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税物流区域对载体城市经济空间结构的影响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空间结构论文,载体论文,区域论文,物流论文,城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研究问题与现实意义 保税物流区域①是中国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先行区,是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集聚区和国际物流运作的特殊节点,其发展对载体城市和区域的经济空间结构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区域经济增长极,为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促进对外贸易和扩大就业等作出了积极贡献。自1990年上海外高桥保税区设立以来,至2015年9月,国务院先后批准设立的保税区、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园区、保税港区、综合保税区和跨境工业区等6类共122个保税物流海关监管区域,基本覆盖了沿海、沿江、沿边、内陆地区的重要港口和中心城市,遍及全国29个省、自治区及直辖市,形成了我国以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作为运作节点的保税物流区域(Bonded Logistics Area,以下简称BLA)和我国6种类型的海关保税物流区域监管体系。国际物流主要通过海关对口岸物流和保税物流的出入境管理实现,保税物流不含加工贸易企业生产链上的物流和传统的口岸通关物流。近年来,发展保税物流区域日益成为促进国际物流发展的枢纽和国际供应链的核心环节,呈现出需求旺、发展迅速、变化大的特点。当前,国家新常态下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要求加快海关保税物流区域整合优化工作,促进特殊监管区域创新升级发展,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②。因此,如何整合优化保税物流监管区域,促进其与载体城市及省域经济空间的发展,是当前我国城市保税物流区域发展中亟待研究解决的问题。 宁波市在国家长三角区域发展战略中有望发展成为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门户城市。宁波拥有突出的亚太地区国际物流港口区位优势、具备我国江海联运中心的战略区位优势,宁波舟山港已成为货物吞吐量全球第一、集装箱吞吐量全球第五的国际物流港口。宁波具有全国少有的涵盖“海陆空”全部类型的保税物流区域,集聚了宁波保税区、宁波和慈溪出口加工区、宁波保税物流园区、梅山保税港区和栎社保税物流中心(B型)等6个保税物流区域,其中,宁波保税区(宁波出口加工区)的综合实力在全国同类园区中名列第四。宁波BLA集中了我国BLA的功能类型和特点,其对宁波市经济空间结构的影响效应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代表中国沿海开放城市的BLA与载体城市经济空间结构的一般关系。宁波各保税物流区域具体情况见表1,空间分布见图1,各保税物流区域之间功能关系如图2所示。


