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新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年中论文,伙伴关系论文,新发展论文,战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冷战结束后,中俄两国关系顺利地完成了由中苏关系向中俄关系的过渡,并没有出现大的波动和倒退。相反,在中俄两国领导人的共同努力下,两国关系不断地向前发展,接连升级。
1991年12月27日,中俄两国正式建交。通过几年的发展,中俄关系已从“相互视为友好国家”结成为“建设性伙伴关系”,发展到“面向21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所谓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是指,中俄两国在平等信任的基础上,为捍卫国家主权、领土完整、民族尊严以及在国际上的应有地位和正当利益,为促进世界多极化发展和建立国际新秩序而进行的密切合作。其范围是全方位的,不仅包括双边关系,而且包括地区和国际合作;不仅已涉及政治、经济,而且涉及外交和国际安全。这种关系不是暂时性的,而是着眼于未来,面向21世纪。
1997年是中俄关系史上重要的一年,是在前几年关系的基础上全面具体落实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一年。
政治上,高层互访接连不断,接触之多,范围之广,级别之高为历年所罕见。4月22日至26日,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对俄罗斯进行了正式的国事访问。这是1996年4月中俄确立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宣布建立两国最高元首会晤机制以来,江泽民主席首次访问俄罗斯,这次访问既是对1996年4月叶利钦访华的回访,又是落实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重要步骤。俄副外长卡拉辛说:“江主席是俄实行新礼宾规定以来,在莫斯科受到最高国宾礼遇的第一位外国领导人,这本身就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注:《世界知识》1997年第11期。)访问期间,江泽民主席与叶利钦总统举行了会谈,与俄政府及议会两院的领导人和社会各界人士进行了广泛的接触。4月23日,两国元首在克里姆林宫签署了中俄《关于世界多极化和建立国际新秩序的联合声明》,表达了两国对国际问题的共同立场——决心一起推动世界的多极化进程。此举引起了世界舆论的广泛关注。叶利钦总统说:“俄罗斯以前没有同任何一个国家签署过关于国际问题和世界多极化的联合声明。当前,世界上有些大国总是要把世界单极化的模式强加给我们……而我们愿意建设一个多极化的世界……。”(注:《新华月报》1997年第6期。)4月24日,中、俄、哈、吉、塔五国元首在克里姆林宫又签署了五国《关于在边境地区相互裁减军事力量的协定》,这是当今世界上绝无仅有的文件。它摒弃了“冷战思维”的安全观念,为世界各国树立了通过和平谈判解决多边安全这一个敏感问题的光辉榜样。五国元首对此给予了积极的评价。叶利钦总统说:“协定对亚太地区来说具有突破性的意义。”(注:《新华月报》1997年第6期。)纳扎尔巴耶夫说:“就其地缘政治影响以及地区范围内来讲,这个文件在当今世界是没有先例的。”(注:《新华月报》1997年第6期。)阿卡耶夫说:“这一协定的意义无论如何评价都不会过高。”(注:《新华月报》1997年第6期。)拉赫莫诺夫说:“这一协定以新内容充实了我们去年签署的关于在边境地区加强信任措施的协定,并使之具体化。”(注:《新华月报》1997年第6期。)4月23日,中俄两国元首宣布“中俄友好、和平与发展委员会”正式成立。4月26日江泽民主席带着丰富而具体的成果圆满结束了对俄罗斯的国事访问。国际社会对江主席这次访问给予了高度重视。
