紧急情况下的命令句,所以说话者即使不提及动作主体,听话者自然能够明白这是对

自己进行的动作指示。这种类型的第二人称动作主体的省略在本次考察中数量最多,远远超过其他类型,是因为本稿的语料为抗震救灾内容的电影,所以出现了大量的命令句。另一方面,此例中汉语原声未出现省略,说话者明确的指示出了动作主体,但是也有不少汉语命令句与日语同样,极其精简,只保留了动作部分,而第二人称动作主体等部分则被省略。

例十三、日语字幕:「手順の簡素化が?望まれる。」

汉语原声:“联合指挥部要求?简化程序,特事特办。”

此例中,日语使用了非情名词作主语的被动句型。在这句话中,动作对象被明示,而第三人称的动作主体被省略。因为此句的语境为说话者向听话者传达上级指示,因此无须明示,听话者也自然能够清楚「望む」这个动作的动作主体为上级。而汉语中采用了3价动词“要求”构成的叙述句,动作主体和动作对象被明示,而作为接受上级指示的对方,自然是第一人称“我们”。

例十四、日语字幕:「校舎が崩れた。?早く?助けて、仲間が?埋まってる。」

汉语原声:“县中学塌了,好多同学被?埋在里面,你们快去救人啊!”

此例中,日语「早く助けて」这句话中省略了第二人称动作主体和动作对象。此处动作对象的省略属于蒙后省略,可以复原为「仲間」等名词或「彼ら」等第三人称代词。而「仲間が埋まってる」则承前省略了场所,可复原为「校舎の下に」。与之相对,汉语原声中,虽然出现被字句,仍然将“埋”这个3价动词认定为动作,其动作对象和场所完整,但是非意志主体的“土/砖块/水泥”等则被省略。这种省略属于承前省略,是根据“县中学塌了”的整体句义而产生的。

例十五、日语字幕:「旅団長、地磁気が乱れ、??連絡できません。」

汉语原声:“旅长旅长,?好像联系不上?了!电波全乱了,?连方位也没有了!”

日语的「連絡できる」与汉语的“联系上”均为相当于2价动词的动作,支配动作主体与对方。此例中,中日语料均省略了第一人称动作主体与第三人称对方。均是说话者根据之前的场景而进行的承前省略。此外,汉语中多了一句存在

句,其中说话者根据眼前的场景省略了场所,可称之为眼前省略。另外, 日语中,2价动词叙述句,一般不会未出现第一人称对方的省略,这是由日语的“视点”所决定的。当一个2价动词在意义作用层次上涉及到“动作主体”和“对方”时,按照日语的语言习惯,视点会被置于“动作主体”之处。并且,为了避免与第一人称为视点所在的日语语用习惯发生矛盾,第一人称不会充当“对方”,因此不会出现省略。

例十六、日语字幕:「先生、?足に怪我を?。」

汉语音声:“老师,你的腿?……”

此例中,日语省略了第二人称动作主体以及「する」这个2价动词所表示的动作。第二人称动作主体的省略是因为承接了前面的称呼语;而动作的省略则是因为「怪我を」自然会导致后续「する」这个动词。另一方面,汉语音声中省略了1价动词“受伤了”所表示的动作,因为在此处,听话者比说话者更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即使不明示也无所谓。

例十七、日语字幕:「全員に位置を確認させろ。」

汉语原声:“命令所有部队,打开北斗一号,确定方位。”

此例中,笔者将使役态「確認させる」整体作为动作且认定为3价动词,其涉及到动作主体、对方以及动作对象。在此处,因为是命令句,所以,第二人称动作主体被省略。本次考察对象为灾难影片,其中出现了大量的命令句,因此也出现了较多数量的第二人称动作主体的省略。与汉语原声进行对比可知,在汉语命令句中,往往第二人称动作主体也会被省略,这一点中日语言的省略策略具有共通之处。

例十八、日语字幕:「街は、どんな状況です??どうなんだ。???教えてくれ。」

汉语原声:“大叔,前面怎么了?城里怎么了?你们倒是?说话啊。”

此例中,日语的第二句话是断定句,承接第一句话,省略了非人称的断定对象,而第三句话是3价动词的叙述句,只出现了动作,而省略了第二人称动作主体、第一人称对方和非人称动作对象。因为此句为命令句,所以动作主体一般为听话者,可以省略;并且根据前文语境,说话者在进行询问,询问内容也十分明确,所以本句可以省略对方和动作对象。汉语中基本与日语采用了同样的句型,第三句话中省略第一人称对方的理由与日语同样,是因为前文中说话者在进行询问。

例十九、日语字幕:「先生、ユー?タオが?プレゼントを?。」

汉语音声:“齐老师。哎。你看,这是于涛送我的生日礼物。”

此例中,首先认定日语字幕中省略了3价动词「くれる」所表示的动作。并且这个动词本身所具有的含义即为“由外至内的赠给”,因此第一人称对方即使被省略也完全不影响沟通。而汉语音声中采用了断定句,未出现省略。若将此次改换成叙述句,应为“于涛送我生日礼物了”,因为“送”这个3价动词并不具有「くれる」那样的趋向性,因此此处的动作主体、对方、动作对象缺一不可。

