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课堂优化管理探讨

高校课堂优化管理探讨

一、大学班级优化管理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金珊[1](2021)在《文化管理视域下班主任工作的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胡仕婷[2](2021)在《《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背景下西安高新区小学布局的适宜性研究》文中指出中国已进入到注重城市空间结构优化以及居民生活质量提升的新型城镇化发展阶段。城市小学布局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家庭日常生活质量和城市空间结构组织效率。2018年,《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GB50180-2018(以下简称《标准》)的颁布给小学布局提出新的要求,强调以人为本,按照十分钟生活圈去配置小学,但全国性的《标准》指明的是大方向,我国地域辽阔,城市之间差异明显。理念如何因地制宜地指导实践,仍需要不断探索。因此本文以西安市高新区城市小学为研究对象,对《标准》中小学布局的相关内容展开研究。通过高新区的实地调研与问卷访谈,探索《标准》中小学规模和通学出行两方面的适宜性问题。本文主要从以下三部分展开。一是小学规模的适宜性研究。首先,通过对高新区小学现状规模以及与十分钟生活圈居住区人口匹配度的分析,总结现有问题以及形成原因。其次,通过调查与访谈获取高新区不同人群对现状小学规模的满意度与实际诉求,并利用高新区数据对《标准》中小学规模与占地面积进行模拟验算,得出《标准》中提出的小学规模以及服务人口并不能与高新区的现实情况相匹配。二是小学生通学出行方面的适宜性研究。首先,根据实地调研以及调查问卷等形式,调查学生上学通学过程中的出行习惯、出行特点和规律等,以揭示家庭通学行为的“人—时间—空间”之间的紧密联系。其次,通过分析高新区小学周边的建成环境对通学的影响,总结出人们通学过程中在小学生出行安全、交通相互影响、出行多样性、城市建成环境、通学空间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三是针对高新区现实情况以及小学相关人群需求对小学规模与通学出行两方面提出布局优化策略。在小学规模方面,建议建设标准化班级规模小学;控制班额,适当增加小学;充分考虑小学规模相关影响因素。在通学出行方面,适当扩大高新区小学服务半径,将空间阻隔影响因素考虑到生活圈划定中;保证小学生出行安全,完善多元交通配套设施建设;制定门前区相关指标,完善校园周边停车设施。优化小学空间配置的精准性,解决小学生更高层次的自我实现的个性需求。

宋振华[3](2021)在《信息化课堂管理工具在小学一年级课堂中的应用策略研究 ——以“班级优化大师”软件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教育信息化近些年来成为教育领域的热门词汇,而这背后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更是国家大力发展教育信息化的结果。教育信息化是国家在顶层设计层面做出的战略支持,是促进我国现代化的不可或缺的重要举措。小学课堂管理,特别是一年级的课堂管理,因为学生年龄小等原因,教师管理压力相当大,往往需要耗费教师较多的时间和精力来维持正常的课堂秩序。将信息化课堂管理工具引入一年级课堂,是提高管理效率、提高教学质量的必然要求。因此本研究立足于小学一年级课堂,以班级优化大师软件为例,探索信息化课堂管理工具在课堂管理中的应用策略的有效性。本研究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在课堂管理的过程中,要按照学生的认知顺序设置管理的维度,课堂内容的安排上要略高于学生的思维水平。同时,要抓住机会保持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主动性,提高他们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此外还运用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在课堂管理工具的具体实施过程中,旨在激发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培养良好的思考习惯和听课习惯。依据多元智能理论,本研究中对学生的课堂管理从学生的评价入手。对课堂上学生的行为评价要遵循多元化、主体性、灵活性的原则,更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个性做出符合其本身特点的评价。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在课堂管理中明晰学生的合理需要,抑制其不合理需要,积极引导学生的高层次需要的发展,努力使学生的个人需要同社会发展的需要一致起来,提高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积极性。以科学管理理论为基础,将学生的行为与管理结合,探索信息化课堂管理策略的实施有效性。本研究主要采用了文献研究、访谈、统计分析、教育实验等方法。首先,笔者通过收集整理有关信息化课堂管理的文献,分析其国内外研究现状;其次,利用访谈法访谈一线的教师和学生,了解当前课堂管理的现状;再次,通过教育实验和统计分析的方法,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通过实验前和实验后、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对比,分析和探究信息化课堂管理策略的有效性。实践证明,信息化课堂管理策略在提高一年级学生的学习成绩,改善学生的听课效率等方面,有着显着的作用。但是由于本研究的实验设计不够完善,在验证信息化课堂管理策略的有效性方面存在着不足,因变量设置未能准确反映信息化课堂管理策略的有效性。

张一帆[4](2021)在《小学高年级少先队岗位激励机制研究 ——以西宁X小学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9年11月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全国少工委联合印发了《关于构建阶梯式成长激励体系增强少先队员光荣感的指导意见》阶梯式成长激励体系涵盖了少先队员成长的全过程,从入队激励到推优入团,借助多种激励载体,具体化、常态化、持续化地激发少先队员光荣感的内生动力。其中,岗位激励作为少先队员阶梯式成长激励体系的重要环节,注重岗位对少先队员的锻炼激励作用,为每一位队员创造岗位锻炼的机会,同时更好地发挥岗位示范作用。少先队岗位激励的具体实施要求在《红领巾岗位激励实施办法》中进行明确了规定涉及岗位激励实施的总则、岗位设置、实施重点、工作要求。首先,厘清了少先队岗位的定义,其次,强调了岗位设置的目的和意义,对岗位锻炼的三种类型进行了具体的划分,并针对不同类型岗位提出定期改选的要求。最后,明确了岗位激励的实施重点:民主选举、定期轮换、创新增设、鼓励先进。本研究从少先队岗位激励机制的实施现状、机制的运行、岗位激励的效果以及少先队员在任职过程中的态度和体验对少先队岗位机制进行探索。本研究首先,通过匿名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X小学全体高年级少先队员对激励机制外部组织环境评价、个体评价以及激励因素,对少先队岗位激励先进行整体上的把握;其次,借助半结构式访谈对问卷的相关问题进行进一步解释和说明,对少先队岗位激励机制中的激励因素进行更为广泛深入探讨,阐述当前岗位激励机制下对少先队员的激励效果;最后,通过对研究结果的分析比较,归纳出目前少先队岗位激励机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原因分析,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优化设计。

