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后的俄罗斯经济,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俄罗斯论文,战后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自苏联解体以后,俄罗斯的经济情况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独立后的俄罗斯政府面临着什么样的经济问题,轰动一时的“休克疗法”究竟是怎么回事,如何看待这一改革,未来几年俄罗斯的经济走向如何?一直是人们关心、讨论和争论不休的问题。本文力图通过对过去几年俄罗期经济变革脉胳的梳理与分析,对上述问题进行初步的考察与探讨。
一、独立后的俄罗斯政府面临的经济问题
独立后的俄罗斯政府面临的首要问题,也是带有根本性的问题,就是前苏联时期遗留下来的千疮百孔的计划经济体制。
在前苏联时期形成的计划经济体制有两个特点,一是国有,即绝大多数的生产资料归国家所有。二是国营,即国家利用行政命令,通过指令性计划统一经营管理整个国民经济。这种计划经济体制的缺点,就是严重压抑了地方、企业及个人的积极性,使整个社会的经济活动逐渐失去了生机和活力,造成了严重的低效率。
由于计划经济体制存在着这种弊端,苏联在50年代开始进行改革。但是这种改革并没有触动计划经济的基础:国有,而是在国营的方式上做文章,是一种自相矛盾的制度内改革。经营权力的下放,给地方领导人、企业经理和普通工人提供了利益冲动,但是,国家垄断绝大多数经济资源的现实,又杜绝了任何其它经济成分及市场成长发育的可能性。因此,这种改革,导致的只能是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使得一些人为自己的蝇头小利,不惜浪费数倍于此的国有资产。这种改革,实际上变成了破坏性的化公为私过程,虽然在短期内它也可以带来一定的经济增长(如在六七十年代),但与它所造成的资源浪费相比,这种增长是微不足道的,也是不能持久的。80年代初苏联的经济便呈现颓势,且一蹶不振,进入90年代,陷入深重的危机之中。这种自相矛盾的改革又是一种制度侵蚀过程,随着这种改革的推进,国有资产逐渐沦落成了无人过问的无主资产,国营逐渐演变成了一些人不负责任的掠夺性经营,集权成了少数人以权谋私的手段,计划随着领导人个人的好恶朝令夕改、反复无常。
这就是前苏联留给俄罗斯的第一份遗产,千疮百孔的计划经济体制,它既失去了计划经济体制初期的优越性,又严重地压抑着市场经济的成长发育。
独立后的俄罗斯政府面临的第二个问题,也就是前苏联留给俄罗斯的第二份遗产,是严重畸型的经济结构。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国民经济军事化,国防工业体系庞大。对国民经济军事化的实情,原苏联一直采取一种遮遮掩掩的态度,虽然官方公布的军费开支每年不超过200亿卢布,实际支出却数倍于这一数字。
第二,夕阳工业比例过大。苏联虽然也号称工业大国,但是,其工业的主导产业一直是工业化时期形成的资本密集型产业。如钢铁、机械制造等。苏联的这类企业不仅设备陈旧,技术落后,而且以军品生产为主,其民用产品往往成本高,质量差,缺乏竞争能力。
第三,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衡。原苏联的农业发展严重滞后,农业生产长期处于“靠天吃饭”的状态,依赖大量进口谷物维持整个国家的基本生活需要。相对而言,苏联的工业较为发达,但是,工业本身也存在着严重的结构失衡问题。1989年苏联的工业产值中,重工业与轻工业的比例是74比26,呈现出重重轻轻的畸型结构。显然,前苏联留给俄罗斯的第二份遗产是一副地地道道的烂摊子,如果说这副烂摊子用来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已经不堪重负,用它来改善人民的生活,生产有竞争力的消费品,更是难上加难。