1997年11月9日至11日,叶利钦总统应邀再次访华。此次访华代表团十分庞大,俄几位企业巨头、银行巨头均在代表团之列,仅专机就动用九架。在一年内中俄元首实现互访,这在历年来尚属首次,足见两国元首对两国关系的重视。9月10日中俄两国元首在十分融洽的气氛中举行了会谈,就双边关系和国际问题坦率地交换了意见并达成了广泛的共识。会谈后的两国元首答署了第五个《中俄联合声明》,对近年来中俄关系发展的经验和成果进行了认真的总结。双方认为,“国与国结成针对第三国的联盟和战略联合的时代已经过去,各国特别是大国应该顺应世界多极化的趋势,并在相互尊重、平等、有益于各方及照顾各方利益的原则基础上发展关系,这对世界和平与发展至关重要”。(注:《中俄联合声明》,《中国青年报》1997年11月11日。)中俄两国元首郑重宣布,“根据1991年5月16日协定进行的中俄东段勘界的所有问题业已解决,中俄东段已勘定的边界(约4200公里)在两国关系史上首次实地得到准确标示”。(注:《中俄联合声明》,《中国青年报》1997年11月11日。)中俄两国商定在1997年年底完成全部边界的实地勘界工作。这是叶利钦访华的一项重要成果。叶利钦说:“仅仅为此也值得来中国,何况还能会晤中国领导人,并签署一揽子协议。”(注:《中国青年报》1997年11月10日。)这的确是中俄关系史上的一件大事,400多年来中俄两国首次不仅在地图上而且在实地划定了两国边界,并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这为两国边境地区的和平、稳定和安全,为双方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双方还就两国经贸关系交换了意见,认为双边经贸关系的水平既不反映中俄两国的实力,也与中俄战略协作伙伴的政治关系不符,应采取切实可行的办法加以解决,并就此达成一系列协定。11日叶利钦离开北京前往哈尔滨进行访问,这是俄总统首次访问哈尔滨,就加强两国地方政府之间的地区合作问题交换了意见。
此外,双方其它各级别的互访也在1997年有序进行。2月25日至3月1日俄国家杜马第一副主席绍欣访华。3月24日至27日,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长钱其琛访俄,为江主席访俄作准备。6月24日至27日。俄第一副总理访问中国,为总理切尔诺梅尔金访问中国作准备。6月26日至28日,俄总理切尔诺梅尔金访问中国。这是1996年12月中俄总理定期会晤机制正式启动以来,两国总理的第二次会晤。27日两国总理签署了关于建立中俄政府首脑定期会晤机制及其组织原则的协定等一系列文件。7月3日俄国家杜马国际事务委员会主席卢金率代表团对中国进行了友好的访问。这些访问加深了互相了解,有利于彼此的沟通,促进了中俄政治关系健康平稳地发展。
总之,经过近几年的发展,中俄双方已建立了最高元首、政府首脑、外交部长和国防部长定期会晤和磋商机制。而1997年正是依靠这些政治上的相关机制,用实际行动、具体内容来充实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内涵的重要一年。正像俄联邦委员会和国家杜马两位副主席利哈乔夫和雷日科夫所说的那样,中俄之间“不存在任何政治问题”。
经济上,中俄经贸关系是两国的实际利益所在,也是两国关系的现实物质基础。俄罗斯独立以来,由于两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及大力推动,中俄经贸关系有了新发展,双边贸易额达到了更新的高度,取得了可喜的成果。1993年双边贸易额达到了历史上的最高水平,达76.792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3.6%。(注:《中国外交概览》1994年版,第252页。)1994年中俄贸易额又出现了大幅度的滑坡,两国贸易额仅为50.8亿美元,比上年下降了36.5%。(注:《中国外交概览》1995年版,第270页。)1995年双边贸易额虽有回升,但回升不大。1996年双边贸易额也仅有68.46亿美元。(注:《中国之友》1997年第5期。)由此我们不难看出,中俄两个大国不仅双边贸易额数量不大,而且起伏波动很大,这就不能不引起两国政府的高度重视。
