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进取的心理健康方法与成人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心理健康论文,健康状况论文,成人论文,关系论文,心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8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841(2015)04~0106~07 一、幸福进取的心理健康方法的含义及研究目的 维护心理健康的方法常见于心理健康的相关书籍中。这类书籍往往从压力与情绪管理、认知调节、能力开发、人际关系改善等方面,给人们提供一系列解决心理健康问题的方法。比如,为了帮助人们更有效地管理压力,《压力管理策略:健康与幸福之道》这本书描述了16种应对策略和12种放松技术[1]。又如,《大学生心理健康通识》一书从正确认识自我、创造良好人际关系等方面,给大学生提出了一系列心理调适的方法和技巧[2]。国内一项研究曾提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等10种方法是保持心理健康的较好方法[3]。 目前少见研究者将心理健康方法作为一个概念进行明确地界定并进行具体的研究。究其原因,可能是人们对“心理健康”这一概念的界定是不确定的。正如Keyes指出,目前心理健康没有统一的测量、诊断标准,也没有统一的研究标准[4]。所以,对与“心理健康”概念密切相关的“心理健康方法”进行操作性定义和研究也成了问题。如果将有助于心理健康的做法或方式视为心理健康方法,那么,以往与心理健康方法有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压力应对研究和促进幸福感的研究。毫无疑问,压力应对方式类型研究有重要意义。但是,由于一些应对方式与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关系密切,而另一些似乎与较低水平的心理健康关系密切,因此压力应对类型研究者往往很难跳出两极思维的窠臼,要么将应对方式分为适应的、非适应性的,要么分为消极的、积极的。中国研究者对应对方式的分类通常有三种,即积极应对与消极应对、问题取向应对与情绪取向应对、成熟应对与不成熟应对,并倾向于将消极应对、情绪取向应对和不成熟应对视为无效的、消极的。这种倾向和研究思路是不恰当的[5]。因为作为适应环境的手段,大多数应对方式是有价值的,大部分应对方式不宜笼统说成是“消极的”或“积极的”[6]。 另一些研究考察了某些能够促进幸福感的方法。这类研究主要是采用干预实验对单个或几个有益于心理健康的方法进行检验。比如,采用新的方式发挥自己的长处,写下三件好事情并解释其原因[7],博爱冥想[8],书法训练[9],身体锻炼[10]等。另外,也有研究通过问卷调查,梳理出与人聚会、心理调节、目标追求等大学生增进快乐的策略[11]。目前这类研究还不多,尚需继续探索更多促进心理健康的积极方法。 研究者从何种角度探索心理健康方法,受其心理健康观的影响。中国人的心理健康观无疑带有其文化烙印。已有研究表明,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是巨大的。在处理心理健康问题方面,儒家思想强调发挥人的主体性以控制引发心理冲突或困惑的事件[12]。另外,儒家思想强调人在苦难中能够获得成功和成长,这种儒家式的应对策略对心理健康的有益性已获得了实证研究的支持[13]。儒家思想提倡以努力改善自身的认识来改善自己的心理处境,这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健康思想。近年来,黄希庭等人提出了健全人格理论,认为健全人格属于高层次的心理健康[14]。一个具有健全人格的人,能够以辩证的态度对待世界、他人、自己、过去、现在和未来、顺境与逆境,是一个自立、自信、自尊、自强、幸福的进取者。幸福进取者在应对压力时有好的自我调节机制,明显表现在努力与放弃、乐观与悲观两个应对维度上的良好自我调节[15]。健全人格理论吸收了儒家思想所倡导的人应该正确认识自己、应该在逆境中进取的积极理念,它反映了一种幸福进取的心理健康观。 世界健康权威机构WHO指出,心理健康不仅仅是没有心理障碍,心理健康包括主观幸福感、自我效能感、自主性、胜任性、代际间的信赖、对个人实现智力和情感潜能的识别能力[16]。心理健康也被定义为一种幸福状态,在这种状态中,个人能够认识自己的能力,能够应对正常的生活压力,能够有成效地从事工作,并能够对其社区作出贡献[17]。 从幸福进取的心理健康观出发,参照WHO对心理健康的界定,本研究认为,幸福进取是有目标的,其目标就是为人类造福,为社会作贡献,为追寻真、善、美作贡献。这种不断进取不仅指追求明显进步和远大目标,还包括工作、生活、情感中那些细小的改善与提高。它是一种不断进取、积极向上的发展倾向在行为上的表现,涉及个人如何应对生活压力、如何有成效的工作、如何对国家社会作出贡献、如何认识自己的智力和情感潜能。幸福进取的人在奋斗过程中,会遇到困难和挫折,但无论多么艰辛,都不会以痛苦的、颓废的、沮丧的方式去应对,而是以快乐的、坚忍不拔、刚强的方式去应对。因此,幸福进取的心理健康方法是指个体在实现其奋斗目标的过程中,使自己能够坚忍不拔、心态积极、情绪快乐、精力充沛地去应对困难和挫折,去追求事业成功、人际关系和谐、为社会造福的一系列方法或行为策略。 