独立后的俄罗斯政府面临的第三个问题,是急剧恶化的经济形势。这突出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经济增长急剧下滑,财政状况恶化。原苏联经济在70年代末已经开始下滑,在80年代末,这种下滑趋势突然加速。1989年上半年,国民收入增长2.5%,1989年下半年,经济滑坡突然加速, 向负增长演变。1991年,国民收入比上一年下降了11%。苏联的财政赤字1989年翻了一番,超过了900亿卢布。
二是通货膨胀突然加剧,消费品严重短缺。1987年的通货膨胀率是7.3%,1988年是8.4%,1989年下半年突然上升到15~20%。1989年,1200类商品中,有1050类供不应求。
由此可见,独立后的俄罗斯政府面临的不是一般的经济困难,而是一场全面的经济危机。
二、一步到位的激进改革:休克疗法
独立后的俄罗斯政府虽然面临着三大经济问题,第一个问题更具有根本性,第一个问题是因,其它两个问题是果。因此,在摆脱了原苏联的束缚之后,向市场经济过渡,成了至上而下的共识。在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大前提下,如何过渡,当时形成了两种不同的意见。一派以当时的俄罗斯政府第一副总理盖达尔为代表,主张一步到位的激进改革,其具体主张是:对生产资料实行大规模私有化,为市场经济奠定所有制基础;全面放开物价,同时紧缩银根,为市场机制发挥作用铺平道路;对外贸易自由化,彻底打碎国家对对外经济交流的垄断和封锁。简而言之,从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一步跨跃到高度自由的市场经济,即所谓的“休克疗法”。另一派以前苏联副总理阿巴尔金为代表,他强调俄罗斯的国情,认为必须继续坚持国家对经济的参与和控制,保持社会经济的稳定,同时,积极发展非国有经济,逐渐过渡到多种所有制并存的社会市场经济体制。
遗憾的是,饱受计划经济折磨的俄罗斯人并不能像这位前苏联副总理那样了解俄罗斯的国情,旧体制也从来没有给他们这种机会,相反,他们更相信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化腐朽为神奇”的魔力。1991年10月28日,俄罗斯第五次人代会通过了盖达尔的改革方案,为这场争论暂时划上了句号。
1991年11月15日,叶利钦发布《关于俄罗斯境内对外经济活动自由化》的212号令。1991年12月3日,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发布了关于放开物价的第297号令。1991年12月29日,叶利钦又发布总统令, 批准了私有化计划,即《1992年俄罗斯联邦国有企业私有化纲要基本原则》。
除了放开物价,外贸自由化,私有化这几项重要内容,休克疗法还有一项重要的内容,即紧缩政策,其目的在于改善财政收支状况,控制如脱缰野马的通货膨胀。1992年6 月出台的《深化经济改革纲领》规定,大规模压缩基建投资,减少价格和亏损企业的补贴,削减军费及机关行政开支,同时,对企业征收高额所得税,税率高达45%,计划在1992年完全消灭财政赤字,并紧缩银根,将商业银行向企业贷款的利率由50%提高到80%。
前后不过半年时间,这一系列改革措施,先后出台,一场声势浩大、伤筋动骨的激进改革,几乎是一夜之间,席卷俄罗斯大地。
