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宣传片中多模态隐喻与转喻的认知机制探研
——以2018年河南宣传片为例
唐璐璐
(郑州大学 外语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
摘 要: 隐喻和转喻是人类重要的认知机制,存在于语言模态和声音、图像、文字等非语言模态之中,并通过相互作用构成多模态语篇的衔接与连贯。多模态转喻和隐喻理论在认识中发挥重要作用。以2018年河南宣传片为例,宣传语篇中的多模态转喻和隐喻现象大量存在,二者之间的互动关系,阐释多模态语篇的认知机制。不同类型的转喻和隐喻在语篇推进过程中具有不同的功能,二者相互作用,实现了多模态语篇内部的衔接与主题的连贯。
关键词: 多模态语篇;转喻;隐喻;认知机制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和转喻是人类基本的认知机制,是人们认识世界、表达情感和组织意义的重要载体[1]。隐喻和转喻现象不仅仅存在于语言模态等单模态中,还存在于声音、图像、文字等其他模态中[2]。与单纯的文字相比,多模态语篇通过语言、图像和声音等各种模态之间的相互作用,能更加生动形象地传递信息、交流情感。城市形象宣传片通过图像、声音、文字等跨模态元素之间的互动配合,将抽象的理念转化为生动可感的具体形像,其中蕴含大量的概念隐喻和转喻,属于多模态语篇研究范畴。但目前关于城市形象宣传片的研究大多是探讨城市形象的建构,缺乏深层的认知依据分析。随着认知语言学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对多模态语篇进行认知分析。基于此,从认知视角出发,以2018年河南宣传片为例,分析城市形象宣传片中的多模态转喻和隐喻表征及其认知机制,希望丰富多模态研究领域,加深对宣传片的认知解读,同时为城市宣传片的研究提供参考。
一、多模态隐喻与转喻
Forceville把“模态”简单定义为“利用具体的感知过程可阐释的符号系统”[3]。为了便于研究,Forceville进一步把模态分为图像符号、书面符号、口头符号、手势、声音、音乐、气味、味道和接触等九类[4]。在此基础上,Forceville又界定了“单模态隐喻”和“多模态隐喻”[5]。“单模态隐喻是目标域和源域只用或主要用一种模态来呈现的隐喻”[5]。“多模态隐喻指源域和目标域分别用或主要用不同的模态来呈现的隐喻”[5]。多模态隐喻综合了图像、声音等其他资源的特点,比抽象的语言符号更有感染力,加强了信息的传达和情感的交流,更容易被受众接受。
第一次进北大校园,我也好似刘姥姥进了大观园,感觉一切都是新鲜迷人的。北大之大,景色之奇,建筑之美,都超乎我的想象。
二、宣传片的界定及多模态化
宣传片指利用现代媒介手段,诉诸动态图像、有声话语、文字、音乐等异质媒介,有针对性地向受众传播信息的影(视)片[6]。多模态话语是指包含两种及两种以上不同的模态(如声音、图像等)的话语,根据模态的类型,多模态话语又可以分为涉及文字、图片等平面媒介的静态多模态话语和采用动态影像、手势、声音等超文本介质的动态多模态话语[2]。因此,城市形象宣传片属于动态的多模态话语,可以作为研究多模态语篇的理想语料。
本文所选取的语料是2018年4月13日在外交部河南全球推介活动上,一部以中华文明之源开篇的河南主题宣传片。这部近8分钟的宣传片通过图像、声音、文字等多种模态展现了河南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现代化文明的发展,利用多种模态的组合建构了许多隐喻和转喻,画面被赋予新的积极的含义,整部宣传片向世界呈现了一幅美丽壮阔的河南图景。
三、多模态宣传语篇的认知机制
城市宣传片中包含大量的动态影像、声音、文字、图像等多种模态,并通过这些异质模态之间的相互作用,建构大量的多模态隐喻和转喻,通过多种模型之间的互动,实现不同的功能,以达到语篇内部的连贯,因此,对隐喻和转喻的分析有利于深化多模态语篇的认知机制研究。
语篇中的某些情景有时会按照实际生活中事情的发生顺序进行描述,目的是通过再现真实情景,激活人们头脑中类似的认知意象。本宣传片通过图像、文字、声音等多种模态的排列组合,按照时间顺序展现当地居民“远方眺望”“欢呼雀跃”和“微笑欢迎”等几个连续性的动作,这些动作与现实中人们欢迎客人的情景具有相似性,在逻辑上相互对照,很容易激活观众意识中“迎接客人”这一抽象概念,有效地达到了宣传片的目的,即河南人民像迎接客人一样欢迎世界。
