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时代的阅读观及方法论论文

数字化时代的阅读观及方法论

徐 雁

【摘要】 如今,信息和知识载体的样式及其传播方式都发生了显著变化,对于人的知识面、学识结构及文化、科学素质等方面提出了更高、更新、更专门化的要求。数字化时代,我们必须倍加重视阅读方法论,注重中外优良读物的选择和供给,使阅读在各种便利快捷的网络信息化工具的辅佐下事半功倍。

【关键词】 信息时代 阅读方法论 书香中国

“开卷观书”与“启屏索知”

1.3.6 标准曲线的制备 精密吸取橙皮苷对照品溶液(浓度为 150 μg/mL)2、5、8、10、12、15 μL 注入液相色谱仪,以峰面积和进样量(μg)分别为纵坐标和横坐标,绘制标准曲线并计算回归方程。

中国传统社会以农耕科技为可持续发展的物质文明基础,以儒家文化为精神文明基础。因此,“晴耕雨读”“积财千万,无过读书”“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贫者因书而富,富者因书而贵”,及“世上几百年旧家无非积德,天下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等传统人文理念,不仅在当时深入人心,而且历久弥新、世代相传。

在实际工程中,直热式空气源热泵热水系统的出水温度随着热水流量的增加而降低,系统的能效比随着热水流量的增加而增加;加热过程中,保温水箱中的水温也可以保持相对稳定,具有较强的即时供水能力;适用于家庭和建筑规模小、用水量大的工程使用。

经过了二十世纪初的“五四新文化运动”,虽然国人受教育的方式从古老的私塾、学堂、书院,快速转变为东、西洋式的小学、中学、大学;读物也从中国古代的经、史、子、集,扩展到外国的政治、经济、法律、哲学、宗教、文学、历史等诸多领域,但读书,尤其是读古今经典名著,以及领悟中外佳作的文化价值,却不可能有任何改变。

古今著述与中外书籍可谓如书山、似书海,但真正能够使人开卷有益、掩书成思的读物,其实还是有限的。因此,在全民阅读推广活动中,我们应特别重视诸如“震撼世界的十本书”“影响世界历史的十本书”“改变世界的十六本书”“塑造现代文明的110本书”,以及“影响美国文化的十二本书”“改变美国的十二本书”“美国历史上里程碑式的三十二本书”“影响中国历史的三十本书”“塑造中华文明的200本书”等书目所推荐的读物。此外,还应特别重视对“读书之书”的推荐。所谓“读书之书”,即在书名中包含“读”“书”等关键字,旨在讲述个体或人类阅读史、阅读理论及阅读方法、阅读历程的书籍。如《阅读史》《书香集》《读书四观》《阅读辞典》《阅读学新论》《阅读的力量》《经典的魅力》《现代读书经》《历代读书诗》《藏书与读书》《中国阅读通史》《如何阅读一本书》《北大学者谈读书》《外国文化名人论读书苦乐》《阅读的人文与人文的阅读》及“书林清话文库”“全民阅读书香文丛”“校园书香阅读文库”“书香中国·全民阅读推广丛书”等。

全民阅读既要全面深入,又要重视阅读推广活动的扎实开展

自二十一世纪以来,人们借助电脑、电子阅读器、手机等电子终端工具,以及各种数据库、在线教育、电子书包等新兴数字出版平台浏览信息和获取知识,已经成为信息社会生活的一种常态。于是,一些人士对于“碎片化阅读”忧虑之甚,认为读者在相对较短的空闲时间内进行的所谓“阅读”,以及浏览微博、短信等零碎的、片段化的内容,“不易形成系统的、深度的知识体系”。但我们也应该看到,这一趋势是数字化时代人们阅读方式变迁的必然结果。

其实,碎片化阅读的语境,是相对于长达千余年的纸本阅读方式而言的。当前,有些人对文字内容缺乏整体性阅读及系统性理解,阅读注意力不够集中,乃至难以进入深度思考、有所创新的佳境。针对上述现象,笔者曾提出“左书右网,前语后文”及“开卷读书,启屏求知”等阅读方法论建议:“网络的普及,正在逐渐改变着人们的阅读习惯……电子书的出现,拓宽了书的范围,丰富了书的形式,让每一个热爱文字和书籍的人,更多了一种选择。阅读的本质,在于阅读内容,不管是纸质阅读还是数字阅读,都是对内容的阅读。”全民阅读推广名师之一、知名出版家、作家聂震宁先生也提出,“在繁忙的生活中,人们不妨利用碎片时间在手机上、电子阅读器上,读一些自己喜欢读的东西,同时,一定要挤出空闲时间读些纸书”。他认为,一个成熟的“阅读社会”,应该“善待一切阅读方式,坚守人类阅读认知规律,推动传统阅读与新兴阅读(方式)的融合”,让人们愿意将“读文读图”“看屏看书”视为现代化的“快乐生活”方式之一,以提升其精神生活质量。

