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将“品德与社会”带入课堂并走向社会论文_魏雪松

浅谈如何将“品德与社会”带入课堂并走向社会论文_魏雪松

魏雪松

(遂宁市船山区龙凤学校龙凤学校 遂宁 629000)

【摘 要】《品德与社会》课担任着知识、能力、思想等多方面的教学任务,教育的内容和形式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反映学生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用自己的学习成果服务于生活。那么如何将“品德与社会”带入课堂,又如何帮助学生走向社会呢?让学生从原有的生活经验入手,在课程中进行整合,使学生有一个学习、吸纳、提升的过程,丰富拓展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最终回归生活。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和理解,我认为实施时始终贯彻从生活中来、感受生活、到生活中去的宗旨,以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

【关键词】:生活化 良好品德 体验 走进 提高 回归

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品德与社会》课担任着知识、能力、思想等多方面的教学任务,教育的内容和形式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反映学生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用自己的学习成果服务于生活。那么如何将“品德与社会”带入课堂,又如何帮助学生走向社会呢?

一、从生活中来

《课程标准》指出:“教育必须采用儿童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为他们今后人格的和谐发展与完善奠定基础。”导入是课堂教学的第一个环节。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一般采用提问、谈话等手段,久而久之学生对于这种形式难免会感到枯燥乏味,难以引起兴趣和情感共鸣。作为教师要根据课文内容,利用多种课前活动和学生已有的社会生活经验,结合他们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学习主题,不断丰富和发展他们的生活经验,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教学《规则在哪里》,课前我让学生观察生活,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寻找身边的规则。学生们很有兴趣,积极地去观察,自主地进行探究。因此,当我让学生进行小组汇报时,大家就迫不及待地想交流,兴致高昂。在教学时,我先让学生展示他们找到的资料,然后运用了学生喜闻乐见的动画片导入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了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再启发他们去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挖掘了他们的学习潜能,使他们对节约用水产生了深刻的认识。类似的课前调查活动,既丰富了课程资源,又培养了学生观察生活的习惯,还激起了孩子们上课的浓厚兴趣,可谓一举多得。

二、感受生活

品德是一个人走向成功至关重要的因素。每个人的成长轨迹,都会与其品性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因为在社会这个群体组织里,个人品德决定着大家对自己的认可程度,从而形成大家对自己的期待和认识,无形中就确立了你在群体中的价值和地位。品德的重要性,不仅仅体现在职场上,也表现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譬如对于朋友、对于家庭、对于社会,由好品德塑造形成的综合印象会让个人赢得广泛的尊重,成为事业及其它方面向上的阶梯。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好的品德会有着极强的公众影响力。

在现实生活中,好的品德处处体现出价值,会令家庭和睦、邻里互敬、朋友帮扶、同事友爱……可以说,优良品德,是一个人的修养,表现出了无穷魅力。表现在小事及细节方面,体现出谦让、关爱、诚实、勤劳等品质。既然品德对于一个人、一个社会是如此重要,那么如何让在校的孩子也能有好品德,走出门都能体现好素质呢?我觉得这与《品德与社会》课怎么上有着重要关系。

课堂教学不同于一般的学习活动,担负着极其重要和特殊的教育任务,它是一个师生共同理解课程、开发课程、建设课程及融入课程的过程。体验学习是学生通过自身活动获得直接经验的有效学习方式,体验学习的过程是学生接受真实情感、形成正确态度的具体过程,是学生学习搜集、整理、分析和运用信息形成能力的具体过程。

《品德与社会》课注重培养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在体验中学习”,教师要将课堂教学与现实社会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有意识地把儿童带到真实的生活中去观察、感受和思考,帮助他们弄清是非,明晰道理,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并引导他们创造美好的现实生活。因此,我在课堂上把学生的个人知识和直接经验作为教育的重要资源,让学生成为自己生活的实践者,观察者和反思者,在体验中明白道理,获得对他人对社会对世界的真实感受。

课堂上我通过把静态的教学内容和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创设多种多样的教学情境,既充实课程内容,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又让学生在体验活动过程中、在理解感悟中受到教育,获得经验,形成了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

三、到生活中去

《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品社课应该生活化。也就是说儿童品德的形成应该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对生活的认识、对生活的感悟。只有来自于孩子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不是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不是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正如曾经有人说过的“告诉我,我会忘记;给我看,我会记住;让我参与,我才会明白。”所以,在教学中一定要立足生活,贴近生活,并让学生参与其中,使他们在学后还能将升华后的行为回归到生活中去。

课堂虽然是教学的主渠道,但它并不是教学的终点,教学向课外延伸是非常重要的。《品德与社会》的课堂教学应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统一,不然会造就一个个课堂上与生活中表现截然不同的“双面人”。

教师应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要带领学生走入生活天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消化、理解,逐步提高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我想《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要主要就是落实在生活实际方面,不断地丰富和发展儿童自己的经验、情感、能力、知识,始终把握课堂教学结合社会生活,那么就能不断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

论文作者:魏雪松

论文发表刊物:《读写算(新课程论坛)》2015年第5期(上)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9/8

标签:;  ;  ;  ;  ;  ;  ;  ;  

浅谈如何将“品德与社会”带入课堂并走向社会论文_魏雪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