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海绵城市”是一个新兴的城市水资源管理的概念,其将城市比喻成为海绵,意在让其发挥弹性作用,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在城市需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充分发挥其“海绵”作用。结合“海绵城市”理念对市政道路进行设计,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城市内涝,能够有效的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海绵城市;市政道路设计;应用
1海绵城市的具体含义
海绵城市的字面意思是建造一个像海绵一样的城市,它可以吸收弹性好的水等等。然而,我们要建设一个海绵城市。首先要建设海绵城市载体。同时,我们需要确保这些已安装的基础设施能够安全运行,城市用水得到保证。海绵城市的建设依赖于一些基础设施,如建筑设施、排水设施和道路设施。然而,这些基础设施是海绵城市建成后的载体,因此这些基础设施也极为重要。但是,只有设施不可行,还要依靠渗透、滞留、贮存、再利用、净化灯等技术措施。只有这样,才能更加合理地利用和利用资源。使城市既能利用洪水,又不会对洪水造成破坏,保护城市良好的生态环境。
2海绵城市建设的意义
2.1海绵城市对城市建设的重要性
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理念、生态理念和自然和谐的不断理解。海绵城市建设的理念体现了科学的建设理念。这一思想体现了城市可持续建设的思想规范。实践证明,海绵城市在城市道路建设中得到了应用。可以创造良好的交通环境。海绵城市不仅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道路交通质量和交通可达性,而且能有效地规划城市生活环境,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城市生活环境。从本质上保护城市环境。有效利用城市有限的土地和空间资源。
2.2海绵城市概念在城市道路设计中的应用分析
在现代社会,大部分城市建设都是利用道路横坡及重力将雨水排入雨水口。然而,绿化带的建设将略高于道路的建设。这将不利于道路雨水的排放。然而,基于海绵城市建设的基本概念,通过施工路面的高度差异。使路面排水由高到低。绿化带将设计成低矮的部分。这样就可以实现废水的回用。然后在绿化带内设计排水管,在路旁绿化带土壤水源饱和时排放多余的水。
2.3排水系统设计
城市道路在城市建设中占有很大的比重,但考虑到城市道路本身的特点,这两个特点是平面性和地带性的,通常受到这两个方面的限制。路面设计为透水,使路面上的水能通过透水路面渗透,使雨水渗漏,然后在地下安装相应的净化系统和排水系统,实现水资源的再利用,从而补充地下水。修建凹形绿地的优点是可以减缓水流的牵引流速,然后通过雨水管网排水,从而减少市政雨水管道。压力对网络系统的影响。
3海绵城市在市政道路设计中的应用分析
3.1选择路面材料
在选择路面材料时,应尽量选择透水砖和透水沥青混凝土。既要最大限度地保证道路使用功能的满足,又要进一步实现降噪、防滑和道路通透性,使城市建设水平得到较大提高,也能进一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在混凝土施工过程中,选择透水性沥青路面作为路面材料。半透水沥青和全透水沥青是主要的施工方法。全透水沥青路面铺设时,不需设置防水层。同时,沥青基层和底面均为透水层,以保证路面降水能渗入路面下的下层土。路面采用透水砖铺筑,垫层选用碎石层。这种路面具有多孔结构。降水能迅速渗入地表,补充地下水源,在一定程度上调节城市的湿度和温度。此外,多孔结构表面一般粗糙,透水性一般较高,使路面不易积水,进一步保证行人安全。
3.2道路横断面设计
