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尼族汉语外来词的历史水平_古汉语论文

哈尼语中汉语借词的历史层次,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借词论文,汉语论文,层次论文,哈尼论文,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哈尼语属于藏缅语族缅彝语群南部彝语支,哈尼语的塞音和塞擦音有清浊对立,清音的送气和不送气同元音的松紧共同形成区别性特征。浊声母既可以同松元音结合,也可以同紧元音结合,但是送气清声母只同松元音结合,不送气清声母只同紧元音结合。哈尼语固有的声调是高调55,中调33,低调31。此外有一个升调24,只出现在现代汉语借词中。高调中不出现紧元音,这是因为哈尼语固有词的紧元音来源于原始彝语的两个闭音节,闭音节的高调和低调分别同33调和31调合并,55调中没有紧元音的来源。

一 研究方法

当借词的数量足够丰富时,借的语言同被借的语言之间会形成语音对应规律,每一个时期的借词都各自具有代表性的对应规律,根据这一普遍规律发展了对词汇进行分层的研究方法,哈尼语中的汉语借词,可以通过同早期中古汉语(切韵系统)音类的比较探讨它们的层次。

在寻找借词对应规律时所依据的基本原则是:

1.一个借入的语素音节,其声母、韵母、声调的对应规律都处于同一个层次。

一个借入的单音节词,其音节的所有要素当然都是同时借进的。因此,如果借入语言中有两种不同的形式与同一个汉语语素对应,亦即如果出现了对偶词,就可以理所当然地断定它们借自于不同的时代,对偶词两个成员之间的不同面貌可以看成不同层次的特点。

例如,汉语“保”在哈尼语中有两个不同的对应形式:

这表明我们面临着两个层次,一个将早期中古汉语的p-和k-读作清塞音,平声和上声分别为55和33,早期中古汉语(注:中古汉语的构拟均采用Baxter,1992;上古汉语的构拟均采用Sagart,1999c。)的-aw变成

;而另一个层次将p-和k-读作浊塞音,平声和上声都是31,-aw为-o。

当双音节词或多音节词作为一个整体被借进来时,词中的每个音节都不是语义构成成分,亦即非语义成分,因此,这个词只是一个单纯词而非复合词(由不同时代借入的成分组成复合词的例子即使有,也是极少),那么这个原则可以扩展到双音节词或多音节词,这样就得到第二条基本原则:

2.一个借入的多音节语素即各音节为非语义成分的借词,其所有音节的声母、韵母、声调的对应规律都处于同一个层次。

如果说借助于对偶词可以有效地纵向探索借词的历史,那么,通过双音节词就更便于横向寻求一个层次的共时特点。每一个不同语素构成的双音节词都为我们提供了两个同一层次的声调、声母、韵母。依据这个扩展的原则,我们可以进一步认识到在“保”读作

双音节词的另一个作用是将偶然相似的可能性减小到最低限度,在汉藏语言范围内实际上消除了将同源词误作借词的危险。双音节的对偶词就更为有用,通过它们既能探索历史层次,又能寻求共时特点。例如,汉语词“政府”被哈尼语借过两次,一次读作tse[24]fu[33],一次读作

。通过这两种不同形式的声母、韵母和声调,我们可以推断存在着两个不同的年代层次。

然而,双音节词总是有限的,从官话形成之前的汉语中借进的词里,双音节词很少,对偶词就更少,只能通过各种音类的对应来探索早期的层次。而一旦识别出不同的层次,就应该尽可能地去寻求这个层次的年代特征。例如,能够反映早期中古汉语清浊声母区别的层次,可能比不反映这一区别的层次更早;有时,确切的年代可以从同一层次中的词推断出来,如包括美洲植物名称“洋芋、西红柿、烟草、包谷、辣椒”的借词层不可能早于这些植物传入亚洲的16世纪。

最后一条基本原则:

3.在分出多个层次的情况下,只有最底下一层有可能是发生学的关系,在此之上的所有层次肯定是语言接触的结果。

二 借词及其分层

识别哈尼语中汉语借词的层次,我们采用从上(最近期)到下(最古代)的方法,每识别一层之后再继续向前。

1. 现代借词层

1.1 现代借词b层

有一批词同60年代、70年代中国的政治事件密切相关,诸如“大跃进、革命、群众、动员、运动、批评、干部、态度、政策、政治、调查、正确、解放”等,这些词数量丰富,并且都是双音节词,虽然没有找出每个韵母的逐一对应,但是声母类别和声调的全面对应很容易得到。这一个借词层次为现代借词b层,举例如下:

