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世界科技发展态势:日本,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日本论文,科技发展论文,态势论文,世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战后第二次科技政策大调整
从1995年日本科学技术发展的情况看,在研究成果方面,并没有取得引人瞩目的重大发现与突破,但在调整科技政策方面,与往年相比却采取了不容忽视的重大举措。从科技定位,直到方针政策、研究体制、人才培养、基础设施、规章制度、研究规划等,以及与其相关联的领域,都在积极进行调整与充实。因此,日本人称1995年是日本科技政策调整年。
这次日本进行的科技政策全面大调整,可以说是日本战后50年来的第二次战略性大调整。第一次科技政策大调整是在战后初期,日本在美军占领下,从军用技术转向民用技术,当时争论的焦点是:自主开发国产技术,还是引进外国的先进技术?最后决定首先引进外国的先进技术,填补战时的技术空白,在此基础上开发具有日本特色的科学技术。第一次科技政策大调整的目的在于“发展工业化社会及其所需要的现代科学技术”,赶超欧美先进工业国家,建立“经济大国”。现在进行的第二次科技政策大调整,是为适应冷战结束后国际国内发展的需要,目的在于“发展信息化社会及其所需要的高新技术”,力争在21世纪实现“高科技大国”的目标。
二、三大科技战略调整方向
纵观日本全局,日本在整个90年代都处于科技与经济体制调整期。由于“泡沫经济”崩溃等原因,前几年的调整变化并不十分明显,但从1995年起到2000年,调整的变化将越来越集中地体现出来,主要表现为下述三大科技战略调整:
⒈从“工业化社会”转向“信息化社会”
日本人自认为实现了百年来赶超欧美工业国家的目标,成为世界经济大国。而迄今为赶超欧美工业国家所建立的科技与经济体制,已不能适应发展信息化社会科技与经济体制的需要,必须进行全面的调整与改革,否则在下个世纪不仅难保日本经济大国的地位,而且将危及日本国家的生存与安全。基于这种危机感,日本政府为加快科技政策调整,继1994年底新设“高度信息化社会促进本部”之后,1995年6月日本科技政策最高决策机关——科学技术会议召开大会,就加快建设信息化社会做了专题讨论。大会进一步明确,发展信息高速公路是建设信息化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发以多媒体技术为主的信息资源是建设信息化社会、发展21世纪日本科学技术的基础。大会还提出加强研究开发信息技术、建立健全信息基础设施、积极扩建信息网络等一系列措施。据报道,日本建设信息高速公路将分为三个阶段完成:第一阶段在2000年前,将光纤电缆铺设到都道府县的首府、研究单位、大学、图书馆等地方;第二阶段为2000~2005年,将光纤电缆延伸到1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第三阶段为2005~2010年,将在全国建成光纤互联信息网络,并完成与世界各大城市的联网。届时所有的计算机用户,无论何时何地,都可以通过计算机终端或电视机、传真机等电子通讯设备,方便、快捷地传递、处理各种形式的信息,从而最大限度地确保信息资源成为国民所共享的资源。这就是日本所要建设的“高度信息化社会”的蓝图。
由“工业化社会”发展成“信息化社会”,是一次革命性的变革,也是一次战略性的转变,它对社会、经济、产业、家庭和国民的价值观以及工作、学习、生活方式等将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⒉实现从“科技立国”向“科技创新立国”的战略转变
这是1995年1月日本前首相村山富市在国会发表“施政演说”时正式提出的,它同日本战后推行的“科技立国”最大的不同,或者说最大的变化是重视“创新”。它表明日本发展科学技术的基本政策已发生了战略性变化,同时也反映了日本科学技术和经济实力的变化以及世界科技发展的总趋势。如果说日本过去是靠以引进技术为主的科技战略发展成今天的经济大国,那么,今后日本将依靠以创新技术为主的“科技创新立国”战略而发展为“高度信息化大国”,即“高科技大国”。日本政府在1995年7月发表的《95年科技白皮书》中,特就科技创新问题提出了具体的政策措施,其中包括加强科技基础研究、重视培养和提拔具有创新精神的年轻研究人员、尊重个人创新、建立健全基础研究设施、奖励创新、鼓励开发研究交流活动、扩大研究投入、改革不利于科研创新的一切规章制度等。与此同时,加快提高研究领域中的信息化水平,这不仅将有助于提高研究效率,更重要的是可为研究人员提供快速、高质量的科技信息,从而为其提出新概念、开发新技术、创造新产品、开拓新产业创造更有利的条件。为了加快提高研究领域的信息化水平,在1995年6月份日本召开的科学技术大会上,明确提出要积极建立科研成果数据库,加强研究开发信息技术,并通过引进、开发超级计算机来充实各研究单位,从而建立健全可与国内外研究单位、大学之间联网的通讯网络。到1995年底,日本将同韩国、新加坡、泰国、印尼、马来西亚等国以及台湾、香港等地区的通讯公司建成互联通讯网络。日本国际电报电话公司还计划于1996年初,把它同美国微波通讯公司之间的互联网络的通讯能力,从目前的4兆位扩大到45兆位。
