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阅读教学个性化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阅读教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个性化行为。”这揭示了阅读活动的本质: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创造性活动。阅读不应以教师的讲解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而应该让学生自读自悟,积极主动地思考、寻求问题的答案;通过个性化的思考、个性化的选择、个性化的质疑、个性化的积累、个性化的表达,使“个性”在阅读教学中得到张扬。个性化阅读这一阅读方式,充分体现了语文学科应重实践、重人文精神培养的特点和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尊重个体差异等新课程改革理念,倡导结合学生个体情感体验,多元化、多角度地理解文本,这对打破传统语文课堂教学教师手捧教参一讲到底,肢解文本一套标准到底,不容学生有半点疑惑地被动吸收的阅读教学方式无疑起到了颠覆性的作用,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逐渐鲜活,他们在课堂上充满了欢乐,也充满了机智与智慧,不同的体验、不同的解读让语文课堂再次充满生机,让不少的语文教师深深体会到原来学生并非一无所知,他们有时比教师还懂得多、钻得深,甚至不少生成性问题还不时令老师猝不及防,不得不与学生一道讨论、分析、探究、查找资料……学生的兴趣一旦被激起、思维一旦被打开,语文课便枝繁叶茂,学生的语文素养便有地生根了。
为了充分体现语文教学多元化的人文价值取向和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体以及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搞好个性化阅读教学,我认为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个性化的思考
曾经有一个美国教育考察团来我国考察,一位特级教师给他们上了一节课,教学设计严谨有度,学生对答精彩纷呈、气氛活跃。我们认为这堂课上得极为成功,可是美国专家却说:既然学生都知道了,那还有什么必要教他们呢?其实,静心对我们的课堂教学来一个深思的话,我们会发现:我们的课堂常常只是优生的活动天地。而大部分学生成了听众或看客。我们习惯性地要求学生的答案能配合教师的教案,一个对不上再叫一个,直到对上为止……
我曾看过这样一节课:一位教师在教《成语故事三则》一课时,问学生:“‘滥竽充数’是什么意思?”学生回答:“不会吹竽的人也混在会吹竽的里面吹”“把不好的东西放在好的东西里充数”……老师都说不正确,叫了好多学生,最后有一个说出了与成语词典上完全一致的解释,老师这才松了口气。在这一教学案例中,老师完全满足于预设的、期待着的答案,而忽视了学生富有个性的理解。这样的预设,这样的期待,将导致教学过程的绝对封闭,封闭必将扼杀学生的个性,扼杀学生创新的热情。倡导个性化阅读,教师就要从期待标准答案中走出来,让学生自由地发表自己独到的意见,让创造精神在他们个性化的思考中闪耀。教师可以将“个性化阅读”置于“三维目标”之下,尤其是要重“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为核心,逐步养成其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志趣,提高其分析鉴赏能力、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形成积极的、健康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对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应进行辩证的分析、引导、梳理和扬弃。
2、个性化的选择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成为知识的创造者。”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只有在受到充分的信任和尊重时,才能把自己的干劲和聪明才智充分地发挥出来。青少年自尊心强,他们喜欢受人尊重,渴望获得人们的信任。特别是进入高年级后,正是个性与创造力萌发和发展的大好时机,他们更是什么都想自己独立地试一试,干一干。这时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多问问学生的意见,多采取他们提出的建议,也许会收获意想不到的教学成果。我在听课中发现,有的教师上课的时候自己几乎总是“闲”着,由学生自己提出学习目标,设计学习方法,自己只在适当的时候点拨几句,而教学却总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为此,教师课前教学设计要充分,课堂教学引导要得力。