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地发展与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生活环境的要求也来越高,在建筑领域,推动绿色建筑的快速发展,使建筑在使用过程中做到最大限度地节能显得尤为重要。经济社会发展对于能源消耗量的持续提升及大众节能环保意识的逐步提高,绿色建筑越来越受关注。给排水系统是建筑中能耗巨大的重要部分之一,因此,必须加强给排水系统节能节水设计。研究重点就绿色建筑给排水技术应用进行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绿色建筑;给排水技术;应用
1绿色建筑的给排水
绿色建筑的给排水是指对建筑水资源系统的收集、处理、循环应用,使整个建筑排水系统的利用率达到最优,在减少污染的同时,节约大量水资源。因此,在绿色建筑的给排水设计与建设中要坚持节约水资源及防止水污染的原则,采用节水、节能的方法充分利用现有水资源,对生产与生活污水进行无公害化处理,并实现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
采用绿色建筑的给排水理念则可以解决传统建筑水资源利用的弊端,节约大量的水源需要,可以减轻城市供水的压力。城市住宅项目是居民生活场所,对水资源的需要十分巨大,其室内需要配备完整的给排水系统,在小区公共区域还要设置水景及绿化给水的系统。绿色建筑的节水不是传统的节约用水与限制用水,而是减少用水的损失及污染,合理分配与可持续利用水资源,从而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2绿色建筑给排水技术应用
2.1中水回用技术
绿色建筑中应用中水回用技术,可以在满足用户用水需求的同时,有效减少从环境中索取的水量,也减少了排放到环境中的废水与废物,对于保护水资源环境十分有益。此外,采用中水回用技术,可以减少所排放水体中的氮、磷量,几乎不会对环境产生影响,也减少了对区域水环境的污染。在选择中水回用技术工艺时,很多人往往只考虑到了初期投资,却忽视了由此所带来的结果,因此,绿色建筑必须采用中水处理技术,以确保水质。除了满足水质的要求,还应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简化处理过程,如臭氧消毒、臭氧—活性炭处理、膜处理等技术。在选择中水回用工艺流程组合时,必须满足如下条件:(1)安全、高效、适用,水质达标;(2)经济、合理,节约投资,减少运行费用及占地面积;(3)处理过程中减少噪音、不良气味及其他因素的影响;(4)选择具有一定运行实践、实用化程度较高的工艺流程。中水处理工艺主要包括三种:物理化学、生物处理、膜处理方法。物理化学法是采用气浮结合过滤技术的方式进行中水处理,生物处理法是借助于好氧微生物氧化吸附等作用,对废水中有机物进行降解处理,膜处理法是借助于不同滤膜对废水进行处理。在绿色建筑中水处理系统中,可以结合建设成本、后期运行等情况,选择不同的处理工艺。
2.2雨水利用技术
雨水是一种污染较轻的自然资源,且水中存在的有机物量少,溶解氧也几近饱和,所含钙量低,硬度较小,只需要经过简单的处理,即可应用于日常生活、工业生产用水中,较回用废水而言,水质更可靠,也更经济。因此,可以在建筑中设置分散性的雨水收集系统,对于建筑群而言,可设置集中式的雨水收集处理系统、雨水渗透系统、绿色屋顶雨水处理系统;雨水综合处理利用系统等等。具体应用过程中,应结合建筑特点加以设计,如设计绿色屋顶、水景、渗透利用、雨水回用等系统,还可构建太阳能、风能、雨水利用三位一体式的绿色建筑。在绿色建筑建设中,应采用节水式的景观设计方法,不仅满足水景规划的合理、美观等要求,还应满足节水、节能等要求,建设节水式的池水、流水、跌水、喷水、涌水设施。对于景观用水而言,还必须进行循环系统设计,结合中水系统、雨水收集处理系统等,对水量加以平衡,以节约用水量。就部分小区内存在水生植物等景观,为有效地保护水生动物、防止藻类过量繁殖,应采用有效地水处理方法,将水中有机物除去,确保水质清澈、无毒、无臭、无致病菌。此外,可以采用透水式地面,提高地面透水力,有助于收集雨水,这样不仅可以补充地下水,还可以改善微环境气候、避免热岛效益产生。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雨水井截污、气流等措施后,进入蓄水设施中,在雨水处理中心的消毒处理后,流入清水池中,在经水泵送至绿化、洗车、洒水等非饮用水处。
2.3室内节水技术
