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医药产业:不同特征企业战略的比较研究_企业特征论文

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制药业:不同特征企业策略的比较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进入中国论文,跨国公司论文,特征论文,策略论文,制药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引言

制药业是国际化的高新技术产业,在以国际最新标准划分的25种产业中,它是国际交易额最大的15种产业之一,其主要产品的药品也是世界贸易增长最快的五类产品之一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药业有了迅速的发展,国内医药经济年均增长18%左右,连续18年成为国内高速增长的行业,亦高于世界发达国家中主要制药国的发展速度②。据波士顿公司(BCG)预测,到201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4大药业市场,总销售收入将达到240亿美元③。随着国内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中国巨大的药品消费潜力越来越引起跨国制药企业的重视。

为了进入中国医药市场,国外一些跨国制药企业纷纷到中国直接投资设立生产型子公司甚至是研究与开发机构。自1980年日本大冢制药株式会社在中国成立第一家制药合资企业——中国大冢制药有限公司以来,我国制药业“三资企业”到目前为止已发展到1790家。世界上最大的25家跨国制药公司已有20家在我国建立三资企业④。根据《中国对外经济统计年鉴》显示,1998-2001年批准的制药业外商投资项目总数呈显著上升趋势,分别为169、198、268、337个,协议外资金额也逐年递增。

近年来,制药业三资企业发展较快,增长速度高于内资企业。以外商投资较为集中的化学药品制剂制造业为例,1998-2001年三资企业产品销售收入的年平均增长率为22.5%,比行业平均水平高9.98%⑤。以西安杨森、中美史克、上海施贵宝、无锡华瑞、大连辉瑞为代表的一批合资制药企业已形成规模,其品牌在国内市场的占有率稳步增长。据统计,目前合资企业药品的销售额已占全国药品销售额的15%。其中,在上海的市场占有率已达30%以上,在广州和天津分别已达到20%⑥。

跨国制药企业以其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为竞争优势,随着中国市场环境、政府法规政策的变化而及时地调整其在华的投资策略,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笔者从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和战略管理理论出发,通过对不同特征的西方发达国家跨国公司与亚洲新兴工业国家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制药业策略的比较分析,来掌握不同特征跨国制药企业在华投资的特点。

二、分析框架

国际直接投资是战略管理问题,因其确定或重视确定长期的公司使命与产品—市场概念(Ansoff,1965),因此解释国际直接投资可通过公司特征与环境约束来解释。公司特征决定公司的决策标准及技术、资源;环境制约与为公司带来的机会(如市场)和风险(如竞争等)相关。与环境联系起来对公司资源与技能进行评估,就可确定公司的竞争优势与弱势,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可行的战略。以下将在对制药企业特征、东道国环境以及跨国公司投资策略相关文献回顾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分析框架。

(一)制药企业的特征

Corstjens(1991)认为制药企业的特征主要包括R&D能力、市场开发能力、政策法规知识以及产品多元化的程度与支持能力。随着制药企业全球化进程的深入和竞争者的不断涌现,这些特征对制药企业的竞争和发展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根据公司特征的不同,特别是R&D的能力,制药企业可划分为以下两类。

第一类企业研发能力有限,缺少多元化的产品,对市场营销和法律法规的熟悉程度有限。他们常集中于OTC产品(通过柜台销售的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产品技术含量不高,市场局限于国内市场或某些特定市场。利用其对当地市场的特殊知识或在较严管制地区处于的特许地位,获取一定的竞争优势,这种优势是属于“区域限制型”(location-bound)的。他们的优势不能轻易转移到其他地区,更不能在国际市场上长期维持其竞争优势。

第二类企业属于寻求全球战略的研究密集型跨国公司。Rugman和Verbeke(1995)认为这类公司具有极大国际竞争力的优势,例如拥有专利产品或生产工艺、R&D资源、举世闻名的商标以及适合分散化市场的营销经验,即具有属于“非区域限制型”(nonlocation bound)的可转移到海外供全球子公司或国际网络使用的优势。

(二)东道国环境与制药业

东道国环境主要是指东道国的市场吸引力和投资风险。Corstjens(1991)认为市场吸引力与市场潜力(规模与成长性)、价格敏感性和机会正相关,而与进入成本、当地竞争者的数量负相关。市场规模越大,则东道国的市场吸引力越大。相反,进入成本越高,例如信息成本高昂、存在市场不完全性或大量的竞争者,这一市场则具有较低的吸引力。投资风险主要指总的经济环境状况和对特殊产品的规制。Robock(1971),Simon(1982)和Kobrin(1982)的研究均认为国家特殊风险因素包括政治风险和政府政治经济政策的不确定性。Agarwal和Ramaswami(1992)指出这些因素将直接影响跨国公司在东道国子公司的成长性和盈利性,甚至会威胁到公司的生存。

