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颡鱼常见疾病的诊断与防治措施,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防治措施论文,常见疾病论文,黄颡鱼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黄颡鱼俗称黄腊丁、嘎牙子等,是一种小型名优淡水养殖品种。它具有肉质细嫩、无肌间刺、肉味鲜美、营养价值高、适应性强、生长速度等优点,受到广大消费者和养殖户的青睐。近年来,由于养殖技术日趋成熟,集约化养殖水平逐年提高。伴随着养殖环境、养殖方式和养殖密度的改变,黄颡鱼的病害逐年增多。笔者近年来对黄颡鱼的病害防治技术进行了一些研究,结合河南省沿黄河滩涂地、池塘、水库网箱养殖实践经验,总结出黄颡鱼常见疾病的诊断与防治技术,供渔民朋友在养殖生产中参考。 病鱼常离群独游,游动迟缓,食欲减退。病鱼腹部膨大,肝门红肿外突,用手轻压腹部有黄色黏液从肝门流出,肠道发炎,呈浅红色,充满血脓。解剖病鱼,可见鱼体食道和前肠充血发炎,严重者全肠发炎呈浅红色,肠道内没有食物,有黄色或黄红色黏液。 ①不使用腐败变质的饲料,投喂活饵要用2.0%~3.0%食盐溶液消毒。在疾病高发期,定期用大蒜或食盐,按1公斤饲料中用5克或0.5克,拌药饵投喂,1天2次,连续2~3天为一个疗程。②发病时,采用内服和外用全池泼洒的方式进行治疗。外用药物可选用8%溴氯海因、10%聚维酮碘或漂白粉全池泼洒,浓度分别为0.2~0.3克/米3、0.5~1.0毫升/米3和1.0~1.2克/米3,内服药物可用恩诺沙星、氟苯尼考、磺胺间甲氧嘧啶,用药量分别为按每1公斤鱼体重每天用药0.2克、15~20毫克、100~150毫克,拌药饵投喂,1天1次,连续3~5天。 出血性水肿病 病鱼体发黑,消瘦,在水中活动失常。游动时腹部朝上阵发性狂游,或上蹿下跳或在水中不停地旋转游动。病鱼咽部皮肤破损、充血,腐烂呈圆形孔洞,腹部膨大,肝门红肿外突。头部充血,眼球突出,背鳍肿大,鳍基充血、溃烂。解剖病鱼腹腔积大量血水或黄色冻胶状凝固物,肠内无食物,充满黄色黏液,肝脏呈土黄色。 ①定期加注新水,保持良好水质,适时开动增氧机,放养密度合理。②在疾病流行季节,用生石灰、漂白粉、10%聚维酮碘或S-高聚碘全池泼洒,浓度分别为15~25克/、1~1.2克/、0.5~1.0毫升/和1.0~1.2克/,每7~10天1次,上述药物也可交替使用。③发病池用10%戊二醛溶液全池泼洒,浓度为0.4毫升/,隔1天再泼洒1次,同时内服三黄散或10%氟苯尼考粉,按每公斤饲养用药8~12克或2~3克,拌药饵投喂,1天1次,连续投喂3~5天。 发病鱼表现为独游,游动无力,有时呈挣扎状旋转或急游。病鱼头部、口腔、眼睛、鳃盖、腹部和鳍基及两侧等充血出血,肝门红肿,眼突,腹部膨大,腹腔内积有大量淡红色腹水,胃和肠道发炎,肠内有积液或胀气。肝脏肿大,表面有大小不一的红点或红斑。 ①彻底清塘、清淤,保持良好水质,做好疾病流行季节的药物预防。②用中药大黄,每立方米水体用药3.7克全池泼洒。按1公斤大黄用0.3%氨水(取含氨量25%~28%的氨水0.3毫升,用水稀释至100毫升)10公斤,将大黄浸泡在氨水中12~24小时,连水带渣一起泼洒,在流行季节每15天泼洒1次。③用10%聚维酮碘全池泼洒,浓度为0.5~1.0毫升/,内服庆大霉素、氟苯尼考或磺胺间甲氧嘧啶,用药量分别为按每公斤鱼体重每天10~30毫克、10~15毫克和100~150毫克拌药饵投喂,1天1次,连续投喂3~5天。 发病初期,无明显的临床症状。随着疾病的发展,菌丝开始从鱼体受伤处向内、外生长,向内生长的菌丝可深入肌肉,并蔓延到组织细胞间隙;向外生长的菌丝似灰白色棉絮状,病鱼游泳失常,焦躁不安,食欲减退,因瘦弱而死。 ①加强管理,小心操作,避免鱼体受伤,保持良好水质,放养密度要合理。②鱼种放养前用食盐浸浴,浓度为30~50克/,浸洗5~10分钟。③用水霉净(地肤子、苦参)和破洒水(主要成分生姜、苦参)全地泼洒,浓度为0.2克/和0.375毫升/.1天1次,连用3次。 虫体寄生于鱼体皮肤、体表、鳍、鳃等处,在寄生处形成许多直径1毫米以下的白色点状胞囊,严重时体表似覆盖了一层白色薄膜。镜检鳃丝和皮肤黏液,可见大量小瓜虫。此病常与其他细菌性疾病并发感染。 ①彻底清塘消毒,杀灭病原体。②全池泼洒40%甲醛溶液,浓度25~30毫升/,2天1次,连用2次。③用生姜和辣椒粉,按1.5~2.2克/和0.8~1.2克/计算用药量,加水煮沸30分钟,连渣带汁一起全池泼洒,1天1次,连用2~3次。 联系电话:0791-8524186黄鳝常见病的诊断与防治_黄颡鱼论文
黄鳝常见病的诊断与防治_黄颡鱼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