近些年来,随着生活用水量在城市总供水量中所占比重的逐步提升,配水及卫生装置已经成为用水的终端使用单元,其节水性能优劣会对绿色建筑整体节能节水工作成效造成直接的影响,因此,必须大力推动节水器具的使用,实现绿色建筑节水与节能目的。调查显示,建筑卫生器具用水量占建筑室内总用水量的一半以上。为此,有关规定明确提出,大力使用节水器具及设备,以有效提高用水量及用水效率。节水器具、设备除了可以用在小区等居住类建筑中,还可以用于其他建筑,对于以冲厕、洗浴为主的公共性建筑而言,也应积极应用节水器具与设备,在节水器具的使用过程中,应避免出现跑、冒、滴、漏等问题,最大限度地满足其使用性能,再通过设计处理,有效减少无用的耗水用水量,以提高节水效果。当前,节水型器具主要包括节水便器、水龙头、淋浴器、洗衣机、自感应冲洗设施等等。此外,还应设计科学的供水分区,以便显著降低节水器具的超压流失,实现节水节能的目的。
3节能新技术的运用
(1)控制超压出流,按照我国颁布的《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的要求,虽然该规范对给水零部件和管道入口的最大压力值做出了一定的规定,但这仅仅是从给水零部件上承受压力过大易导致损伤的角度考虑的,并没有从超压出流的角度思考问题。所以,压力要求过于松懈,对限制超压出流来说并没有实际意义。《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第3.3.5条中规定,高层绿色建筑给排水系统应竖向分区,各分区的最低卫生设备的静止水压不能超过0.45Mpa。如遇特殊状况,也不能超过0.55Mpa。
(2)高层绿色建筑中应充分利用市政给水管网的可利用水头H0。一部分建筑工程将管网进水直接导入蓄水池里,造成H0的浪费。尤其是当蓄水池处于地下建筑中时,H0的压力低于常规压力,无法达到节约成本提高效益的目的[2]。而部分公共服务建筑例如:公共澡堂、洗衣房、汽车仓库、美容院等的用水总量很大,占总用水量的比例也相对较大。若是全部由蓄水池和泵供应水的话,那将会造成水资源的浪费。而注重H0的使用,可有效改善水力供应状况。
(3)由于管道出水的压力过大,会产生超压出流从而浪费水资源。而对于常用绿色建筑的节能方面,这一点往往不能引起相关建筑单位的重视。由于分区之后各个区域的最底层配水点的静止水压依然可以达到300KPa到400KPa[3];而在计算水流量时,如果不采取节流举措,卫生用具的出水流量可以超过核定流量的4-5倍,造成水资源的浪费。同时,水压会急剧升高,还可能出现液体流速发生急剧变化所引起的压强大幅度波动,从而使水管炸裂。显而易见,要减轻水压、节约水资源就必须将配水点的水流压力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针对这种情况,已经有了较先进的技术在配水点水出口处装设节流孔板。其原理是:水流在管道内流淌时,因为孔板的局部阻挡力,使水流的压力减少、能量消耗。该现象在热力学上被称作节流现象。该方法是目前国内较先进的节流方法,比用控制阀的方法要简便。但必须合理选择,因为液体很可能产生穴蚀现象,从而影响管道的正常工作。
4结语
建筑给排水节能节水技术在建筑行业中的广泛应用,为创建绿色建筑物、保护社会的资源提供了有利依据,所以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提高建筑给排水工程质量,必须加大建筑给排水节能节水技术在建筑给排水工程中的应用力度。建筑给排水节能节水技术是一种绿色节能技术,能够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因此,建筑给排水节能节水技术在建筑行业中的应用,为建筑给排水工程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石峰,宋志宏.绿色建筑给排水技术及具体应用研究[J].电子乐园,2019(4):0074-0074.
[2]冯雪芳.绿色建筑给排水技术及具体应用研究[J].建材与装饰,2018(40):12-13.
[3]薛广雷,吕德龙.绿色建筑给排水技术及具体应用研究[J].居舍,2018(34):55.
论文作者:程军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1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9/11
标签:建筑论文; 给排水论文; 水资源论文; 技术论文; 雨水论文; 节能论文; 用水量论文; 《基层建设》2019年第1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