姚佳佳[5](2020)在《同伴对话反馈策略促进大学生深度学习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传统高校教学中生生之间较为缺乏深度对话互动的机会是其不足以促进大学生实现深度学习的一个重要原因,而基于同伴对话反馈的协作式学习是高校课堂中激发学生高阶思维、加深学习投入的重要实现途径,对缓解高校教学互动现状和实现深度学习有较好的适用性。为了探索能够更好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同伴对话反馈策略,本研究以基于学习方法理论的深度学习影响因素模型、反馈干预促进深度学习的交互机制以及深度学习环路等重要相关理论为基础,构建了“同伴对话反馈策略促进深度学习的理论框架”,以此指导探究三种基于不同在线讨论工具(基础、增强、基础与可视化增强)的同伴对话反馈策略对大学生深度学习的具体影响过程和效果。具体实践研究包括:(1)以《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94位大三本科生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19个小组,学期前三周(6个课时)仅进行无讨论活动的教师讲授,后五周(14个课时)在教师讲授基础上增加基于基础在线讨论工具的组内同伴对话反馈活动设计,通过单组前后测实验和内容分析,探究基于基础在线讨论工具的组内同伴对话反馈策略对大学生深度学习的影响过程和效果。(2)以《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57位大二本科生为研究对象,学期前六周(12个课时)的小组展示课使用电子问卷收集班级学生提问,然后由教师或展示小组成员给予面对面回应,后六周(12个课时)在保持小组展示方式和师生面对面交流方式不变的情况下,仅将学生以电子问卷提问的方式改为通过增强在线讨论工具进行同伴提问与回应,且六周里逐次尝试三种不同可视化程度的实时互动界面,每种互动方式持续两周,通过单组前后测实验和内容分析,探究基于增强在线讨论工具的班级同伴对话反馈策略(以及不同可视化程度的互动界面)对大学生深度学习的影响过程和效果。(3)以《网络与远程教育》课程的11位大三本科生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3个小组,设计了持续八周(32个课时)的同伴对话反馈活动,包括基于基础在线讨论工具的班级提问与回应、基于可视化增强在线讨论工具的小组协作问题解决以及小组展示与师生答疑交流等环节,每周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不断在班级和组内来回转换同伴对话反馈角色,并从同伴处获得双层反馈,通过单组前后测实验、内容分析和个案研究,探究基于基础和可视化增强在线讨论工具的混合同伴对话反馈策略对大学生深度学习的影响过程和效果。研究主要得到以下发现:(1)基于基础在线讨论工具的组内同伴对话反馈策略可以显着促进学生的学习方法从浅表学习转向策略学习和深度学习,且对话反馈参与度越高,学习方法越深,尤其对浅表学习者作用较明显,对深度学习者可能存在负面效果。同时,该策略可以显着促进学生的认知层次从单一或低级多元结构转变到中高级多元结构,但尚不能激发其思维水平发展到更高层次的关联和抽象拓展结构,且更积极参与活动的深度学习者认知层次也并没有比浅表学习者提升更佳,尽管他们在带动浅表学习者参与互动和学习方法深化方面有着较为积极的作用。(2)基于增强在线讨论工具的班级同伴对话反馈策略可以显着削弱学生的浅表学习方法倾向,但对深度学习方法倾向的强化效果不明显。不过,同伴对话反馈过程中初始对话层面和初步反馈层面的提问行为以及深层反馈层面的提问与观点发表类行为都比初始对话层面和初步反馈层面的观点发表类行为更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方法的深化。同时,该策略可以显着促进学生的认知层次从浅表思维结构突破到深度思维结构,且适度增加可视化互动能更好地促进学生深层反馈行为的产生以及达到更深的认知层次。(3)基于基础和可视化增强在线讨论工具的混合同伴对话反馈策略既能避免深度学习者的学习方法浅化,又能促进浅表学习者的学习方法突破到深度层次,且学生学习方法的深化与其在班级同伴对话反馈中的深层认知初步回答行为密切相关,学生更多地在小组协作前期参与内容相关的组内同伴对话反馈有助于提升其在班级同伴对话反馈中的初步回答行为认知层次。此外,小组在协作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存在问题导向、资料导向、任务导向三种同伴对话反馈行为模式,其对小组协作达到深度认知层次的促进作用依次减弱,但群体的深度协作并不能保证个体的深度学习,学生个体深度学习机制的触发更多来自班级同伴对话反馈的影响,且学生动机与信念的提高是激发其实现深度学习最主要的机制。最后,研究总结了不同同伴对话反馈策略对大学生深度学习的影响过程与效果,作为对理论框架中同伴对话反馈策略促进大学生深度学习相关规律的补充完善;此外,研究还从设计标准与课程、预评估、营造积极的同伴学习文化、预备与激活先期知识、获取新知识、深度加工知识以及评价学生的学习等七个环节提出了可以促进大学生深度学习的同伴对话反馈策略设计与实施要点,为高校教师如何更好地在混合教学情境下设计和实施基于同伴对话反馈的深度学习活动提供一定的参考和操作性指导。研究的创新点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1)将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策略研究视角聚焦到同伴对话反馈活动上,并将学生深度学习促进效果的评价与同伴对话反馈具体行为的微观分析密切结合,且通过理论与实践的探索,构建并丰富了“同伴对话反馈策略促进深度学习的理论框架”,从更系统的视角解释同伴对话反馈对学生深度学习的影响过程,为他人开展后续相关研究提供了理论参考;(2)设计并检验了高校混合教学环境下促进大学生深度学习的三种同伴对话反馈策略干预方案,为高校教师开展基于同伴对话反馈的深度学习教学提供了实践案例参考以及相关策略优化设计与实施的具体建议。

姜园萍[6](2020)在《初中班级自主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今社会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变化提升,需要一种既能具备自我教育又能进行自主管理和自主发展的新型人才。班级是学校管理的基本单位,结合班级成员结构,适时赋予学生班级管理的自主权,引导其开展自主管理,对于提升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凝聚班级管理合力,提升班级管理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初中生伴随着生理的日渐发育,心理也跟着日趋成熟,他们的成人感越来越强,独立自主意识也随着身心的发展也日益增强。越来越多的初中教师也逐渐意识到当前初中生实施班级自主管理是势在必行。可在现实的初中班级自主管理中,仍存有相当多的问题,例如,相当一部分初中教师仍对学生管得太多,管得太死,或者管得太严;同时相当一部分初中生的自主意识还比较欠缺;少有学生具有主体性;大多数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尚未较好展现等问题。基于此,本研究依据人本主义理论、认知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和自主管理理论,综合运用了个案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和文献分析法,以重庆某初中班级自主管理实施情况为研究对象,通过班级自主管理的认知、情绪、行为等方面调查研究,分析其开展班级自主管理的现实情况,明确班级自主管理存在的相应问题,为分析问题成因与解决对策奠定基础。通过分析,发现目前初中生实施班级自主管理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自主管理的意识薄弱,很多学生难以建立起正确的管理认知理念,无法从根本上认识自主管理的意义和必要价值。以致学生在理念认知中存在的偏差,走入管理误区,削弱学生自主管理实践的热情,对自主管理失去信心。二是自主管理能力较差。由于学生管理基础有高有低,而且很多学生绝对依赖老师的部署和推动,所以在自主管理中自主积极性不足,学生的个人能力难以获得有效发展,导致学生出现“认识不清、安排不力、行使不稳”的窘境,或者因为不得要领陷入“为管理而管理”的困境,自主意识和实践空间因此受限,抑制学生自主管理意识的提升。三是自主管理动力不足。部分学生的自主管理缺乏积极性,难以感受到班级的凝聚力,无法在班级中找到归属感,削弱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影响了学生的实践动力,影响了学生对自主管理的合理认知,对自主管理的全面铺开形成了一定阻力。以上问题的产生,主要是学校、教师、家庭等多方面原因使然。一是由于长期受“成绩为本”理念的影响,不少学生“唯成绩是举”,并将其作为评价教学成效的唯一标准。而自主管理是一项系统性、渐近性的教育改革工作,并没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并不是通过分数高低或成绩好坏来体现的。学生可能因此形成较大的心理压力,出现抵触心理甚至导致心理排斥,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得到及时解决,那么学生在自主管理中必然会止步不前。二是不少教师参加学习只是应付了事,不但没有解开自己的困惑,反而浪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长此以往,教师必然会产生腻烦心理,培训效果也大打折扣。如果学校缺乏正确的引领导向,那么在方案设计、实施、完善中必然会产生新的问题,进而导致资源不足,难以实现预期效果。由此教师很难找到及时有效的问题解决切入点,不能保证解决对策的有效性和时效性,这些现实问题很容易学生出现逆反心理,而教师也会进退两难,举步维艰。