(一)多模态宣传语篇的转喻
认知语言学认为转喻是同一认知域中的认知突显,即同一认知域中一个概念实体为另一概念实体提供心理通道的认知操作过程[1]。研究表明,宣传片通过“范畴—成员”“方式—行为”和“居民—地点”[2]等不同模型构成“重复”“同义”和“部分-整体”[1]等多种衔接手段(如表1所示),通过画面和图像的转换,从而把所有宣传话语连贯成完整的语篇。
1.(河南)欢迎世界是(居民)欢迎客人
“成员—范畴”转喻模型是宣传片中出现频率比较高的一种转喻形式,也是很重要的语篇衔接手段。宣传片的开篇部分为了突出河南悠久的历史,呈现炎黄二帝、烩面,豫剧、陈氏太极拳、甲骨文和少林功夫等中国传统特色元素,再现了河南独一无二的传统文化。此外宣传片中出现的现代化高层建筑、立体交通网络形成的“空中丝绸之路”、覆盖全球货运航空网络的“网上丝绸之路”和米字型高铁网络形成的“陆上丝绸之路”则展示了现代河南的特色。代表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方式的两种元素在宣传片中反复交替出现,借助视觉模态的画面展现了河南现代与历史并存的和谐景象,凸显了河南传统与现代的和谐共生与一脉相承。此外反复交替出现的传统与现代元素则构成了“同义”和“重复”这两种重要的语篇衔接手段,展现了河南悠久的历史和现代化文明的迅速发展。宣传片通过声音、图像、文字等多模态形式呈现了整个河南的全貌特征,同时构成了部分-整体的语篇衔接手段,将整个河南图景展现在世界人民面前。
2.世界是一个大家庭
大山里的天气变化无常,云来得特别快,风来得特别快,雨来得特别快,没有什么能够阻挡它们。风雨过后,空气格外的清新馨香,草木格外的鲜绿苍翠。温暖而明亮的太阳从云层里钻出来,依旧是风和日丽,风影正在林子里行走,红琴追了上来。她穿了那件没有纽扣的红衬衫,站到他的面前,看上去格外的漂亮,格外的迷人,像一朵静静的红云。
表1 城市宣传片中的多模态转喻功能
转喻和隐喻是人类基本的认知模式,但转喻较隐喻更为基础,在一定程度上对隐喻的概念结构起辅助性作用[7],隐喻往往是由转喻诱发的[3]。研究表明,一种转喻可能建构隐喻的源域或目标域,形成跨域隐喻映射。
居民—地点转喻模型通常是通过居民的形象特征突出其居住地的特点。本宣传片中反复出现的河南人民,包括男女老少作为居民代表象征着整个河南,宣传片最后一群嬉戏的孩子,足球运动员,一位老人和一个三口之家分别说出“河南欢迎您”,突显了整个河南人民友好开放的性格及和谐共存的生活状态,这些代表不同层面的人群在短片中反复出现,贯穿整个宣传片的始终,构成宣传片的核心要素,同时也从语篇层面形成了“重复”与“同义”这两种重要的语篇衔接手段,使语篇内部逻辑连贯、语义完整。
方式—行为模型通常以涉事者动作等方式转指其行为[1]。本宣传片中人们“欢呼雀跃”的表情及张开的双臂这一动作,都可以用来表示欢迎的具体实现方式,通过“方式—行为”转喻模型,更加形象地表现河南人民 “欢迎世界”的行为,使“欢迎”这一抽象行为具体化、直观化。另外,宣传片中反复出现的孩子、老人、普通工作人员、家庭成员等各类群体都是本地居民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代表了整个河南。短片中人们不断重复“河南欢迎您”,欢迎的画面反复交替出现,在语篇层面形成“重复”“同义”的衔接手段,不仅成功实现了语篇的衔接与连贯,而且表现出河南对世界的欢迎与开放态度,体现了河南人民欢迎世界的热情。
3.方式—行为转喻模型
(二)多模态宣传语篇的隐喻
隐喻不仅在词汇和语法层面有具体表现,而且对整个语篇的衔接与连贯起很大作用。隐喻在多模态语篇中贯穿主题发展始终,使整个语篇具有系统性和连贯性,增强前后逻辑的承接关系,各部分语义层层推进。
1.成员—范畴转喻模型
“康川新城”这一 “农转居”地区从村落模式完全发展转变为社区模式需要相当长的时间。由于发展相对落后,社区矫正工作的经费保障、科技运用、监督管理等相关配套机制尚不健全。
上证指数在上周下破了2555点,同时在本周下破2498点最低到达了2462点后,大有考验2449点的概率。