图1:宁波保税物流区域的空间格局示意图 资料来源:宁波保税区(宁波出口加工区)官网,http://www.nftz.gov.cn/zjbs/。

图2:各保税物流监管区域的功能关系图 二、文献综述 增长极理论是建立保税物流区域的重要理论基础,也是系统分析保税物流区域对载体城市经济空间结构影响效应的有效理论分析工具。弗朗索瓦·佩鲁在1950年代发表的《经济空间:理论的应用》和《略论增长极的概念》著述中提出增长极理论,提出通过建立推动型的主导产业带动其他产业和区域经济发展并影响区域空间结构的动态机理。布德维尔完善了增长极理论,认为增长极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施祖麟,2007:125-126),一方面是经济空间的某些推进型产业,另一方面是地理空间“区域增长极”概念(JB.Boudeville,1966),即具有高创新能力、高增长率,并能促进周围区域经济增长的增长中心。Myrdal(1957)、赫希曼(1991)都提出了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是增长极影响区域空间结构的主要方式。 我国理论界对保税物流区域的研究,偏重于考察保税物流监管体系(赵光华,2007、吕伟红,2008)、发展现状与功能定位(王雅璨等,2007)、保税物流政策研究(高海乡,2002、赵燕,2008、钟昌元,2013)、保税物流区域转型升级与整合发展(刘群辉,2002、郁伟年,2013)、保税物流对区域经济影响效应分析(王莉,2005、刘恩专,1999)等,郑国(2006)运用增长极理论研究了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对北京市的经济空间效应并建立相应的理论模型。而专门针对保税物流特殊监管区域对城市经济空间结构有哪些具体影响和怎样影响,还缺乏专门、深入的研究,导致一些省市申请设立和建设保税特殊监管区域时,缺乏顶层设计系统性,保税物流区域功能重叠、平台层次发展滞后、经济空间效应没能高效发挥。 本文运用增长极理论,从时空两个维度分析保税物流区域(主要包括宁波保税区、宁波出口加工区、宁波保税物流园区、慈溪出口加工区、梅山保税港区的大保税区,以下简称BLA)的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以此研究保税物流区域对城市经济空间结构的影响,为城市保税物流区域的整合优化发展提供一定参考。 三、保税物流区域的极化效应 极化效应是指周围区域的生产要素从地理上迅速向增长中心(增长极)聚集,获得集聚规模经济,使核心地区与周围区域的经济发展差距加大(施祖麟,2007:123),从而对区域经济空间结构产生影响的过程。根据增长极理论,增长极的形成至少具备以下三个条件:一是具有创新能力的企业和企业家群体存在;二是增长极所在地聚集了大量生产部门、资本、技术和人才等,能够形成规模经济效应;三是具有良好的投资环境和生产环境(谭崇台,2001)。BLA由于其高度开放的政策功能优势和较为完备高效的外向型商务运行体制和环境,吸引周围区域的生产要素,形成产业集群和规模经济,成为区域经济增长极,影响着载体城市的经济空间结构。 (一)政策优势带来投资集聚效应 从宁波保税区(宁波保税区、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园区)设立以来,由于BLA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政策功能优势,巨额的基础设施投资和大量的内资、外资新企业不断进入而成为城市投资强度最高的区域之一。20多年来,截止到2015年底,宁波保税区(出口加工区)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总额231亿元,每平方公里投资强度达43.58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强度达到3.44亿元,为全市平均投资强度的8.38倍,浙江省平均投资强度的12.84倍;已有4698家企业入区落户,其中外商投资企业280家,注册资金1100多亿元,实际利用外资21.8亿美元。 BLA投资集聚效应的空间范围,可以分为国际、国内外地、本地三个层次,具体反映在BLA区内的投资总额、外商投资、国内投资,以及入驻企业等指标。2014年BLA投资总额18.21亿元,其中,新注册内资企业中,宁波本市投资占36.37%,实际利用大市外内资5.71亿元,占总投资的31.38%;新注册外商企业投资9686万美元,占总投资的32.55%。从总体来看,近年来宁波BLA投资集聚效应的空间范围,首先是来自本地资本投入,其次是国外投资,还有一部分是国内其他区域资本投入,三个部分各占1/3左右。 每年固定资产投资和新增企业投资进入宁波BLA的规模,因受到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形势的影响,BLA各年的极化效应有相应差异。图3显示了2006~2015年每年固定资产投资和新批内、外资企业投资总额的情况。区域空间的土地资源是影响保税物流区域投资规模的重要因素。宁波BLA从设立开始,每年固定资产投资和新批企业投资总额总体上为上升趋势,经过20多年的开发建设,从进入“十一五”发展期间的2007年之后开始,随着原本相对狭小的土地资源减少,区内空间开发已经趋于饱和,固定资产投资和新批企业投资规模增长速度趋于下降,经济发展后劲面临制约。如何优化整合6个保税物流监管区,提高BLA整体效能、综合竞争优势,推动载体城市和区域的对外开放水平和经济转型发展,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投资效应形成产业集聚效应 极化效应还突出表现在BLA通过其特殊监管区域的独特功能导向,成为以加工贸易、一般贸易、保税仓储物流服务业为主导产业,优势加工制造业和高科技制造业为依存产业的先行区域之一,形成产业链和产业聚集优势(表2)。

图3:2006~2015年宁波BLA每年新批内、外资企业投资额和固定资产投资额 资料来源:根据宁波保税区(出口加工区)历年统计信息整理,http://zfxx.nftz.gov.cn/。

