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信仰内容及教育价值探析论文

武术信仰内容及教育价值探析论文

武术信仰内容及教育价值探析

徐海朋

(上海理工大学体育部,上海,200093)

摘 要 随着传统文化的日益兴盛,武术信仰教育在建立文化自信和实现文化传承方面都顺应着时代潮流,紧随着时代步伐。本研究分析了武术信仰所具有的教育价值,探讨了武术信仰具有的教育功能:武术信仰可以促进学生顺应自然的道德追求,激发学生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传承宽厚仁爱的传统文化精神,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集体意识。同时,分析了武术信仰教育在当前学校教育中的应用价值:学生生活的导向功能、学校教学秩序的控制功能、班级群体的凝聚功能等。

关键词 武术文化 武术信仰 体育教学 教育功能

信仰,是指人们对某种理论、学说、主义的信服和尊崇。它不只是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方面的概念,更是一般哲学层面的概念[1]。以此定义推理,武术信仰是指武术的价值取向、指导思想、理论学说等。武术信仰是传统文化的缩影,凝结着传统教育的人文理念。在当前传统文化复兴的背景下,探索武术信仰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在传统文化的传承、健全学生人格方面具有现实意义。

一、武术信仰教育提出的背景

习近平总书记针对弘扬传统文化做出系列讲话,从治国理政、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自信等不同角度阐释了传统文化发展的战略意义,指出“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家底是中国崛起和发展的坚强基石”。武术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教育中越来越受到重视。而基础教育对武术文化的应用实践,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更具有长远意义。将武术信仰教育作为武术文化教育的下属范畴,是传承文化的落地之举,也是体育教学中的创新之处。武术信仰的提出,并不是凭空捏造的,而是具有深刻的教育学依据,而且基于对历史和现实中武术家人格魅力的发掘。

2010—2011年四季总降雨90h,总降雨量27.7mm,雨量年最大值为2.0 mm。该区春季4月降水偏多(1.0 mm),3月降水最少为0;夏季8月降水偏多(5.7 mm),6月降水最少(2.9 m):秋季9月最 多(11.2 mm);11月最少为0;冬季则降水为0。 夏秋季降水次数略多,春季降水次数较少,冬季则无降雨出现,降雨强度均以小雨为主。

1.武术文化内容的拓展

长期以来,行业普遍认为:武术属于体育,却远高于体育。武术教育是传统文化教育的缩影,是武术研究的重要方向,也是高于体育层面的独特内容。近年以来,在武术文化的研究方面,学者们将视角统一集中在武术文化的当代价值、如何继承和发展武术文化等方面。在对什么是武术文化、武术文化体系的建立方面研究不够。武术文化需要扩展内在空间,丰富武术文化的教育内容,在体育教学中不断落实和发展。张岱年将文化体系剖析为认识的(语言、哲学、科学、教育)、规范的(道德、法律、信仰)、社会的(制度、组织、风俗习惯)等等[2]。武术信仰恰是以此框架为依据,将武术文化及教育进一步细分后提出的武术文化内容,是武术信仰提出的背景之一,也是武术教育的创新内容。

2.武术家人格魅力的发现

历史上具有影响力的武术家都有着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精神品质,这应该与他们长期接受的武术教育有关系。武术家的人格魅力应该是在武术的训练过程中,武术信仰对他们潜移默化影响的结果。通过对多名国内外知名武术家的跟踪观察与访问,发现他们在少年期间经历过艰苦的武术训练,培养出外弱而内强,言微而行健的精神品质。毫无疑问,武术文化包含武术信仰。也正是武术信仰的存在,中国才出现了武术习练者闻鸡起舞的生活习惯,才有了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英雄气概,才有了不卑不亢、不屈不挠的高尚情操。以中华传统文化为载体的武术文化,其背后的武术信仰教育内容创建,是武术信仰提出的另一背景。

二、武术信仰对学生教育的内容

1.建立学生的道德观念

试验田于2017年6月9日整地做畦,11日人工播种(行距60 cm,株距25 cm),16日出苗,17日喷灌,21日防治二点委叶娥,23日定苗,24日按设计施基肥。7月15日化学除草,20日玉米螟防治,24日按试验设计追施尿素,9月21日收获。试验期间7月6日、7日、9日中雨,7月14日大雨,7月30日、31日中雨,8月2日大雨,8月13日中雨,8月20日大雨。、