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率绝不能停留在活跃与热闹上,要着重关注学生对学习活动本身的参与度和思维的深度,学生个性化的阅读行为除个别生成性问题外,绝大多数都应该在教师课堂教学设计的情境之中,或难点、或重点、或疑点、或关键点,总之是在某一特定的有较高探究价值的“话题”之下进行,绝不能让学生随便读一遍书就各谈各的感受与体会。在课堂教学中要处理好民主与集中、放与收的关系,加强教师的引导作用,如在《最后一课》中分析韩麦尔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时,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了“是一个可怜的人;是一个有较高教学水平的人;是一个不负责任的人;是一个严厉的人;是一个普通的人;是一个有勇气的人;是一个爱国的人;是一个留下了高大形象的人;是一个热爱教育事业的人……”教师如何结合文章的主题,作者的写作意图进行取舍、整合,由散到聚,既顾及学生的个性发展,多元理解,又将目标达成一致,趋于一定程度的统一,就需要教师要有充分的教学设计,且引导要得力,只有让众多个性中的共性得到充分显示,让矛盾的双方或诸多对立面不断转化,个性化阅读才能得到真正落实,学生的学习心理过程在平衡与不平衡中不断地动态变化发展,让课堂呈现出“多元——集中——多元”的态势,课堂教学才会真正地充满生命力。
3、个性化的质疑
我国许多教师认为,把学生教得没了任何问题是教学效果好,而美国教师则认为,把学生教得有许多问题才是教学成功的表现。事实证明:美国学生比中国学生更具个性、创造力和实践能力。我们应树立这样的教育理念:有问题而不人云亦云、随波逐流,让学生在个体阅读、思考的基础上有所感悟,有所疑问,正是个性发展的外在表现。因此,我们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问题质量。所谓问题意识即学生在阅读实践中有意识地根据自身的体验、感受进行深入思考、联想与探究,提出有一定探讨价值的问题,逐步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与评价的能力。学生的问题意识需要长时间的培养,尤其在“个性化阅读”教学中,更应以提高问题质量,提高感悟能力、欣赏水平和思维的深刻性为核心,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贯穿于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始终。如学习《诚实和信任》时,在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后,我们可以让学生自己提问题。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为什么以“诚实和信任”为题?经过讨论之后,同学们得出结论:“诚实”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做人的最起码、最基本的品质。作者以“诚实和信任”为题,就是告诉人们“人与人之间还有比金钱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诚实和信任”。正是“质疑问难”使个性的思考在这里得到发挥、发展。这与教师一步一扶的“问答”“分析”相比,教学效果是不可同日而语的。试想,如果老师一直不给学生这样质疑问难的机会,怎能看到学生个性思考的闪光点呢。
4、个性化的积累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面向生活、面向社会的大语文观已是语文教改的方向。学生的语言等各方面的积累不应该局限于课本、课堂,而应面向生活、社会中的各个领域。但是,现在的课内外衔接,要么放任自流、不作启蒙,要么横加干涉、强行填充,这着实是对学生个性的伤害。教师要深入研究每个学生的阅读兴趣。有的学生对科普类课文感兴趣、凡事总喜欢问个“为什么”,就向他介绍一些科普类读物。一些学生对故事特别喜爱,就可以向他介绍一些童话名著。一些学生写作水平较佳,在鼓励的同时,可以向他推荐一些同龄人的优秀作文选,使他有个比较、学习的机会。这样尊重个性、选择性的阅读,促使学生的个性化思维更加丰满,也将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5、个性化的表达
有了个性化的思维和知识积累,便会激发表达的欲望,也必然会产生不同的表达内容和方式。教师应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诚实和信任》这篇课文记叙了“我”驱车回家时,因夜深天黑,又有点雾,不小心撞碎了停靠在路边的、车头已超出停车线二三十厘米的小红车的反光镜。一位教师原本希望学生能有这样的认识:诚实和信任是比金钱更重要的人间真情。可有学生认为“我”不应该这样做,因为小红车的主人停车的车头已超出停车线二三十厘米,是他不遵守交通规则,如果我们不遵守交通规则也会倒霉。这位老师想了一下,觉得他说得很有道理,就表扬了他,其他同学也为他鼓掌。语文课上的很多东西其实是说不准、道不清的,很多问题都不只有一种答案。我们应该允许学生有自己的见解和独特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