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娱乐化”现象下的青年文化教育论文

“泛娱乐化”现象下的青年文化教育论文

“泛娱乐化”现象下的青年文化教育

刘博雅

【摘要】 信息爆炸、话题炒作、网红直播等“泛娱乐化”现象阻碍了人们识别、获取信息,模糊了真实信息与虚假信息的界限,对青年群体的身心发展造成了不良影响。要消除“泛娱乐化”的消极影响,需培育青年的正确价值观、理性批判意识,提高青年的判断力。

【关键词】 泛娱乐化 青年 批判意识

“泛娱乐化”指的是以消费主义、享乐主义为核心,以互联网、电视、电影为传播媒介,以内容粗浅空洞甚至大肆作秀等方式,通过“戏剧化”表演,放松人们的紧张神经,从而寻求快感的一种娱乐现象。“泛娱乐化”以粗鄙戏谑的方式传播信息,对青年群体的身心发展造成了不良影响。“泛娱乐化”现象在互联网时代给青年的思想教育带来了挑战,消除“泛娱乐化”的消极影响,对提高当代青年的价值判断力,提升青年文化素养有着重要意义。

“泛娱乐化”现象的成因分析

娱乐代替奋斗而引发的非理性消费倾向。消费主义、享乐主义、金钱至上等观念是“泛娱乐化”现象的表现形式,用消费疏解心情、享乐代替奋斗、金钱麻醉感官,沉迷于“泛娱乐化”带来的感官刺激,摆脱因现实生活带来的诸多烦恼。在互联网时代,娱乐节目带有非理性主观色彩,“男神”“女神”“网红”“偶像”成为青年模仿崇拜的对象。随着互联网利益相关者表达诉求的增强,由网民意愿汇聚而形成的社会话题被“嫁接”到娱乐框架中,纯粹的社会热点演变为娱乐化的叙事题材,以其具有的内容共性实现传播层面的增值。在社会情景中,如果一部分社会成员倾向网络化的情景宣泄,那么由情景宣泄而引发的社会话题会得到多数社会成员的支持。大多数人在艰苦中奋斗,而即时的享乐能引发快感,直接性的消费疏解心理压力,娱乐代替奋斗的非理性行为成为群体现象。

据了解,仅2017年共组织人员外出取证、复审培训8次,司炉、电工、焊工、危化品、起重机械工等特种作业人员培训及取复证248人次,特殊工种持证上岗率100%,开展技能知识的相关培训1000多人次。

拜金主义引发的从众虚荣。在互联网时代,人的主体性意识进一步增强,个人利益脱离集体利益,个体在独立的网络环境中受到对现实不满的话题的引导,形成了盲目跟风习惯。虽然网络表达更贴近于个人的“本我”状态,但心理防卫意识薄弱,造成社会个体在非理性状态下盲目追求快感,物质消费带来的感官刺激,激发了社会个体的欲望,在网络群体中形成了从众虚荣。

娱乐要素侵袭而引发的认知失调。一方面,网络空间给社会群体提供了情感宣泄的平台;另一方面,娱乐话题造成了网络个体的认知失调。大量的“泛娱乐化”元素借助互联网快速传播,破坏了社会个体自我认知的基础,导致个体在充斥着大量“泛娱乐化”元素的网络情景中盲目追求快感,失去了自我构造的潜能,在潜意识层面将现实事物与网络情景混为一谈,丧失了理性识别的能力。

信息爆炸、话题炒作、网红直播等“泛娱乐化”现象阻碍了人们识别、获取信息,信息的传播与共享模糊了真实信息与虚假信息的界限,人们对信息产生了“习惯性怀疑”。模糊的信息识别界限使道德批判标准发生偏移,现实中的道德准则给青年划出了明显的道德界限,而互联网空间的娱乐元素缺乏约束性的道德准则,青年在“现实的道德约束框架”和“虚拟的无道德视野”中左右摇摆,主流价值观无法有效发挥引领作用。

娱乐意识诱发个体“极化”。对当代青年来说,网络空间、社交媒体使他们有了更广泛的言论自由,网络综艺、短视频使青年更容易找到自身的价值归属,更能找到符合自身主观需求的娱乐信息。在相同的娱乐空间中,现实生活造成的内心孤独,青年会借助娱乐意识麻醉自己,逐步偏离现实生活轨道,追求具有相同娱乐意识的价值共性,他们会竭尽所能深入到网络空间,借助娱乐快感维持内心的激情,逐渐脱离现实生活,最后脱离社会群体,形成了个人“极化”现象。

“泛娱乐化”现象对青年文化教育的影响

(1)过度重视直接成果,忽视农业科研项目的中长期影响。农业科研项目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主要是对农业科研项目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益性三方面进行评价。然而这些指标数据往往很难直接获得,这也是当前农业科研项目绩效评价难点所在。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重要原因是实践中农业科研项目绩效评价系统以直接成果评价为主,而不是以最终形成的产品、商品来评价的,对农业科研项目中长期影响缺乏衡量。