三、俄罗斯经济的休克
在改革初始,盖达尔曾满怀信心地相信,他与美国哈佛大学的著名学者,“休克疗法”创始人杰费里·萨克斯合作制定的这套改革措施,一旦实施,将在几周内使消费市场实现平衡,几月内使国家财政走向稳定,从而为市场的自我调节提供条件,制止生产的不断下滑,为经济增长注入动力。简而言之,休克不过是数周数月的暂时现象,休克过后,俄罗斯的经济将迅速复苏,进入新的发展时期。然而,休克疗法给俄罗期经济带来的既不是转机,也不是希望,而是空前的灾难。
盖达尔政府在一天之内放开绝大部分物价之后,物价上涨的情况如期出现了,但是比盖达尔政府预料的情况要严重得多。1991年1月2日正式放开物价,一月份的物价就上涨了245.3%,此后, 物价如脱缰野马,整个1992年的通货膨胀率高达2500%。
然而,高物价并没有像想象的那样刺激生产,带来生产的高增长,相反,在进行休克疗法的第一年,俄罗斯经济大幅度下滑,进入1993年后,情况更加严重。1993年俄罗斯的国内生产总值比1991年下降了29%。经济的下滑又造成财政收入的减少,财政赤字不仅未能如期消灭,却一路攀升到了1993年的11万亿卢布。生产的大幅度下滑,还反过来刺激了物价的上涨。通货膨胀在放开物价的第一年高达2500%,第二年仍居高不下,为900%。生产下滑和物价上涨,对普通老百姓来讲, 就是生活水平的急剧下降。由于在两年间消费品和服务费总价格指数上涨了244倍,居民实际收入骤然下降了45%。
毫无疑问,休克疗法带给俄罗期经济的是一场空前的灾难。
四、休克疗法的偏颇与失误
虽然休克疗法给俄罗斯经济带来了一场空前灾难,需要指出的是,休克疗法的大思路并没有错。在前苏联时期,俄罗斯一直实行低物价、多补贴,高福利的政策。由于物价长期保持不变,造成了严重的物价扭曲现象。这种人为的低价格,一方面刺激了消费,鼓励了浪费,另一方面又抑制了生产,造成了供给不足。因此,调整和放开价格,造成物价上涨,从而刺激生产,通过增加供给,造成物价回落,促成供求平衡,进而演化到以市场调节为主要手段的市场经济,这种改革的思路应该说没有错。
但是,市场的成长发育有一个过程,计划经济给俄罗斯留下的问题可以说积重难返,在一天内放开物价,通过物价上涨刺激生产,在几周内达到消费市场的平衡,无异于天方夜谭。休克疗法的偏颇之处就在于过分迷信市场的自发力量,严重忽略了俄罗斯的国情。更确切地说,它看到了物价的调整会刺激生产,却忽略了俄罗斯的大多数企业,并没有在这种刺激下提供更多的产品的能力。
首先,就俄罗斯绝大多数的企业的状况来看,它们都是国有企业,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使它们普遍存在着管理不善,人员冗余,设备陈旧等问题,让它们几天、几周的时间内适应市场经济的运作,迅速提供市场需要的产品,显然是不现实的。其次,如上所述,俄罗斯的经济结构是重重轻轻。轻工业是俄罗斯工业的弱项,让他们对消费品市场做出快速反应,实在是难其所难。第三,俄罗斯的农业长期落后,一直靠大量进口粮食维持国家的正常需要,市场物价再高,农民在短时期内也生产不出更多的粮食来。因此,我们可以说,盖达尔等所期望的高物价造成的生产的高增长,根本不可能发生。
休克疗法不仅在指导思想上有偏颇之处,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其具体措施中也有严重的失误,而且,在执行过程中,又急于求成,有意无意将企业逼进了死胡同,对经济大滑坡,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首先,盖达尔政府在放开物价的同时,为了实现财政平衡,加大了企业的税赋,并紧缩银根,将企业的贷款利率提高到80%,在这种恶劣的经济环境中,企业能维持生存已经相当不易,哪里还有能力进行投资扩大生产。