1.成为主导型产业的保税加工、保税物流集散地。宁波BLA形成了以国际采购、中转、进口分拨配送、保税物流供应链管理、期货交割和物流金融为特色的保税物流服务体系,为国际、省内外上万家外向型企业开展国际贸易物流服务。已建成四大物流分拨中心,即铁矿砂分拨中心、固体化工品分拨配送中心、进口食品仓储配送中心、出口采购配送中心;设有郑州商品交易所、大连商品交易所指定固体化工品期货交割库2.6万平方米;吸引了仓储物流服务企业130多家入驻,建有保税仓储和分拨配送功能的仓储物流设施100万平方米,年物流分拨配送货值超过200亿美元。如海航跨境保税仓依托海航自有的国际物流及保税区高效的通关能力优势重点打造跨境商品采购与国际运输相结合的供应链服务能力,通过全球采购网络在欧、美、日、韩、澳进行货源地布局,为国内电商企业提供综合的跨境电商解决方案。宁波高新物流有限公司的现代物流供应链仓储设施,主要提供期货交割仓储、集装箱储运、运输配送、货运代理和分拨配送等服务,同时为跨境贸易提供周转平台,提升了保税区和宁波市整个现代物流产业的服务水平。 2.成为主导型产业国际贸易的大通道。宁波BLA以加工贸易重点培育了进口金属、固体化工、煤炭、船舶等大宗生产资料市场和跨境电商进口消费品市场。已集聚国际贸易企业3000多家,引进100多家加工贸易企业和20多家国际采购企业落户,与全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贸易往来;2013年以来保税区开展跨境贸易电子商务进口业务试点,创新“互联网+外贸”的线上新交易模式,与天猫国际、苏宁易购海外购等跨境电商平台企业合作,推动海内外商户入驻跨境电商平台项目,截至2016年1月,跨境电商进出口销售额近50亿元,其中进口累计突破30亿元。宁波BLA外贸进出口贸易中以一般贸易、加工贸易和其他贸易的进出口总值为主,进出区货物总值和转口贸易所占的比重较小,进出保税区域的货物总值这两年呈上升趋势。进出保税仓储货值比重较小,但呈现增长趋势,如图4所示。2015年国际市场需求疲软、传统市场增长乏力是导致宁波BLA进出口贸易额下降的主要原因。

图4:2006~2015年宁波BLA进出口贸易和保税仓储货值变化态势折线图 资料来源:原始数据来源于宁波保税区(出口加工区)管委会统计数据。 3.成为依存产业外向型高新技术制造业、优势加工业的先行区。到2015年底,保税区吸引了工业企业120多家,85%为外商投资企业;形成了液晶光电、集成电路、计算机三大主体工业产业集群,成为宁波市和浙江省电子信息产业最集聚的区域之一。液晶光电产业群以群志光电、冠捷科技、唯冠科技等为龙头,聚集光电及配套项目企业30多家,形成了液晶光显产品中下游产业链;集成电路产业群为全国首批5个国家级集成电路产业园区之一,区内已形成包括IC设计、制造、封装、测试等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拥有立立电子、力源科技、中纬积体等企业;计算机产业群以技嘉科技、晟铭电子、精胜科技等为龙头,形成了配套的计算机产业链。此外,还吸引了17家节能环保、高端装备、智能电网、新能源等领域高科技产业企业,以及互联网金融信息、境外大型设备融资租赁和文化服务贸易等高端现代服务业30多家入驻区内。2015年宁波BLA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达到238亿元,占同期工业总产值的83%,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总值约占宁波市的41%,约占浙江省13%,宁波保税区入围宁波市进出口、出口、进口前200强的企业数分别为32家、18家、46家。说明区内已形成相当规模的高新技术制造业集群,存在着具有创新能力的优秀企业和企业家群体。 (三)产业集聚效应带来经济增长效应 保税物流区域通过集聚主导产业、依存产业以及派生出系列新产业活动,促进BLA区内经济高速增长,可从以下经济指标变化态势上得以反映。如图5所示,宁波保税物流区域进出口过货值已成为浙江省保税物流过货值的主要构成部分。从图6所示综合经济指标来看,2006年至2015年,宁波BLA生产总值从72亿元增长到164亿元,年均增长6.5%;财政收入从13.6亿元增长到38.9亿元,年均增长8.3%;2015年市场交易总额1731亿元,从业人员平均人数40540人,上缴税收24.46亿元。除个别年份,近几年因受国内外经济不景气影响,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收入、海关税收等基本呈增长态势。2015年宁波BLA进出口总额131.6亿美元,连续五年超百亿美元,在全国保税区保持前四位,开放型经济规模走在全国前列,为宁波市经济增长做出了贡献,成为浙江对外开放大通道重要功能区。