“刺激性”取代“理性”。理性消费是青年应具备的基本自我控制意识,但一些利益相关者利用这种心理,单纯的感官刺激使青年丧失了基本的自我控制能力,过度消费、盲目消费、网络借贷等戕害青年身心健康。当代青年在网络信息情景中受到这些“刺激性”信息的引导,受到“活在当下”和“即时享乐”理念的影响,消费理性被这种刺激性的快感打破,从而陷入非理性的娱乐圈套中。“刺激性”在互联网的虚拟空间中产生了“魔化”力量,要么打破人们心中的理性界限,要么陷入“无度”的恶性循环。

极端偏见取代理性思考。互联网呈现出高效率、快节奏的特点,使得社会个体在消化大量的网络信息时,注意力更容易被一些具有强烈个人主义色彩的话题吸引。缺乏理性思考的后果是人们来不及做出反应就被网络话题延伸出的偏见牵引,最终成为他人观点下的舆论“牺牲品”。不论观点的对错如何,一旦不经过思考就对社会现象抱有极端偏见,青年在互联网空间接受到的信息会影响个人的社会行为,甚至可能诱发非理性行为,危害个人与社会。

当不同协同成员之间存在多种类型的关联关系时,则在不同类型关系下协同成员之间的相互影响概率可能不同。令wκ(pipj)∈[0,1]表示在第κ类关系下协同成员pi与pj之间发生相互影响的概率。假设协同成员之间的影响是双向的,且各类关联关系之间是相互独立的,基于相互独立事件概率方法,可得到协同成员之间的综合影响概率集合

3.1 原料准备。第一步是备料,把日常生活中廉价而易得的布头、废旧衣服(以纯棉布最好)拆洗干净,裁剪成大小适当的尺寸。第二步是做“褙子”,即用刷子在布料上涂刷自制的面粉浆糊,将布料逐层裱糊在一起。第三步是剪样,用硬纸板画出各种尺码鞋垫的大小,拓在“褙子”上,先用铅笔画个样,再用剪刀裁下模子。第四步是搭面,用糨糊在裁好的模子上贴一层新的白棉布,作为鞋垫上纳绣图案的“面子”。这样,鞋垫的“骨子”就做好了。

“泛娱乐化”现象下青年文化教育的策略

培育青年人的正确价值观,使青年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泛娱乐化”现象造成大量娱乐信息涌入互联网平台,人们很难科学地筛选信息。针对青年文化教育中出现的这种信息选择困境,青年教育者要培育青年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合理拓宽信息获取路径的基础上,针对网络中的娱乐话题、热点话题,合理剖析,找到娱乐现象背后的规律。同时,青年文化教育要引导青年针对网络空间汇聚的娱乐话题进行价值判断,分析娱乐现象诱发的原因,避免从众表态的认知偏差。

培育青年的理性批判意识,提高青年的文化判断能力。在多元化的互联网情景中,文化形态随时可能发生改变,提高青年的文化判断能力极为重要。为避免青年在不了解事物本质的前提下盲目批判,应帮助青年塑造理性思维,避免网络情景中的极端情感宣泄。值得注意的是,培育青年人理性批判意识是引导他们对不合理的娱乐话题进行合理批判,对问题发生的情景、互联网传播态势理性分析,强调不同情景中的理性批判方法等。

警惕享乐主义的负面影响,引导青年理性识别。互联网催生的“泛娱乐化”现象,其本质还是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的盛行及娱乐节目以粗鄙戏谑的方式粗制滥造。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在“泛娱乐化”现象中的表现是逐渐轻视社会个体努力,自由、个性理念的过度娱乐化,大量个人至上、利益至上的思想充斥在互联网空间中,过度消费观念在网络中蔓延。引导青年人认识享乐主义带来的负面影响,以理性批判视角对待娱乐话题,分析出被“泛娱乐化”情绪掩盖的客观事实,避免被享乐主义滋生出的非理性情绪感染。

为青年人搭建文化交流平台,传播网络正能量。借助各类社交媒体、信息网络构建符合青年兴趣爱好的文化交流平台,聚集正能量文化,实现先进文化的深度共享。还可以利用权威媒体解读与转载青年文化交流平台上的信息,在提高正能量文化传播效果的基础上,扩大青年的文化交流范围,使青年在文化交流中增加智慧,树立理性意识,形成理性思维,结合正能量的网络文化理性批判“泛娱乐化”现象,进而发现互联网娱乐中的真善美,最大程度降低“泛娱乐化”现象带来的负面影响。

【参考文献】

①朱珉迕:《泛化的娱乐,无关“自由”与“多元”》,《解放日报》,2018年9月11日。

②范周:《“IP+产业”:文化为核,娱乐为表》,《社会科学报》,2018年5月11日。

③杨京:《走出泛娱乐化 价值观需要端正地传播》,《长江日报》,2018年9月27日。

【中图分类号】 G206

【文献标识码】 A

责编/银冰瑶 美编/杨玲玲

(作者为重庆师范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讲师)

标签:;  ;  ;  ;  

“泛娱乐化”现象下的青年文化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