三是家庭教育环境不良,教育方式有待转变,在过于溺爱或者放任的成长环境中,孩子的责任感、使命感、安全感、成就感难以增强,自身的自主管理能力无法得到培养,导致难以完成学校的班级自主管理任务。针对以上问题与成因,提出以下促进初中生班级自主管理的相关对策:一是需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考虑自主管理基础相对薄弱、问题解决能力较弱的具体情况,准确的定位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帮助学生树立起超越自我,获得能力提升的现实标靶,提升班级管理效率,增强学生自主管理意识;二是坚持规范要求,引导学生根据法律校纪班规提出目标要求,带着问题进行自主管理,帮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升解决问题的本领,积累解决现实问题的经验技巧,促使学生解决问题水平的提升,提升学生自主管理能力;三是坚持效果导向,以学生主动参与为基础,激发学生的自主参与热情,让学生更全面的认识自主管理的切入点和解决方法,这样能够引导学生认识到自己在自主管理班级管理中的短板,并采取有效措施去弥补,使学生在自主管理班级管理中更具有成就感,获得更生动的班级管理体验;四是坚持任务驱动,在推进自主管理初中班级自主管理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学生学情采取差异性管理,按照“放手而不放任”的基本原则,强化相应的班级管理指导,帮助学生能够有的放矢的做好自主阶段的班级管理任务,提高班级自主管理的实效性;五是通过改革管理理念,完善管理体系,强化组织保障,促进专业发展,优化评价方式,进一步创新治校思路,树立“以学生的自主塑造自主的学生”管理理念,有序引导家长与教师提升对班级管理意义的重视度,通过多元化的方式培养身心健康、综合素质高的学生,构建师资、后勤、教学等完善的制度体系,为班级自主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支持,严格践行学生班级自主管理的各项制度与规章,强化班级自主管理的学校引领;六是通过明确具体管理目标,丰富自主管理内容,创新班级自主管理教育方法,建立班级自主管理的干部队伍,进一步树立将学生视为主体的理念,突出教师的启发者与引导者的角色理念,充分地将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主动性、积极性调动起来,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强化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性,使得初中班级自主管理的内容契合具体需求,和教学环境相符,能够培养初中生的综合素质,并提高学生自主管理的能力,将参与班级管理的权利赋予学生,使得学生对于班级管理更具信心,使得全班每位同学都能够感受到班级对他人认可和接纳,使得能够实现自我价值,获得成功,在班级管理中发挥自己的作用,增强班级自主管理的学生基础;七是通过改善家庭环境,优化舆论氛围,针对学生努力方法不得当、努力方向不正确、管理劲头差等问题,引导其以家庭为基础,建立自我管理的良好习惯,以家庭教育的全新理念,进一步凝聚各方合力,营造班级自主管理的外部环境。

李璨[7](2020)在《初中地理作业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基础教育是教育工作的基石。中国正进行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了响应国家号召,落实新课改,促进教育的发展,本文以初中地理作业为例,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研究了初中学校管理中的作业管理问题。作业是学生学习中重要的活动之一,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学生的作业管理出现了许多问题。从地理作业设计来看:作业设计缺乏科学、规范性的指导;作业分类不够具体和完善,地理学科的作业类型过于单一;作业内容的要求和标准不够清晰;作业的难度没有一套统一的标准体系进行区分和规范;作业的设计没有根据学生学力进行有效的划分。从地理作业的布置来看:什么时候布置地理作业,以什么方式布置地理作业,地理作业完成的时间结点和提交时间如何规定等等问题,并没有科学的研究和具体的规定。从地理作业的形式来看:学生的作业形式通常以书面作业为主,另外有综合实践作业,作业的展示方式是提交实践报告,因此,地理作业的形式偏重于书面化作业,形式较为单一。从地理作业的评价来看,评价方式非常单一,平时的地理作业的评价,一般只有对错的判定;在阶段性测验里面,会有分数的统计,因此作业批改和评价的方式非常单调,和学生的交流沟通很少,学生对于地理作业的完成,除了分数和完成度上的收获,很难得到其他方面的鼓励。从地理作业的展示来看,缺少地理作业的展示平台和机会,学生的书面作业完成后,基本上就变成废纸,既没有对作业的保存和充分的展示,也没有对学生学习过程性评价起到很好的效用。在地理作业监督落实的过程中,缺少有效的监督方式,在中学阶段,普遍存在着地理作业不能完成、不能按时提交的情况,这既是和学生自我管理能力有关,也和作业设计、布置、完成时间的要求不合理有关,在这个问题上,作业的有效落实和合理监督必须建立在作业设计符合学生需求,作业布置科学合理的基础上,因此作业的布置、设计成为了作业管理的中心。针对以上问题,本文搜集了关于教育管理中有关作业管理的文献,对这些文献进行分类、研读、分析、整理,构架了本文中初中作业管理研究的框架。在实际的教育实践活动中,通过观察,探索作业管理中的各种现象及其成因;对学生个体进行抽样调查,采取个案研究的方式,对作业管理的改进及其效率进行评价和分析;通过实际行动,不断探索和研究更科学、更搞笑的作业管理方式。通过研究,本文重新讨论了作业的内涵;提出了新的作业管理的概念;初步探讨了初中地理作业的类型和内容;尝试性地建构了地理作业设计的原则和标准;提出了作业管理的效率及作业管理效率衡量的标准;把时间管理贯穿到作业管理中,作为作业管理效率的重要标准;探索了基于网络学习的作业管理方式;构建了初中地理作业分层标准及其实施建议;提出了学校管理中对作业管理制度化建设的建议。总结起来,本文试图从科学理论的角度出发,基于实践的观察、研究、验证,提出了关于初中地理作业管理的优化和实施建议,希望可以对一线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提供帮助和参考,希望从作业的角度最大化地帮助学生不断提高学习能力、学习水平,实现个人进步和国家发展。

崔自勤[8](2021)在《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学校教学组织变革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高考作为联结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的重要环节,其改革动向直接牵引着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方向。2014年9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标志着我国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正式启动。新高考直接催生了新的高中教育目标和学校组织形态,尤以对教学组织的影响为最。为符应新高考的要求,作为高中学校组织的关键构成——教学组织的变革势在必行。本文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案例分析法和调查研究法,对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学校教学组织的变革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运用文献研究法选择以人为中心、以组织为中心和强调情境互动的学校教学组织变革理论,并将之作为贯穿始终的理论基础;通过比较研究法厘清了主要西方发达国家教学组织的结构及特征,为探索我国高中学校教学组织变革提供了域外视野;藉由案例分析法提炼出部分高中学校改革的先行经验,为高中学校课程组织和年级组织的变革提供了参考路径;运用问卷调查和观察法明晰了高中学校教学支持组织的现状和问题,为探究高中教学支持组织建设指明了解决思路。围绕新高考改革的目标,本研究从实践、政策和理论层面分析了高中学校组织变革的逻辑起点,以高中学校教学组织的构成要素,如教学管理组织、课程组织、教研组织、班级组织、年级组织和教学支持组织等为变革重点,提出了高中学校教学组织变革的策略和路径。本文认为:其一,教学管理组织变革应从结构扁平化、人员专业化、职责明确化、系统信息化等方面进行有序推进。其二,课程组织变革需要运用职能分类法对机构设置、组织设计和制度建设进行适当调整。其三,教研组织变革应从明晰职能定位、优化组织结构、创新活动形式、拓展活动内容等路径进行合理实施。其四,班级组织变革则需要从强化班级育人功能、变革班级组织形式、创新班级组织架构、转换班主任角色定位、凸显班级空间服务功能等方面进行逐步落实。其五,年级组织变革应充分借鉴我国高中学校年级组织变革的先行经验,从定位明确、权力集中、职能发挥、特色构建、环境创设等角度进行深入探索。其六,教学支持组织变革则需要从基点、方向、出路、保证、趋势等方面进行改进完善。在此基础之上,本文从高中学校对新高考改革需要整体谋划和未来高中学校组织变革发展的主要趋势两大方面对未来高中学校组织变革进行了展望。

