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化学学科学生学业评价初探——从几则案例谈起,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课程论文,学业论文,学科论文,案例论文,评价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新课程学生评价的现状
1.总的情况
根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促进教师发展与学生成长的评价研究”项目组《新课程实施中的教育评价改革调研报告》中关于学生日常评价改革、期末评价与考试改革、成长记录袋评价在实践中的应用三个系列报告,我们可以看出新课程学生评价改革的总体情况。取得的经验主要有:注重淡化分数与评比,发挥评价的激励、诊断和发展功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倡导多主体参与;评价标准与内容多元化,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突出评价的过程性,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采取多样化的评价方法等。
存在的主要问题:学生学业评价的诊断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多主体评价多针对学生的一般性发展,没有与学生特定领域的学习和发展结合起来,使评价活动失去了其所依托的载体;在情感态度价值观评价实践中,普遍存在量化不当;关注评价的信度和效度不够,评价的科学性有待提高;成长记录袋缺乏明确的使用目的,有时甚而成为无所不装的大口袋。
2.化学学科学生学业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
新课程有关学生评价有经验、有问题,具体表现在化学学科,笔者认为有如下问题:
(1)单纯以纸笔成绩、档案袋评价、实验操作形式为主要内容的评价方案,脱离了课程目标与内容的载体,表现为评价自身的科学性较差,使评价改革流于形式,为评价而评价。
(2)将实验操作能力考查的评价功能扩大化,没有真正落实过程与方法的课程目标。
(3)成长记录袋的使用缺乏明确的目的。
二、化学学科学生学业评价的几点建议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结合具体事例,就如何改进化学学科学生学业评价提出如下建议:
1.进一步明确化学学科评价的内容和标准,提高学生学业评价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提高化学学科学生学业评价科学性和实效性的关键环节是教师必须明确评价的内容和标准。学科课程标准对本学科的学习目标进行了具体的描述,在内容标准中列出了学生在学完本学科后应该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及教学要求。化学课程标准中的五个一级主题是义务教育化学学科的核心教育内容,而这些核心概念和观念都是建立在一系列具体的化学知识和概念基础之上的,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化学课标中对一级主题的教学要求没有从发展和联系的角度予以表述。从实际需要来看,并参考国外的做法,对这些目标进行更为详细的分等级说明是必要的。如何对评价内容和标准具体化呢?试举例如下:
案例1:对核心概念“化学反应”评价内容和标准的具体化分析
分析:化学反应是化学学科的核心概念,是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不断丰富和完善的,并贯穿学习化学的始终。它和一系列的具体概念有着丰富的联系,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丰富和深化学生对化学反应的理解。下面以一个具体的化学反应来说明义务教育阶段随着学习的深入学生对化学反应在每一个阶段应有的理解:以氢气+氧气→水[2H[,2](g)+O[,2](g)→2H[,2]O(1)]为例。
第一,化学反应的宏观认识阶段是:化学反应有新物质生成,宏观现象为发光、发热、变色。
第二,在分子概念建立基础上的理解。
氢气是由肉眼看不见的氢分子构成的,氧气是由肉眼看不见的氧分子构成的,水是由肉眼看不见的水分子构成的。有新物质生成的过程是化学变化,物质的三态变化是物理变化。液态水和气态水是水的两种存在状态,都是由水分子构成的,差异在于分子之间的作用强弱不同。氢气、氧气、水是三种性质不同的物质。蜡烛能够在氧气中燃烧,而不能在氢气中燃烧。电解水能够生成氧气和氢气,给氧气通电不可能得到氢气。物质不同,构成其相应的分子也不同。化学反应宏观上是一个有新分子生成的过程。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
第三,在原子概念建立基础上的基本理解。
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每个H[,2]分子由两个H原子结合而成,每个O[,2]分子由两个O原子结合而成,每个H[,2]O分子由一个O原子和两个H原子结合而成。化学变化过程中分子发生了变化,原子没有变化,只是原子之间的组合方式发生了变化。原子之间的重新组合,其实是原子之间相互作用强弱的较量。氢气与氧气反应需要在点燃情况下进行,同时放出大量热量,这与氢—氢、氧—氧、氢—氧之间的作用强弱有关。
