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兰区妇幼保健院 黑龙江哈尔滨 150500
【摘 要】目的:通过对120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治疗情况的调查,分析其康复情况。总结出更有效的针对该类疾病患者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选取2014年9月至2015年9月来我院就诊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120例进行研究,将患者分为三组,实行不同的治疗方法,三组患者个人信息无统计学差异,通过对三组患者康复情况的对照性研究,得出研究结果。结果:通过长期的观察和分析,C组患者的康复情况明显优于A和B两组,整体有效率高于另外两组。结论:腹腔镜手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一种理想的手术方式,并且结合米非司酮进行治疗能得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腔镜治疗;米非司酮;子宫内膜异位症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但是这类疾病所带来的痛苦却是巨大的,与子宫内膜异位症伴随而来的是各种程度的痛感,给日常生活和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传统的治疗方法是手术治疗,但是我们通过对多年临床资料的分析发现,单一的手术治疗并不能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很大一部分的患者的病症并没有改善或治愈。如何才能提高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治疗效率,有效的帮助更多的患者恢复健康呢?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1、研究资料
子宫内膜异位症(EM)是妇科常见病之一,它所引起的痛经、不孕、慢性盆腔痛和性交痛,对健康和生活质量带来严重影响。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机制涉及到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免疫因素、血管生成异常及内分泌异常等多个环节,其症状和体征反复出现的特点是当前困扰临床医生的一大难题。该病症给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如何有效快速的治愈这类疾病是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治疗方法主要有手术和药物,本文就国内外有关该病的手术治疗现状作一综述。
2、研究对象
选取来我院2014年9月至2015年9月收治的间行腹腔镜手术的EM患者120例,所有患者均自愿参与本次临床研究,并与我院签署同意协议书,患者对本次研究享有知情权。临床分期按1985年美国生育协会(AFS)提出的“修正子宫内膜异位症分期法”的标准,随机分成3组:A组(单纯腹腔镜手术组)40例,年龄20至46岁,平均31.69岁,术后分期1至2期20例,3至4期20例,合并不孕者13例。B组(超小剂量米非司酮联合治疗组)40例,年龄20至45岁,平均28.54岁,术后分期1至2期19例,3至4期21例,合并不孕者15例。C组(小剂量米非司酮联合治疗组)40例,年龄19至45岁,平均30.19岁,术后分期1至2期22例,3至4期18例,合并不孕者13例。3组患者均无腹部手术史及内外科病史,三组不孕患者均排除其他不孕因素。3组患者年龄、身高、体重、孕产次、病程、手术方式和分期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研究方法
患者均于非经期入院,术前3天行阴道和肠道准备,均为全身麻醉,取膀胱截石位。对估计盆腔粘连严重患者均放置举宫器。取脐缘上0.5cm切1cm的横切口,建立气腹,另取两侧下腹相当于麦氏点水平的两个0.5cm穿刺点进行操作,术中全面探查盆腹腔并行临床分期,分离粘连,基本恢复盆腔解剖结构,行异位病灶去除术或囊肿剥除术或一侧附件切除术。不孕症患者术中同时行双侧输卵管美蓝通液术,或输卵管造口术。后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B组和C组患者在A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加入米非司酮的口服治疗,区别是B组患者相较于C组患者服药量较少。
4、研究结果
按照上文所述的研究方法进行研究,我们得出以下研究结果:A组随访的40例中16例术后第1个月恢复月经、痛经消失、性交痛减轻或消失,有效率40.00%,5例术后6个月偶尔出现痛经,但较前减轻,6例术后自觉症状无明显改善,13例术后6个月再次出现盆腔痛,B超发现盆腔包块,累计复发率犯32.50%。B组随访的40例均于服药开始即出现闭经,停药后1至2月恢复正常月经。其中28例无痛经及性交痛,有效率72.09%。4例性交痛和腹痛减轻,3例服药后症状无改善,1例于停药后6个月再次发现盆腔包块,但较术前直径小,4例再次出现腹痛,性交痛等症状,累计复发率12.50%;C组随访的40例均于服药开始即出现闭经,停药1至3月恢复正常月经,其中29例无痛经及性交痛,有效率72.50%;5例腹痛较前减轻,2例服药后症状无明显改善,4例于停药6个月再次出现腹痛等症状,但较手术前有所减轻,累计复发率10.00%。A组分别和B组、C组比较各个数据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5、研究结论
腹腔镜是目前国际公认的子宫内膜异位症诊断的最佳方法,也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最常用的方法。腹腔镜手术可在放大6至8倍的视野中操作,视野宽阔、清晰,可发现开腹手术不易发现的微小病灶,并用电凝、内凝等进行烧灼破坏病灶而达到治疗效果。然而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一种激素依赖性疾病,依赖于卵巢激素的分泌,它由于具有增生、浸润、扩散、粘连等特性及巧克力囊液可流出,单纯腹腔镜很难清除肉眼看不到的病灶,且不能控制内异症的复发。因此对于子宫内膜异位症保守性或半根治性手术的患者,术后辅以药物治疗是延缓复发的一种必要措施。米非司酮为人工合成的孕激素受体拮抗剂,它主要通过降调异位内膜的的雌激素受体和孕激素受体,使异位内膜退化而达到治疗内膜异位症的目的。通过研究结果我们可以发现,使用腔镜和米非司酮联合治疗能取得更明显的效果。
6、结语
为了解决子宫内膜异位症给广大女性身体和心理上带来的痛苦,我们将传统的腔镜治疗方法与口服米非司酮治疗方法相结合,组合成腔镜米非司酮联合疗法。通过对上文所述的研究结果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与传统的手术治疗方法相比,这类联合治疗方法的疗效更为显著,并且复发率更低。广泛的普及这类联合治疗方法可以促进我国子宫内膜异位症方面研究的巨大进步。
参考文献:
[1] 周冬香. 腹腔镜联合米非司酮和中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疗效观察[J]. 当代医学,2010,16(16):105-106.
[2] 周夏伶,许剑利,乔林,等.米非司酮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09,17(1):36-38.
[3] 邓爱萍. 腹腔镜术后加用小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J]. 医学临床研究,2010,27(7):1362-1363.
论文作者:邢立秋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6年6月第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6/24
标签:内膜论文; 子宫论文; 患者论文; 异位症论文; 术后论文; 治疗方法论文; 手术论文; 《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6年6月第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