制药业较高的R&D投入使其对知识产权保护的依赖比其他产业要强。Seyoum(1982)的研究表明东道国对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法规和执行力度,直接影响到跨国公司对外投资策略。保护创新公司利益的人为壁垒(例如专利法或行政保护措施)对跨国公司的资源投入有着潜在的影响。Contractor(1990)研究了美国公司在海外建立的合资企业的股权形式与东道国政策的关系,结果表明东道国政府对跨国公司的法规限制,例如外方股权水平等,也影响到投资者的资源投入和区位选择。

(三)跨国公司投资策略

跨国公司投资策略首先由公司特征所决定。来自不同技术能力和经济地区的跨国公司在其内部化的进程中倾向采用不同的策略。Cantwell(1989),Hedlund(1992)认为首先跨国公司的竞争优势、组织学习能力和海外子公司的自我发展都将影响跨国公司的投资策略;其次,跨国公司投资策略也受东道国环境的约束。Dunning和Narula(1992)认为,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最初与国家自然资源密切相关,随着时间的推移,可能会被区位的人力资源状况、产业结构、完善的法律法规以及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等因素所替代。另外,跨国公司在东道国市场地位的提升,以及将当地企业纳入到其全球一体化战略中,也将迫使东道国降低壁垒,从而为跨国公司在世界范围的经营提供高效的市场环境。

(四)分析框架与样本来源

对外直接投资是跨国公司在综合评估公司特征与环境约束的基础上作出的战略决策。毛蕴诗(2001)从跨国公司战略规划内容的四个方面即经济活动范围与方向、确立寻求和扩展优势、战略推移方式以及目标结果演绎出对外直接投资决策的基本内容,即决策五要素:(1)进入时机;(2)区位选择;(3)产业选择;(4)技术选择;(5)进入方式。根据以上分析,笔者将战略管理理论与对外直接投资决策的基本内容结合起来,并由投资规模与期限选择替代产业选择,形成如图1分析框架。

分析数据来源于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年鉴(1984-1998),Business China(1996-2001),The China Business Review(1989-2001)。从以上三个刊物共收集整理了222家外资制药企业样本。这222家制药企业分别由191家跨国公司在华投资兴建,其中来自北美的有65家,来自欧盟的有51家,来自日本的有21家,来自亚洲新兴工业国家(NIEs)的有85家。尽管样本并未涵盖所有外商投资项目,但它代表了1980-2001年间建立的约1/8的制药业外商投资企业,而且包括了所有重要的跨国制药企业,因此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需要说明的是,对外直接投资是跨国公司在综合评估公司特征与环境约束的基础上作出的战略决策,这是笔者的核心观点。也就是说,东道国环境变化会对跨国公司投资策略产生较大影响,但是为了更清晰地把握不同特征跨国公司对华投资的特点,在笔者的实证研究中,暂不考虑东道国环境的影响,即假定不同特征跨国公司所面临的中国市场和政策环境是一致的,在这一前提下,分别就两类不同特征的跨国制药企业在投资规模与期限、进入时机、区位选择、技术选择以及进入方式等几个方面的策略进行比较,最后得出结论。

三、不同特征企业投资策略的比较分析

在华跨国制药企业可根据来源国的不同特征大致分为两类;西方发达国家(北美、欧盟和日本),亚洲新兴工业国家(NIEs)。第一类的子公司主要由全球性跨国制药企业控制,这些公司拥有专利产品或生产工艺、R&D资源、举世闻名的商标以及适合分散化市场的营销经验,从公司特征上来看属于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研究密集型跨国公司,以下简称“西方公司”;第二类的子公司研发能力有限,产品技术含量不高,集中于OTC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市场局限于国内市场或某些特定市场,仅拥有“区域限制型”优势,以下简称“亚洲NIEs公司”。来自不同技术能力和经济地区的跨国公司在其内部化的进程中倾向采用不同的对外直接投资策略,以下将从各个方面对这两类公司在华投资策略上进行比较分析。