第四,在化学方程式表达基础上的理解。
化学变化是原子之间重新组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原子的种类、数量都没有变化。因此,化学变化宏观上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对于这个反应来说,微观上每两个H[,2]分子与一个O[,2]分子作用生成两个H[,2]O分子,分子之间的化学作用是按一定比例进行的;宏观上每4克氢气与32克氧气生成36克水,也是按一定比例进行的。因此可以根据化学方程式按比例进行量的计算。
第五,在原子结构初步知识基础上的理解。
元素化学性质与原子核外最外层电子数有关。氧原子最外层6个电子,氢原子最外层1个电子,氧原子与氢原子相互作用时,每个氧原子吸引两个氢原子的电子,氧显负二价,氢显正一价,所以水的分子式是H[,2]O。同时,形成元素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是按一定比例进行的理解。
第六,在氧化——还原反应理解基础上的深化。
初中是在得氧和失氧角度认识氧化还原反应的。氧气与许多物质能够发生氧化反应,说明氧原子与别的原子具有较强的相互作用。氢气与氧化铜的反应以及一氧化碳和氧化铜的反应都是还原反应。说明不同原子与氧原子的作用强弱是不同的。化学过程是一个强作用取代弱作用的过程。
第七,在酸碱盐性质研究基础上的强化。
许多物质在水溶液中由于受到水的作用发生电离,生成自由移动的离子。酸具有通性是由于它们能够电离出氢离子,酸的宏观性质实质上是微观氢离子与其他原子或离子作用的结果。碱具有通性是因为它们能够电离出OH[-],碱的宏观性质实质上是微观OH[-]与其他原子或离子作用的结果。盐的复分解反应和金属与盐的置换反应其实是强作用代替弱作用。金属活动顺序是原子得失电子能力强弱的比较。
2.提高成长记录袋评价的针对性,充分发挥成长记录袋评价的作用
在使用成长记录袋评价时,首先必须确立成长记录袋的主题,在制作成长记录袋之前,教师要研究课程目标,将相应课程目标具体转化为成长记录袋评价的目标要素,以界定重要的表现或学生需要达到的学习目标。确定成长记录袋的目标要素,一方面要顾及认知、情感与过程方法等不同领域,另一方面要顾及成果、过程及反思。例如:成长记录袋主题:控制变量方法;评价对象:九年级学生。
评价目标要素:能自行设计、整理学习档案;能理解已有的控制变量设计;能正确运用控制变量方法进行单因素控制实验设计;能正确运用控制变量方法进行多因素问题中的单因素控制实验设计;能正确运用控制变量方法进行多因素协同控制实验设计;在影响事物变量未知的情况下,确定变量设计、控制变量探究方案;能自省成长记录袋作品。
经评价目标要素转化的成长记录项目(档案目录):①控制变量方法即档案目录;②化学肥料对小麦生长影响实验的理解;③可燃物在纯氧与空气中燃烧剧烈程度影响因素实验设计;④物质溶解性与温度、溶剂种类、溶剂质量等条件之间关系的实验设计;⑤燃烧的条件研究的实验设计;⑥铁钉生锈的条件研究实验设计;⑦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影响的实验设计;⑧档案的反省与感想。
最后将成长记录项目转化为相应的8张学习单。这8张学习单的评价标准如下:
成长记录目录:完整、清晰、扼要。
关于化学肥料对小麦生长影响实验的理解:能对实验中控制变量因素正确识别,并做出合理解释。
档案项目③——⑥:能运用控制变量方法进行实验设计;实验设计合理可行,实验操作简便、易于观察。
档案项目⑦:能够确定主要影响因素;能运用控制变量方法进行实验设计;实验设计合理可行,实验操作简便、易于观察。
档案项目⑧:对内容的具体化进行反思,分析自己的进步与不足,提出具体改进措施以及学习中的体会与感想。
上述每张学习单的评价在2——6项之间,评价“能力”与“努力”两个向度:能力向度以符号[○、√、△、?、×]表示[很好、不错、加油、改进、补做];努力向度以符号[+、-]表示[进步、退步],并应结合描述性评语对学生提出针对性建议。
应注意的是,成长记录袋项目一般由学生自己选择,选择范围只要属于评价目标范畴即可。本案例为了帮助理解,提供了具体项目。
3.通过具体活动表现的评价,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
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只能在具体活动过程中通过不断的体验、内化而形成。同样学生探究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也需要通过学生的活动表现来做出评价。
活动表现评价是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学生在各项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对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实验操作技能、探究能力、分析问题的思路、知识的理解和认知水平以及表达交流技能等进行全方位的评价。评价的结果以简单的方式加以记录,在比较、分析基础上,给出恰当的反馈,激励学生进步。表现形式可以采用等级评定加描述性评语。活动表现评价可以采用个人、小组或团体的形式,既可以在学习过程中进行,也可以在学习结束后进行。在评价过程中应该注意既评价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又评价学生的活动结果。