⒊从发展“工业化社会的功能固定型技术”转向发展“信息化社会的功能变化型技术”
日本专家在解释这两种技术的不同时,是以轿车和计算机为例加以说明的:轿车发明于100多年前,尽管车的外型与内部装置在不断地变化,但是车在马路上奔驰时乘人载物的基本功能,直到100年后的今天并无根本变化,因此把这类技术称之为“功能固定型技术”。而计算机则只有20多年历史,它在问世初期只不过是用处不大的计算器,但时隔不久,其功能却越变越多,用途越来越广,而且仍在不断地发展,正向社会各个领域渗透,因此称这类技术为“功能变化型技术”。由于这类技术影响面宽,附加价值高,市场潜力大,所以也称为“战略性技术”。从日本近年来各省厅的研究机构、大学、民间企业制定的各种科技开发计划看,都把具有战略性的技术项目作为研究开发的重点。以日本科学技术厅所属的新技术事业团为例,该团于1995年11月选定4个战略性技术项目,分别为“生命现象”、“极微细领域的现象”、“在极限环境状态的现象”和“环境低负荷型社会体系”,并将50个重点研究项目委托国立研究所、大学等基础科研机构进行研究,最长的研究期限为5年。日本科学技术厅已经为这些重点研究项目申请了51亿日元的预算,计划在下一年度的预算中申请150亿日元的经费,以加强对高科技的研究。
三、具体的科技发展战略
日本为加快进行科技政策的三大调整,加强高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采取了一些具体措施:
⒈加速科技产业化的步伐
1995年,日本政府采取了有关促进科技产业化的一系列措施,如日本通产省于1995年8月制定出1996年度通商产业重点政策,旨在改革现存产业结构,加强信息、新材料、生物工程、航天技术的研究开发。强调基础研究、开发研究、应用研究三者协调发展,以确保产业、经济、技术的持续发展。日本政府对企业开发新技术、创造新产业、开拓新市场,将从资金和税制方面给予支援和优惠,以推动日本产业从“长大重厚型的硬件技术”向“短小轻薄型的软件技术”过渡;推动日本传统的“分散型单功能技术”向“综合型多功能技术”过渡;推动日本产业从“特定技术”向“标准化技术”过渡。其目的是为了加快科技产业化的进程,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的总体竞争力,从而使日本科技产业化进入一个新阶段。
⒉积极开展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
日本科学技术厅认为,当今世界在向多极化发展的同时,各国之间在经济、技术上的相互依赖关系也在不断加强,国家间的科学技术合作、共同研究开发变得更加重要。特别是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使科技研究国际化的进程大大加快,这已形成一股潮流。在此背景下,日本科学技术会议于1995年7月提出题为“面向21世纪日本科学技术展望”的报告,把谋求在科技领域进行国际共同研究作为“基本方针”提出,这尚属首次。该报告认为要充分利用科研国际化的有利时机,通过政府、民间企业、个人三个层次积极开展双边或多边的国际共同研究开发,在诸如保护地球环境、人口、能源、防治艾滋病等全球性的研究领域要加强国际合作。
⒊大力发展尖端军事技术
许多国家一直把高新科学技术作为军事力量的主要来源,竭力通过保持科学技术上的优势来壮大军事实力,日本也不例外。日本防卫厅在1995年6月发表的《防卫白皮书》中作为“紧急课题”明确提出,“即使在冷战结束后,日本从提高抑制力的观点出发,仍要十分注意维持高质量的技术水平”。新的科学技术如电子技术、新材料技术、精密诱导技术、红外线夜视技术、目标探测技术、通讯技术等已大量用于日本的军事领域中。现在日本防卫的基本指导思想是:军队数量要少而精,军事技术要高而新,准备在未来的战争中用“信息武器”代替传统的“热武器”,以立于不败之地。日本一再辩解不作“军事大国”,实际上它已成为“军事技术大国”。1995年下半年日本生产的新一代FSX型支援战斗机,其性能大大优于美国的F—16型战斗机。除了战斗机之外,美国海军使用的反潜艇声纳(P3C)中的计算机系统也是日本研制的。美国在火箭技术上优于日本,但日本在从火箭外部注入空气的技术上却领先于美国。1997年,日本将研制出美国没有的、能使导弹偏离攻击目标的ECM射出型电子迎击装置。现在日、美在军事技术的交流上,已从以前由美国流向日本,转变成相互交流的形势。
⒋加强对科技的宏观调控
为此日本政府除了加强科学技术最高决策机关——科学技术会议的职能外,还新设“高度信息化社会促进本部”。1995年继重新修改《科学技术大纲》后,于10月又制定了《科学技术基本法》,使日本科技发展走上法制轨道。1995年日本政府投入科研的预算总额为2.4908万亿日元,比上一年度增加1324亿日元,增长率为5.6%(上一年度为4.1%),计划到2000年将科技研发经费翻一番,增加到4.3万亿日元。通过上述各种政策措施,日本政府对科技发展的宏观调控力度将可得到空前的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