立体交通网络形成的“空中丝绸之路”、覆盖全球货运航空网络的“网上丝绸之路”和米字型高铁网络形成的“陆上丝绸之路”把整个河南连接起来,河南构建的立体交通网络让德国啤酒、荷兰乳制品和智利车厘子等从世界走进郑州,再从郑州走进中国千家万户,这表明现代交通网络把河南和外部世界连接成一个整体,河南与世界接轨,河南与世界各地的优秀文化相互交流,为河南和世界人民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宣传片中飞速发展的交通网络和人民的满足感和自豪感,表现了中外一家,天下人和谐相处,再加上视觉上的欢笑和听觉上喜悦的音乐和言语,激活了世界是一个大家庭这一本体隐喻。
d)当C(px,y)≠C(px-1,y)且C(px,y)≠C(px,y-1)时,表示块px,y和上邻域块以及左邻域块之间均不存在跨块缺陷,属于一个新的连通域,故赋予一个新的标号Label_index,并将标号指针做加一处理。
(三)多模态隐喻与转喻的动态互动
2.居民—地点转喻模型
1.转喻建构隐喻的源域
多模态转喻中的图像模态对于隐喻源域的建构和表征有很大影响,原本比较抽象的源域通过多模态转喻呈现为具体可感的图像,极大增强了隐喻的可读性[8]。如图1所示,在隐喻“(河南)欢迎世界是(居民)欢迎客人”的源域“欢迎客人”的建构过程中,“方式代行为”的转喻模型起到很大的作用,即以河南人民“欢呼雀跃”“微笑欢迎”的方式代指河南迎接世界的行为,使源域“欢迎客人”这一抽象概念具体化,凸显“欢迎”的重要特征。此外,宣传片中出现的男女老少不同阶层的成员等属于“居民代地点”转喻,以居民指代整个河南,并映射至目标域。因此,其隐喻意义即河南人民像欢迎客人一样欢迎整个世界得以显现,再次强化本宣传片主题。
图1 转喻建构隐喻的源域
2.转喻建构隐喻的目标域
如图2 所示,“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分别通过“成员代范畴”转喻,即用起源于河南的典型文化元素如少林功夫、豫剧等代指传统文化,高层建筑和发达的交通网络代指现代文明,建构本宣传片的一个重要主题即河南的两种文化一脉相承、和谐共生。另外在整个语篇组织过程中,这一主题始终贯穿整部宣传片。例如,宣传片的开篇是中华人文始祖炎黄二帝在河南开启了中华文明的璀璨篇章,引出河南是海内外华人的精神家园,而现代中国开始了伟大复兴的新征程,新时代下提出的“一带一路”让两千年前古老的丝路精神焕发时代生机。同时宣传片中豫剧、少林功夫、剪纸艺术等传统文化元素和现代生活方式交替出现,现代交通网络的发展使河南和世界其他地方连成一个整体,通过“成员代范畴”这一转喻建构了“世界是一个大家庭”和传统与现代和谐共存的隐喻,极大地增强了“河南传统与现代一脉相承,河南与世界共同发展”的主题,实现了宣传语篇的连贯。
图2 转喻建构隐喻的目标域
四、结语
本文以认知视角对2018年河南形象宣传片进行了解读。宣传片通过多种模态之间的相互作用,实现了宣传语篇的衔接与连贯,借助隐喻和转喻之间的互动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增强了宣传片主题的表现力,充分展示了一个历史悠久、现代文明发达的大美河南,生动形象地阐释了宣传片的主题,即河南传统与现代共生,河南与世界融为一体,同时也有效地表现了河南人民欢迎世界的热情和开放态度。另外,宣传片通过多种模态之间的相互作用共同呈现宣传片的主题,借助隐喻和转喻之间的动态互动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直观化,加深了观众的记忆,充分展示了一个历史悠久、现代文明发达的大美河南,生动形象地阐释了宣传片的主题,即河南传统与现代共生,河南与世界融为一体,同时也有效地表现了河南人民欢迎世界的热情和开放的态度,实现了宣传片的目的。
将图形密码中的每一个点表示为数组的某一元素,用单纯的循环逻辑来为这些数组赋值,并在当满足图形密码规则所转换成的字符条件的情况下用在字符串某位追加元素的方式来表达图案排列的总情况数。
参考文献:
[1]王小平,梁燕华.多模态宣传语篇的认知机制研究[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6).
[2]王小平,梁燕华.电视宣传片中多模态隐喻与转喻的认知建构[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9).
[3]赵秀凤.隐喻研究的新发展—多模态隐喻研究—兼评Forceville&Urios-Aparisi《多模态隐喻》[J].外语研究,2011(1).