针对这种情况,两国政府、两国最高元首在1997年进行了多次磋商,几乎每次会晤必谈双边的经贸关系。4月钱其琛外交部长在为江泽民主席结束访俄后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谈到中俄经贸合作的现状及前景时,说:“双方有一些重大的合作项目,比如在石油、天然气和电力方面的项目,……如果这些领域中的大型合作项目能够搞成,中俄两国经贸发展前景将会很好。”(注:《新华月华》1997年第6期。)6月俄总理切尔诺梅尔金访华期间,两国政府就双边大型项目的合作又作了进一步的磋商。双方签署了1997~2000年两国政府间贸易协定,1997年经贸合作议定书,中俄在石油天然气领域合作组织设计的协定、中俄就中国在俄罗斯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协定等一系列文件。会后,随同俄总理访华的俄原子能部长米哈伊洛夫,为了进一步商讨两国核能合作领域的一些问题,继续留在北京访问数日。10月18日,米哈伊洛夫再次来到中国,参与中俄两国总理会晤机制中的核能分委员会第三次会议。21~22日,双方讨论了俄帮助中国在江苏省建设核电站问题。俄原子能部还与中方讨论了关于浓缩铀厂第二期和第三期工程开工问题。在俄罗斯专家的帮助下,第一期工程1996年10月投产。俄向中国提供了铀浓缩设施,大大提高了中国核燃料生产的经济性和可靠性,为中国核电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证。同时中俄两国的核工业部门签署了一系列合作协议,广泛开展卓有成效的合作与交流。
11月叶利钦访华期间,两国最高元首就双边经贸关系再次交换了意见,江泽民指出,“中俄经贸关系已经具备良好的基础。我们要下大力气充实发挥两国各自巨大潜力和优势,开拓合作的新领域、新途径,特别是需要在大中型长期合作项目上取得突破。……我们完全有能力进行大规模合作。”(注:《光明日报》1997年11月11日。)叶利钦表示,“俄中经济互补性强,两国在扩大经贸合作方面已经有许多良好的项目和建议,应加强合作,尽快落实。”(注:《光明日报》1997年11月11日。)会谈后,双方签署了中俄关于铺设天然气输气管道、开发凝析气田项目基础原则的谅解备忘录,中俄关于中俄地方政府之间合作原则的协定,中俄关于经济、科技合作基本方向的谅解备忘录,以及其它一些合作文件。涅姆佐夫说,开发伊尔库茨克州科维京克斯克天然气田的大规模协议,在把俄西西伯利亚天然气输送到中国这个问题上可能进行合作的协议,以及结束关于俄罗斯在中国建设核电站的谈判是俄中会谈的最重要成果,已经得到总统的“硬性命令”:在今年年底前签订建设上述核电站的总合同。他还指出,在访问期间,还特别重视发展地区合作,包括俄中边境地区的合作。伊尔库茨克州北部的科维克京斯克天然凝析气田,据预测,天然气储量达1.5万亿立方米。要向东方出口,一个条件就是要把管道铺设到中国东部。这个项目,双方的合作大有可为。关于建设连云港核电站的项目,双方已讨论了好长时间,早在1996年12月李鹏总理访问俄罗斯,正式启动两国政府总理定期会晤机制的会谈后,双方就签署了《建设连云港核电站框架合同原则协议》。1997年6月俄总理访华期间,双方又进行了进一步商讨。这次叶利钦总统又下了“硬性命令”,此项目的落实必将为中俄经贸发展注入新的动力。此外,为推动双方地方政府的地区合作,叶利钦还访问了哈尔滨。在谈到双方在边境地区建立互市贸易区时,叶利钦说:“俄方准备在阿穆尔州和赤塔州进行试点,给予这些地区最大的权利和灵活的政策。”(注:《光明日报》1997年11月12日。)俄官员表示,俄将在俄中边境建立经济特区,“与中国接壤的外贝加尔斯克自由经济区应该于1998年开放,俄总统在访问中国时下达了发展这一经济区的指示”。他表示:“作为发展经济区的第一步,定于1997年12月15日正式开通俄罗斯东部最大的边境通道,它有16个车道,每天可以通过1200辆汽车和1万名旅游者。”