图5:2005~2014年宁波与浙江省保税物流区域 资料来源:根据宁波保税区管委会统计数据、宁波市统计年鉴、浙江省统计年鉴整理而成。

图6:2006~2015年宁波BLA经济总量变化态势进出口过货值指标变化态势 资料来源:同图5。 综上所述,保税物流区域的极化效应对城市经济空间结构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促进了城市的保税加工、国际贸易、保税物流及代理服务业等主导产业布局重心向区内集中,依存产业外向型优势制造业和高新技术制造业在区域集聚,新业态跨境电商和相关服务业等新兴产业在保税物流区域聚集等三个方面;保税物流区域还对城市商业、娱乐旅游服务业、研发和信息产业等空间结构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主导着城市“互联网+外贸+制造业+国际物流产业”经济空间结构的变化。 四、保税物流区域的扩散效应 扩散效应,是指由于增长极地区的快速发展,通过资本、技术、劳动力、创新人才和企业家才能等生产要素向周围和其他地区扩散,进而促进与带动周边地区发展和影响地区空间结构的过程(施祖麟,2007:124)。企业是区域经济的核心,因而保税物流区域的扩散效应主要表现在进区企业与区外企业的经济“联系效应”上。本文将BLA企业的经济“联系效应”按两种方式进行划分:一是根据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的“产业关联度基准”,将企业的经济联系效应划分为前向联系、后向联系和侧向联系(赫希曼,1991:90)。前向联系是指企业同吸收其产出的企业或市场之间的联系;后向联系是指企业同向它提供原材料的企业之间的联系;侧向联系是指同为其提供研发、咨询、金融、保险等服务的企业之间的联系。二是根据联系的空间范围,将企业的经济联系效应分为本地联系和非本地联系。本地联系是指保税物流区内企业与载体城市其它企业的联系,非本地联系是指保税物流区内企业与市域外企业的联系,本文考察的重点是本地联系(郑国,2006)。 保税物流区域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其扩散效应存在着较大差异。从历史的沿革来看,我国保税物流发展的第一阶段,是从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中期,随着加工制造业贸易的发展,海关设立了以服务加工贸易进口料件为主的“保税仓库”和专门存放出口产品的“出口监管库”,1990年6月国务院在上海外高桥建立了第一个保税区,随后又批准设立了14个保税区。保税区以外资企业为主,外资企业看重廉价的劳动力成本而转移常规技术的加工制造业到中国大陆。这一时期保税物流区域对城市经济空间的扩散效应有限。我国保税物流发展的第二阶段,是从2000年至今,我国保税物流进入快速发展的时期。随着加工贸易和外贸高速发展带来物流业的快速成长,国务院2000年批准设立了一批出口加工区,2003年提出区港联动试点和“引导保税区向扩大仓储、物流方向发展”的要求,逐步建立起了保税区、出口加工区、保税港区、保税物流园区、综合保税区、跨境工业园区多元化的保税物流监管体系。这一阶段BLA的扩散效应大大增强,通过区内主导产业和高科技产业群经济联系带动区外企业的发展。 BLA通过产业经济联系带动区外企业发展的扩散效应,以宁波保税区(出口加工区)主导产业的代表性企业如嘉里大通物流有限公司和台湾第一、世界第三的群创光电集团在大陆投资的最大的液晶光电子公司宁波群志光电有限公司的经济联系为例可以说明。(1)在前向联系方面,分两类情形,一是保税物流和进口跨境电商企业,与本地和外地联系强,其服务和产品面向区内、外企业。如嘉里大通物流有限公司作为亚洲领先的第三方物流供应商,在区内设立仓储面积达18000平方米的跨境电子商务物流中心,为30余家跨境电商企业提供涵盖进口清关、保税集货仓储管理及增值服务、订单处理、配送及代营运等物流服务。二是高新技术制造业,产品以销往国外为主,同时由于产品具有进口替代的重要作用而产品销往国内企业,也与外地企业联系较强,如群志光电其产品销往惠普、戴尔、苹果等国际厂商,同时也销往国内TCL、长虹、海信、康佳等知名家电生产厂商。(2)在后向联系方面,与区内及外地配套企业联系较强。群志光电的上游原材料基本由区内集团企业或配套企业提供。(3)在侧向联系方面,中介、检测、金融保险和咨询等相关的生产型服务配套企业也在区内落户,与液晶面板和电子企业发生经济联系。如图7、8所示。这一阶段保税物流区域的扩散效应大大增强,对城市经济空间结构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促进了高新技术制造业、以物流业为代表的生产性配套服务业在BLA集聚发展,从而对宁波市及临近地区的经济空间结构演化产生显著的影响,见图8。