表1 中的词同绿春西南官话有非常直接的语音对应,声调对应是:

表2 现代借词b层同汉语的声调对应

声母辅音类别的对应也非常明确:官话的送气和不送气清塞音分别同哈尼语的送气和不送气清塞音对应,哈尼语浊塞音不在这些借词中出现。差异主要在于韵母系统:西南官话有二合元音和鼻化元音,由于哈尼族双语者发音上的困难,哈尼语借词中只有极少的二合元音,没有鼻化元音。

这一层次有以下几个特点值得注意:

(1)哈尼语固有词中没有24调, 只有这一层次及稍早层次的汉语借词去声读24。

(2)除了下面将提到的两个联合音变的例子之外, 所有的元音都是松元音。

(3 )不送气清塞音和松元音的结合违反哈尼语固有的音位配合关系,这种组合只出现在这一层次的借词中。

(4)声调应该是24+24或24+55的双音节词, 由于被借语言中的连读变调所致,第一个音节常常读作31调,例如表1中的“干部”。

属于现代b层的借词例如:球、钟、水笔、铅笔、肥皂、商店、经验、农民、保护、报告、唱歌、节约、保证、提高、检查、正确、平等、第。

下面这些词虽然没有显示这一层次特征的清塞音,但可以肯定也是1949年之后的借词:模范、落后、拥护、开会、胜利、讨论、社员、错误、任务、文化、化肥、妇女。这些词汇虽然有一些生活方面的,如盒子、盘子、杯子、鹿茸、白菜、麦子、窗子、鞭子等,但大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如总理、干部、革命、解放、民主、平等、伟大、光明等,它们属于政治的(同志、政策、跃进、选举)、技术的(飞机、工厂、机器、电筒)、教育的(铅笔、水笔、毕业、教育)、文化的(报纸、电影、电视)、商业的(商店)、军事的(大炮)范畴,由此可以断定现代借词b层是非常典型的近期内、亦即1949年之后借入的。

1.2 现代借词a层

下面一批词与现代借词b层有着同样的声调对应, 但是不送气清声母不同松元音结合,而是转换为可以同松元音结合的浊塞音声母:

这个层次除了汉语清塞音之外,其他对应都与现代借词b层相同。 虽然语音对应相似,但在词汇类别上a层明显不同于b层,既没有现代色彩,也没有科技特色。“大麦”已经传入,“铡刀”也被使用,有了同学校有关的概念“单词”,“大写”可能是指从钱币上看到的、为防欺骗而在汉字中使用的数字大写形式。a层的现代借词与b层的现代借词同样来自汉语西南官话,但是,同西南官话的接触相对较少,双语者可能也较少。这个阶段的时间肯定早于前一层次,推测在1949年之前。

现代层次虽然短暂,但是非常重要,它显示了汉语借词突破哈尼语固有音位配合关系的过程。这种突破是为了适应社会的、而非语言学的要求而产生的,因为在现代借词a层和b层时期,借入和借出的语言本身都没有明显的大变化。

2. 近代借词层

2.1 近代借词中的双音节词

在理清最近期的借词层次之后,利用对偶词向较早的时间层次探索。“本事”就是一个对偶词,它在哈尼语中有两种形式,除了属于现代借词a层的

暗示着存在一个将官话第3调读作31,第4调读作55的层次。根据这一线索,果然发现相当多的双音节词具有同样的特点:

在这些词中,官话第2调同现代借词一样读作31,官话第1调在双音节词中有连续变调,在前一音节时读55(锅铲、商量、阿哥、阿娘),在后一音节时读33(大家、阿哥、阿娘)[在建水西南官话中,父亲的妹妹是阿娘,娘是第1调。]此外,标准官话中的轻声音节,如zheng[4]fu[0]“政府”、shang[1]liang[0]“商量”中的第2个音节读作55。

这一层次为近代借词层,明显来自官话:老浊塞音的平调送气(算盘、蚕豆、铜炮、钱),其他声调不送气(肚带、蚕豆、大家、大路、白菜)。一般情况下,官话的清塞音同现代借词a层一样变为浊塞音,但