然而,通过两国所签署的一系列文件,我们不难发现,其中许多协定多为意向性的。而且项目大,工期长,耗资巨大。据初步估算,仅连云港核电站第一期工程就需要资金30多亿美元。而从俄铺设石油或天然气管道的耗资量更可想而知,也许还需要多方参与才能实现。这些项目短期内很难见到成效。所以,尽管双方作了很大努力,中俄1997年的贸易额却在下降。据初步统计,今年头9个月,两国贸易额比1996年同期下降了20%。(注:〔俄〕《劳动报》1997年11月11日。)中俄的进出口结构几年来几乎没有变化,中国对俄出口的商品中,居多的是日用消费品,1996年几乎占出口总值的50%,(注:俄驻华使馆编:《今日俄罗斯》1997年6月24日。)第二类商品是食品,所占比重达30%。(注:俄驻华使馆编:《今日俄罗斯》1997年6月24日。)中国从俄进口中,主要是化肥、机械制造和电子技术产品、汽车、鱼和鱼制品。1996年化肥占全部出口额的25%以上,(注:俄驻华使馆编:《今日俄罗斯》1997年6月24日。)黑色冶金产品出口增长了近30%,(注:俄驻华使馆编:《今日俄罗斯》1997年6月24日。)机械技术产品,主要是能源、航空和道路建设设备、汽车技术、各类仪器仪表。中俄相互直接投资更是少得可怜。1995年俄罗斯对中国实际直接投资为2290万美元;中国对俄罗斯的直接投资占外国对俄罗斯投资总额的6%。中国在俄境内有资本参加的公司有1500家,俄在中国境内参资的公司只有500家。(注:俄驻华使馆编:《今日俄罗斯》1997年6月24日。)与几十万个中外合资企业相比,这个数目微不足道。1996年中国是俄的第三大贸易伙伴,中国在俄外贸总额中占4.7%;任在中国外贸总额中仅占2.4%,俄是中国第八位的贸易伙伴。
综合可见,中俄经贸关系一直处于困难时期,始终在70亿美元左右徘徊,最好时也没有超过80亿美元。所以中俄经贸关系任重而道远,需要做的事还很多,需要走的路还很长。目前是否可以考虑做以下几方面的工作:把中介性质的贸易经济联系转移到强调经济技术合作的生产投资模式上,从简单的商品交换向相互投资和生产合作过渡。国家要尽快建立经济协作的必要基础设施、解决商业纠纷的有效机制和业务信息保证体系,发展银行间联系,完善双方的经济立法。这是中俄双方努力的方向。
中俄经贸关系方面的困难是暂时的,经济的互补性却是长期的。这种互补性还远远没有开发挖掘出来,双方的潜力是巨大的。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中俄经贸关系的前景光明而广阔。
军事合作上,近年来,两军在前几年的各级别军事领导人的互访、加强军事领域相互信任和相互裁军、进行军事技术合作的基础上,1997年军事交往与合作又有了新的进展。高层互访继续进行,4月俄前任国防部长罗季奥诺夫访华,双方讨论了中俄军事技术合作的前景以及亚太地区的军事政治形势。5月17~22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于永波访问了俄罗斯。8月24日中央军委副主席刘华清也率团对俄进行了为期10天的友好访问。
在军事领域合作方面,1997年最重要的成果就是,4月江泽民访俄期间,中、俄、哈、吉、塔五国元首共同签署了五国《关于在边境地区相互裁减军事力量的协定》。五国边境地区裁军协定是一个多国参加的双边政治军事文件。根据规定,双方将边境地区的军事力量裁减到与睦邻友好相适应的水平,使其只具有防御性;互不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不谋求单方面的军事优势;双方部署在边境地区的军事力量互不进攻,不进行威胁另一方及损害边境地区安宁与稳定的任何军事活动,等等。协定是五国本着平等协商,互谅互让的精神,历时近8年,经过多轮谈判,共同努力取得的结果,充分体现了一种不同于冷战思维的安全观,对发展五国长期稳定的睦邻友好关系,对亚太地区及世界和平与稳定必将产生积极而重要的影响,从而为增进国与国之间的友好和信任,维护地区和世界的和平与安全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开辟了新的途径。从此,从帕米尔到太平洋的宽200公里的安全地带将成为亚太地区缓和的第一个实际例子。这已经产生了实际良好的国际影响。“中印正在就边境地区信任措施达成协议”。(注:〔俄〕罗高寿:《俄中伙伴关系的原则和参数》,《远东问题》1997年第3期。)