例二十、日语字幕:「羌寨溝では??先生方のお世話を頼むわ。」

汉语音声:“两位专家的生活起居?一定要安顿好、照顾好。”

此例中,日语采用了「頼む」这个3价动词进行翻译,并且只保留了动作对象,而省略了第一人称动作主体和第二人称对方。而汉语音声中,“安顿”“照顾”均为2价动词,其中动作对象被提至句首,而第二人称动作主体被说话者省略,因为此句属于说话者对听话者直接下达的命令,不必提示动作主体也能实现话语意图。

3.3补充说明

日语命令句包括动词命令型、「~てください。」、「~なさい。」、「動詞連用形+な」、「動詞終止形+な」、等句式。笔者在考察时将其划分至叙述句中,将动词及其后续部分作为一个整体视为动作。至于「~てください。」省略为「~て。」的形式,是由日语句型本身的惯用法所导致的,不计入本次考察范围之内。

另一方面,在涉及到态的句型中,对于被动态叙述句,根据动词本身含义进

行判断其省略项目的归属;而使役态、使役被动态等叙述句,则根据动词及后续

助动词合并后的句节整体所具有的意义作用进行判断。

另外,关于独词句的省略问题,根据分析,笔者认为「私?。」、「私??」、「そう?。」、「そう??」这样的由体言、副词构成的独词句为断定句的省略形式,保留了断定的部分,而省略了断定对象。至于断定助动词「だ」以及表示疑问的终助词「か」等省略不计入本次考察范围之中。而「行く。」「ある。」这样由动词构成的独词句,则只保留了动作,而根据动词本身的配价,对于动作主体、场所等进行了省略。「寒い。」、「好きだ。」这样的形容词、形容动词构成的独词句,只保留了作用、感受,省略了描写对象以及感受主体、感受对象。「とても。」这类副词构成的独词句,根据具体语境,省略项目可涉及到动作主体、感受主体、描写对象、动作对象、感受对象、动作、感受、描写等。「だから…」等接续词构成的独词句与副词独词句同样,省略项目须根据具体语境进行判断,涉及范围较广。

结语

本稿以电影《惊天动地》的日语字幕及汉语原声作为语料,通过具体实例分析,对中日谈话中省略项目的异同、省略策略的应用等进行了考察。根据前节考察,在中日语言中省略策略被运用时,发挥作用的绝不仅限于朱德熙所提到的语法条件,更多的是词义、句意等语义条件、句型、语气等语法条件以及语境、敬意表达、视点等语用条件在交错着起作用。

尤其是语境,在省略策略的应用中发挥着巨大作用。被称为“跨文化交际之父”的爱德华?霍尔在《超越文化》中提出了语境论、高语境文化与低语境文化等崭新的概念。根据他的论述,在高语境文化的社会交际中,信息发送者与信息接受者拥有较多的共有信息、隐形规则等,因此在交际之际,只需要较少的显性的、传播出来的信息。[5]该书中说:“高语境里的人谈自己心中的思虑时,往往期待与他交谈的人知道他遇到的麻烦,他用不着把话挑明。” [5]另外,根据霍尔夫妻在1990年进行的调查,日本居于高语境文化的首位,而中国、韩国位列其次。⑩根据霍尔的语境论,能够很好的解释为何在汉语、日语中均出现了大量的省略现象。至于汉语是否在全世界的语境文化高低排行榜上仅次于日本,也许需

要更多的语言学家通过更大规模的调查才能够得到验证。

另外,霍尔在《超越文化》中还说到:“高语境文化对圈内人和圈外人的区别胜过低语境文化。”[5]此处所说的“圈”,笔者认为正是日语中的「場」。日本人在谈话时,可以认为在说话者与听话者之间临时形成了一个「会話の場」,说话者与听话者同属于这个「場」内的圈内人,因此利用省略策略,达成「以心伝心」的效果,强调了这个「場」内、也即“圈内”的情感上的统一化。另一方面,中国文化如何在省略现象中发挥作用,还需要进一步研究考证。

另外,汉语语法与日语相比要复杂得多,本稿中将汉语简单的归纳为四大句型为权宜之计。此外,因篇幅所限,本稿的许多观点、尤其是省略策略的中日对比未能进一步展开论述。本稿的语料资源也亟需增添。笔者今后将继续从中日对比的角度出发,通过更为详尽的语料分析,调整及完善自己对于省略现象的观点。

参考文献:

[1]朱德熙.语法讲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第220页-第221页。

[2]庵功雄.新しい日本語学入門 ことばのしくみを考える[M].东京:スリーエーネットワーク,2001.第63页。

[3]角田太作.世界の言語と日本語――言語類型論から見た日本語[M].东京:くろしお出版,2009.第181页,第236页,第179页。

[4] 翟东娜.日语语言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第89页。

[5]爱德华?霍尔.超越文化[M].何道宽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第99页,第82页,第99页。

作者简介:

姓名:姜晓红。出生年:1979年。性别:女。民族:满。

籍贯:辽宁省开原市。工作单位:东北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系。

职称:讲师。学位:文学硕士。研究方向:日语语用学;中日对比语言学。

论文作者:姜晓红,康伟

论文发表刊物:《语言文字学》2016年9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6/12/3

标签:;  ;  ;  ;  ;  ;  ;  ;  

谈话中省略现象的中日对比研究论文_姜晓红,康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