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科技是香港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方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科技论文,香港论文,制造业论文,方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香港产业结构的演变与现状
一百多年香港的经济发展经历了较大的结构变化,香港曾经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中是以贸易为主的经济,50年代初开始,由于种种内外因素的影响,制造业有了长足的发展,使香港经济结构发生了重要变化,从转口贸易型经济走向出口加工型。到60年代末,香港制造业产值已占本地生产总值的30%,就业人数则几乎占了一半,成为香港经济的第一大产业。但是,进入70年代以来,制造业在香港经济中的地位却日益下降,而商业、金融等服务行业则迅速上升。香港制造业经历了诞生、成长、高峰、然后比重日益下降的过程,从第一大产业降为第六产业,而且还存在着科技水平不高的问题。现在,香港制造业产值占本地生产总值的比重已降到低于9%的水平,而以商业、 金融等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则超过了83%。
这一结构变化产生了一些重要的结果。一方面,香港服务业向着国际化、高级化方向实现了有益的发展。 香港的对外贸易高速增长, 在1986年—1996年10年间, 贸易总额从5 525亿港元增至29 335亿港元,增至5.3倍;转口贸易呈现出更加兴旺的景象,1986 年转口贸易货值占出口总货值的44%,1996年则已占到85%,达到了很高的国际化程度。此外,更重要的是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逐渐形成,发展迅速。目前,香港是世界四大银行中心之一,四大黄金市场之一,外汇市场居世界第五,香港股市为世界第八,在保险、投资基金、银团贷款、衍生金融工具等方面均有快速发展,香港金融市场的总体规模不断扩大,仅次于纽约、伦敦和东京。服务业的勃兴成为近若干年香港经济迅速成长的重要因素,应予充分肯定。另一方面,90年代以来香港经济也出现了某些与结构变化不无关系的令人关注的现象。本地生产总值的增长率明显低于60年代、70年代与80年代;结构性失业增加,失业率有所上升;制造业产值踏步不前,港产品出口增长率下降,竞争力不足;通货膨胀率居高不下。
面对这一变化,各方人士均各见仁见智。有人认为应保持这一发展趋势,把香港建成一个国际服务型经济,制造业让他自生自灭,不必过虑;也有人认为制造业在世界各国都是第二产业的主体,香港也不能让他衰落下去,应大力振兴制造业,让他重放光彩。笔者认为,要全面认识与对待这一变化,香港第三产业服务经济的发展,是建立在港内外客观需要的基础之上的,应该充分发挥香港特定条件的优势,因势利导,继续按照亚太地区乃至世界经济发展的需要,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发展香港服务行业,促进香港经济的繁荣;同时,也要充分重视制造业的发展,采取积极态度,调整结构,促进其发展与升级,巩固与加强香港经济的物质基础。
当然,我们在考察香港制造业时,要把它同向中国内地迁移的港资企业联系起来。有关资料表明,仅广东省,就有港资企业数万家,投资额数百亿美元,从业人员数百万人。这部分工业,虽然不能把它直接计入香港本地生产总值(GDP),如果从国民生产总值(GNP)的角度来考察,不能不将其视为香港工业(制造业)的扩展与延伸。
二、制造业仍应成为香港经济的重要支柱
经济学家概括、分析、总结了世界范围各国经济发展的统计数字,揭示了产业结构发展的一般规律,按照经济发展水平由低到高的演变,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第一产业逐步下降,在发达国家这一比重已降得很低,有的国家已降至2%左右;第二产业由升转降, 发达国家大体稳定于30%左右;第三产业逐步上升,发达国家已升至70%左右。
香港产业发展,在近50年来,其结构演变基本符合世界产业结构发展的一般规律的趋势,只是近十多年的变化使香港产业结构比重同一般规律相比呈现较大差异。当然,香港经济发展有其本身的特点,他的产业发展比例不应照搬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具体数字,也不能只看一时的比重的变化。让我们来看一下1990年—1995年的增长率的比较,本地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为5.5%,商业、 金融两个行业的年平均增长率约为15%~20%,而制造业的年平均增长率却只有0.5%, 它是本地生产总值增长速度的1/10,而是商业、 金融等行业增长速度的三十几分之一。香港制造业如此明显的相对萎缩,恐怕至少不能把这种现象看成对香港经济发展能起什么积极作用了。
制造业是生产物质财富的基础部门,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虽然香港是一个高度开放的城市经济,它的经济平衡不只依赖于本地,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依赖于外部。但制造业由于其本身的性质,仍然应该是香港经济的重要支柱。