2.激发学生自强不息的意志品质

武术项目无疑是能够培养青少年意志品质的有效项目之一。[5]自强不息是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武术信仰的实践环节,武术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汲取了传统哲学中的“天行健”理论,使之成为武术信仰的一部分。这种思想对武术发展起到了强有力的动力支持,正是在这种信仰的支撑下,久而久之,学生培养出了刚健有为的精神品质和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在千百年各民族共同生活中交织和汇流着一种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民族精神——自强不息[6]。武术训练是一项艰苦而长期的过程,太极拳讲三年一小成,九年一大成,这时间的跨度之大是当今任何一个体育项目都无法比拟的。当前在中小学生体质频频下降、视力逐渐减弱、意志品质薄弱的背景下,体育教学需要传承武术信仰,唤醒学生自强不息的意志品质。倘若没有“天行健”的武术信仰催生出的内在动力,再好的体育教学理念最终都如空中楼阁,无法实现。因此,相对其它体育项目,武术训练在激发学生自强不息的意志品质方面更为有效,武术信仰所产生的内在驱动也更为长远,同时,也是落实终生体育口号的重要保障。

3.实现学生宽厚仁爱的人文精神

“集体意识”一词最早由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提出。1893年,法国社会学派奠基人涂尔干在论文《社会分工论》中提出社会学的方法理论。在涂尔干的社会理论体系中,重要的概念之一就是集体意识(共同意识)[9]。在当前教育中,集体意识越来越受到重视,集体意识教育也是避免学生过于自我的有效手段,而武术信仰在体育教学中的发挥则将集体意识融入到无形的熏陶之中。武术信仰对于学生团结互助的集体意识培养,本身是由武术文化所蕴含的内在凝聚力所产生的。学生在武术学习和训练过程所养成的价值趋向和共同经历的文化熏陶,往往可以使学生能更紧密地融合在一起。武术训练过程中,很多练习方法需要在合作的情况下才能完成,比如基本功中的搬腿、下腰、压肩等,团体训练时集体练习的一致性、动作的规范性,双人或多人对练时学生们之间的配合等。在互相协作,共同提高的过程中,学生之间培养的感情,往往使他们更懂得团结互助,建立集体意识。

在德育中,教师要从小学生的年龄和兴趣特点出发开展德育,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教育,使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并在德育实践活动中增强道德意识。[3]“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具有影响力的概念之一,《中国百科大辞典》对“道”的解释是“本意为人走的路,引申为规律、原理、准则、本源等”[4]。在母体文化孕育下的武术同样离不开“道”理念的影响。武术教育的追求在于使学生“合于道”,即通过武术的实践来不断使自己的言论和行为符合于道,合乎于自然界的运行规律,从而实现“顺应自然”的行为方式。“顺应自然”是指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不违自然,方能获得生存与发展。受这种思想观念的影响,武术信仰教育要求学生在训练过程中能够以“道德”为追求,形成良好的起居习惯、追求上进的学习态度、热爱自然的心理倾向等。因此,“道德”观念可以建立为学生的内在追求,学生在武术学习中确立的道德追求,会促使其产生强烈的实践意识和执著的追求精神,并且为之努力,成为学生终生学习和长期实践的内在动力。

4.培养学生团结互助的集体意识

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孔子提出了“忠恕之道”。论语载:“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7]“仁”包括了仁爱、朴实、宽容、坚毅、谦逊等一系列内容,是一个涵义极广的范畴。武术在发展中受其影响,获取了以“仁”为价值取向的风俗习惯、门规制度、组织团体等。武术作为直接解除对手战斗力而伤残对手甚至杀死对手的手段,倘若没有“宽厚仁爱”理念的约束,武术很容易成为造成社会混乱的祸首,并且最终导致人类之间的搏杀如同野兽之间的战斗。比如古罗马角斗士在格斗场上把大量的流血和死亡视为家常便饭,据说其目的就是要培养青少年的勇敢与残忍,以便发展为武士。中国武术则与之不同,中国有着以“仁”为核心的武术信仰。中国自先秦以来,亦十分注重武术道德的培养,强调“习武先习德”。没有高强武艺的武士便不能为国守城。但是,用武既然是一种社会行为,则必然有一定的制约[8]。在崇尚道德的传统文化中,“仁”的信仰与原始搏杀为目的的武术相结合,产生了独具中国特色的中国武术的行为信仰。

三、武术信仰的教育价值

1.学生价值观的导向功能

武术信仰具有刚健有为的进取精神,同时又具有“仁者爱人”的真善之心。这使得学生具有一种外弱而内强的文化性格,同时,这种性格对于学校秩序的遵守与维护有着强大的控制功能。首先,从学生之间的层面来讲,“巧言令色,鲜矣仁”,这种“仁”的理念可以反映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表现在学生与人交往过程中能够做到诚实守信,与人真诚相待,团结友爱。其次,从学生与学校的角度来讲,武术的“仁”理念可以使学生自觉地遵守学校秩序,向往稳定的学习环境。再次,从学生的自然观念来讲,“顺应自然”的传统观念则可以使习武者能够热爱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因此,武术信仰就学生之间、学生与学校、学生与自然都有很好的控制作用,对于促进学生之间的团结、维护学校的稳定有积极作用。学生的这种自觉遵守校规、班规的意识往往可以成为学校教学与管理的内在手段,建立稳定有序的教学秩序。

