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企业智力资本报告_顾客价值论文

企业智力资本报告的探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智力论文,资本论文,报告论文,企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2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80X(2003)08-0070-07

一、企业智力资本报告问题的提出

知识经济时代,企业最具价值和最稀缺的资源不是财务资本而是智力资本。智力资本不仅是企业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关键所在,而且也是企业未来创新和利润增长的主要驱动因素。如何有效地经营管理好智力资本直接关系到企业价值的创造和实现,乃至企业的前途和命运。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对企业的智力资本进行报告,客观真实地反映其价值,以便为管理智力资本提供信息依据。然而,现行的财务会计报告仍然沿袭500年前发明的复式记账方法来反映企业的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以及经营成果,难以满足报告智力资本价值的需要。一部分智力资本(如特许权、专利等)的历史成本在现行的财务会计报告中得以反映,而大部分关系企业生死存亡的智力资本(如人才、市场资产、经营管理方法与制度等)却没有予以报告。传统的资产负债表已经难以准确地报告企业的实际情况,企业真正的价值恰好在于隐藏在传统的资产负债表背后的智力资本。英国开放商学院(Open Business School)的教授凯斯·布莱德利表示:过去20多年来,企业资产负债表和投资者对其评估的价值,两者之间的差距愈来愈大。从1973年到1993年的20年间,美国各上市公司的“市场价值/账面价值”比率,平均数从0.82上升至1.69。这种忽略智力资本报告的状况将导致企业资源的使用难以处于最优水平,智力资本不能够引起足够的管理层注意。外部投资者由于缺乏对智力资本信息的了解,容易低估企业的价值。因而,这就迫切需要采用一种新的报告框架来报告企业的智力资本,客观真实地反映智力资本与企业的价值。

要想对企业的智力资本进行报告,首先必须弄清楚的一个问题就是,所要报告的智力资本究竟指的是什么,以便准确界定报告的对象与范围。目前,学者们对智力资本内涵和外延的理解不尽一致,导致对其界定还没有达到完全的统一。根据国内外学者的分析和目前大家比较一致的看法,笔者认为企业的智力资本是指能够转化为企业盈利能力的提高从而带来企业价值增加的知识。从其构成来考察,可分为单项智力资本与集合智力资本。单项智力资本是指组成智力资本的每一个不可再分割的要素,如人、商标、企业信誉等;集合智力资本是指由单项智力资本所组成的集合,它又可分为整体集合和局部集合智力资本。整体集合智力资本是指企业智力资本整体,而局部集合智力资本,既可指按空间位置所组成的局部集合智力资本,如部门、车间等集合智力资本,又可指按类别所组成的局部集合智力资本,如人力资本、组织制度与过程、顾客、创新与技术类局部集合智力资本。探讨如何对整体集合智力资本及其局部集合(单项)智力资本的价值予以报告是本文的主旨所在。

二、对目前企业智力资本报告的评析

首开智力资本报告先河的是瑞典第一大保险和金融服务公司——斯堪地亚(Skandia),他们于1995年5月,公开发表了世界上第一份智力资本年度报告,该报告将一个企业的智力资本划分为五个部分:财务、顾客、运作过程、更新与发展、人力资本,对各个部分又分别设置了一系列指标予以评价和报告。把这几个部分综合起来,就形成了一种新的智力资本报告模型,称之为“导航器”模型。该模型首次系统化地揭示了智力资本的各组成要素及其关系,并构建了一系列关键性指标来报告企业智力资本。继“导航器”模型之后,一些学者(如Bonds et.al.,Erhvervs Udviklingsradet, Guthrie and Petty,Harvey and Lusch等)相继又发展了一些报告模型来报告智力资本。尽管这些模型各不尽相同,但他们的报告框架却有一些相同或类似的特征。一是这些模型均是从管理的角度来报告企业智力资本,注重对它所参与的作业和过程的报告,并且试图将作业和过程与公司的远景目标和战略连接起来以提供智力资本在实现企业战略目标过程中的信息;二是这些模型并没有在传统的财务会计报告框架内报告这些智力资本信息,而是以“导航器”模型作为框架结构的基础来报告企业的智力资本;三是在报告的对象上,他们将所要报告的企业智力资本划分为员工、顾客、过程、创新与技术四个部分分别予以报告;四是在报告的方法上,运用一系列量化的指标从管理作业活动的维度来进行反映。将所要报告的企业智力资本管理作业活动分为三类:组合知识资源的作业活动(Portfolio Management Activities)、提高知识资源质量的作业活动(Qualification Manangement Activities)、监督知识资源使用效率的作业活动(Productivity Surveillance Activities)。这些报告模型均是在“导航器”模型基础上的进一步深化,比较全面地报告了企业智力资本状况。但这些报告框架均缺乏对整体集合智力资本状况的报告,仅就其组成的各个部分进行报告。就其报告的期间来说,只是对本期的智力资本状况进行报告,难以直接了解到过去的情况,更缺乏报告未来智力资本状况的预测性信息。此外,他们将企业的智力资本划分为四个组成部分分别予以报告,笔者认为这种划分方式忽略了对一部分智力资本(比如企业文化、管理制度、管理方法等)的报告。同时我们还发现,不论是早期的“导航器”模型,还是后来相继发展的报告模型,它们都主要是从管理的角度来报告智力资本,注重服务于企业内部管理的需要,提供的是创造企业价值能力方面的信息。或者更准确地说,这些报告实际上是关于企业智力资本管理作业活动的报告,反映了企业范围内的智力资本资源以及这些资源协作在一起创造企业价值的能力。管理当局通过该报告可以开发、改善和发展某种资源和能力。这种服务目的的单一性,就使得这些报告难以较好地满足企业外部信息使用者的需要。另外,他们都过于追求量化指标的报告,剔除了许多无法量化的指标,造成不足以准确、全面地报告企业智力资本的状况。