案例:学生实验能力综合考察的活动表现评价
题目情境:某校化学课外活动小组在一次探究性实验中,将一种金属投入盛有水的烧杯中,发现反应剧烈并有大量气体生成。
问题:实验室已将该气体收集,请你通过探究实验活动来确定该气体的组成。
该活动可用于对学生实验综合能力的考察,评价内容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等。评定方法以观察法和访谈为主。
评定方式可设计为:
猜想与假设能根据已有知识做出适当假设/2分
设计实验 根据所做假设结合已有知识设
计较为合理的实验方案 /2分
进行实验 顺利完成实验操作 /2分
收集实验证据 能独立地对观察的结果进行记录 /2分
解释与结论能对事实进行简单加工,说明
事实证据与假设之间的关系 /2分
兴趣态度 实验态度严肃认真、实验习惯良好
(规范操作、认真观察等) /2分
将每一部分分数加以合成,所得即为学生在此活动中的得分,另外可将学生所取得的成绩、不足及建设性意见以及学生自我评价与反思、同学评价、教师评价以描述性评语的形式进行记录。
4.从化学知识的整体联系出发,运用纸笔测验考核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目前,纸笔测验应根据课程改革的需要做出相应的改进。对于化学学科考核的重点不要放在对知识点的简单记忆和重现上,不应孤立地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进行测试,而应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背景中去评价,从知识的整体联系上去考核。下面根据化学学科特点按知识板块给出具体案例。
三、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
化学课程标准降低了对基本概念的识记要求,强调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和运用。如确定学生对基本概念是否理解,可以要求他们解释日常现象和问题。由过去对概念定义的背记、针对定义关键字词的是非判断转向利用概念分析和说明有关事实和现象。如评价核心概念“化学反应”,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分析:化学反应是学科的核心概念,它与许多具体的基本概念和反应事实相联系,通过考查“化学反应”可以从知识的整体联系上考查学生对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程度。
试题的具体形式:以“化学反应”为核心概念绘制概念图,让学生自己谈对化学反应2H[,2](g)+O[,2](g)→2H[,2]O(1)的理解。
1.元素化合物知识
对元素化合物知识的考查应融入有关的实际现象和具体的社会生活问题当中,考查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简单化学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明确化学与人类生存和社会文明的重大关系,让学生体验处处有化学的真情实感。如:
如何评价学生对“金属的性质”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分析:金属是学科的二级主题,初中阶段选取生活中常见的铁、铜、铝进行研究,学生通过学习可以了解一些事实性的知识,但同时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认识研究金属的一般方法。
试题的具体表现形式:镁与铁、铜、铝一样,是一种用途广泛的金属,金属镁可用于制造航天材料、各式各样合金等;一些烟花和照明弹里也含有镁粉。结合你的日常生活和学习,请你猜想镁具有什么性质?猜想的根据是什么?
2.化学实验
化学实验部分注重考查学生对实验方案的设计和评价,重视考查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及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对这一部分的评价,不提倡在纸笔测验中单独考查实验的基本操作程序。试题的具体表现形式如:
某同学欲用实验证明碳酸(二氧化碳的水溶液)具有酸性,而二氧化碳不具有酸性,其实验方法如下:
a.向一支洁净、干燥的试管里放一条干燥的蓝色石蕊试纸(浸过稀碱溶液和石蕊试液后经干燥的试纸);向试管中加入水,石蕊试纸不变色;
b.向a中的试管通入二氧化碳,试纸变红。
试问:该同学能由此实验得出满意的结论吗?说出你的理由。如你认为不能得出较为满意的结论,简要写出你设计的实验方案。
3.化学计算
化学计算技能的考查应走出“人为”编造的、毫无实际价值的偏、难、怪的误区,降低难度,删除繁琐的计算技巧,重视计算原理在生产、生活实际中的应用,从而培养学生从量的角度来学习和研究化学的科学素质。试题的具体表现形式如:
消化药片所含的物质能中和胃里过多的胃酸。某种消化药品的标记如图1,医生给某胃酸过多的患者开出服用此药的处方为:每日三次,每次二片。试计算,患者按处方服用该药一天,理论上可中和HCl多少克?(计算结果取整数)
本题是将药品标记与化学知识紧密相连,考查学生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