“白菜”是一个明显的例外,“白”的声母在官话中是p-,在哈尼语中仍然是p-,但需要注意的是后面跟着一个不应有的紧元音。哈尼语中不送气清塞音必须跟紧元音,因此这个形式表示对汉语音位配合关系不让步。至于在这个音节中产生紧音的原因,可能是入声调借词在西南官话仍有喉塞音韵尾时所留下的喉部收缩的痕迹。

“血”也表明当时官话的入声调还留存喉塞音或喉部收缩的特征。哈尼语

有紧音,而原始彝语*swe[2]没有塞音韵尾, (注:原始彝语的构拟均采用Bradley,1979,下同。)不应该是紧元音。因此,哈尼语的

很可能借自仍保留着某类喉音的西南官话入声调(建水话“血”

)。

另两个双音节词“打劫”和“茶叶”将入声读作55,这个层次对入声调的处理相互矛盾,而且例证很少,不能得到一个确切的答案。可能近代借词层是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在这一时期中汉语的入声调正在变化,也可能近代借词层所借的语言不仅仅只是同一种西南官话。

2.2 近代借词中的单音节词

近代借词层的规律可以扩展到一些单音节词。哈尼语

“马鞍”应该有紧音,因为在汉语中它有一个喉塞音声母。一般来说,在近代借词层中,哈尼语的33调同官话第1调相对应。

表5中的词是典型的官话语素音节。

2.3 近代借词的a层和b层

在现代借词层和近代借词层,舌面中塞擦音表示西南官话中来源于舌根塞音和齿龈塞擦音的舌面中音。虽然云南的许多现代西南官话仍保留齿龈音系列和齿颚音系列的对立,但是这些借词表明,它所借用的方言只有ts-、tsh-、s-一套系列,这基本符合云南南部西南官话、如建水话的情况。近代借词

早期中古汉语tsyin。这些词都符合近代借词层的声调对应,但是否属于近代借词层还不确定。“著”的分布地区很广,如白语的tsu[21]“著”,声调表明它不是一个近代借词。也可能近代借词中的一部分词来自一个有着两套塞擦音的官话方言。

官话借词中f-声母很少,在近代借词中不读f-而读ph-(政府),现代借词层也有这一对应:

“凉粉”。在现代借词中,官话韵母-ai通常与-e对应,在近代借词中则有两个对应:-e(马肚带、债),和-a(白菜)。如前所述,“白菜”的“白”

是一个紧元音(同清声母结合)、声调为31的特例。因为“白菜”是非语义构成成分,它的两个组成部分必然属于同一层次。因此,官话-ai读作-a 和入声读作31调,官话-ai读作-e和入声读作松音55调都属于近代借词层,这就形成了近代借词中的次级层。

有一批单音节词将阴平读作31调。

这些例子显示了近代借词层语素音节的典型形式,“猜”的元音-a与“白菜”的“菜”相同;“增”的元音是近代借词层的典型韵母-

(政府、升、凳),而不是现代借词b层的-e(正确、政府、电灯、胜利等);“高”的元音是同近代借词bo[31]“宝”、bo[31]“保”等词一样的-o,而不是现代借词“保证”中的

。 因此这些词都属于近代借词层。

tsha[31]“猜”的元音同

“白菜”中的tsha[55]“菜”相同,下面的表现形式密切相连,形成近代借词中次级层的特征:

(1)官话的-ai读作-a(猜、白菜);

(2)官话的-ao读作-o(高、保护、宝);

(3)入声调读作31并带有喉音化(白菜、血);

(4)第1调读作31(猜、高、星、增、枯)。

至少具有上述一种表现形式的近代借词属于近代借词a层, 与之相对的表现形式形成另一个次层次的特征:

(1)官话的-ai读作-e(马肚带、债);

(2)官话的-ao读作-o(铜炮);

(3)入声调读作55,元音为松音(打劫、茶叶);

(4)第1调读作55或33(很多例词)。

具有上述表现形式的近代借词属于近代借词b层。 没有显现上述特征的近代借词作为近代借词a层。造成近代借词a层和b层差异的原因, 或者是由于借入的年代不同,或者是由于借自不同的语言。