2.学校教学秩序的控制功能

近代以来,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和生活节奏的加快,学生遇到的问题越来越多,在选择上感到困惑,在生活中不知所措。武术本身所具有的自强的信念,往往可以使学生在遇到各种问题时,能够保持乐观、自信的态度。在生活中面对各种问题,可以不唯他,不唯命,可以始终坚信只有靠自己,才是解决各类问题的最好方法。这种自强的生活价值取向,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善于分析,精于思辨的性格。同时,武术信仰对于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具有很好的作用,“天行健”信仰的支撑使学生能够养成闻鸡起舞的生活习惯。武术信仰可以使学生能够有自己的生活目标、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对生活的价值取向起到一定的导向功能。武术信仰对于学生价值观的导向是具有长远效应的,不同于其它科目,武术训练属于身体教育,学生所产生的身体体验和感悟往往比其它说教式的教育更为深刻。在长期的训练过程中,学生逐渐感受到的传统文化内蕴逐渐生化为学生的内在信仰,使其在面临各种问题困惑时具有更加健全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3.班级群体的凝聚功能

如何有效提升班级凝聚力是当前摆在班主任面前的一个重要难题,而大量的教育实践表明,集体活动是提高班级凝聚力的法宝[10]。武术信仰的班级凝聚功能主要是通过武术所承载的传统精神发挥作用。长久以来,由于自然经济的长期存在,形成了中国农业社会宗族和宗法为主的社会关系,进而形成了重视家国的思想意识形态。传统文化与原始武术结合,形成武术信仰的同时,其文化信仰内力已深深地注入到武术形态中去,在需要的时候,武术所发挥的社会凝聚力量是非常巨大的。从大的角度来讲,当民族受到外来威胁时,武术信仰会产生强烈的社会凝聚力,习武的首要目的在于保家,而当宗族国家遇到危难之时,这种保家的心理就会进化为捍卫民族尊严、维护国家利益的国家意识[11]。从班级的角度来看,武术的学习训练对于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同样不可小觑。武术学习后的学生普遍具有相同的世界观和价值取向,使他们形成更为紧密的内在心理默契,从而在班级团结、班级学生合作以及班级竞争方面都会具有更大的内在动力。

全面预算管理是房地产企业实现战略目标的重要举措,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应该以目标为导向,紧密结合市场需求完成预算编制,并通过一定的控制、考评以及激励措施保障预算的顺利执行,促进企业持续发展。本质上来讲,它是实现房地产企业价值最大化的一种管理方法,又是企业内部管理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房地产企业的预算工作。

从图1可知,该程序设定的脉冲周期为150ms、脉冲输出个数为10个,则输出10个脉冲的时间为1500ms。如果PLC系统接收25个脉冲信号的时间T1小于10个脉冲输出的时间T2(以1500ms为例),也会出现脉冲丢失现象,也可以理解为:上一次的脉冲串(10个脉冲)还没发送完下一次的脉冲串指令就已经下达。因此,输出脉冲串的时间应小于接收脉冲串的时间,即 T1>T2。

四、小结

随着综合国力的日益昌盛,文化软实力日益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方向,作为优秀民族传统文化,武术文化需要在体育教学中得到落实和实现,武术信仰恰是武术文化的具体表现。武术信仰教育通过对学生传统文化的教化,实现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成为落实素质教育的有效手段。同时,体育教学中应当不断加大武术信仰的传播力度,发挥武术信仰的当代价值,使武术信仰在学生生活中引导学生正确的价值趋向;学校管理部门可以利用武术信仰发挥武术所具有的控制力,维护学校教学秩序的稳定;同时,班主任可以利用武术信仰的文化向心力,在培养班级凝聚力方面巧做文章。武术信仰问题的研究是一项崭新的研究,武术信仰的提出有利于武术文化研究的层次化和系统化,有利于武术文化教育的实现,有利于武术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实践。武术信仰从基础教育着手,对健全学生人格、培养良好生活习惯、传承民族精神具有战略意义。

参考文献

[1]刘建军.马克思主义学术视野下的信仰概念[J].教学与研究,2007(08).

[2]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莫荷花.小学低年级德育教育方法浅析[J].好家长,2018(05).

[4]李钦.中国百科大辞典[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6.

[5]高艳.武术对青少年意志品质的影响探析[J].武术研究,2017(10).

[6]田文林.民族精神在中小学武术教学中的融合与渗透[J].教学与管理,2016(01).

[7]孔子.论语[M].南京: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2015.

[8]徐才.武术学概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6.

[9]姚瑀:从涂尔干的“集体意识”审视武术的师徒关系[J].搏击:武术科学,2014(05).

[10]孙昕.重视集体活动提高班级凝聚力探讨[J].成才之路,2018(04).

[11]陈超,李印东.论中国武术文化的先进性[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05).

[作者: 徐海朋(1982-),男,山东禹城人,上海理工大学体育部讲师,硕士。]

【责任编辑 刘永庆】

标签:;  ;  ;  ;  ;  

武术信仰内容及教育价值探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