第一,从满足需要的角度来看。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需要,都离不开具体的物质资料,制造业作为日用工业品、部分农产品加工品、以及某些生产要素的主要提供者,满足了本地群众的需要以及外来游客的购买需要,是本港整体经济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应该占有一个必要的比重,这是十分明白而浅显的道理。
第二,从对外贸易互通有无的角度来看。作为高度开放的香港经济,在供应本港市场的商品中,有相当大的部分是通过贸易从境外进口的,以1996年为例,香港贸易进口额(已减除转口贸易部分)为3498亿港元,这是一笔很大的数字,是需要进行价值平衡的。同年,港产品出口额是2122亿港元。也就是说,1996年香港进口商品货值总额的60%是由港产品出口来平衡的,而出口的港产品则主要是由香港制造业提供的。因此,制造业是香港进出口商品交易的重要物质基础,因而也是繁荣香港商品市场的物质基础,必须要有适当的发展。
第三,从产业关联的角度来看。第一产业的核心是农业,第二产业的核心是制造业,他们都是生产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产品的。作为第三产业的服务业是为工农业生产发展、社会进步和提高人们精神文明及思想素质提供服务,服务业的存在和发展必须以其服务对象第一、第二产业的存在与发展为前提,如果没有服务对象,服务业也就失去其存在与发展的基础了。当然,服务业还有他内部相互提供服务的部分,但基础还是第一、第二产业。对香港而言,如果采取措施,调整、提高他的制造业,发展适合世界市场需要的高科技产品,无疑将有利于促进贸易、金融等服务业的发展,一些国家的资料显示,在现代经济中,1元制造业的产值可以带动1.8元服务业产值,表明了制造业与服务业相互促进的关联关系。
第四,制造业是提供就业机会的重要领域。70年代初,香港制造业据各行业产值之首,他为香港劳动者提供近半数就业岗位,约近100 万人。当前,制造业产值已降到不足9%,仍然有近40 万人在制造业供职,虽然制造业已降为第六产业,但在就业方面仍居各产业中的第二位;制造业就业人员的增加,也将促进服务业就业人数的增加,一些发达国家的资料表明,一个制造业工作机会可以带动2~3个服务业工作机会。近几年香港失业人数增加,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制造业就业人数急剧下降而造成的结构性失业。1990年香港制造业就业人数为73万人,1996年却降至32.7万人,6年减少40余万个就业岗位, 这是一个多么大的就业压力。因此,保持制造业的一定发展,将有利于缓解香港的就业压力。
第五,香港经济需要保持多元化。目前,香港是一个服务业膨胀、制造业萎缩的相对单一化经济结构,而过于单一化的经济结构可能表现出不稳定性和脆弱性。服务业为主的经济容易受多种内外因素影响,以境外服务为主的服务业更容易受外部变动因素的影响,当前的亚洲太平洋地区经济正面临改革、调整与变化,竞争也很剧烈,不能不对香港服务业经济产生各种影响与冲击。在经济国际化的时代,作为一个城市经济,香港不需要也不可能建立门类齐全、自成体系的经济结构。但是,香港经济体积比较小,不能忽视来自外部的种种可能的冲击与挑战,如果把眼光看远一些,为了使香港经济保持必要的稳定性,建设一个相对多元化的结构是有好处的。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部门,又是一个比较稳定的部门,须要保持一定程度的发展,不能过于狭小。香港回归,使她成为祖国大家庭的一部分,但是香港又有其特殊性,一国两制,独立的关税区,单独的货币体系,与大陆的边界也不是完全敞开的,在一定程度上,香港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经济地区。因此在考虑问题时,不能把她类比于纽约、伦敦同美国、英国的关系,须要在一定程度上考虑其经济的多元化与稳定性。
三、高科技是香港制造业发展的关键
当前,香港制造业面临重要的抉择关头,要继续保持与增进香港经济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力,就须要以高科技与高附加值作为香港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香港特别行政区长官董建华先生于1997年10月的施政报告中在阐述发展思路时指出:“特区政府要从增加附加价值着眼,认真考虑香港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在述及制造业时他又说:“不论任何时候,新的发明、新科技的应用、新兴行业的发展,对香港都十分重要。”董建华先生的论述,无疑是符合香港实际情况的。
关于香港制造业的发展,需要明确三点重要的指导思想。第一,要充分认识制造业仍然是香港经济的重要支柱。香港制造业目前这种相对萎缩的状况是难以令人鼓舞的,制造业在本地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既不能攀比多数发达国家约30%的高比例,也不能听任它在低于9 %的情况下继续下滑。第二,制造业与服务业要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发展制造业,并不意味着压制服务业的发展势头,而且仍然要按境内外的客观需要,积极促进金融、贸易、运输等服务业经济的发展。第三,要以产业升级、发展高附加值和高科技作为香港制造业发展的方向。香港学者也认为香港工业科技已落后于其他亚洲三小龙。因此,香港制造业的发展不能重走过去那种中低档日用工业消费品、传统劳动密集型的老路,今后发展的重点应以高科技、高附加值、符合未来市场需求为导向。