其次,作为配套措施,盖达尔在休克疗法的同时推出了私有化计划。其目的是通过私有化改变所有者,改善企业的经营状况,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率,促进经济的增长。私有化计划的核心是大私有化,即对大型国有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但是,在当时高通货膨胀的情况下,普通人的多年积畜已经化为乌有,发给每人的私有化证券,贬值后只够买两箱啤酒,人们的日常收入维持生活已经十分困难,根本无力购买股票,大私有化改革因此而受阻。这项改革最终不仅未能改善企业的经营状况,却使大多数企业处于公有与私有之间的悬空状态,这是造成经济大幅度下滑一个重要原因。
第三,作为另外一个配套措施,盖达尔政府放开了对外贸易,这虽然有助于缓和俄罗斯消费品市场的短缺现象,然而对俄罗斯的工农业生产却是雪上加霜。这等于是让习惯于计划经济的俄罗斯企业与对市场经济驾轻就熟的外国企业同场竞技,结果是国外产品象洪水一样涌入了俄罗斯市场,俄罗斯消费品市场的短缺情况不再存在了,俄罗斯的企业也被外国资本打压得抬不起头来。
显而易见,俄罗斯经济的大滑坡固然与前苏联时期留下来的各种问题有关,但是休克疗法是更直接更重要的原因。
五、休克后的调整:温和改革派收拾残局
休克疗法造成的经济灾难激起了俄罗斯人的强烈不满,1993年12月13日,俄罗斯举行了新一届国家杜马选举,支持激进改革的民主派在选举中惨败,在国家杜马中形成了民族主义者与左派力量联合钳制民主派的格局。盖达尔预感到大势已去,于1994年1月16日提出辞呈。 四天之后,叶利钦总统接受了他的辞职,任命温和改革派人物切尔诺梅尔金为政府总理。休克疗法也因此寿终正寝。
切尔诺梅尔金上台之后,立即着手纠正以前改革中的过激倾向,以稳定经济和扶持国内生产为主要目的,调整有关政策。
第一,对放开物价采取谨慎的态度,停止了进一步放开物价的措施,对仍由国家控制的少数重要产品的价格,仍然坚持国家控制,避免造成新的经济动荡。第二,停止大规模的为私有化而私有化政策,把私有化的目标转向增加投资,提高效率,扩大生产的方向上来。第三,将财政货币政策由过去的“紧缩”改为“适度紧缩”,为国内企业恢复和扩大生产提供较为宽松的经济环境。第四,宣布结束外贸自由化,通过新的《海关税法》对国内市场进行保护,扶持本国的生产,鼓励出口。
但是,这些调整措施并没有立即控制住经济下滑的趋势,俄罗斯经济仍然以巨大的惯性向下滑动,而且1994年经济下滑的幅度比前两年都大。然而,政策调整的效果还是在一些领域显现出来,一是出口贸易在1994年比前一年增长了8.4%;二是居民生活有所改善,1994年, 俄罗斯人均实际收入增长了11%,平均月工资1994年8月约为113美元。
1995年,俄罗斯经济继续下滑,但是,下滑速度明显减缓。 进入1996年时,可以说俄罗斯经济已经暂时度过了最困难的时期,进入了一个暂时稳定的阶段。
六、政治风云突变,经济再次动荡
1997年是苏联解体以来俄罗斯经济情况最好的一年,不仅经济下滑的趋势停了下来,GDP还出现了0.4%的微弱的增长。但是,天有不测风云,起源于亚洲的金融风暴对俄罗斯的影响逐渐显示出来。1997年底,撤出的外资总额已达100亿美元。为了回避风险, 俄罗斯的内资也随着外资向国外流动。进入1998年后,世界石油价格狂泻,给严重依赖石油出口的俄罗斯经济又一沉重打击。