综上所述,本研究拟跳出压力应对方式两极分类的框架,在界定幸福进取的心理健康方法这一概念的基础之上,以成人为研究对象,编制幸福进取心理健康方法问卷以探讨其类型,并讨论这些方法与成人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 二、研究方法 (一)被试 在北京、广东、云南、重庆、陕西、湖北六地发放问卷2050份,共回收问卷2012份,有效问卷1787份。被试的人口学变量情况为(数据不含缺失值):性别:男,766人;女,997人。年龄:20~30岁,154人;31~40岁,965人;41~50岁,544人;50岁以上,77人。受教育程度:大学及以上,808人;高中,450人;初中,386人;小学,106人。工作单位:政府机关126人;事业单位453人;企业,413人;个体、自由职业,439人;务农,152人;其他133人。月收入:1500元以下,472人;1500~3000元,717人;3000~5000元,324人;5000元以上,213人。地区:北京460人,广东206人,云南449人,重庆233人,陕西270人,湖北169人。 (二)研究工具 幸福进取的心理健康方法问卷(Methods of Positive Mental Health Questionnaire,简写为MPMHQ)。该问卷为自编。选择项目为:从不这样,偶尔这样,有时这样,经常这样,总是这样。计分从1分至5分。让被试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评定与各题项的符合程度进行计分。问卷得分越高,表示被试越多地使用这些方法。 简版心理健康连续体量表(Mental Health Continuum Short Form,简写MHC-SF)。MHC-SF共14个条目,为美国心理学家Keyes所研制。MHC-SF所评估的积极心理健康由情绪幸福感、心理幸福感和社会幸福感三因素构成[18]。让被试评价在过去的两周到1个月之内,统计自己感觉到条目所述问题的次数。按“从来没有”,“1次或2次”,“每周1次”,“每周2次或3次”,“几乎每天”,“每天”分别计0~5分。得分越高,表示心理健康的积极状况越佳。MHC-SF的结构效度、效标关联效度及内部一致性信度达到了心理测量学的要求,可用于测量中国成人的积极心理健康状况[19]。本研究中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α系数为0.94。 流调中心抑郁量表(Center for Epidemiological Studies Depression Scale,简写CES-D)。共20个条目。要求被试者说明一周内相应症状或感觉出现的频度,得分按0~3级评分,总分越高表示抑郁程度越高。本研究中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α系数为0.88。 (三)问卷编制的过程 在云南和重庆两地深度访谈了76名成人,最小年龄22岁,最大年龄为83岁。从访谈材料中摘录出被试报告的有效“化解心理困扰的办法”214个条目;有效“获得快乐的办法”条目108个。根据本研究对幸福进取心理健康方法的理论界定,对322个条目进行筛选和分类,符合要求的条目共252条。合并意思相近或重复的条目,选择有代表性的条目,最后确定了与健康、人际、个人目标、社会贡献、情绪、应对能力、应对困难的心态等有关的31种方法。构成了由31个项目组成的初始问卷。 在重庆、云南向年龄在20至60岁以上250名成人发放初始问卷,回收有效问卷224份。根据探索性因素分析的结果及心理测量学有关项目筛选的标准,最后修订了29个条目的预问卷。将修改后的问卷在云南某高校的中学教师在职培训班发放问卷130份,有效问卷120份。对此次预问卷的结果也进行了探索性因素分析。根据两次预问卷结果,再返回访谈数据中思考问卷条目,征求心理学专家、博士生意见,修改增删问卷条目,最后设置了35个项目的正式问卷。 (四)问卷的施测方法 正式问卷的施测采取委托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校方请家长完成问卷的方法,在能够协助完成调查的学校以班为单位,随机整班抽取学生的家长。为确保问卷由成人完成,(1)设置了专门对家长的问卷指导语;(2)请教师向学生强调只要求家长中的一人完成问卷;(3)在问卷数据的录入过程中,严格检查问卷,剔除5项人口学资料(不包括地域)中有3项或以上项未填答者,规律性作答的问卷,一个班级中回收的答案相同的问卷等。 (五)统计分析 采用SPSS 16.0进行数据的管理与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采用主成分法分析,旋转方法为直交。验证性因素分析使用AMOS 18.0统计软件。 三、结果与分析 (一)MPMHQ探索性因素分析的结果 采用随机分半得到的864名被试的数据对MPMHQ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问卷的KMO值为0.94,Bartlett球度检验值标签:心理健康论文; 压力管理论文; 因子分析论文; 抑郁情绪论文; 因子载荷论文; 问卷调查论文; 抑郁状态论文; 因素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