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济合作的基础--北南合作_世界银行论文

国际经济合作的基础——南北合作,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合作论文,基础论文,国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世纪后半叶以来,人类面临着一个各国内部非均衡发展和国与国之间惊人不平等的世界、空前的繁荣与极度贫困共存的世界。这对于人类的进步、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国际环境的稳定造成巨大的威胁。这种格局,在政治上,远没有为各国人民提供平等相待、和平共处的机会;在经济上,贫穷国家受到不公平对待,导致穷国愈穷、富国愈富。世界和平和发展受到威胁。南北国家的发展差距、贫富差距不仅没有缩小,而且还存在进一步扩大的趋势;占世界人口三分之二的发展中国家人民生活改善的进程仍很缓慢,其中一部分国家的人民甚至仍未解决温饱问题。这种状况如果得不到根本改变,就难以保持国际社会的稳定,难以促进各国的共同发展和维护世界的稳定与安宁。美国“9·11”事件及其前后不断发生的冲突,足以证明这个问题。

解决南北问题的根本途径,是要帮助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目前,西方发达国家掌握着经济和技术优势,利用经济全球化的大好时机,在全球范围内攫取大量的垄断利润。新情况下的价格剪刀差严重盘剥着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最不发达国家。这是发展中国家经济落后和社会贫困的症结所在。发达国家要切实关注广大发展中国家的要求和利益,对促进发展中国家的发展、缩小南北差距承担起相应的责任。正如江泽民同志所指出,“如果发达国家能够本着平等、公平和互利互惠的原则,切实支持和帮助广大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文化,使之尽快摆脱贫困落后状态,世界的和平与发展问题就有了解决的重要基础。”[1]

一、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间的明显差异

战后50多年来,相当一部分发展中国家在获得政治独立之后,经济发展缓慢,人民生活仍处于贫困状态之中。其原因不仅有历史的因素,也有相当长时期里国际社会漠视现状未能采取有效措施,以及发展中国家未能采取正确经济发展战略的原因。可以说,导致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缓慢的原因是复杂的。有关这一问题的讨论已经超出本文的研究范围,容不细述。这里仅对20世纪90年代的部分发展中国家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异”状况作简要回顾,以了解相关问题的严重性,从一个侧面表达加强南北合作、提高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迫切性。

1.发展中国家贫困现状

“贫困”——一个困挠世界的难题。如何定义“贫困”,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本文从两个角度进行观察。一是从收入和社会指标方面进行观察,考察发展中国家的基本状况;二是从经济发展水平进行观察,考察发展中国家同发达国家的差距。所使用的基本数据来源于世界银行资料。

从收入和社会指标可以观察到的发展中国家贫困状况。

一些有关“贫困”的研究文献指出,人类对于“贫困”的感受可以多方面的,因此也就可以从各个不同方面对“贫困”进行定义。例如使用福利函数(Tusi 1995年和1997年;Bourguinon和Chakravarty 1998年),将总福利低于某一特定标准的所有人都定义为穷人。或者采用综合指数、选择性的汇总原则进行描述(注:世界银行的文献指出,采用福利函数涉及权数的选择,而综合指数则试图通过简化权数的分配来避免人们对权数的主观选择;所谓选择性的汇总原则,是指按已确定的某一统计原则对贫困问题进行描述。参见世界银行《2000—2001年世界发展报告》。)。考虑到本文在此仅需要一般性说明贫困问题,因此似乎不必过多考虑详细的技术问题。此处按照传统的以货币收入或者消费额来确定贫困程度。(注:19世纪末英国的朗特里以家庭收入和支出的方法为依据,对英国的贫困问题进行了调查。朗特里在1901年发表的调查报告中指出,“贫困”是指总收入水平不足以获得“仅仅维持身体正常功能”所需的最低生活必需品,包括食品、房租和其他项目等。世界银行认为这种方法“已成为对贫困进行定量分析和政策论述的主要手段”,参阅世界银行《2000—2001年世界发展报告》。英国社会学家皮特·汤森德认为,“贫困”是指在一个社会中,一个人缺乏参与社会惯例或社会所广泛认同的活动和享受普通生活水平所必需的资源(Townsend 1985)。其基本含义应该是同朗特里的原则是相同的。)