图7:宁波群志光电有限公司的本地供应链 注:图中小圆点表示为群志提供材料或服务的一个企业,大圆点表示多个企业。

图8:宁波保税物流区域经济空间联系图 注:图中最内层虚线圆表示宁波的几个保税物流区域,中间虚线圆环表示中国大陆边界。 进出区外贸货物总量指标反映BLA在报告期外贸货物流动状况。BLA项目周期一般以25年为标准计算年限,从立项、投资到营运发挥效应的时间较长。宁波BLA临近宁波港区,宁波港是我国通往亚太地区的国际物流重要港口,外贸货物吞吐量稳定增长,2015年货物吞吐量达8.9亿吨,居全球港口首位,其中宁波港货物吞吐量5.1亿吨;集装箱吞吐量2063万标箱,跃居全球第四,其中宁波港集装箱吞吐量1982.4万标箱(图9)。宁波港全年新开及恢复航线28条,现共拥有航线236条,其中远洋干线118条,近洋支线66条,内支线20条,内贸线32条。从宁波BLA进出区外贸货物总量与港区联动来看,自2001年至2015年,宁波BLA进出区外贸货物总量逐年增长,占宁波港外贸货物吞吐量的比重还较小。说明宁波BLA需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与优化整合,加大保税政策与港区联动的力度,以提升其效能。

图9:2001~2015年宁波BLA外贸货物吞吐量与宁波港外贸货物吞吐量变化态势 资料来源:根据宁波保税区经发局综合科《宁波保税区(出口加工区)2015年12月统计信息》、宁波市统计年鉴、浙江省统计年鉴整理而成。数据包含宁波保税区、宁波和慈溪出口加工区、宁波保税港区、宁波栎社保税物流中心。 保税物流区域进出口过货值指标反映了BLA在报告期内货物流动的货币规模与水平。本文实证分析一下宁波BLA保税物流功能对载体城市经济增长的影响。采用一元线性回归法分析宁波保税物流区域进出口过货值对宁波市GDP的影响。建立回归计量经济模型:LnY=C1+C2LnX+u,其中,Y表示BLA载体城市的GDP,X表示保税区域进出口过货值,C2为保税物流对载体城市GDP的影响。简单回归结果如下: LnY=5.737625+0.433460LnX t=(42.81422)(18.16670)

=0.964915 伴随概率0.050545>0.05 结果表示:宁波保税物流区域进出口过货值每增加1%,其载体城市的GDP将增长0.4335%。它们之间的相关程度,通过使用EViews软件而导出的两者之间的相关系数r=0.9670,据此可知保税物流进出口过货值与宁波市GDP两者之间呈高度正相关。这说明保税物流区域对于载体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 五、结论及政策建议 (一)结论 1.保税物流区域在主导产业和依存产业活动刺激下形成开放型城市经济持续增长的机制。保税物流区域通过其特殊监管区域的功能导向,集聚以保税加工、国际贸易、保税物流为核心的主导产业,以及外向型和高新技术制造业及相关服务业。这些主导产业群日益壮大,派生出一系列新产业活动,一方面通过投资活动推动外向型主导产业群在载体城市的发展与繁荣,再经由产业的前向关联、后向关联和侧向关联效应,使保税物流区域的利益扩大到更多的第三和第二产业;另一方面,新派生的需求又会进一步拉动城市的交通运输、商贸、房地产、金融保险、餐饮娱乐、信息和商业服务等第三产业的发展,以及众多非相关产业的发展。如图10所示。