2.4 近代借词层到现代借词a层的过渡

文化词汇显示了近代借词层的大致时代,新的农作物“洋芋”、“蚕豆”和“豇豆”已从汉族传入。同汉族接触可能发生在有“铺子”的城镇,哈尼人到那里买“茶叶”、“香油”、“香”和“烟叶”等消费品,“板凳”、“锅铲”等用具,“马鞍”和“马肚带”等马的装备。但是,当有“打劫”的在“路”上时,需要有“胆量”到那里去。在那里可能会因为“赌钱”而“输”钱。更为危险的是,离开哈尼族村寨所处的高地,有可能受到“瘴气”的威胁。

这一层次的大概年代,可以根据两个原产于美洲的植物名称“洋芋”和“烟叶”来推断。洋芋进入中国西南可能在清朝中期,大约1750-1850期间;烟叶在明朝中期从菲律宾传到中国,进入云南南部的年代需要进一步研究确定。

近代借词层和现代借词层的声调对应不同:第1 调近代借词层是33或55,现代借词层是55;第3调近代借词层是31,现代借词层是33;第4调近代借词层是55,现代借词层是24;入声调近代借词层是55或31,现代借词层是31;只有第2调近代借词层和现代借词层都是31(参看表15)。值得注意的是,没有一个双音节词同时具有这两个层次的特点,也就是说,没有任何证据能够证明两个层次之间存在着过渡阶段,这意味着近代借词和现代借词来自于不同的方言,哈尼语先从汉语的某种官话借进词汇,后来将目标转移到绿春官话。更确切地说,直到很近期的时候,哈尼语中的汉语借词还不是来自绿春官话,而是借自一个较远的汉语方言。可能绿春在不久前才发展为重要的城镇,此后才成为哈尼语中汉语借词的主要来源。

3.古代借词层

汉语借词中的双音节词已经全部分析完了,但是还有一些看来像汉语的单音节词不符合上述确定的任何层次,由此可知哈尼语中还存在着更早层次的汉语借词。在这些尚未确定的借词层中之所以只有单音节词,很可能是因为它们属于双音节词不多的更古的时期。

1世纪时,上古汉语的1-根据音节类型(三等与非三等)分别变为d-和y-。随后,古汉语的r-变为1-(中古汉语的来母),很快填补了音系中留下的空档。白语中的汉语借词有将古汉语的r-读作

的情况,但是没有将古汉语的1-仍然读作1-的情况,表明1世纪之后不久,白语和汉语就开始发生接触。在哈尼语中,没有发现古汉语1-读作1-的例子(除了一些广泛分布在藏缅语言中可能是汉藏同源的词之外)。哈尼语的“力”

是一个将古汉语的r读作r-类音的例子,然而其他的彝语支语言和布莱德雷的构拟(ra[2])中都有这个词, 因此可能是原始彝语借进的一个汉语词。看来在2世纪3世纪前后,当古汉语的1-已经变为d-和y-,而r-仍然是r-时,哈尼话和阿卡话还没有分化,早期进入哈尼—阿卡共同语的汉语借词不会早于这个时期。

首先识别一批形式相同的后期古汉语和中古汉语的词。

3.1 中古汉语的平声浊塞音在哈尼语中是浊塞音或不送气塞音

“平”,一个上古汉语的-ang韵母词,在哈尼语中为前高元音,同布莱德雷构拟的原始彝语(*?-bra[2]“平”的声调和元音不对应,因而没有直接关系。木比语(Mpi)的这个词ping[5]也是汉语借词,(注:参看Bradley,1979:530。)木比语5调同原始彝语1调及哈尼语高调是规则对应,因此这个词可能是在木比语和哈尼语分化之前借进来的。

“钱”,早期中古汉语为dzjen,其借词特征很明显, 肯定是一个汉语借词,它也是进入白语的老借词(tse[42], 同古代借词层的低平调相对应),可能经过白语进入哈尼语。

由于松元音前的不送气清声母在哈尼语中必须转换为浊声母,因此难以断定中古汉语的浊塞音在被借语言——无论是什么语言或方言——中是浊音还是清音。然而,早期中古汉语“碟”dep 借入哈尼语后将塞音尾变成了紧元音

