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工业园区青剑湖学校 李琰
摘要:新课程理念是人们对于课程的理性认识、理想追求及其所形成的观念体系。在新课标理念下如何正确处理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各种关系呢?
关键词:小学语文 各种关系 处理
目前,课程改革正在紧张有序、如火如荼地开展着,也在很大程度上冲击着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同样,新课改也给小学语文教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教师更新观念、更新教法,以适应教学的改革。
一、处理好获取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
新课程改革中的教学工作应致力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其最大的特点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即通过知识、技能的传授,发挥课程潜能,促进学生的发展。传统教学中注重的是知识的传授。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以人为本,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发展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知识与能力的关系十分密切:一方面表现为知识掌握是能力发展的基础,一方面表现为能力的培养又直接影响知识掌握的深度、广度与速度。但知识与能力并非同一个概念,知识的增长与能力的提高并非同步,知识的接受与能力的发展也非一个层面,所产生的意义也不同。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二、处理好语文教学与实际生活的关系
生活是浩瀚的大海,是连绵的群山,是辽阔的平原,是无尽的沙漠,它有无穷无尽的趣味和感受,“儿童是情感的王子”,我们应让他们融人生活,感受生活,去发现生活的美,生活的真,生活的趣。《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提倡生活化”,“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语文教学本身布满神经,这神经就是文化,语文应当生活在田野中,但语文教学应该超越田野。语文教学本身就是生活,是正在过着的生活。语文走向生活并不意味着生活等同于语文。语文教学本身有自己的课堂生活,它是生活的语文化的改造、提升与加工。语文与生活的结合应求得文化上的平衡,语文课不能丢掉自己的神经。现代社会为我们提供了广阔的“视听天地”。这里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生活源泉,教师要善于凭借这一优势,引导学生全身心地去感悟,把间接的生活体验内化为直接的生活感受。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能力发展与知识积累的关系
学生对基础知识理解得越深刻,掌握得越牢固,相应的技能就越熟练,也就越有利于能力的发展。而能力发展又是掌握知识的重要前提,没有一定的认知能力就不能掌握知识,知识掌握的快慢受能力的制约。因此,我们必须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包括必要的语文知识,较强的识字写字、阅读、口语交际、习作等能力,基本的学习方法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的基础不仅是扎实的,也是可持续发展的。同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是以往的语文教学比较忽视的。培养创新能力,核心是独立思考能力,还有丰富的想象力。怎样培养呢?比如,在识字教学中培养独立分析、识记字形的能力;在阅读教学中培养读文章想画面的能力,激活想象力;鼓励学生发表独特感受和个人见解,说真实想法,不人云亦云;在作文教学中引导观察,鼓励发现,提倡写个性化作文,增加想象作文的练习。
四、处理好学与评的关系
学生学的情况,经常得到来自教师和同学的评价,这些评价会不断激发学生取得新知识的兴趣和决心,让学生体验自己作为课堂的主人的喜悦。教师要巧妙地运用评价,引导评价,促进学生的发展。评价“金三角”:方向:比昨天、定今天、促明天。方式:鼓励学生采用自评、互评、他评和师评。方法:知识、态度、能力(特别注重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教师要不仅在课堂使用鼓励性的语言评价,还可以在学生的作业上进行书面的评语,也可以利用物质刺激。教师更要形成系统的评价,学习使用评价袋,把学生的作业,试卷,优秀作文,奖状等等整理收藏,使每一个学生都能看见自己成长的历程。
五、知识学习与情感交流的关系
课堂教与学的过程,不仅仅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过程,也是教师“学会教”、学生“学会学”的过程。教师要创设愉快的课堂教学气氛,和蔼可亲的微笑,温和诚恳的声调都会给课堂带来愉快,进而促进师生的情感。在这中间,洋溢着师生情感的交流,轻松愉快的心情会使师生之间的距离拉近,促进教学相长。
六、处理好学生语文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关系
语文素养,即语文能力。每一个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是语文新课改的主要任务。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一定要给学生打下结实且可持续发展的语文基础(包括语文基础知识,认字、写字、读文、交际、合作等等能力,基本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与此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是很重要的。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以往的语文教学更多的是重视语文基础知识的教育,却忽略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那么如何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其核心就是在于培养学生独立的思考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我们可以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让学生闭上眼对课文的情境进行画面想象,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可以鼓励学生针对课文或是课文中的某一件事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讲实话,抒真情,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不人云亦云;还可以在作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写出具有个性化作文,也可以增加想象作文的练习。
总之,只要教师给予学生充分自主学习、探究的机会,学生就会获得全面的发展,只有在教育和教学中把握好以上这几大主要关系,才能培养出适合时代发展需要的身心健康的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1]余小刚.求解小学语文的核心价值[J].四川教育,2010(6).
[2]沈建民.论基于新课程的教学过程及设计[J].课程教材教法,2003(09).
3]叶澜,重建课堂教学关系观[J].教育研究,2002.
论文作者:李琰
论文发表刊物:《语言文字学》2017年6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7/9/18
标签:能力论文; 语文论文; 知识论文; 学生论文; 教师论文; 关系论文; 培养学生论文; 《语言文字学》2017年6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