三、设计企业智力资本报告应注意的问题

由于进行企业智力资本报告是为了向有关的使用者提供信息以帮助他们正确进行经营管理决策,因此信息的可理解性和有用性应当是设计智力资本报告的一个根本原则。在遵循这一根本原则的前提下,笔者认为还应当注意以下几点问题。

1.报告的目的

目前的智力资本报告主要是服务于企业内部的信息使用者(如管理当局),忽视了外部信息使用者的需要。然而,不仅企业的内部管理当局需要智力资本信息据以管理企业的智力资本,创造企业竞争优势,获取更多的财务回报,而且企业的外部信息使用者也需要有关的智力资本信息。比如外部投资者需要智力资本报告来准确地估价企业智力资本的价值以及其获利能力以便进行投资决策;顾客希望知道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所运用的技术水平,对企业未来战略伙伴方向的暗示也感兴趣。这两类信息的使用者对智力资本信息的需求不尽相同,内部使用者侧重于管理活动方面的信息,而外部使用者偏重于未来的盈利能力、创新能力等非管理活动方面的信息。智力资本报告作为一种向企业内外部使用者传递、交流智力资本信息的媒介,就应当同时满足这两类利益不尽相同的信息使用者的要求。也就是说,我们在设计智力资本报告时,应做到既要考虑内部信息使用者的需要,又要兼顾外部信息使用者的需要,即对内报告与对外报告并重。

2.报告的形式

现行的财务会计报告框架是建立在传统的工业经济之上,以经济交易的实现为基础,以货币作为主要的计量单位,主要用来核算和报告企业有形的财务资本。在传统的工业经济时代,由于相对于以土地、自然资源、货币为主的有形的财务资本而言,无形的智力资本在企业的生产和价值创造中的重要性不是很重要,因而它在财务会计报告框架内常被忽略,没有予以报告。然而在以知识为基础的知识经济时代,智力资本在企业价值创造和实现过程中具有极其重要作用,这就需要我们应该对它予以重点报告。由于智力资本的非实体性和无形性,使得它难以适用以经济交易的实现为基础来进行核算与报告,因为有一部分智力资本在没有任何经济交易发生的情况下也会发生价值的变化,比如管理者因为未能及时更新知识这一非经济交易行为将会导致智力资本价值的降低;同时智力资本创造未来收益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其价值不易准确地计量,因而仅靠传统会计所使用的单一的货币计量方法就难以恰当地计量其真实价值。考虑到这些因素,试图在现行的财务会计报告框架内来报告企业的智力资本,就不足以有效地反映企业智力资本的真实状况。因此,笔者认为不宜将它放在现行的财务会计报告框架内加以反映,而应当单独地予以报告。报告可采取表格的形式来反映,对重要内容在表内优先反映,次要或补充内容在表外附注,即实行表内与表外相结合的方式。以这种形式来报告企业的智力资本,一方面与现行的财务会计报告以表格的形式来反映其内容是相同的;另一方面也易为广大会计工作者所接受。从目前绝大多数企业智力资本报告的实践来看,其做法也是与本文的观点相一致的。