任何做相对运动的部件、组件、相互作用表面以及表面间介质都会产生摩擦、磨损、损耗等一系列物理化学变化,汽车发动机也是如此。任何机械系统都有一个“行为确定性”的最基本要求,这个要求依靠的就是构件和运动副。运动副是相对运动、相对运动表面和表面间物质(也可能是场)构成,因此,因为摩擦学行为造成的负面作用如能量消耗、温度变化、激发振动、材料损坏、噪声、环境污染等,通过研究分析这些副作用(现象)推导出发动机工作状态和性质。

注重中外优良读物的选择和供给

在数字化时代,尽管长达千百年的纸质印刷读物正面临着知识和信息革命,新陈代谢已是大势所趋,但通过深入阅读书林学海中最精华的读物,并结合自身学历和阅历进行深度思考,获取为人、处世、做事,以及求知、从业乃至治学的学识、见识和胆识,同样一直没有改变。

二十多年前,笔者曾联络师友,与教育部高等学校图书馆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北京大学教授王余光一起创意编撰了《中国读书大辞典》,紧紧围绕“悦读、好学、明理、求知”及“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等人文理念,回答了当下令人们倍感困惑的一些问题,诸如为何读书、读什么书好、什么时候读书合适等,旨在带给读者以若干有参考性和启迪性的答案。诚如王余光教授在题为《时代转型,阅读永恒》的代序中所言:“我们推广读书、鼓励读书,希望重建家庭藏书,让书籍走入每个家庭,为儿童营造一个读书的环境,让‘耕读传家’的传统在新时代能赋予更丰富的内涵,并得以延续”,“我衷心期待这个转型的时代,不会改变永恒的人文阅读精神”。

数字化时代必须倍加重视阅读方法论

张之先生在《读书的艺术》中指出,“在读书的过程中,人们的全部智力将组合在一起,同书本进行化合,产生一种奇妙的作用。善于读书的人,是经过他们那种创造性的读书方法,而进入一种艺术境界的”,“调动全部心智机能,创造性地运用科学的读书方法,是掌握读书的艺术的前提……掌握了读书艺术的人,他捧起书来,便进入了一种艺术的境界”,“知识正迅速积累和膨胀,读书的任务日益艰巨和复杂。谁有良好的读书方法,谁就能在攀登事业的峰峦中捷足先登,一路领先”。为此,他在随后编著出版的《名人读书百法》一书里,收集了古今中外近百位名人的一百种读书方法,并通过如何选书读、如何循序渐进地读、如何精读、如何博览等十二个角度,结合名人读书治学的经历加以评述和分析,以之为读者提供借鉴。

古训云:“诵经万卷,何如精读一经?”但“精读一经”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是需要循序渐进地积累。从自己有缘读到真心爱读的第一本书出发,确实可以由此及彼,进而触类旁通地爱上阅读。从一本恰当的书开始,在获得了愉悦、沉迷、神往、审美、共鸣之情,积累了读书好、读好书、好读书的生动体会、基本信念和价值观之后,才有可能捷足书林,悠游学海。因此,笔者认为,“先读破一卷,再博览群书”,不失为现代人一种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

如果说“一本书主义”是把名著经典读深读透的“精读法”,那么“结网式”阅读就是多读泛读好书佳作的路径;而“启屏索知”,则是对当今以开屏击键、声色光电为特征的电子书阅读和手机阅读方式的一种形象化描述。如今,网上检索工具丰富而便利,如果再结合“左书右网”的和谐阅读状态,足以帮助读者在现实和虚拟空间的书林学海中自如穿梭、任情遨游。

第一,要坚持“一本书主义”的阅读文化学理念和方法。经典如山,层层叠叠;名著如林,郁郁葱葱;佳作和好书则如沧海汪洋,浩瀚恣肆、气象万千……为了追求幸福的生活和美好的人生发展,阅读中外好书佳作,便成为人们与生俱来的一种使命。朱光潜先生在《谈读书》一文中指出,现代之世,书籍浩繁,易使人形成“读书不专精”和“迷失读书方向”的问题。他认为:“读书并不在多,最重要的是选得精,读得彻底,与其读十部无关轻重的书,不如以读十部书的时间和精力去读一部真正值得读的书;与其十部书都只能泛览一遍,不如取一部书精读十遍。”因此,“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这两句诗值得每个读书人悬为座右铭。