[4]Forceville. Non-Verbal and Multimodal Metaphor in A Cognitive Framework:Agendas for research [C]//C. Forceville&Urios-Aparisi: 2009.
[5]康春艳.多模态隐喻语篇意义的认知构建研究[J].文化产业论坛,2015(3).
[6]国玉霞,吴祥恩.宣传片的历史探源[J].新闻爱好者,2011(4).
[7]杨波,张辉.隐喻与转喻的相互作用:模式、分析与应用[J].外语研究,2008(5).
[8]朱永生.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J].外语学刊,2007(5).
On Exploring the Cognitive Mechanism of Multimodal Metaphor and Metonymy in Urban Propaganda Films——Taking Henan Propaganda Films in 2018 as an Example
Tang Lulu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Zhengzhou University, Zhengzhou 450001, China)
Abstract: Metaphor and metonymy are the important cognitive mechanisms of human beings. They exist in the language modes, and in the non-linguistic mode as well, such as sounds, images, and characters.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two modes constitute the cohesion and coherence of multimodal discourse. Since multimodal metonymy and metaphor theory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cognition, this paper, taking Henan propaganda films in 2018 as an example, discusses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two which exist in the propaganda discourse in large quantities, and explains the cognitive mechanism of multimodal discourse. It is found out different types of metonymy and metaphor have different functions in the process of discourse advancement, and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two can realize the inter cohesion within the multimodal discourse and the coherence of the theme.
Key words: multimodal discourse; metonymy; metaphor; cognitive mechanism
中图分类号: J959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4-9499(2019)04-0169-03
doi: 10.3969/j.issn.1674-9499.2019.04.071
收稿日期: 2019-03-08
作者简介: 唐璐璐(1993—),女,河南信阳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语用学、话语分析、语料库语言学研究。
[责任编辑:刘艳萍]
标签:多模态语篇论文; 转喻论文; 隐喻论文; 认知机制论文; 郑州大学外语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