3.报告的对象

目前大多数企业智力资本报告较多地注重对局部集合智力资本的报告,并未报告整体集合或单项智力资本的状况,使用者难以从整体上把握智力资本的全貌,获取重要的单项智力资本信息。并且就其报告的局部集合智力资本而言,也不尽全面。显然,这种报告对象的狭窄性不利于信息的使用者准确、充分、全面地了解企业智力资本状况。因此,笔者认为,智力资本报告应当既提供整体集合智力资本的信息,又应该提供局部集合智力资本的信息,必要时还应提供对企业价值的创造和实现具有重大作用的单项智力资本的信息,做到“既见树木,又见森林”。此外,为了完整、全面地反映各个局部集合智力资本状况,结合目前的智力资本报告实践,笔者认为,一般可将整体集合智力资本按类别划分为人力资本、组织制度与过程、顾客、创新与技术四类局部集合智力资本分别予以报告,当然也可按别的划分标准来分别报告各个局部集合智力资本。

4.报告的方法

在智力资本的报告方法上,笔者认为应当以定量化的信息报告为主,定性化的信息报告为辅。这是由于定量化的衡量单位可为各类智力资本活动提供精确的瞬时固化反应,通过定量化的衡量结果可以告诉我们已经发生了什么;而定性化的衡量单位一般都是判断性的,它提示我们正在发生什么,因而定量化的信息较之定性化的信息能够更深入地反映智力资本状况。同时,定量化的信息具有可核性和客观性的特点,能有效地避免信息操纵,减少管理当局的机会主义行为,可以较好地满足对外报告的需要。就定量化的信息而言,目前的报告方法是从管理交易行为的角度来对智力资本进行定量描述,笔者认为这是不妥当的。因为存在一些非管理交易行为所导致的智力资本存量或流量的变化,比如生产经营者由于生产经验的积累而导致的技能和劳动生产效率的提高、商标可以在没有任何管理交易行为发生的情况下发生价值的增加或减少。因此,笔者主张应当从智力资本存量和流量的角度运用一系列直接或间接的指标予以报告。在指标体系的设计上,考虑到智力资本报告需要满足外部信息使用者的需要这一特点,笔者认为应当相对统一,以便企业之间进行比较。至于定量化指标的衡量单位,可以整数或者以矢量为基础。对于以整数为基础的衡量单位,既可以使用货币单位,又可以使用非货币为单位,比如时间、重量、长度、体积等单位。尽管我们采取了货币计量与非货币计量指标相结合的方法来报告企业的智力资本,可以说,这种定量化的报告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企业智力资本的基本特征,但是对于智力资本中的隐性知识我们却难以用定量化的指标来进行准确描述,而且往往我们所使用的定量指标大多是间接的或替代的测度指标,如果仅以定量化的信息来报告,就不足以准确地反映智力资本的本质特征。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定量化的信息报告的同时,还应辅之以定性化的信息报告,以便准确、全面和充分地反映企业智力资本的本质特征。

5.报告的期间

目前的智力资本报告主要是提供企业当期智力资本状况的信息,缺乏对智力资本的预测性信息。然而,智力资本具有一个极其重要的特征,即虽然它在使用中有各种有形的和无形的损耗,但知识的使用并不遵从边际报酬递减的规律,其在使用过程中有一个自我更新、丰富和发展的过程,可以实现在使用中弥补其各种损耗,实现价值增值。也就是说,智力资本的未来价值与其历史价值的相关性不大。一方面智力资本所有者所拥有的可利用的知识并不就意味着它们就会自动地满足市场的需求,产生货币收入;另一方面,知识并不能像储存商品一样来存储,因此,从本质上来讲,仅仅累积知识是没有意义的。相反,创造一种环境和氛围来激活知识,发挥智力资本的杠杆作用,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这也就要求企业的智力资本报告应该是面向未来的。考虑到这些因素,笔者认为,企业智力资本报告应当提供其未来的预测性信息。为了便于使用者能够一目了然地知道智力资本的历史信息,有必要在报告中披露上期的信息,这样使用者能够直接从智力资本报告中获得企业智力资本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信息,把握智力资本的变动趋势。

四、企业智力资本报告的设计

1.主表

主表是智力资本报告的主体,它集中报告了企业当期智力资本的状况,同时也提供了上期智力资本的信息。在假定编制时间为2002年12月31日情况下,笔者以工业企业XXX为例设计了企业智力资本报告主表的一般架构,见表1。同时,笔者以该企业为例,构建了对表中各项目进行定量与定性描述的一般内容:

表1智力资本报告主表

编制单位:XXX编制时间:2002年12月31日

(1)对整体集合智力资本的设置①存量指标:市场价值与账面价值之差、托宾q值、市场价值/员工人数(注:为表示两变量之间比值的比较型指标。);②流量指标:企业的净资产收益率、新开办业务的利润、信息技术支出/行政管理支出;③定性化描述的内容:智力资本的配置状态、与企业远景目标及整体战略的协调性。