“乱花渐欲迷人眼。”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爆炸式产生和飓风样传播的信息和知识让读者不免心生茫然、不知所从。人们开始变得焦虑,因为在这个世界上需要学习的未知新识实在太多了。因此,如何改善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几乎成为个人、家庭乃至整个社会都非常关注的问题。基于数字化时代的阅读考量,笔者认为,如能真正理解并切实掌握一两种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则必能在书香理念的支持下,在各种便利快捷的网络信息化工具的辅佐下事半而功倍。

第二,要善于运用“结网式”读书法来拓展自己的涉猎面,建立知识结构,造就自身的学识系统,进而形成自己独有的见识和胆识。梁启超指出:“我们一面要养成读书心细的习惯,一面要养成读书眼快的习惯:心不细则毫无所得,等于白读;眼不快则时间不够用,不能博搜资料。”所谓“结网式”阅读法,就是在读了第一本自己感兴趣和喜欢的书之后,顺势寻觅该位作者、该类题材或该领域的相关书籍,扩大自己的阅读面和纵深度。譬如,我们在读了传记之后,对传主或作者感兴趣,就可能会读更多关于传主的书,乃至与其师友有关的书;或者去读传记作者的其他著作,从而拓展自己的知识面,造就学识的深度。

“或许,我们应该给它找一个伴!”有工作人员提出建议。很快,海洋馆买来了雄虎鲸雨果,两头同病相怜的虎鲸一见如故,很快焕发了活力,那段时间,是洛丽塔和雨果最快乐的时光,虽然被迫栖身在这个小小的水池里,但有了另一半的陪伴,世界仿佛突然变得美好了。

对此,笔者认为,全民阅读既要全面深入,又要重视阅读推广活动的扎实开展。因此,构建“学习型家庭”“书香校园”和“图书馆阅读推广”这三位一体的全民阅读推广机制,要组合性地发挥全民阅读全方位、多层面的文教功能。社会的细胞是家庭,“书香中国”的人文细胞自然就是“学习型家庭”。因此,家庭阅读必须倍加重视中外优良读物的选择和供给,也必须重视对阅读方法论的理解和把握。

推荐理由:本书试图构建一个分析思考的理论框架,以兼收并蓄的融合视角探讨新时代下“中华传统的道德与和谐、西方文明的科学与理性、社会主义的理想与奉献”三源合流的可能性及逻辑基础。作者从文化理念的深层角度,对当下如何走出迷茫,依靠何种“定力”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进行了探究。

“最是书香能致远。”如今,信息和知识载体的样式及其传播方式都发生了显著变化,对于人的知识面、学识结构及文化、科学素质等方面提出了更高、更新、更专门化的要求。如果我们能切实把握上述两种读书方法,则可以“读有字书,识无字理”,能够在古今中外名著佳作的熏陶下,进一步提升自己为人、处世、做事的能力和智慧,引领读者在学业、职业和事业的进程中顺利发展、获得成功。

【注释】

①王余光、徐雁:《中国阅读大辞典》,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

为了巩固世家大族地主的自然经济,当时的思想界出现了主张君主“无为”的思潮。在这种情况下,不仅已被破坏的儒家思想不能为之服务,就连刑名家的思想也无法适应。而主张“清静无为”、“虚”、“淡”的老庄思想完全符合当时占经济统治地位的士大夫阶层的利益诉求,受到了他们的欢迎和提倡。《文心雕龙》曰:“迄今正始(240-248),务欲守文,何晏之徒,始盛玄论,于是聃、周当路,与尼父争涂矣。”这里的聃、周指老子和庄子,尼父指孔子。这也标志着以老庄为中心的玄学的兴起。

②徐雁:《书爱众香薰:全民阅读推广的时代使命》,载《全民阅读推广手册》,深圳:海天出版社,2011年。

③聂震宁:《阅读力》,北京:三联书店,2017年。

④朱光潜:《谈读书》,载《中国文化名人论读书苦乐》,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5年。

【中图分类号】 G123

【文献标识码】 A

(作者为南京大学教授、博导,兼南京市图书馆学会理事长、江苏省南社研究会会长)

责编/王妍卓 美编/王梦雅

标签:;  ;  ;  ;  

数字化时代的阅读观及方法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