在道路横断面设计中,应在保证道路基本功能的同时,尽量拓宽绿化带,以保证道路雨水能迅速汇入生态滞留区,从而减少地表径流。道路横断面通常由三条道路组成,即从两侧到中间的人行道、非机动车道、绿化带和机动车道。在具体设计工作中,相关人员可利用道路绿化带作为生态隔离带,在道路北侧红线外设置凹陷绿地,并在道路南侧设置植草沟,有效连接植物园景观,进一步形成景观。在路边。
3.3边坡支护设计
城市周围经常采用边坡支护。在应用该方法时,不仅要考虑海绵城市的基本设计理念,而且在周边雨水对城市构成威胁时,还应进一步分析临时防洪堤。基于此,边坡支护的选择一般有植草防护和防护墙两种方式。通过市政工程施工技术的不断创新,将渗水层设计引入市政工程设计中。与植草防护相比,虽然防护墙的直接控水能力较弱,但其导流稳定性更突出。因此,在一些海拔落差较大的城市,应用防护墙是比较理想的。选择植草防护时,如果防护面长期被雨水冲刷或瞬时降雨量过大,则有较大的坍塌风险。在此基础上,为进一步确保有效规避潜在风险,市政设计人员选择了科学的挡土墙设计与植草防护相结合,以确保有效避免路面塌陷。
3.4做好人行道及车行道设计
从目前的情况看,市政工程施工中人行道和道路的设计采用了不透水技术,雨水会使道路严重积水,道路的透水性不强,自然降雨不能循环利用。地下水长期存在,导致城市热岛效应的产生。在海绵城市理念的指导下,道路设计采用了透水性好的路面施工程序和材料,大大减少了地面径流,有效地及时补充地下水。其次,在具体设计中,沥青混凝土的性价比较高。路面上层使用的沥青混凝土应具有透水性。这种材料可以帮助雨水很好地渗透到地下。基本层和中间层不需要使用。透水材料能有效避免道路稳定性和安全性的影响,也能减少路基的侵蚀和破坏。此外,雨水将沿横坡排入盲沟或绿化带。也可集中在地下或雨水收集装置中,以保证雨水的回收利用,确保生态和社会效益。
3.5绿化带设计
在市政道路设计中,应尽量增加绿化带,充分吸收地表水,以增强市政道路的节水能力。绿地是城市的主要土壤结构区,对降水的吸收和去除起着重要作用。纵观目前各大城市的绿化带设计,基本上都高于路面。海绵城市的设计理念应与道路设计相结合,设计出符合快速排水特点的绿化带。通常需要控制道路和人行道下方绿化带的高度,并配置适当的排水设施,以减少路面水的形成。第二,绿化带应采取措施,对渗滤液和雨水进行过滤。在海绵城市建设中,先铺一层种植土,在种植土上铺一层碎石层,再铺一根渗水管,促进地表水渗漏过程中杂质的去除,有利于净化水资源,为地下水补给打下坚实的基础。
图1
3.6结合智能设备进行管理
由于实际降水量较大,除做好基础设施建设外,还应采用先进技术,有效监测路面的实际情况。在路面设计中,应在低洼地区预留空间,建立智能感知设备,监测积水情况,结合路面挂篮的位置进行更好的管理,减少路面垃圾堵塞造成排水不良的问题。
4结论
总之,通过严格选择路面材料,科学设计道路横断面、边坡支护和路面排水,海绵城市可以更有效地应用于市政道路设计中,使之更好地满足现代市政建设的需要,进一步推动我国现代城市的建设,确保更多舒适的现代生活环境,建设综合性建筑,为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娟.“海绵城市”理念在市政道路设计中的应用[J].绿色环保建材,2018(10):101+104.
[2]鲁森.“海绵城市”理念在市政道路设计中的应用[J].绿色环保建材,2018(10):224+226.
[3]张腾.海绵城市建设理念下市政道路设计的关键点分析[J].价值工程,2018,37(20):262-263.
[4]姜宁宁,康洪强.海绵城市理念在市政道路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山西建筑,2018,44(13):117-118.
[5]吴豪.“海绵城市”理念在市政道路设计中的应用[J].低碳世界,2018(02):238-239.
论文作者:马也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1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9/11
标签:城市论文; 海绵论文; 路面论文; 绿化带论文; 道路论文; 透水论文; 雨水论文; 《基层建设》2019年第1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