荣俊杰[9](2020)在《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2年上海市在二期课程改革基础上,率先提出在高中阶段实施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以推动新一轮大、中、小学体育课程体系的革新。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作为“先立后破”的改革尝试,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实施与学习评价认知的缺乏系统性与深入性,致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出现迷茫与偏失,影响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目的的达成。面对发展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时代诉求,从学理视角对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系统予以理性优化,能有效提升高中体育课堂教学质量,提高学生运动技能与体质健康水平,推动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推广与普及,丰富我国学校体育教育理论与实践。本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以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为研究对象,根据泰勒原理、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等理论,从体育专项化教学的内涵与实质出发,审视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实施与学习评价的现状,在学理阐释的基础上进行了系统性的优化,并通过教学实践检验了优化研究的科学性与可行性。主要研究结论如下:一、构建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运动知识、运动技能、体能、运动经历与运动情意五维目标体系,确立了五维目标间纵、横结构关系,阐明了各级分目标的表达逻辑。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目标体系强调了运动技能目标的核心性、体能目标的重要性,针对性地解决学生运动技能与体质健康的现实诉求;凸显运动知识、运动经历和运动情意目标的长效价值,符合高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确保了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全面培育。二、整合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内容体系,阐释了教学内容选择的纵向、横向及动态均衡结构关系,提出大单元高密度重复的螺旋组织形式。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内容体系的整合,明确了知识、技能与体能选择的独立与共济关系,系统地对各级教学内容进行了规整,实现了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内容安排的全面性、系统性与深入性,有利于满足学生专项学习的广度与深度需求,突显了教学内容为达成教学目标、促进学生持续参与体育运动的重要意义。三、选择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实施的路径,提出提高运动项目选择的精准度、实施动态分层教学、提升体育师资素养、挖掘场地设施等优化策略。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实施路径的选择,凸显了教学实施“行动”的本质诉求,通过完善项目选择志愿表、制定技能+体能的分层标准,确保了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高效运行;采用多途并举的优化路径,弥补师资缺口,提升体育教师的专项化素养;探寻合作共赢模式,缓解场地设施对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实施的困束。四、完善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学习评价体系,统一了学习评价内容,厘清了评价比重的动态化分配准则,健全了多元化评价主体机制。高中体育专项化学习评价体系的完善,明确了运动技能评价的主体性、体能次之但比重逐年递增的五维评价内容;强调教师评价的主导地位、学生自评与互评比重的逐年递增趋势,突显了学生体育学习的主体地位;评价办法与学习成绩呈现方式的完善,提高了学生学习评价效果的精准性与其价值的延伸性,促进了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短期目的性与长效前瞻性的有机融合。五、通过构建教学目标、整合教学内容、选择教学实施路径和完善学习评价方面的研究,夯实了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理论基础,具有宏观指导意义,实践操作性强。研究成果在CS中学的教学实践显示,师生对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认知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学生运动技能与体质健康水平得到了正向提升,佐证了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优化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对推动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良性运行及全面实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教育部[10](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提出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二、大学班级优化管理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学班级优化管理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2)《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背景下西安高新区小学布局的适宜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对小学布局提出了新的要求
        1.1.2 高新区小学布局的现状问题亟待解决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研究对象及其范围界定
        1.4.1 研究对象
        1.4.2 研究范围
    1.5 研究方法
2.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2.1 相关概念解析
        2.1.1 小学布局
        2.1.2 通学出行
    2.2 小学布局经典理论
        2.2.1 Garden City——小学配置思想的萌芽
        2.2.2 邻里单位——小学配置理论的奠基
        2.2.3 小区规划理论——小学配置和布局的规范化、标准化
    2.3 国内外研究综述
        2.3.1 国内外小学规模相关研究
        2.3.2 国内外小学通学出行相关研究
    2.4 本章小结
3.《标准》中小学布局的关键要素提取与高新区现状分析
    3.1 《标准》中小学布局的关键要素提取
        3.1.1 《标准》中的小学规模相关内容分析
        3.1.2 《标准》中的小学生通学出行相关内容分析
    3.2 西安高新区小学现状分析
        3.2.1 高新区基本概况
        3.2.2 高新区小学布局现状
    3.3 基于《标准》的高新区小学布局适宜性研究思路
    3.4 本章小结
4.基于《标准》的高新区小学规模适宜性分析
    4.1 高新区小学规模现状分析
        4.1.1 小学规模空间分布