(一)西方公司与亚洲NIEs公司相比,平均投资规模大和平均期限长

从表1可见,来自北美、欧盟、日本的跨国公司建立的子公司平均投资规模分别达到2598万美元、2816万美元和1542万美元,而亚洲NIEs公司的规模较小,平均只达到819万美元。从合同期限上也可明显看出,西方公司比亚洲NIEs公司的选择要长。日本跨国公司平均达到28年,北美和欧盟分别为25和23年,而亚洲NIEs公司平均为19年。

表1不同来源国跨国制药企业投资规模和期限比较(1980—2001)

北美

欧盟[*] 日本[**] 亚洲NIEs[***]

总投资

企业数(个) 50 482083

平均值(万美元) 2598

2861 1542 819

期限 企业数(个) 33 141076

平均值(年) 25 232819

注:*包括10家瑞士公司、1家挪威公司和1家南斯拉夫公司

**包括3家澳大利亚公司

***包括香港(71家),新加坡(7家),泰国(2家),马来西亚(1家),韩国(2家),印度(1家)也包括1家古巴公司

资源来源:根据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年鉴(1984-1998),Business China(1996-2001),The China Business Review(1989-2001)整理而得。

(二)跨国公司对华投资主要集中于1992年以后,西方公司的投资逐步增长,而亚洲NIEs公司则相对减少

从表2可以看出,在1980-2001年间建立的共222家子公司中,有154家集中于1992年以后成立,占到子公司总数的69.4%。另外,1980-1985总投资额为0.7亿美元,1986-1991上升为2.1亿美元,而1992-1996年则达到23亿美元,约是前一个阶段的11倍之多。这说明1992年以后,跨国公司对华投资有了显著增长。

表2不同来源国跨国制药企业进入中国的时间分布(1980-2001)

1980-19851986-19911992-1996 1997-2001

N% N % N%

N%

来 北美 640.01120.833

33.0 15

27.8

源 欧盟 16.7 8 15.119

19.0 23

42.6

国 日本 213.34 7.5 66.0 916.7

亚洲NIEs 640.03056.642

42.0 713.0

资源来源:同表1。

亚洲NIEs公司在1986-1991年投资的子公司有32家,虽然在随后的五年中又投资了42家子公司,但增长速度与西方公司相比则明显后劲不足,到1997-2001年仅投资了7家子公司。1986-1991年亚洲NIEs公司在华建立的子公司数占到这5年间进入中国的公司总数的56.6%,而到1992-1996年这一数字则减少为42.0%,到1997年-2001年更锐减为13.0%。相比较而言,西方公司对华投资逐步增长,1986-1991年西方公司子公司数占该阶段总数的43.4%,而到1992-1996年则提高到58%,特别是1997-2001年这一比例更达到85.9%。这说明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西方公司在华投资经验的积累及对中国医药业市场信心的增强,西方公司进一步加大了对华投资的力度。而迫于中国医药市场日趋激烈的竞争压力,处于技术劣势的亚洲NIEs公司逐步减少了对华投资。

(三)西方公司倾向选择沿海城市和东部地区,而亚洲NIEs公司的投资区位相对分散

在区位选择上,西方公司与亚洲NIEs公司有着较显著的差异。西方公司很明显集中在沿海城市和东部地区建立子公司。北美有80.0%的跨国公司,欧盟有84.3%的跨国公司,日本有90.0%的跨国公司选择在沿海城市和东部地区。亚洲NIEs公司的区位选择相对较分散,其中有40.0%的跨国公司选择东部地区,有25.9%和17.6%的跨国公司分别选择中部地区和沿海城市,又有11.8%的跨国公司在经济特区设立子公司。分析亚洲NIEs公司在华投资区位选择相对分散的原因,可能与其随环境调整投资策略有关。例如有30.6%的公司选择在中、西部地区投资,这一比例远远大于西方公司,其背后的原因可能是:随着环境的不断变化,特别是政策法规的逐步完善和大批具有技术、管理优势的西方公司的进入,中国医药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这些亚洲NIEs公司开始增加对内地的投资以寻求新的政策优惠带来的机会⑦。

表3不同来源国跨国制药企业在华子公司的区域分布(1980-2001)

全部样本

北美欧盟

日本 亚洲NIEs

N % N% N% N% N %

经济特区[*]

167.2 34.635.900

1011.8

选 沿海城市[**] 7031.723

35.4

23

45.1

945.01517.6

东部地区[***] 9241.629

44.6

20

39.2

945.03440.0

址 中部地区[****]2812.723.123.9210.02225.9

西部地区[*****]