世界银行在一份报告中指出,1987—1998年间,发展中国家和经济转轨国家日均生活费用低于1美元的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从28%降至24%。[2](P.23)但同时也承认,“这种下降幅度低于国际发展目标确定的到2015年减少极度收入贫困所需达到的比率。”并且,“穷人的数量几乎没有什么变化”。[2](P.23)图1说明了在1998年时贫困人口在各地区的分布状况。

日均生活费低于1美元的人口分布状况(1998年)

附图

图1 1998年贫困人口分布状态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2000—2001年世界发展报告》第4页,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年3月版。

日均生活费低于1美元的人口分布状况(1987年)

附图

图2 1987年贫困人口分布状态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2000—2001年世界发展报告》第24页,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年3月版。

作为比较,考察1987年的情况,可以发现,贫困人口的分布正在向着南亚和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转移。这种情况进一步说明了发展中国家的状况不容乐观。有许多资料都从某一角度说明了发展中国家的贫困问题。

2.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落后状况

发展中国家经济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的事实是不容忽视的。相当多的资料均可以用来说明这一点。本文根据世界银行发表的世界发展指标编制了一份对照表,以说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落后状态。

表1 2000年最穷10国与最富10国人均国民总收入(GNI)对比

最穷10国 人均GNI

计入PPP

最富10国

人均GNI

计入PPP

刚果民主共和国

100682比利时

 24630

 27500

埃塞俄比亚100660荷兰25140

 26170

布隆迪

110580奥地利

 25220

 26310

塞拉利昂 130460瑞典26780

 23770

马拉维

170600丹麦32020

 27120

塔吉克斯坦1701062

  挪威33650

 29760

尼日尔

180760日本34210

 26460

几内亚比绍180700美国34260

 34260

乍得

 200860瑞士38120

 30350

莫桑比克 210820卢森堡

 44340

 45410

资料来源:根据世界银行《2002年世界发展报告》(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年12月版)中部分世界发展指标数据整理。

世界银行2002年发表的世界发展指标显示,2000年低收入国家的平均人均国民总收入(CNI)是420美元(计入PPP为1990美元),而高收入组别国家的平均人均国民总收入则要达到27510美元(计入PPP为27450美元)[3](P.235)。两类国家的差距是何其之大!世界银行的数据分析结论表明,在1960年到1995年的40多年间,最富裕的国家同最贫穷的国家之间的平均收入差距越拉越大:“1960年,最富裕的20个国家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是最贫穷的20个国家的18倍。到1995年这一差距扩大到37倍。”[2](P.51)这就是“差异(divergence)”。图3可以帮助我们直观的了解这一问题。

附图

图3发展中国家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异

说明:图中数据指所要说明的两组国家中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人口加权平均数,其依据是有1960—1995年期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完整资料的123个国家样本。中国不包括在1960年最贫穷的20个国家之列。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2000—2001年世界发展报告》第51页。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年3月版。

发展中国家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异,同样表现在由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巨大差距而导致的其他各个方面,如国民受教育程度(48个最不发达国家的教育普及率只有50%,参见《国际金融报》2001年5月25日)、卫生医疗水平、社会福利等方面,还出现了新的不平衡,如数字化鸿沟。

3.由差异导致的不安定

在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加强的今天,两类国家的差异如此之巨大,其所产生的负面作用是巨大的。最为显著的就是对地区乃至全球的稳定构成潜在的威胁,从而经济全球化对人类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也就必将大打折扣,甚至可能形成严重敌对。

一些贫困国家的社会局势,从某种意义上说,已经或正在成为影响地区安定的不良因素了,从联合国维和行动的频繁可以略见一斑。在不少情况下,贫困国家往往存在政局不稳,经历过或正在经历着严重的社会动荡或战争冲突,使本国的经济发展环境、资源和发展潜力遭受进一步的摧毁。当战争或者社会动荡使成千上万的普通百姓流离失所,沦落为难民,缺乏最必需的生活基本物资时,同他们的生活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发达国家的国民生活的优裕。这种强烈的对比,所可能激发的不一定是发展的动力,相反却可能是“仇恨”,将生产技术的进步、信息革命的成果看作是毁灭自己家园、威胁社会稳定的根源。越来越多的人可能将向发达国家移民作为改变自己处境的唯一方法,因而也就使发达国家产生了社会不安定的隐忧。