图10:BLA与保税物流载体城市及比邻地区经济持续增长机制 2.保税物流区域对城市经济空间结构的影响效应随BLA不同的发展阶段而动态演化。在保税物流发展的初级阶段,BLA的极化效应是主要的,集中体现促进经济增长与产业带动效应上;更深层次的功能,是高度开放政策导向下从资金导向到功能导向,高效的国际商务运作体制和软硬件环境,迅速流入的资本、高速增长的物流和活跃的国际贸易活动,是保税物流区域经济的主要增长源;随着新企业的入驻,BLA因土地资源的约束,投资将持续下降,极化效应削弱。随着BLA企业数量增加,BLA与城市的前向、后向和侧向的经济联系的扩散效应加强,到一定时点,增长极的扩散效应会大于极化效应而成为BLA对城市经济空间影响的主导效应,保税物流就起到带动载体城市及比邻地区经济发展的最大贡献作用,而不仅限于区内利益最大化。BLA对城市经济空间结构的总体影响效应是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的总和,其随着BLA要素投入的增加而加强,之后随着土地开发资源的减少其总体影响效应逐步下降。 3.宁波BLA外贸进出口贸易中以进出口总值为主,进出区货物总值和转口贸易所占的比重较小,虽然进出保税区域货物总值这两年呈上升趋势,进出保税仓储货物总值较小。这说明保税物流区域的保税物流功能、转口贸易功能有待加强。 4.BLA带来载体城市及区域经济空间产业集聚、贸易便利化、物流运行绩效提升、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等,这些影响一部分是货币化可直接量化的,另一部分是非货币化、累积的潜在影响,可能是发展趋势,需要长时间才可以显示出来。 (二)整合优化宁波保税物流区域的建议 1.整合类型,促进宁波保税物流区域整合为宁波综合保税区的建设力度。宁波现有的六个保税物流区域地理分散、各自为战、层次较低。可借鉴上海自贸区发展模式,分步整合北仑港、大榭港、栎社空港、梅山港和宁波保税区、宁波和慈溪出口加工区、宁波保税物流园区、栎社保税物流中心(B型)、梅山保税港区“四港六区”,申请设立更高层次、功能齐全、高效便捷的宁波综合保税区。按照区域空间位置不同可分为宁波综合保税区北仑片、慈溪片、空港片、梅山片等,空间连片特色发展,并重视保税政策与区港之间有效联动,促进宁波市作为全国性物流节点和国际物流节点城市建设。 2.整合功能,逐步整合BLA的保税功能服务于外向型经济发展,发挥集约用地和要素集聚辐射带动作用的基本功能。整合后的宁波综合保税区,主要培育功能包括国际航运、转口贸易、国际采购与配送、进口分拨配送、大宗商品交易、保税加工、保税物流、保税展示交易等,探索国际中转集拼、期货保税交割、融资租赁业务、口岸监管模式创新、外汇管理模式创新等与保税基本功能相关的服务业对外开放改革试点,支持企业运用跨境电子商务开拓国际市场,开展跨境电子商务进口业务。通过综合保税区为企业提供低成本、高效率的物流服务,吸引腹地企业参与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的国际分工与竞争,推动宁波市乃至浙江省加工贸易和外向型经济转型升级。 3.优化监管服务,逐步统一保税物流区域信息化管理系统和监管模式。设立“宁波综合保税区管委会”,加强保税物流区域与海关、商检等口岸执法单位以及港口等部门之间的合作机制,实现相关管理部门的信息互换、监管互认、执法互助(简称“三互”);设立“宁波综合保税区海关”及派驻机构实施各区域海关监管;按监管标准统一各保税物流区域海关的监管设施,创新海关监管查验机制,优化保税货物流转管理系统,将保税物流区域纳入通关一体化格局,采用以海关为中心、企业为单元、物流为主线的区域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和同一企业办事平台便利客户服务,实现通关管理的“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形成高效的监管合力。 4.整合政策,按程序制定海关综合保税区管理条例等,规范、完善保税物流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税收政策及相关管理制度,建立与健全与保税物流区域发展要求相适应、相配套的制度体系。 注释: ①我国的保税物流区在实际中主要形式上分为保税物流监管场所和保税物流监管区域。保税物流场所主要包括公共型和自用型的保税仓库、出口监管仓库两种类型网点(简称“两仓”),是传统的海关保税仓储形式。保税物流区域主要包括保税区、保税物流园区、保税物流中心(A型、B型)、出口加工区、保税港区、综合保税区六种类型。本文主要探讨保税物流区域。 ②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加快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整合优化方案的通知》(国办发[2015]66号),2015年8月28日。
标签:城市经济论文; 保税仓储论文; 保税物流论文; 经济论文; 物流整合论文; 宁波电子商务论文; 企业空间论文; 海关论文; 投资论文; 保税区论文; 保税仓库论文; 宁波中心论文;
保税物流区域对载体城市经济空间结构的影响研究_城市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