156.8 812.3

35.900

4 4.7

注释:*指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和海南省

**指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南通、连云港、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和北海十四个沿海城市

***指河北、辽宁、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北京

****指黑龙江、吉林、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内蒙古

*****指陕西、山西、青海、甘肃、宁夏、重庆、新疆、西藏、云南、四川、贵州

资源来源:同表1。

(四)西方公司所采用的技术先进程度优于亚洲NIEs公司

合资企业普遍引进了一批先进的生产设备和生产工艺,一些药品迅速实现了进口替代,填补了国内空白。但总地来说,西方公司所采用的技术优于亚洲NIEs公司。这可从跨国制药企业在华专利申请状况得到证实。1997年全国公开的医药发明专利申请中,跨国制药企业申请了1408件,占该年度的41.4%。申请涉及32个国家的跨国公司,其中申请量排在前8位的国家依次是美国(457件)、日本(263件)、德国(186件)、瑞士(87件)、英国(80件)、法国(78件)、意大利(38件)和比利时(30件)⑧。从专利申请量前8位的国家来看,全部属于前文所分类的西方公司的母国。这前8位国家的跨国公司专利申请数占总量的比例达到80.7%,其中美国跨国公司在华专利申请数更占据了近1/3的比例。这从侧面反映出西方公司拥有较强的技术优势,比亚洲NIEs公司采用的技术先进。亚洲NIEs公司本身在新产品研发上处于劣势,大部分公司没有专门从事技术、产品开发的机构、装备、人员,没有产品、技术创新能力。他们大多利用中国改革开放的先机和其较强的分销能力进入中国市场,这些公司本身就几乎不拥有属于专利期内的或受药品行政保护的药品品种,产品主要是普药和中药制剂。随着中国加入WTO和对知识产权保护的加强,为增强自身优势以应对日益激烈的竞争,西方公司更加愿意引进新产品和新技术,百时美施贵宝公司近期在中国上市了其全球领先的抗肿瘤药物就是一个明显的例证⑨。可以预见,随着时间的推移,两者在技术选择上的差距将更加显著。

(五)进入方式的比较

1.采用以贸易为先导的进入方式,西方公司比亚洲NIEs公司表现得更加明显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制度环境尚不完善,直接投资意味着较大的风险,相当多的企业采取了以贸易为先导的进入方式。这可从我国对药品进口下降的情况来考察,根据国家经贸委医药司的报告,1999年度化学药制剂的进口额总体下降了21.5%,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国际上最大的25家跨国制药企业有20家已在中国设厂,其在华子公司生产的药品一定程度上替代了进口,不少市场趋于成熟的品种转为合资药品,从而减少了对化学制剂药的进口。这从侧面说明了跨国制药企业在中国建立子公司之前采用了以贸易为先导的进入方式。由于西方公司与中国社会文化距离差距较大,对中国投资环境更需要一个了解过程。与亚洲NIEs公司较早进入中国医药市场投资相比,他们更倾向以先建立代表处销售母公司产品的方式进入中国市场。例如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家用产品公司(AHP)就已开始向中国出口美满霉素胶囊,并占据了自费就医80%的市场。在一直持续到20世纪90年代初对华稳固的出口基础上,公司才于1994年2月投资1250万美元建立了苏州立达公司⑩。类似的,象葛兰素、普强、罗氏这些公司都是先在各大城市建立代表处销售从母公司进口的产品,在业绩显著增长以后才开始在中国国内进行投资的。

2.西方公司倾向拥有多数股权和全额股权,亚洲NIEs公司则偏好少数股权

关于股权偏好,亚洲NIEs公司更倾向建立少数股权的合资企业,从表4可见,亚洲NIEs公司选择少数股权的比例达到52.4%,而西方公司平均达到17.7%。西方公司明显偏好多数股权和全额股权,平均有60.2%的跨国公司选择多数股权和全额股权,而亚洲NIEs公司仅有35.3%。这说明相比较亚洲NIEs公司而言,西方公司本身拥有专利产品或生产工艺、R&D资源、举世闻名的商标以及适合分散化市场的营销经验,从保护专有知识不被泄露以及最大限度地享受其专有技术所带来的收益出发,这些跨国公司更倾向建立多数股权子公司甚至是全资子公司。

表4不同来源国跨国制药企业在华子公司的股权安排(1980-2001)