从一般意义上说,保持经济的持续增长是改善生活的最重要途径。但对于相当一部分发展中国家来说,往往因为单一经济结构的原因而无法获得生产增长本应带来的利益。在南亚、非洲和加勒比地区,一方面是最不发达国家集中的地区,另一方面也是世界上重要的原料、能源、农产品和矿产品产地。随着近几十年初级产品价格的持续走低,这些国家却难以从生产增长和出口增长中获得利益。不仅如此,这些国家为了能够获得收入的增长,将可能进一步强化传统出口品的生产,其结果就是陷入所谓“贫困化增长(immiserizing growth)”(注:杰格迪什·巴格瓦蒂(Jagdish Bhagwati)第一个对贫困化增长问题进行了分析,其基本定义是:扩大一国贸易意愿的增长可以导致该国贸易条件如此严重地恶化,以至使该国的境况变得更差。由三个条件对于发生贫困化增长是重要的。一是国家贸易的增长必须在很大程度上增加该国的出口品的供给,而且出口品供给的增加必需足够大以至能够对国际价格产生影响;二是国外需求对于本国出口品的价格是缺乏弹性的,以至于国家出口品供给的扩大会导致其国际市场价格的下降;三是在增长之前,国家必须已经在很大程度上从事贸易活动(参见[美]托马斯·A·普格尔、彼德·林德特著《国际经济学》第11版第72页,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7月)。那些单一经济结构的发展中国家是最容易陷入贫困化增长的国家。)。这种状况在单一经济结构的发展中国家表现得很明显。与此相反,发达国家的工业制成品价格却在上升。由此势必导致那些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愿望成为泡影。这种状况如果长期得不到改善,势必进一步增加了不稳定因素。消除不稳定因素,不是发展中国家一家的事,更应该看作是全球性问题,应该由各国加强合作,共同努力,其中发达国家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二、南北合作是国际经济合作不可或缺的基础

当今国际社会各类国家之间,存在着许多对矛盾与合作的关系。其中比较重要的有:“东西关系”、“南北关系”、“南南关系”、“北北关系”。

在这许多对矛盾与合作的关系之中,南北关系是国际政治经济关系中的主要矛盾。南北之间的矛盾与合作关系是全球性的,牵动和决定着整个世界政治经济的全局和全貌。南北矛盾的形成和发展,已有数百年的历史渊源。当代南北双方在经济上的利害冲突是极其尖锐的,双方在经济上互相依存、互相依赖的关系也是最为客观和密切的。在“和平和发展为主题”的当代世界,南北矛盾已上升为国际经济关系中的主要矛盾。

1.南北合作惠泽双方

南北合作问题总是伴随着南北矛盾问题,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不同方面。南北合作的根据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现实的国际政治与经济生活中存在着极其密切的互相依存的关系。

(1)加强南北合作符合国际发展的主题

冷战结束之后,国际政治与经济生活进入以“和平和发展”为主题的时代,符合包括不同类型国家在内广大人民的根本愿望,世界要和平,国家要发展,社会要进步,经济要繁荣,生活要提高,已经成为各国人民的普遍要求。和平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两个命题。世界和平是促进各国共同发展的前提条件,各国的共同发展则是保持世界和平的重要基础。一方面,各国经济发展是实现和平的基础;另一方面,世界拥有持久和平,世界经济才有发展的良好环境。

南北问题的核心是南方国家的发展问题。发展问题不只是发展中国家自身的问题,也需要发达国家本着平等、公平和互利互惠的原则,切实支持和帮助广大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文化,使之尽快摆脱贫困落后状态,世界的和平与发展问题就有了解决的重要基础。