        4.1.2 小学总体学生数量
        4.1.3 小学平均班额数
        4.1.4 生均面积
        4.1.5 高新区小学规模现状问题
    4.2 高新区小学规模与服务人口关系分析
        4.2.1 根据高新区现状小学推算每所小学所服务人口
        4.2.2 高新区小学规模与人口不匹配的原因分析
    4.3 基于《标准》的高新区小学规模适宜性分析
        4.3.1 针对不同人群对小学规模满意度分析
        4.3.2 基于《标准》的小学规模与人口的推算
    4.4 本章小结
5.基于《标准》的高新区小学出行适宜性分析
    5.1 高新区小学生通学出行情况调查
        5.1.1 高新区通学出行情况问卷调查
        5.1.2 小学生作息时间及上下学出行特点分析
        5.1.3 小学生接送率调查
        5.1.4 小学生通学接送方式调查
        5.1.5 小学校门前区分析
        5.1.6 小学停车设施调查
    5.2 高新区小学生步行通学情况分析
        5.2.1 高新区小学生接送主体分析
        5.2.2 通学过程中不同人群的需求
        5.2.3 小学生通学空间距离
        5.2.4 小学生通学时间分析
    5.3 高新区小学生通学出行方面现状问题总结
        5.3.1 校门口交通拥堵问题
        5.3.2 小学生安全性问题
        5.3.3 服务半径扩大问题
        5.3.4 空间阻隔问题
    5.4 基于《标准》的高新区小学生通学出行适宜性分析
        5.4.1 小学生出行安全
        5.4.2 交通相互影响
        5.4.3 小学服务半径研究
        5.4.4 出行多样性
        5.4.5 城市建成环境制约
        5.4.6 儿童友好型通学空间
    5.5 本章小结
6.《标准》背景下的高新区小学适宜性布局策略
    6.1 《标准》背景下高新区小学规模优化策略
        6.1.1 建设标准化班级数量小学
        6.1.2 控制班额,适当增加小学
        6.1.3 充分考虑小学规模相关影响因素
    6.2 《标准》背景下高新区小学通学出行方面布局优化策略
        6.2.1 适当扩大小学服务半径,生活圈划定时考虑空间阻隔影响因素
        6.2.2 保证小学生出行安全,完善多元交通配套设施建设
        6.2.3 制定门前区相关指标,完善校园周边停车设施
    6.3 本章小结
7.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创新点
    7.3 研究不足和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图表目录
附录2 高新区小学不同人群满意度调查
作者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3)信息化课堂管理工具在小学一年级课堂中的应用策略研究 ——以“班级优化大师”软件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小学课堂管理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信息化课堂管理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与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课堂管理
        2.1.2 信息化课堂管理
        2.1.3 信息化课堂管理工具
    2.2 理论基础
        2.2.1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2.2.2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
        2.2.3 多元智能理论
        2.2.4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2.2.5 行为科学管理理论
第三章 小学一年级课堂管理现状分析
    3.1 小学一年级课堂管理现状调查的设计与实施
        3.1.1 小学一年级课堂管理现状调查的设计
        3.1.2 小学一年级课堂管理现状调查的实施
    3.2 小学一年级课堂管理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第四章 信息化课堂管理工具在小学一年级课堂中应用策略的制定
    4.1 小学一年级课堂管理引入信息化管理策略的必要性
        4.1.1 课堂管理需要
        4.1.2 学生需要
        4.1.3 教师需要
        4.1.4 学校管理需要
    4.2 信息化课堂管理工具应用策略的制定依据
        4.2.1 小学一年级课堂管理的目标、要求、特点
        4.2.2 信息化课堂管理工具的功能优势
    4.3 信息化课堂管理工具应用策略的制定原则
        1.主体性原则
        2.灵活性原则
        3.发展性原则
        4.教育性原则
        5.多元化原则
    4.4 信息化课堂管理工具在小学一年级课堂中的应用策略
        4.4.1 共商规则,共同监督
        4.4.2 机会共享,全面发展
        4.4.3 小组合作,点面结合
        4.4.4 正向激励,精细操作
        4.4.5 及时反馈,定期总结
第五章 信息化课堂管理工具应用策略在小学一年级课堂中的实践检验
    5.1 应用实验的设计
        5.1.1 实验目的
        5.1.2 实验对象
        5.1.3 实验变量
        5.1.4 实验假设
        5.1.5 实验工具
        5.1.6 实验模式
    5.2 应用实验的开展
        5.2.1 实验开展的步骤
        5.2.2 策略的实际应用
    5.3 实验结果的统计与分析
        5.3.1 前测数据的统计分析
        5.3.2 后测数据的统计分析
        5.3.3 班级优化大师使用情况访谈分析
    5.4 实验结果讨论与实验结论
        5.4.1 实验结果讨论
        5.4.2 实验结论
第六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1.1 研究结论
        6.1.2 小学一年级课堂管理的经验总结
    6.2 研究不足
    6.3 研究展望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二 学生访谈提纲
    附录三 前测题目
    附录四 后测题目
    附录五 前后测成绩
    附录六 实验后学生访谈提纲
    附录七 《比尾巴》教案
致谢

(4)小学高年级少先队岗位激励机制研究 ——以西宁X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四、核心概念界定
        (一)少先队岗位
        (二)激励机制
    五、理论基础
        (一)麦克利兰成就动机理论
        (二)群体动力理论
    六、研究方法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工具
        (三)研究假设
第一章 研究综述
    一、少先队岗位的相关研究
        (一)少先队岗位的发展历程
        (二)少先队岗位的相关研究
    二、关于激励机制的相关研究
        (一)激励机制与岗位激励
        (二)少先队激励机制相关研究
    三、已有研究启示
第二章 高年级少先队员岗位激励机制的运行及效果分析
    一、研究对象
    二、高年级少先队岗位激励机制
        (一)少先队岗位设置及职能划分
        (二)少先队岗位产生方式
        (三)高年级少先队员岗位激励机制的运行
    三、高年级少先队员岗位激励现状分析
        (一)高年级少先队员岗位激励现状的总体水平
        (二)高年级少先队员在不同维度下岗位激励现状水平
        (三)高年级少先队员岗位激励差异性分析
    四、高年级少先队员岗位激励机制运行效果分析
        (一)增强少先队员的责任感
        (二)促进少先队员养成良好习惯
        (三)激发少先队员的学习动力
        (四)增强少先队员的自律意识
第三章 高年级少先队岗位激励机制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一、岗位设置
        (一)存在问题:高年级少先队岗位设置的数量不足与结构失衡