武器贸易和军事技术交流也是中俄两军友好合作的一个方面。中国为实现军队的现代化,除自己研制一些武器装备外,也从国外购买一些先进的武器装备和引进一些先进的军事技术。俄罗斯也是其中的重要来源之一。这对于中国改进落后的武器装备,加强国防具有特殊的意义。同样对于经济困难、外汇短缺、军工企业不景气的俄罗斯也具有特别的意义。但中国从俄罗斯进口一些先进的武器装备完全是出于国家安全的需要,不会打破地区军事力量的平衡,也不针对和威胁第三国。中俄虽在军事技术领域一直保持着十分紧密的合作。但双方的交易额并不算大,1995年武器和军事装备在俄对中国出口的总数中只占4%。(注:俄驻华使馆编:《今日俄罗斯》1997年6月24日。)
文化方面,1997年可算得上中俄关系史上的“文化年”。中俄文化交往在前几年的基础上又有了新进展。4月江泽民主席访俄期间,参观了俄国伟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故居,拜谒了托尔斯泰的墓地,并向馆长赠送了中国最近出版的《托尔斯泰文集》。他满怀深情地在留言册上写道:列夫·托尔斯泰是杰出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他在中国久负盛名,他的作品是人类文明史上的瑰宝。他又说:“托尔斯泰不仅是俄国伟大的作家,而且也是令人尊敬的世界大文豪。”(注:《新华月报》1997年第6期。)对此,俄副外长卡拉辛评论道,江主席“参观他最喜爱的俄罗斯作家和思想家之一托尔斯泰的故居使此访更具特色。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项日程安排突出了两国伟大文化渊源的相近,促进了俄中人民精神上的紧密联系”。(注:《世界知识》1997年第11期。)5月27日至6月2日,第一届中俄友好城市讨论会在莫斯科举行。6月两国政府签订了1997~1998年文化交流计划。中俄两国文化交流更加广泛和深入。中国于1997年10月在俄成功举办了40多年来规模最大的“中国文化节”,俄社会各界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加深了对中国文化的认识与理解。“俄罗斯文化节”也将在中国举办。叶利钦总统在1997年访华前夕接受记者采访时就曾说:“我们两国人民早就有文化联系。……我们彼此一直非常向往,这一点重要得多。”
叶利钦总统在访华期间,还亲自参与文化交流活动。向为传播俄罗斯文化作出突出贡献的中国社会人士授“友谊勋章”。他们是中国著名作家高莽、指挥家李德伦、作曲家吴祖强和著名前苏联及俄罗斯歌曲译配者薛范。叶利钦高兴地说:“现在我们对俄中文化交流没有任何限制,你们想来俄罗斯,就来吧!我们欢迎你们!”(注:《中国青年报》1997年11月11日。)中国著名作家高莽激动地说:“友谊勋章过去一般授予外交界人士,授予中国艺术家还是第一次,这表明俄罗斯对加强俄中文化艺术合作的重视。”(注:《中国青年报》1997年11月11日。)与此同时,“俄罗斯国家珍宝馆藏品展”也在中国北京美术馆隆重开幕。俄第一副总理涅姆佐夫和中国国际友好联络会会长黄华为展览会剪彩,这是迄今为止俄罗斯在境外举办的规模最大的珍宝展。展览持续了十几天,吸引了众多的中国参观者。他们对俄罗斯人民的精巧工艺赞叹不已。1997年4月23日在莫斯科正式宣告成立的中俄友好、和平与发展委员会,更是中俄文化交往史上的一件盛事。11月10日该委员会在北京举行了第一次会议。委员会中方主席黄毅诚和委员会俄方主席沃尔斯基签署了关于中俄友好、和平与发展委员会指导原则的协议。会后,江泽民主席和叶利钦总统亲切会见了各位委员。委员会的成立对于增进两国人民,特别是广大中青年之间的传统友谊和相互了解,扩大中俄关系的社会基础,保证中俄关系的长期稳定发展,并把两国关系全面推向21世纪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俄关系近几年来发展很快,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现有的中俄关系是两国关系有史以来的最好时期。然而,客观地说,中俄关系并不是没有问题。两国关系中还存在着一些不稳定的因素。为使中俄关系能够长期稳定地向前发展,我们必须重视两国关系中的几个不稳定因素。