因此,目前解决南北关系和南北矛盾的关键在于如何帮助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帮助最不发达国家提高经济发展水平,缩小贫富差距。这不仅需要发展中国家发挥自身的努力,也需要发达国家密切关注发展中国家的要求和根本利益。这不是发达国家的施舍,而是符合发达国家自身利益的。正如勃兰特委员会在阐述南北关系时指出,“我们的报告强调了南北方之间的经济联系。七十年代发展中国家从北方国家的进口(其部分资金来自北方的商业贷款)有助于防止工业化国家衰退的恶化,支持了工业国家的生产和就业。”[4](P.26)这一论断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并没有过时。

(2)加强合作有利于共同发展

南北差距、南北矛盾是不应该的,也难以长久持续下去。为了人类的共同利益,差异应当缩小。

一方是原料、农产品、矿产品的重要提供者,另一方是工业品的主要供给者;一方是资金和先进技术的需求者,另一方则是重要提供者;一方是工业化国家产成品的组装者,另一方则是核心部件的生产者。双方就是如此各自发挥比较优势,获取经济全球化本应给自己带来的利益。合作是获得利益的前提,对于双方都是不可或缺的。缺少对方,或与对方长期处在严重对抗的地位,而又不作任何妥协退让,势必造成生产的严重萎缩和破坏,导致现实经济生活的严重混乱。

从改变部分发展中国家单一经济结构问题角度观察,最不发达国家摆脱贫困的重要途径就是尽快改变单一经济结构,将经济发展的基础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之上。所有这一切单靠发展中国家是难以完成的,必须大力依靠发达国家的资金和先进技术。尽管在此方面多数发展中国家尚需时日,但是在亚洲、拉丁美洲还是有不少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由此走上了高速增长之路,堪称为楷模。

从经济全球化的角度考察,可以得出同样结论。经济全球化的本质是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其所应遵循的基本准则就是相互合作相互依赖。从来没有哪一个时代像全球化那样在相互合作相互依赖方面表现得那样淋漓尽致。

2.相互依赖是南北合作的基本特征

在全球化日益加深的时代,世界各国的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导致了世界贸易增多、资本流动扩大、国际分工深化以及政治和经济生活联系日益密切,国际社会的相互依存程度显著加深。这种各国经济利益相互交融、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现状,促使各国必须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和处理国际经济、政治事务中出现的问题。因此,相互依存、平等互利是南北合作的基本特征。南北双方必须面对现实,通过平等对话,建立起一个于南北双方都有利的新秩序,保证世界经济健康、顺利的发展。

(1)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正在发生变化

一方面要看到一些发展中国家,主要是最不发达国家的经济状况有恶化的趋势;另一方面也要看到,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日益上升,尤其是一批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崛起,成为世界经济新的增长极,引起了全世界的瞩目。随着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原来存在的严重的不对称性的相互依存也正在开始发生变化。据统计,发展中国家在世界制成品中的份额已从20世纪90年代初的23%上升到21世纪初的29%。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工业制成品出口总额中的比例也从80年代初的1/4上升到21世纪初的1/3。世界银行统计,1999年110个非经合组织成员国的出口额占世界总出口额的20%。[5]一些经济发展较为迅速的发展中国家,在1985年至1996年短短10年间,出口商品结构发生了明显转变,如表2所示。

表2 部分发展中国家出口商品结构比较

1985年1996年

 投资性

低技术

中等技

高技术

投资性

低技术

中等技

高技术

 出口

 出口

 术出口

出口

 出口

 出口

 术出口

出口

阿根廷

67%

  16%

  12%

5%

  49%

 19%

 29%

 3%

巴西

 33%

  33%

  27%

7%

  26%

 32%

 33%

 9%

中国

 37%

  56%

  6%

 1%

  10%

 56%

 13%

21%

印度

 40%

  46%

  11%

3%

  31%

 52%

 13%

 4%

马来西亚 53%

  10%

  6%

 31%

 18%

 13%

  9%

60%

说明:世界银行指出,出口类型的划分是基于生产中所运用科学家和工程师的情况以及所需要的研究与开发活动的数量。低技术出口品通常是对工人技能要求低的劳动密集型制成品,如纺织、服装和鞋类等。中等技术出口品是指那些生产技术和某些设计效果迅速变化的产品,如汽车、化工、工程机械和家用电器等。高技术出口品则指将高技能人员的密集使用与大量的研究与开发相结合而生产的产品,如精细化工、制药、航空品和精密仪器等。

