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朝艳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道外区太平人民医院 黑龙江哈尔滨 150050)
【摘要】目的:探析脑血栓治疗中应用辛伐他汀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9月期间我院收治的90例脑血栓患者为观察对象,根据不同治疗方法均分成2组,即对照组与观察组,各组45例。对照组患者施行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辛伐他汀,对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颈动脉斑块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予以观察比较。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是93.3%,与对照组68.9%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治疗6个月后,观察组患者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显著小于对照组,2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脑血栓治疗中应用辛伐他汀的临床效果确切,可以显著减小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临床应用价值非常高,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辛伐他汀;脑血栓;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R4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5)18-0014-02
脑血管疾病是危及当今人类健康的因素之一,近些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社区医疗体制的不断改进,以及血糖和血压药物的有效干预,脑出血的发病率已有所下降,而脑血栓的发病率逐年升高[1]。因此,如何降低脑血栓的发病率、致死率和致残率是摆在神经内科医师的严峻问题。本文通过对90例脑血栓患者的研究,探讨辛伐他汀的临床治疗效果,现予以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9月期间我院收治的90例脑血栓患者为观察对象,根据不同治疗方法均分成2组,即对照组与观察组,各组45例。对照组中,男25例,女20例;年龄50~69岁,平均(58.6±3.1)岁。观察组中,对照组中,男26例,女19例;年龄49-70岁,平均(58.9±3.3)岁。统计分析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可知,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存在比较价值。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施行常规治疗,主要包括脑循环改烧治疗、抗血小板治疗、血压控制、抗感染治疗、血糖调节治疗等。口服药物为阿司匹林(吉林省博大制药有限责任公司,国药准字H22024599),70mg/次,1次/d,早饭后30min服用。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辛伐他汀(海南海灵化学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10161),20mg/次,1次/d,晚饭后口服。
1.3 观察指标
对2组患者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予以观察比较,探讨辛伐他汀的临床治疗效果。
疗效判定标准:显效:治疗后,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基本恢复,呕吐、眩晕等临床症状消失;有效:治疗后,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明显恢复,呕吐、眩晕等临床症状好转;无效:治疗后,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受影响,呕吐、眩晕等临床症状为不好转甚至恶化。治疗总有效率=(有效例数+显效例数)/总例数×100%[2]。
1.4 统计分析
在SPSS22.0统计学软件中输入2组患者的观察数据,用[n(%)]表示患者的临床疗效,并对数据进行χ?检验,用(x-±s)表示患者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并对数据进行t检验,倘若P<0.05,组间对比具有显著性差异。
2.结果
2.1 对比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是93.3%,与对照组68.9%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详见表1。
表1 2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n(%)]
2.2 对比2组患者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治疗前,观察组患者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为(1.6±0.3)cm,对照组患者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为(1.5±0.3)cm,2组比较无显著差异(t=1.581,P>0.05);治疗6个月后,观察组患者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为(1.2±0.1)cm,对照组患者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为(1.6±0.4)cm,2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t=6.507,P<0.05)。
3.讨论
脑血栓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疾病,具有较高的病死率和发病率。当前,急性脑血管疾病主要分为2类:一类是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另一类是出血性脑血管疾病,按照病程的发展程度又可分为完全性中风、进展性中风、可逆性中风以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血栓的发病机制:毛细血管纤维变性、小动脉钙化、弥散性增生性动脉硬化症、动脉中膜钙化以及动脉粥样硬化等各型动脉硬化都是因为血管壁的变化导致管腔阻塞、狭窄、破裂,使得脑脊液循环障碍,产生脑组织缺血缺氧[3]。脑底部的动脉粥样硬化容易使得管壁弯曲、狭窄、增厚而压迫脑神经,从而产生临床症状。脑血栓的发病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但其中最常见的要数动脉粥样硬化,因此,临床治疗中,如何有效的延缓和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成为了治疗脑血栓中最关键的问题。
研究表明[4],他汀类药物具有抗氧化、调节血脂、抑制炎症、保护内皮、稳定斑块、抗血小板等作用,辛伐他汀属于降血脂的常见药物,可减少新生的斑块形成或稳定现有的斑块;辛伐他汀还可促进缺血脑组织的血流状况,降低氧自由基,保护脑神经、脑血管。研究表明,辛伐他汀具有如下作用:(1)通过降低血栓闭塞后颅内血脂的过氧化反应,降低自由基的生成,减少对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消耗,使得超氧化物歧化酶在体内具有较高的水平,而高水平的超氧化物歧化酶可以稳定细胞膜、线粒体等膜性结构,从而间接的保护脑组织;(2)辛伐他汀可促进局部缺血脑组织血流的形成,减轻脑卒中所造成的损伤;(3)辛伐他汀可阻止血小板和巨噬细胞的活化作用,促进内皮细胞的收缩和舒张功能,具有抗炎和免疫抑制的作用;(4)抑制Ang诱导H2O2的生成,减少对NO的降解。研究表明,辛伐他汀和疗效具有正相关的关系,第2年的发病率可由44.4%降至16.5%,表明辛伐他汀具有显著的2级预防和治疗作用,可有效防止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复发。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是93.3%,与对照组68.9%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治疗6个月后,观察组患者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显著小于对照组,2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由此可以看出,在脑血栓临床治疗中应用辛伐他汀,可以显著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减小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与国内相关文献资料的研究结果非常接近,充分说明了辛伐他汀治疗脑血栓的临床价值。
总而言之,在脑血栓治疗中应用辛伐他汀的临床效果确切,可以显著减小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临床应用价值非常高,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吴成思,申珊,朱浩猛,等.辛伐他汀在脑血栓治疗中的疗效观察[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33(10):8,41.
[2] 宋耀宗,孔芳.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脑血栓的疗效及其对动脉斑块的影响[J].医药前沿,2013,1(3):211-212.
[3] 张生,伊红丽,甄志刚,等.辛伐他汀在脑血栓治疗中的疗效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5,3(4):32-33,35.
[4] 张兴.辛伐他汀应用于脑血栓患者治疗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分析[J].医学美学美容(中旬刊),2015,7(3):286-286.
论文作者:郭朝艳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5年18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5/11
标签:辛伐他汀论文; 脑血栓论文; 患者论文; 内膜论文; 中层论文; 厚度论文; 对照组论文; 《心理医生》2015年18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