概括地讲,中俄关系存在着“两热两冷”的现象,即政治关系热,经贸关系冷;上层关系热,民间关系冷。
所谓政治关系热,经贸关系冷,确切的是指中俄经贸关系长期滞后于两国政治关系的发展问题。对此,俄有识之士表示出了不同程度的担心。俄副外长卡拉辛承认,“俄中关系中还存在着问题,经贸合作问题是严重的。”俄罗斯工业企业家联合会主席沃尔斯基也说,叶利钦总统访华时“两国讨论的一个重要问题将是两国贸易额出现令我们感到不安的下降趋势”。俄报刊也指出,“两国经贸合作存在着严重问题……考虑到双边贸易中仍是‘倒爷’和中小公司占主流,要在2000年达到200亿美元的贸易额将是困难的”。在世界经济走向区域集团化、一体化的今天,经济因素在国际关系中日益重要,经济外交已是新的时尚。在两国关系中经济成份不足或下降是难以容忍和理解的。因为只有彼此贸易、投资额的增加,彼此相互依赖才能不断加深,这种相互依赖的加深才能为两国彼此关系的发展奠定坚定可靠的物质基础。彼此由于国际形势或其它突发因素引起的矛盾,才能容易协调、协商解决。因为彼此存在相关利益,彼此才能保持务实的态度来对待双方的矛盾,求大同存小异,以免引起相互利益的损失。而没有物质利益作为国与国关系的可靠基础,那种纯政治关系,就如同空中楼阁和海市蜃楼一样虚幻。因为纯政治关系很容易受国际形势或其它因素的改变而发生动摇,这种趋势在今天已愈加明显。而用纯政治关系来推动经济关系的发展,其作用也是有限的。中俄经贸关系的发展已证明了这一点。只有存在良好的相互渗透、相互依存的经济关系、经贸合作,才能为政治关系的发展奠定真实的基础,在这种真实基础上的政治关系才是可靠的政治关系。反过来这种可靠的政治关系才能为进一步推动经贸关系的深入发展创造前提条件,从而达到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的互动,形成二者的良性循环。所以必须在思想上对此给予高度的重视,以务实的态度,脚踏实地的精神,采取切合实际的办法加以解决。否则“经济关系困难迟早要影响到中俄总体良好的前景。”(注:〔俄〕《独立报》1997年11月12日。)“俄中大规模的互利经济合作,客观上起着保障俄中关系长期稳定的最重要的保障作用”。(注:俄驻华使馆编:《今日俄罗斯》1997年6月24日。)
所谓上层关系热,民间关系冷,是指两国关系的社会基础还很薄弱,只是两国上层领导人在大谈中俄关系如何如何,社会团体、新闻媒体以至于广大老百姓对此却很冷淡。这种“上热下冷”的状况不利于两国关系的发展。20多年的隔绝与敌对,使两国人民相互之间形成了一定的成见,彼此之间缺乏了解。罗高寿大使也承认,“我们对中国的了解比中国对我国的了解要相对少些”。(注:〔俄〕罗高寿:《俄中伙伴关系的原则和参数》,《远东问题》1997年第3期。)所以,真正相互理解的路还很长,如何促进民间的交往还有很多事要做。
还有其它一些不稳定的因素,如俄罗斯社会正处于转轨时期,对外政策还没有最终定型,叶利钦之后会怎样还犹未可知;台湾问题;边界领土问题;俄政界和新闻媒体对中俄关系的不和谐之音,宣扬什么“中国威胁论”以及中国人口无序流动到俄罗斯等等。所有这些问题中最核心的是经济发展滞后于政治关系发展问题。只要这个问题解决了,双方从经贸关系中得到了真正的实惠,经济联系加深,相互依存增强,其他问题就容易解决或难度不会太大,甚至完全不成问题。
总之,我们应该承认中俄拥有共同的安全和经济利益、拥有共同的语言——推进世界的多极化。这一点远远大于彼此存在的问题。国与国之间的交往出现一些矛盾和争议应该是正常的事情。没有任何争论和问题,那倒是一种不正常的状态。但因为中俄双方已有的成就和拥有共同的利益而否定问题的存在,那更是不理智的,自欺欺人的。只要中俄双方本着“睦邻友好、相互信任、互利合作、共同发展”的方针发展两国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中俄关系是大有前途的。
标签:中俄关系论文; 中俄论文; 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论文; 时政外交论文; 俄罗斯总统论文; 俄罗斯军事论文; 军事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