全部样本北美 欧盟日本亚洲NIEs

N % N% N% N% N %

外 少数股权6534.014

25.9616.2211.14352.4

方 对等股权2915.2611.1616.2738.91012.2

股 多数股权7840.825

46.318

48.6950.02631.7

权 全额拥有199.9 916.7718.900

3 3.6

资源来源:同表1。

3.两者均以新建方式为主

跨国制药企业主要以合资或独资新建为主的方式进入中国市场。在所收集的222家企业样本中,仅有两家是以并购方式进入。一家是1999年由加拿大Dragon药业公司收购南京华新生物公司75%的股份;另外一家则是德国先灵公司2001年并购南京高科属下的先河制药公司,并将其改组为先灵(南京)药业有限公司,成为德国先灵全额拥有的独资企业。但这次并购涉及的金额不大,仅为169万美元,难以与先灵公司在广州、上海分别投资2400万美元和3700万美元建立的独资企业相提并论。采用并购方式进入的跨国公司除了要克服环境上的障碍,还要面对并购后重整的体制、管理、文化上的冲突,在中国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的前提下,这种方式与新建相比仍意味着较高的风险,因此跨国制药企业在华主要以新建方式设立子公司。

四、结语

通过对具有不同特征的西方发达国家跨国公司与亚洲新兴工业国家跨国公司对华投资策略的比较分析,可以看到,在相同的东道国环境下,不同内在优势的跨国制药企业倾向选择不同的对华投资策略。由于亚洲NIEs公司缺少技术特有优势,他们在进入中国市场时主要是为了获取改革开放引进外资优惠政策带来的机会,其对华投资表现为小规模的资金投入、少数股权、较少的技术投入、集中于沿海和东部的区位选择以及短期战略目标(较短的合同期限)。相比较而言,极具技术、管理优势的西方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则越来越倾向大规模投资,多数股权甚至是独资公司、较多的技术投入、较分散的区位选择以及较长期的战略目标(较长的合同期限)。

笔者的研究着重在对不同特征跨国制药企业投资策略的横向比较上,应该看到,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环境在不断的变化,跨国公司必然会根据中国FDI政策和药品生产法规的变化而不断地调整其在华投资策略。例如前面的分析结果显示,随着时间的推移,亚洲NIEs公司逐渐减少了对华投资,而西方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对华投资则在不断增长。分析其原因,可能由于1995年中国颁布了新FDI政策,与国有企业竞争的中药生产或中国处于领先地位的药物(例如盘尼西林和维生素C)生产开始成为受限制的领域,因此,主要集中该领域、处于技术劣势的亚洲NIEs公司开始逐步减少对中国市场的投资。而西方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凭借其技术优势,在投资环境不完善时先以出口贸易进入中国市场。稳固的出口增长和广阔的市场前景使西方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开始以“试水”的心态对华直接投资,并随着政策法规的逐步完善,快速地扩张在中国的子公司数量和规模,建立多个生产企业以及位于不同地区的全资子公司。

由于中国市场的竞争加剧以及外商投资政策和产业政策的不断调整,技术和组织能力在构建和保持竞争地位时显得越来越重要,因此,不同特征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的发展趋势将会有差异,需要在分析中国环境变化的基础上,对跨国制药企业在华投资策略进行纵向时序分析。即需要进一步考察不同特征跨国制药企业随中国市场环境以及政策环境变化进行的策略调整,从而更加全面地把握其在华投资的发展趋势。

注释:

①周寄中,饶渭.中国医药高技术产业及其市场资源配置的态势分析[J].南开管理评论,2001,(1).

②陶剑虹.我国医药市场品种结构分析[J].药学进展,1997,(3).

③参见医药经济报,2002-06-12.

④郭克莎.差距与赶超[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1.

⑤中国行业之最.中国经济出版社,2002.

⑥同4.

⑦Bulcke,Zhang,Li..( 1999) 在其发表在MIR的论文Interaction Between the Business Environment and the Corporate Strategies Positioning of Firms in ihe Pharmaceutical Industry:A Study of the Entry and Expansion Path of MNEs into China中曾验证了这一观点.

⑧周和平.外国医药企业在中国发明专利申请动向[J].中国新药杂志,1999,8,(1).

⑨郝岚.中美施贵宝,在竞争中保持领先[J].中国药店,2002,(1).

⑩经济学家情报社.跨国公司在中国[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0.

标签:;  ;  ;  ;  

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医药产业:不同特征企业战略的比较研究_企业特征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