关于香港制造业的发展有以下几点具体设想:
1.继续发挥已有的优势。电子电器产品,电子电气机械及零配件,是香港制造业中的优势行业,80年代,它们就是香港发展很快、人均附加值很高、占港产品出口份额首位的行业。进入90年代以来,整个制造业停滞不前,但这些行业却仍以每年5%~10%的较高速度增长, 它们既是香港制造业中基础较好,又是符合消费结构变化前景需要,也是接受高技术潜力较大的行业,应该继续提高、创新,继续作为香港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支柱。
2.积极发展新兴技术产业。新兴技术产业,又称为高科技产业,它包含的领域很广,要从香港实际情况出发,认真分析研究,选择那些技术密集、资金密集、低污染、低物耗、高附加值的新兴行业为发展重点,如生物工程、中西医药、计算机软件、高技术通信、海洋科学等。
3.发展面向国际市场的名牌产品。香港是一个国际性大都市,世界各地的信息均能迅速传递、集中到这里,要充分发挥这一优势,设计、创造出一批名牌、名品高档消费品,成为国际性名牌、名品新潮流的设计、研制、开发中心。
4.香港应成为制造业生产的控制与经营中心。80年代香港大批制造业工厂迁往内地,适时把握了内地改革开放的大好机遇,充分利用了内地较低的房地产价格和较低的工资,产品成本的降低大大提高了竞争力。为了加强这部分企业与国际市场的联系,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须要在香港这个最佳的商贸中心保留其总部,利用香港先进而发达的资讯条件,在香港进行产品的设计与开发、订货、包装、结算、销售商品、采购物资、实现商品的价值及利润,使香港成为内迁企业(以及在东南亚其他国家与地区开设的生产基地)的控制与经营中心。也就是有些人所说的“把根留在香港”,使这部分港资企业成为香港经济的重要物质基础,壮大香港的经济实力。
5.提高传统产品的技术水平、档次和附加值。对过去曾经占据优势,现在有所下降、面临挑战的传统出口产品,如纺织、成衣、钟表、玩具、家用电子产品等,不能放弃阵地,仍应有选择地投入必要的力量去研究、发展、提高它,不断适应新潮流的需要,应着重提高其技术水平与生产集约化程度,提高其附加值。这一措施,不仅对本港企业的产品是必须的,即使对内迁企业的产品也是必须的。内迁企业在当时条件下,有较大的竞争力,但这些企业多数技术水平不是太高,在当今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情况下,他们也面临着逐渐失去优势、失去竞争力的危险。因此,提高制造业的技术水平及科技含量,提高其附加值,是保持香港经济竞争力的基本要求。
6.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作用,同时运用政府宏观引导手段。促进香港制造业的发展与振兴的途径,首先要充分发挥香港经济中具有巨大优势与活力的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同时也要运用政府行为的引导与调控。市场调节和政府宏观调控,是市场经济的两个不可或缺的环节,香港经济以自由市场著称,但也不是没有政府干预,这已是港内外经济界知名之士的共识。只要政府的引导合法、合理、有效、符合港人利益,政府对经济发展的必要调控是一种有益的行为。香港过去在发展高科技方面相对不足,如果没有特区政府的积极支持,将难以迅速起动。特区政府要在发展高附加值、高科技产业方面发挥其积极的主导作用,政府可采取措施,建设科技园区与高科技工业开发区,加强对研究与开发的支持力度,在政策上实行适当的倾斜,协调引导与内地的合作,等等。对于一个由于种种原因而发展较差的重要产业来说,政府多给一些扶植与支持,既不是多余,也不为过分。可否考虑设立一个对产业发展进行研究、咨询与协调的机构,主持其事。
7.与内地合作发展高科技产业。在发展高科技产业方面,香港和内地各有短长,香港具有资金筹集、市场开拓、信息交流、商讯分析、商机把握、商品开发等方面的优势;内地则在科技人才、科技成果、教育、土地、劳力、基本加工能力等方面有较好的条件。因此,加强与内地合作,优势互补,有利于形成发展高科技产业的现实优势。可以在适当地点,建设合作基地,这种基地,既可以设在香港,也可以设在内地;或利用已有基地,增加投入,开发高科技产业。要探索有效的合作模式,把香港的资金、资讯、商务等方面的优势,与内地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科技优势,有效地结合起来,踏踏实实地做出成果,以此来说服、引导各方力量与资源,积极参与这一事业。
8.努力汇集发展高科技制造业必须的要素。发展高科技制造业的关键要素是资金、技术和人才。资金应在政府与有关社会机构的积极推动下,吸引与动员港内外的民间资金,投入研究、开发与产业化;要设立必要数量的科技研究与开发风险基金,有力地支持技术研究与开发工作的推进。技术资源,除与内地合作利用内地科技成果外,还要十分重视吸引发达国家高科技方面的优势资源,兼容并收,择优选用。在科技人才方面,既要立足于办好本港大专院校和研究机构培养本港人才,又要努力从内地及其他方面引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