(2)对人力资本的设置①存量指标:员工数、员工的平均年龄、大学专科学历以上的员工所占的比重、员工的平均从业年限、员工的平均薪金、员工感到意见被采纳的比率、专有技术人员所占的比重、研发人员所占的比重、全职员工的平均数量;②流量指标:缺勤率、员工保持率、员工满意指数、员工提升率、培训时间指数、培训投入额(每人每年)、病假人数、专业技术人员增加或减少数;③定性化描述的内容:员工的工作态度和积极性、员工对业务的熟练程度、企业领导班子的素质与能力、CEO的素质与能力、企业激励机制的健全性与有效性、人力资本结构与企业战略的适应性。

(3)对组织制度与过程的设置①存量指标:质量证书数(ISO9000,AQAP)、劳动生产率、产品性能/价格、行政管理费/管理资产、与整个行业相比,企业资产管理指数;②流量指标:员工对过程质量和效率的满意指数、顾客对产品与服务的满意指数、产品开发投入、工艺改进投入、产品成本下降额、行政管理效率、改善“方法和技术”所占的时间比例;③定性化描述的内容:制造系统的先进性与适应性、企业文化的先进性与适应性、企业的经营思想与管理理念、企业经营管理制度的科学性及运作效果、企业的管理方式与方法、组织结构的优化程度。

(4)对顾客的设置①存量指标:已有顾客数量、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产品销售收入中5个最大的许可证销售收入所占的比重、出口销售收入比重、顾客通过通信手段与企业联系成功的概率、回头客的比例、销售网点的数量、顾客对信息技术的熟悉率、最大的5个顾客占总营业收入的比例、市场费用占销售收入的百分率、客户投诉率;②流量指标:访问公司的顾客数量、已有顾客关系的持续时间、当年新增顾客数量、新产品销售率、市场扩大率、顾客平均购买力、整体顾客满意指数、顾客主动与公司的接触次数/年、为顾客开展新的服务或培训方面的花费、在发展战略伙伴关系方面的投资;③定性化描述的内容:企业的战略联盟关系、企业品牌经营能力、企业商标信用度、企业形象、企业顾客忠诚度、企业的营销体制。

(5)对创新与技术的设置①存量指标:技术水平指数、现代制造技术采用率、平均每位员工拥有的计算机数量、拥有的专利数量、生产过程自动控制覆盖率、电子商务交易额、信息技术对企业利润的贡献率、网络服务器的数量、人均数据库数量、每千人创新数量;②流量指标:创新活动的总投入、员工对办公设施的满意指数、R&D投入强度、R&D设备净值、技术购买额、R&D开发成功率、正在开发的新产品数、信息技术投资额、电子数据交换系统的容量及升级费用、每天网页的点击率、技术净收入、产品质量提高率;③定性化描述的内容:企业信息化程度、企业创新机制的健全性与有效性、企业的创新战略、技术引进、消化与吸收能力。

2.附表

附表是对主表的补充说明,提供有关智力资本的预测性信息。智力资本的非实体性、无形性以及创造未来收益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给预测智力资本造成了不少困难,尤其是要预测隐性知识创造的价值。然而,我们可以在一定的预测假设条件下,对整体集合智力资本的短期(比如未来3年)状况作大致的预计,为使用者提供据以决策的预测信息。为此,在假定编制时间为2002年12月31日情况下,笔者以工业企业XXX为例设计了企业智力资本报告附表的一般框架,如表2:

表2 智力资本报告附表

编制单位:XXX编制时间:2002年12月31日

3.报表附注

它是对表内内容所作的解释或补充说明。它又分为主表附注与附表附注。它们分别列示于主表和附表的底端。笔者认为,主表附注一般应当包括以下几个部分:企业的远景目标及战略、披露某些对企业价值创造与实现有重大影响的事项或单项智力资本、有关报表编制事项的说明、对某些指标的计算说明或注释、其他说明。附表附注一般包括以下几项:预测的假设条件、预测的方法、预测期可能发生的重大影响事项的说明、其他说明。

五、结语

本文在对目前的智力资本报告模型进行“扬弃”的基础上,设计了一种新的智力资本报告框架。由于智力资本的非实体性、无形性以及主观能动性,决定了我们必须突破传统的财务会计报告框架来设计其报告,这就给报告的设计工作增添了不少困难;同时智力资本报告也是一件新事物,在这方面的相关文献与资料甚少,所以本文对智力资本报告所做的研究,只是一个初步探讨,抛砖引玉,以期引起我国学术界对这一难题做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标签:;  ;  ;  ;  

论企业智力资本报告_顾客价值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