        (二)成因分析:辅导员与队员之间缺少沟通理解
    二、岗位职责
        (一)存在问题:高年级少先队岗位职责的模糊与淡化
        (二)成因分析:岗位职责评价主体单一
    三、岗位履职
        (一)存在问题:岗位履职的无奈与妥协
        (二)成因分析:少先队队员之间缺少理解与支持
第四章 高年级少先队岗位激励机制的优化设计
    一、大队层面
        (一)面向全体
        (二)尊重主体
        (三)过程育人
    二、中队层面
        (一)因材施教增设多样岗位
        (二)因事设岗明确岗位职能
        (三)因人制宜指导岗位任职
    三、小队层面
        (一)岗位设置共同创新
        (二)岗位职责彼此监督
        (三)岗位履职角色互换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高年级少先队员岗位激励调查问卷
    附录2
    附录3:访谈内容整理
    附录4:受访者信息
致谢
个人简历

(5)同伴对话反馈策略促进大学生深度学习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传统高校教学中的浅表互动问题
        1.1.2 高等教育开展深度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1.3 同伴对话反馈作为高校深度学习促进策略的可能性
    1.2 研究目的与问题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研究方法
        1.4.1 单组前后测实验法
        1.4.2 个案研究法
        1.4.3 内容分析法
    1.5 核心概念界定
        1.5.1 深度学习
        1.5.2 同伴对话反馈
        1.5.3 同伴对话反馈策略
        1.5.4 基础在线讨论工具
        1.5.5 增强在线讨论工具
        1.5.6 可视化增强在线讨论工具
    1.6 研究思路
        1.6.1 研究技术路线
        1.6.2 实验设计及策略干预教学方案
    1.7 本章小结
2 文献综述
    2.1 深度学习的内涵与评价研究
        2.1.1 深度学习的内涵辨析
        2.1.2 面向过程的深度学习评价
        2.1.3 面向结果的深度学习评价
        2.1.4 已有研究总结与启示
    2.2 深度学习的促进机制、策略及效果研究
        2.2.1 深度学习常见的促进机制
        2.2.2 关注个体学习参与的深度学习促进策略及效果
        2.2.3 关注个体深化理解的深度学习促进策略及效果
        2.2.4 关注同伴合作学习的深度学习促进策略及效果
        2.2.5 关注同伴交互反馈的深度学习促进策略及效果
        2.2.6 已有研究总结与启示
    2.3 同伴对话反馈的策略、效果及分析框架研究
        2.3.1 基于面对面口头讨论的同伴对话反馈策略及效果
        2.3.2 基于在线讨论工具的同伴对话反馈策略及效果
        2.3.3 同伴对话反馈的典型分析框架
        2.3.4 已有研究总结与启示
    2.4 本章小结
3 同伴对话反馈策略促进深度学习的理论框架构建
    3.1 同伴对话反馈策略促进深度学习的理论基础
        3.1.1 社会建构主义
        3.1.2 联通主义
        3.1.3 ICAP深度学习框架
    3.2 同伴对话反馈策略促进深度学习的理论框架构建依据
        3.2.1 基于SAL学习方法理论的深度学习影响因素3P模型
        3.2.2 反馈干预促进深度学习的交互机制
        3.2.3 DELC深度学习环路
    3.3 同伴对话反馈策略促进深度学习的理论框架构建及内容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基础在线讨论工具的组内同伴对话反馈策略实践研究
    4.1 研究设计与实施
        4.1.1 课程的介绍
        4.1.2 课程平台的建设
        4.1.3 同伴对话反馈活动的设计
        4.1.4 研究的实施过程
    4.2 数据收集与分析
        4.2.1 学习方法前后测数据分析与预处理
        4.2.2 认知层次前后测数据分析与预处理
        4.2.3 学生Moodle讨论区交互内容数据分析与预处理
        4.2.4 学生课程体验反馈数据分析与预处理
    4.3 研究结果与发现
        4.3.1 组内同伴对话反馈对学生整体学习方法和认知层次的影响
        4.3.2 组内同伴对话反馈对不同学生学习方法和认知层次的影响
        4.3.3 不同学习类型学生的同伴对话反馈参与度差异分析
        4.3.4 学生课程体验反馈总结与教学反思
    4.4 研究讨论与结论
        4.4.1 主要结果讨论
        4.4.2 结论与启示
    4.5 本章小结
5 基于增强在线讨论工具的班级同伴对话反馈策略实践研究
    5.1 研究设计与实施
        5.1.1 课程的介绍
        5.1.2 课程平台的建设
        5.1.3 同伴对话反馈活动的设计
        5.1.4 研究的实施过程
    5.2 数据收集与分析
        5.2.1 学习方法前后测数据分析与预处理
        5.2.2 学生的提问数据分析与预处理
        5.2.3 学生Padlet交互内容数据分析与预处理
        5.2.4 学生课程体验反馈数据分析与预处理
    5.3 研究结果与发现
        5.3.1 班级同伴对话反馈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影响
        5.3.2 班级同伴对话反馈对学生提问认知层次的影响
        5.3.3 学生班级同伴对话反馈行为与其深度学习促进效果的关联
        5.3.4 学生课程体验反馈总结与教学反思
    5.4 研究讨论与结论
        5.4.1 主要结果讨论
        5.4.2 结论与启示
    5.5 本章小结
6 基于基础和可视化增强在线讨论工具的混合同伴对话反馈策略实践研究
    6.1 研究设计与实施
        6.1.1 课程的介绍
        6.1.2 课程平台的建设
        6.1.3 同伴对话反馈活动的设计
        6.1.4 研究的实施过程
    6.2 数据收集与分析
        6.2.1 学习方法前后测数据分析与预处理
        6.2.2 学生Tronclass讨论区与会议桌交互内容数据分析与预处理
        6.2.3 小组协作成果数据分析与预处理
        6.2.4 学生反思报告数据分析与预处理
        6.2.5 学生课程体验反馈数据分析与预处理
    6.3 研究结果与发现
        6.3.1 混合同伴对话反馈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影响
        6.3.2 学生个体在不同层面的同伴对话反馈行为表现
        6.3.3 小组同伴对话反馈行为对其协作成果认知层次的影响
        6.3.4 学生深度学习机制的触发情况
        6.3.5 学生课程体验反馈总结与教学反思
    6.4 研究讨论与结论
        6.4.1 主要结果讨论
        6.4.2 结论与启示
    6.5 本章小结
7 研究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总结与结论
    7.2 启示与建议
    7.3 创新点
    7.4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中文文献
    英文文献
附录
    附件1 ASSIST学习方法倾向测量问卷(缩减版)
    附件2 ASSIST(缩减版)评分规则
    附件3 研究一的学生主观题测试
    附件4 研究三的学生反思提纲
    附件5 研究三的小组协作作品
    附件6 研究三的学生同伴对话反馈内容实例
作者简历

(6)初中班级自主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缘起
    (二)研究意义
    (三)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
    (四)文献综述
    (五)研究方法
一、初中班级自主管理的调查研究
    (一)调查目的:研究重庆某初中班级自主管理的实施情况
    (二)选取重庆某初中学生为调查对象
    (三)调查结果分析,发现重庆某初中班级自主管理存在的问题