资料来源:根据世界银行《1999—2000年世界发展报告》第55页数据编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年5月。

表2中所列国家只是那些通过广泛开展国际合作获得经济成长的发展中国家中的一部分。世界银行指出,“东亚各经济体高技术产品出口的份额大大增加。与此同时,拉美和印度的出口也从以资源为基础的制成品转向低、中技术产品。”[6](P.52)这些国家出口商品结构的变化,体现了开放与合作的成效,同样也表现了南北合作惠泽双方,体现了经济全球化时代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基本准则。

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新兴市场国家)已成为发达国家极其重要的市场。可以肯定,随着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成长,世界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发达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加快进行,将会有更多的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双方可以得到更多的利益。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参与国际大循环、大流通,发展中国家在世界市场上的份额还会上升。这样,将有利于南北双方非对称性的相互依存的改变。

(2)南北合作将进一步推进经济全球化的健康发展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全球性贸易往来、资金流动和科技进步,正在推倒各国形形色色、各种各样的壁垒,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一个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整体。发展中国家经济作为世界经济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与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利益错综交织,互相影响日渐增大。

推动经济全球化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国际资本流动。世界银行预计,在21世纪第二个十年结束之时,金融资本的供给将进一步扩大,且主要来自发达国家的养老金和共同基金,全球此项资产在2002年时高达13.7万亿美元。专家指出,资金需求的增长即使不超过供给的增长,也会与其持平。[6](P.31)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迅速发展将使自身成为发达国家的这些资金极有潜力的投资场所,同时又使本国经济获得不可或缺的资金来源。从1980年以来,投向发展中国家的净外国直接投资规模增长了12倍,[5]但主要集中在少数经济发展较快的发展中国家。(注:世界银行《1998—1999年世界发展报告》指出,近年来,发展中国家的外国直接投资增长了若干倍,但主要集中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说明发展中国家必须加快经济改革的步伐,方能产生吸引资金能力和使资金产生应有的效力。世界银行的研究表明,工业投资对于制造业部门附加值的敏感度,在低收入国家较低。

投资对增加值的敏感度(1963—1996年)

附图

以美元计值的人均GDP(1996年)

图4 新的投资流动对于发展中国家的增加值比较敏感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2002年世界发展报告》第56页,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年12月版。

尽管在1997年时亚洲遭遇了大规模金融危机的冲击,但对于长期资本的吸引力现在正在显著增强。新兴市场国家股票指数上升了10%以上,债券发行量达到了4年来的最高水平,2002年净资本流入金额接近亚洲金融危机前的1997年水平。自1985年以来,吸收外资10亿美元以上的国家和地区已经从17个增加到51个,而且将近一半是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跨国直接投资的增长必将进一步密切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联系,促进各国经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局面的形成。

三、经济协调是南北合作的主要内容

历史上,许多南方国家原来都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战后在民族解放运动中获得政治独立,但在经济上却长期处于落后状态,与北方发达国家之间仍然存在着不平等的经济关系。

1.发展问题成为关系全球发展、世界各国共同繁荣的问题

尽管仍需强调,经济发展从根本上讲应依靠发展中国家自身,但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世界各国比以往任何时候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发展问题已不仅仅是涉及发展中国家自身的问题,而且成为关系全球发展、世界各国共同繁荣的问题。南北经济有很强的互补作用和相互依存关系。如果“南方得不到适当的发展,北方的资本和商品出路就有限得很,如果南方继续贫困下去,北方就可能没有出路。”北方的繁荣是不可能长期建立在南方的贫困之上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发展中国家不彻底摆脱贫穷,南北问题不解决,世界经济的发展就将遇到难以逾越的障碍。

2.南北问题不但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

南北问题不但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发展中国家长期以来反对发达国家的控制和剥削,谋求自身经济发展,以实现经济独立的斗争,是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的继续,也是反对霸权主义的一项斗争,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不仅如此,解决南北问题的政治意义还在于,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与繁荣是世界保持安宁与稳定的基础,是维护世界和平的保障。