,清楚地表明声母原来就是浊的d-,因为如果汉语是t-,就应该借为

3.2 非腭化的中古汉语三等舌根音

位于前元音之前的汉语舌根音在官话中发生腭化,因此非腭化的舌根音声母就表明它不是来源于官话。这样的例子只有一个。

3.8 古代借词层的对应概况

以上讨论的借词都符合、至少是部分符合中古汉语的对应规律,很可能是早期汉语借词,可惜例词不多,没有形成一个明确、全面的声调对应格局。清浊和送气的情况相对好一些,得到了同近代借词层相似的对应格局,即把汉语平、上、去调中的元音看作松元音,当借词声母是不送气清塞音时,将其转换成浊塞音。这难免有几个例外,如“编”,早期中古汉语pjen(Ⅳ),哈尼语还是

。但是,这样的例子很少,我们没有发现汉语平、上、去声字同哈尼语的紧元音音节之间的任何对应。

汉语入声调有塞音韵尾,因此在哈尼语中变成紧元音。虽然尚无可靠的例词,但是可以假设,在入声调音节中,汉语的不送气清声母不必转换为浊声母;而送气声母则必须转换为不送气声母,以符合音位系统规则,“覆”早期中古汉语phjuwk,哈尼语

,可能就是这样的例子,当然也不能排除它反映的是汉语唇齿化了的f-。这种情况表明,在这些早期借词进入哈尼语时,不送气清声母已经不能同松元音相结合,也就是说,送气声母和松元音,不送气声母和紧元音的互补分布已经形成,换句话说,原始彝语中同松元音相结合的不送气声母这时已经变成送气声母。

4. 几个特例

4.1 “茄子”和“茶叶”:汉语中的藏缅语借词?

茄子需要温暖的气候,原产于亚洲西南部地区。汉语词“茄”中古汉语gja是《切韵》开口三等的戈部中仅有的一个音节, 正好填补了一个偶然的空档。最早出现这个词的文献之一是王褒的《僮约赋》,王褒是一个四川出身的诗人,我们猜测,“茄子”这个词是从西南地区的语言、很可能是藏缅语中进入汉语的借词,而不是相反。

三 总结

综上所述,近代借词层和现代借词层是两个较近期的借词层次,这两个层次之间完全没有过渡的证据,很可能来自于西南官话两个不同的变体。现代借词肯定来自于绿春方言,这一层次的借词是最近期的,可能在1911年之后、大多数在1949年之后,尤其是文化革命期间借入。现代借词层内部存在着差异,早期的现代借词(a 层)表示典型的非现代概念,并将汉语不送气的清塞音和清塞擦音转换为浊音,以符合哈尼语不送气清声母不同松元音结合的传统的音位配合关系。晚期的现代借词(b层)表示典型的政治、技术等现代概念,汉语不送气清音不转换为浊音,突破了哈尼语传统的音位配合关系。我们认为这种变化不是借出或借入语言自身的变化,而是哈尼语使用者发音习惯上的本质变化,是由于1949年之后哈尼族中哈—汉双语人数急剧增加而引起的。

近代借词来源于官话的哪种话尚未确定,它对汉语塞音的处理同现代借词a层一样,但其他很多方面同现代借词层不一样, 其中声调就明显不完全相同。近代借词层内部又分为a和b两个层次,其中“洋芋”这个词表明近代借词层的时间至少包括清朝这段时期。

近代借词和现代借词都有单音节词和双音节词。

古代借词是官话形成之前进入哈尼语的,全部是单音节词。这一个层次尚很粗略,只识别出一些经常出现的特征,证据不充分,而且,存在着从其他语言如傣语和白语中借入汉语词汇的可能性。

下面列表概括近代和现代借词层的声调、浊音声母、送气声母和紧元音的对应规律。表中的“p”表示任何不送气清塞音,“ph ”表示任何送气清塞音,“b”表示任何浊塞音,下面划线表示紧元音。

下面列举各层次具有代表性的例词。

总而言之,哈尼语受到汉语一定程度的影响,借进了很多文化词汇,包括被驯化的动植物名称“骡子、鹅、牛、白菜、洋芋、烟叶、小麦”;也借进了很多非文化词汇,诸如“做、浮、富、高、星星、绿、枯、猜、增”;借进的亲属称谓词有“阿哥、阿娘、阿叔”;有两个非常基本的词“屎、血”,但是后一个词受影响的可能性比借用的可能性更大;借进了汉语的序数表示法,包括表序数的标

④(注:Sagart,1999c:188。)

标签:;  ;  ;  

哈尼族汉语外来词的历史水平_古汉语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