二、初中班级自主管理的问题
    (一)自主管理的意识薄弱
    (二)自主管理能力较差
    (三)自主管理动力不足
三、初中班级自主管理存在问题的成因
    (一)学校管理引导存在缺失
    (二)教师专业素养有待提升
    (三)家庭教育方式有待转变
四、初中学生班级自主管理能力提升对策
    (一)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增强学生自主管理意识
    (二)坚持规范要求,提升学生自主管理能力
    (三)坚持效果导向,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让学生获得成就感
    (四)坚持任务驱动,提高班级自主管理的实效性
    (五)创新治校思路,强化班级自主管理的学校引领
    (六)坚持以生为本,增强班级自主管理的学生基础
    (七)凝聚各方合力,营造班级自主管理的外部环境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初中地理作业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意义
        1.帮助教师减轻负担,提升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
        2.帮助学生提升效率和健康科学地成长
        3.帮助学校增强学校管理效率,更好地建设校园文化氛围
    (三)国内研究现状
        1.研究成果
        2.不足
    (四)概念界定
        1.管理
        2.作业管理
    (五)研究思路和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六)研究的理论基础
        1.最近发展区
        2.建构主义理论
        3.多元智能理论
一、作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作业管理中各个作业环节中存在的问题
        1.作业设计不具备明显的层次性
        2.作业类型单一且枯燥
        3.作业内容缺少与生活之间的联系
        4.作业过程没有得到有效监督
        5.错题集的整理习惯没有得到充分培养,且错题集整理后教师几乎不会批阅
    (二)作业管理中不同管理主体的问题
        1.教师对作业的设计是作业管理中质量管理的关键
        2.学校主体在作业管理中发挥的作用小
        3.家长主体在作业管理中主要的问题集中在监督和辅导上
        4.学生主体在作业管理中主要的问题集中在作业的落实和完成上
        5.小结
二、作业管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关于作业管理问题的成因分析
        1.学生主体
        2.教师主体
        3.学校主体
        4.家长主体
        5.小结
    (二)作业管理效率低下的核心原因分析
        1.师生比小
        2.作工比太高
三、优化初中地理作业管理的建议和实施
    (一)规范作业的环节,发挥不同主体的作用
        1.作业设计
        2.作业布置
        3.作业的完成
        4.作业提交
        5.作业批改
        6.作业发放
        7.作业反馈
        8.作业订正
        9.作业辅导
    (二)实施规范化作业管理环节后的作业管理效率分析
        1.作业管理优化的策略和实施
        2.优化措施的实施及记录
        3.实施结论及分析
四、研究结论与不足
    (一)结论
    (二)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学校教学组织变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
        一、我国教育综合改革发展的迫切需要
        二、新一轮高考改革深入推进的必然要求
        三、我国高中学校教学组织变革的重大课题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关于新高考的研究
        二、关于高中学校教学组织及其变革的研究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一、研究方法
        三、可能创新点
第一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第一节 概念界定
        一、新高考
        二、教学组织
        三、教学组织变革
    第二节 教学组织变革的理论基础
        一、以人为中心的变革理论
        二、以组织为中心的变革理论
        三、强调情境互动的变革理论
    第三节 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学校教学组织变革的逻辑起点
        一、实践逻辑起点
        二、政策逻辑起点
        三、理论逻辑起点
第二章 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学校教学管理组织变革
    第一节 新高考对高中学校教学管理组织的新要求
        一、重构教学管理理念
        二、创新教学组织形式
        三、健全教学管理机制
        四、加强教学秩序管理
        五、优化教学过程管理
        六、注重教学质量管理
    第二节 传统教学处存在的问题
        一、组织结构弊端明显
        二、工作人员理念滞后
        三、工作职责范围窄化
        四、管理制度存在不足
    第三节 新高考下高中学校教学管理组织变革策略
        一、结构扁平化
        二、人员专业化
        三、职责明确化
        四、系统信息化
第三章 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学校课程组织建设的探索
    第一节 新高考方案对高中学校课程的影响
        一、课程结构的调整
        二、课程体系的丰富
        三、课程内容的改进
        四、课程实施的强化
    第二节 我国高中学校课程组织建设的现状分析
        一、课程组织建设的案例探究
        二、课程组织建设的问题厘清
    第三节 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学校课程组织建设思路
        一、机构设置合理化
        二、组织设计科学化
        三、组织建设制度化
第四章 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学校教研组织变革
    第一节 新高考对高中学校教研组织的新要求
        一、专业属性的回归
        二、组织凝聚力提升
        三、教研内容的实效
        四、运行机制的创新
    第二节 我国高中学校教研组织运行现状
        一、功能定位不清
        二、部门职责叠加
        三、活动重形轻质
        四、范围涵括不足
        五、管理成效低下
    第三节 新高考下高中学校教研组织变革的路径
        一、明晰职能定位
        二、优化组织结构
        三、创新活动形式
        四、拓展活动内容
第五章 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学校班级组织变革
    第一节 我国高中学校班级的属性与组织功能
        一、班级的形成与演变
        二、班级属性的学理探析
        三、班级组织的核心功能
    第二节 班级组织不适应新高考的样态
        一、面对“选课走班”的不适应
        二、班级建设的现实问题
    第三节 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学校班级组织变革策略
        一、强化班级育人功能
        二、变革班级组织形式
        三、创新班级组织架构
        四、转换班主任角色定位
        五、凸显班级空间服务功能
第六章 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学校年级组织变革
    第一节 我国高中学校年级组现状与问题分析
        一、年级组的发展路径
        二、年级组的功能透视
        三、年级组的问题审视
    第二节 我国高中学校年级组变革典例分析