南北问题必须得到解决,而改善南北关系,加强南南合作,是解决南北问题的重要途径。既然发展问题是关系到南北国家共同利益的问题,发达国家便有责任促进南北关系的改善,帮助发展中国家提高发展能力,而不能只是从发展中国家获得资源、市场和利润。然而,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最终要靠不断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并且主动加强同发达国家之间的关系。经过长期探索,发展中国家认识到,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谋求发展,必须加强联合的力量,走合作发展的道路。南南合作,不但有利于合理利用地区物质资源、人力资源以及资金技术等,而且有利于增强发展中国家的竞争能力,改善其同发达国家打交道的地位,对推动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具有积极意义。

四、面向21世纪的南北合作应该是共赢的模式

进入21世纪以来,由于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政治上正由主从关系向伙伴关系过渡,经济上由不平等往来转向对等合作。因此,相互依存、相互妥协是南北双方合作的必然选择。发达国家在采取较为现实的态度,放弃僵硬、不妥协的立场;而发展中国家经过多年的实践,也认识到无论求得经济长期发展还是摆脱暂时性经济困境,在得到发达国家帮助的同时,更主要靠自己。

1.共赢是保证和平与发展的基点

在南北关系总的形势是趋向缓和的同时,南北双方之间控制与反控制的斗争仍然存在,但一般而言不会发展成严重的对抗。随着全球性问题日渐增多,必然要求南北双方密切配合,否则难以收到成效。对此南北双方基本上都达成了共识:共赢的国际经济合作,只有通过南北对话才能实现。2000年在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上江泽民同志也曾讲到,“经济全球化是随同社会生产力发展而产生的一种客观趋势。但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各国的地位和处境是很不相同的。在发达国家尽享全球化‘红利’的同时,广大发展中国家却仍饱受贫穷落后之苦。我们需要世界各国‘共赢’的经济全球化,所有国家,无论南方还是北方,不管是大国还是小国,都应是全球化的受益者;我们需要世界各国平等的经济全球化,少数国家的富裕不应该也不能够建立在广大南方国家的贫困之上;我们需要世界各国公平的经济全球化,世界的贫富差距应逐步缩小,而不是不断扩大,否则人类将会为此付出极重的代价;我们需要世界各国共存的经济全球化,只有相互尊重,相互促进,保持经济发展模式、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多样性,世界文明才能生机盎然地发展。”[7]

2.共赢的观点已为美、日等发达国家所接受

一些发达国家也多次宣称要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关系。美国多次宣称与拉美国家建立“长久的伙伴关系”。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当政期间(1993—2000)两次召开全国非洲问题高级会议,表示与非洲国家建立新型关系,制定“互相尊重、促进合作”的对非政策,并两次以总统身份访问非洲(这在美国历史上是没有先例的)。克林顿2000年出访南亚时撰文说“地区伙伴关系是美国21世纪的关键”。

在此方面,欧盟的行动比较其他发达国家要更加迅速和直接。2000年6月欧盟与非、加、太地区77个国家签署了为期20年的新合作协议——《科托努协议》,代替原来的《洛美协定》。这标志着南北“双方努力建立一种新型的合作伙伴关系”。欧盟还与非洲国家领导人于2000年举行首届非洲首脑会议,并发表《开罗宣言》,强调“非洲与欧洲在21世纪的伙伴关系具有新的战略上的重要意义”。

日本新闻媒体也发表文章,认为2001年日本首相第一次访非具有划时代意义,并三次召开东京非洲开发会议;并说日本要想寻求“21世纪的稳定和繁荣”,面向非洲是必然趋势。

发展问题不仅是发展中国家的问题,也是关系人类发展的一个全球性的核心问题。南北对话是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过程,在这种形势下,加强南南合作,就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强调建立平等互利、共赢的合作关系的观点已为发达国家表面上所接受。但如何真正成为指导南北关系的原则,从根本上讲还有待发达国家的实践,以及彻底根除利己主义。

标签:;  ;  ;  ;  ;  ;  ;  ;  ;  ;  

国际经济合作的基础--北南合作_世界银行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