然而,更加出人预料的是,1998年3月, 叶利钦把比较务实的切尔诺梅尔金总理赶下了台,提名一位年仅35岁的基里延科为总理。叶利钦的提名遭到了俄杜马的强烈反对,杜马两度否认叶利钦的提名。最后,在叶利钦扬言要解散杜马的情况下,杜马才免强通过了叶利钦的提名,但是,叶利钦与国家杜马的冲突动摇了外国投资者的信心,大批外资撤离,5月中旬,在两周内撤走的外资达140亿美元。外资的撤离,造成了严重的金融动荡,俄中央银行规定的6.1888卢布换一美元的汇率崩溃,卢布一路下滑,几乎贬值了50%,本来就十分脆弱的俄罗斯经济,又陷入了严重的危机之中。
但是,政治动荡对经济的负面影响并没有因此而结束,1998年8 月,基里延科也被叶利钦赶下了台。叶利钦想重新任用切尔诺梅尔金,但是,遭到国家杜马的强烈反对,最后,作为双方妥协的产物,当时的外长,普里马科夫出任总理。但是,普里马科夫也好景不长,尽管他威望颇高,在他领导下俄罗斯的经济也略有起色,几个月后,他也让叶利钦赶下了台。
政府总理人选的频繁变动,给危机沉重的俄罗斯经济又增添了一层深深的阴影。
七、俄罗斯经济前景展望
俄罗斯经济过去几年每况愈下,今后几年也难有大的起色,原因如下。
第一,体制改革的效果并不理想。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关键是转换企业的机制,把企业改造成自负盈亏,自主经营的主体。企业如果活不起来,整个经济不可能有生机和活力。从这方面看,俄罗斯的经济改革虽然代价沉重,取得的成效并不理想,不仅其私有化有名无实,而且所谓的股份制企业,也没有在内部建立起公司治理机制,多数大企业的经营状态与改革前没有太大的变化,提高效益,增强活力也就无从谈起了。
第二,经济结构严重畸型的问题不仅继续存在,而且进一步恶化。休克疗法不仅没有解决俄罗斯的农业问题,反而给其农业以致命的打击,整个国家靠大量进口食品度日。1995年进口的食品占其流转总额的54%,在莫斯科等大城市,占80%以上。轻工业也难逃厄运,在外国产品的冲击下,原本脆弱的轻工业溃不成军,消费品市场完全成了洋货的天下。简而言之,今天俄罗斯人从吃到用,有一半以上靠洋货支撑。那么,外汇从何而来?主要靠出口资源,俄罗斯的资源出口占其出口额的80%。也就是说,俄罗斯经济之所以幸免于全面崩溃,能够苟延残喘到今天,全靠老祖宗留下来的自然资源和前苏联留下来的能源及原材料工业。重重轻轻的结构问题不仅没有解决,反而像一些落后的国家一样依赖出口资源和原材料度日,仅此一斑,就不难看出俄罗斯经济的全面复兴还有多长的路要走。
第三,休克疗法给俄罗斯经济造成的创伤短期内难以恢复。1992年到1994年,连续三年时间,经济以两位数的速度下滑,1994年的国内生产总值不足1990年的50%。伴随着经济的滑坡,出现了一系列社会问题。1996年初,俄罗斯的失业人口已经达1200万。1994年底,俄罗斯有组织的犯罪集团已超过了5000个。人均月收入在过去的几年中大概下降了30~40%,人均寿命缩短了5岁。受到如此打击的俄罗斯经济, 很难在短时期内恢复元气。
第四,国内外政治环境也不够理想。自俄罗斯独立以来,其国内政局一直动荡不定。这种政局动荡既是过去改革不成功的重要因素,也为以后的改革发展增添了许多难度。不仅俄罗斯的国内政局对经济发展不利,国际政治环境也是如此。冷战结束后,俄罗斯虽然一度采取了向西方一边倒的外交政策,但是,西方对俄罗斯仍存防范心理。在经济援助问题上,西方说的多,做的少。在地缘政治上,西方国家企图通过北约东扩蚕食前苏联的势力范围,防止俄罗斯东山再起。这使俄罗斯在相当困难的情况下还要拿出一定的力量做出回应,进一步削弱了俄罗斯集中精力发展经济的力量。
上述四个因素,在短时期内不会有太大的变化,虽然俄罗斯有丰富的资源,有良好的人口素质,有巨大的经济发展潜力,但是,因为前苏联时期遗留下来的问题积重难返,休克疗法造成的创伤无法在短时期内得到恢复,在未来一段时期内,俄罗斯经济难有大的起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