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药物在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治疗中应用研究论文_李佳,李静

新津县中医医院 成都市 611430

摘要: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是口腔颌面部常见的感染性疾病,以牙源性感染最为多见,当感染波及相邻的几个间隙时,则形成弥散性多间隙蜂窝织炎或脓肿,重者可导致呼吸困难、脑脓肿、纵膈脓肿,败血症等严重并发症,甚至可致死亡。本文分析抗菌药物在急危重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患者中的应用,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关键词:抗菌药物;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临床疗效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对照组女19例,男31例,年龄40~68岁,平均年龄54岁;平均病程1w~2w。治疗组女20例,男30例;年龄42~65岁,平均年龄53.5岁;病程1w~2w。对一般计数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入院后立即建立有效静脉通道,遵医嘱给予广谱抗菌药物,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监测血压、脉搏、呼吸、体温。有呼吸困难者取半坐卧位,持续低流量吸氧,监测血氧饱和度。同时根据患者病情制定周密的护理方案,配合医生做好严重并发症的应急处理准备,如备好气管切开手术包、吸引器等,以备急救之需。及时采血送检,安排人员陪同患者做胸部X线片、CT等相关辅助检查。对照组和治疗组患者均给予药敏试验测定,根据患者的测定结果筛选出患者致敏药物,以备后续使用抗菌药物治疗所参照。

1.2.1对照组

给予头孢曲松+甲硝唑抗菌药物治疗。取2.5g头孢曲松,用250mL0.9%生理盐水稀释,通过静脉滴注用药,2次/1d,250mL甲硝唑氯化钠注射液,静脉滴注,1次/1d。

1.2.2治疗组

给予头孢曲松+替硝唑抗菌药物治疗。头孢曲松用法同对照组;100mL替硝唑氯化钠注射液,静脉滴注,1次/1d。

1.3观察指标

观察使用抗菌药物的有效治疗例数,以及治疗前后患者体内的感染相关指标:PCT、CRP、WBC。

1.4疗效评价标准

痊愈:感染控制,治疗7d肿块明显缩小,30d后完全消失;有效:感染基本控制,治疗7d肿块直径变小;无效:感染未控制或及病情加重。有效=(痊愈+有效)。

1.5统计学处理

以SPSS19.0统计分析软件,两组实验是否具有可比性,采用t检验法,以P<0.05进行判断,如果是,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组间差异性比较通过x2检验判断。

2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2.00%)高于对照组(70.00%)(P<0.05),如表1所示。

3讨论

神经与血管于蜂窝组织中穿行,若蜂窝组织充满颌面部感染一个间隙,则可经神经束、血管通往另一个间隙,致使相邻间隙互相通连,并最终导致多个间隙逐个被感染,感染范围逐渐扩大,甚至影响到全身。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患者多为老年人,且常伴有糖尿病等系统性疾病,往往病情危重,在治疗过程中护理质量严重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而优质专科护理理念和措施可减少或避免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通过向患者讲解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发病原因和治疗知识,告知围手术期护理重要意义及注意事项,能够消除患者对疾病的恐惧,心理的放松可增强配合度,提高治疗效果。尤其是对于伴有糖尿病的感染患者,要了解患者对糖尿病的认知情况和平时血糖控制水平,讲解牙源性疾病与糖尿病的关系、合理饮食的重要性,使其在病灶牙治疗、漱口、口腔护理等治疗和护理中主动配合。与非糖尿病患者相比,糖尿病患者住院天数更长,感染累及的间隙更多,切开引流的数量也更多,更容易产生并发症,甚至死亡。本组中近半数患者伴有糖尿病,通过宣教,患者均配合每天血糖监测,主动调整饮食结构,积极应用胰岛素控制血糖,缩短了康复时间。

由此可知,对于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对其感染给予抗菌药物控制治疗,避免感染通过间隙扩散至血管神经组织,从而造成严重后果。

4治疗护理

4.1口腔护理

做好3次/d的口腔护理,并用甲硝唑含漱液含漱。口腔有脓肿引流口者,应及时抽吸感染腔引流脓液,避免患者误吸或吞咽入胃。对于糖尿病者,由于其免疫功能下降,唾液分泌减少,局部自洁能力降低,更要注重口腔护理。

4.2营养支持

由于张口受限、肿胀疼痛等原因影响进食,加上细菌毒素及组织坏死的吸收,大多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营养缺乏,甚至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所以除静脉补充维生素、氨基酸及电解质外,低蛋白血症者需输注白蛋白,鼓励患者进食高热量、易消化,富含维生素的流质饮食,补充营养,提高机体抵抗力,必要时行鼻饲饮食。

4.3糖尿病护理

糖尿病患者,入院当天监测三餐前后及睡前血糖,并做好记录,及时向医生报告结果。注射胰岛素者,应根据测定的血糖值遵医嘱及时调整胰岛素用量。注意观察患者是否出现饥饿感、面色苍白、出汗、心悸、颤抖、意识障碍、昏迷等低血糖症状,发现异常时应立即通知医生。确诊低血糖后,能进食者立即给予含糖饮料或甜点,昏迷者静脉推注50%葡萄糖注射液直至患者清醒。血糖过高者应注意酮症酸中毒的发生。另外,糖尿病患者浅静脉留置针时更要注意无菌操作和预防静脉炎的发生。

4.4院感控制

根据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多重耐药菌者进行单间或床旁隔离。严格探视制度,向家属讲明限制探视的重要性,取得配合理解。尤其是气管切开患者更应减少探视,保持病房内安静清洁,避免肺部感染。指导家属探视前后进行严格的手卫生处理;换药器械及医疗废物应严格按照感染性医疗垃圾处理,出院后行彻底的终末消毒。

4.5心理护理

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往往发展迅速,病情较重。疼痛,张口受限、进食困难、饥饿,呼吸困难等症状会导致患者产生焦虑、恐惧心理。护理人员自患者入院时即介入心理护理,态度热情和蔼,言行要充满关怀。在日常工作中做到四动,即“主动介绍、主动帮助、主动反馈、主动征求”,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鼓励患者表达自己的情绪。及时评估患者心理状态,配合医生向患者和家属耐心、细致地讲解治疗方案,消除其恐惧感,取得患者信任,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以主动配合治疗及护理。

5结论

综上,给予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特定的抗菌药物治疗可改善患者的病症情况,患者的多项感染指标经抗菌药物的治疗后计数水平基本恢复至正常水平,具有明显的治疗效果,此可为临床对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的治疗开展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李建玲,韩华,杨丹丹.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不同抗菌药物超声引导冲洗治疗的临床疗效[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5,(17):3941-3943.

[2]乔波,张浚睿,陆斌,等.口底重症多间隙感41例患者诊治的回顾性分析[J].实用口腔医学杂志,2015,31(5):682-685.

[3]罗利.重症监护室床边气管插管抢救配合与护理[J].当代护士(中旬刊),2012,19(10):131-132.

[4]丁明超,KoiralaU,王维戚,等.重度颌面颈部间隙感染的治疗-32例患者回顾性分析[J].实用口腔医学杂志,2014,30(5):684-688.

论文作者:李佳,李静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9年第0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9/5

标签:;  ;  ;  ;  ;  ;  ;  ;  

抗菌药物在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治疗中应用研究论文_李佳,李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