        一、“年级主任制”的探索
        二、“年级学部制”的尝试
        三、“级部管理制”的建构
        四、“经纬式模式”的摸索
    第三节 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学校年级组织变革趋势
        一、定位明确
        二、权力集中
        三、职能发挥
        四、特色构建
        五、环境创设
第七章 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学校教学支持组织建设
    第一节 新高考下加强高中学校教学支持组织建设的动因
        一、教学模式变革的推动
        二、学生自主发展的需求
        三、学校管理变化的助推
        四、智能教学场所的兴起
    第二节 高中学校教学支持组织现状与问题
        一、问卷调查
        二、实地考察
        三、结果分析
    第三节 高中学校教学支持组织改进和完善措施
        一、基点:强化教学功能
        二、方向:激发组织潜力
        三、出路:减少班额人数
        四、保证:加大经费投入
        五、趋势:增建智能场所
结语: 未来高中学校教学组织变革前瞻
    一、高中学校对新高考改革需要整体谋划
    二、未来高中学校教学组织变革发展的主要趋势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研究成果
致谢

(9)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一、时代诉求:学校体育教学需要不断的变革
        二、现实诉求:高中阶段需要体育专项化教学
        三、自身诉求:体育专项化教学需要持续发展
    第二节 文献研究述评
        一、研究综述
        (一)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前的研究
        (二)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后的研究
        二、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概念界定
        (一)概念辨析
        (二)概念界定
    第三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四节 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与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一)文献资料法
        (二)调查法
        (三)实验法
        (四)比较研究法
        (五)数理统计法
        三、研究思路
        四、研究创新
        (一)视角创新
        (二)理论创新
    第五节 理论基础
        一、泰勒的课程与教学原理
        (一)泰勒原理的基本内容
        (二)泰勒原理对体育专项化教学的启示
        二、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
        (一)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的基本内容
        (二)布卢姆理论对体育专项化教学的启示
        三、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
        (一)奥苏贝尔有意义学习理论的基本内容
        (二)有意义学习对体育专项化教学的启示
第二章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目标的构建
    第一节 教学目标的问题审视
        一、教学目标的达成度仍需提升
        (一)教学目标达成情况的调查
        (二)教学目标达成的影响因素
        二、教学目标的认知度尚需深化
        (一)教师对教学目标的认知
        (二)学生对教学目标的认知
    第二节 教学目标的构建理论
        一、教学目标构建的理论基础
        二、教学目标构建的基本依据
        (一)聚焦体育学科核心素养
        (二)关注学生学习主体地位
        (三)凸显运动项目核心价值
        三、教学目标体系的理论阐释
        (一)教学目标维度的理性分析
        (二)教学目标维度合理性考量
        (三)教学目标维度的具体表征
    第三节 各级教学目标的表达
        一、教学总目标的陈述
        二、学年教学目标的呈现
        (一)学年教学目标的要义
        (二)学年教学目标的陈述
        三、单元教学目标的设计
        (一)单元教学目标的要求
        (二)单元教学目标的陈述
        四、课时教学目标的预设
        (一)课时教学目标的要求
        (二)课时教学目标的要素
        (三)课时教学目标的陈述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内容的整合
    第一节 教学内容的问题审视
        一、教学内容选择仍需全面性统筹
        (一)教学内容选择的满意度
        (二)教学内容教授的倾向性
        二、教学内容设置仍需系统性规整
        (一)教学内容设置的合理性
        (二)教学内容设置的难易度
    第二节 教学内容的整合理论
        一、教学内容整合的理论基础
        二、教学内容整合的核心理念
        (一)彰显学科的重要观念
        (二)聚焦专项的核心知识
        (三)唤醒学生的学习活力
        三、教学内容选择依据与取向
        (一)三位一体的选择依据
        (二)多维交融的价值取向
        四、教学内容组织结构与形式
        (一)纵向、横向、动态均衡的三维结构
        (二)大单元高密度重复的螺旋组织形式
    第三节 各级教学内容的呈现
        一、教学内容的整体框架
        二、学年教学内容的规划
        三、学期教学内容的安排
        四、单元教学内容的细化
        (一)单元教学内容的要求
        (二)单元教学内容的划分
        五、课时教学内容的组织
        (一)课时教学内容的要求
        (二)课时教学内容的示例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实施路径的选择
    第一节 教学实施的问题审视
        一、教学运行层面
        (一)运动项目选择存在边缘化
        (二)分层教学仍需科学化规整
        二、体育师资层面
        (一)师资数量相对不足
        (二)专项素养仍需提升
        (三)专项培训仍需深化
        三、场地设施层面
        (一)场地设施的共用现象
        (二)场地设施的供需失衡
    第二节 教学实施的选择理论
        一、教学实施的理论基础
        二、教学实施的本质探析
        三、教学实施的价值诉求
    第三节 教学实施选择的策略
        一、健全课堂教学的运行机制
        (一)提高项目选择的精准性
        (二)实施动态化的分层教学
        二、优化师资队伍与专业素养
        (一)多途并举壮大体育师资队伍
        (二)强化职培提升教师专项素养
        三、挖掘场地设施的利用潜能
        (一)多方融入探索共赢共享模式
        (二)空间延伸利用周边场地设施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学习评价的完善
    第一节 学习评价的问题审视
        一、学习评价标准缺乏统一性
        (一)学习评价标准的各自为政
        (二)学习评价内容缺乏一致性
        二、学习评价主体存在单一性
        三、学习结果评定存在经验性
    第二节 学习评价的完善理论
        一、学习评价的理论基础
        二、学习评价的价值取向
        三、学习评价的核心理念
        四、学习评价的基本准则
        (一)学习评价的发展性
        (二)评价标准的分层性
        (三)评价比重的变化性
    第三节 学习评价完善的途径
        一、统一体育专项化学习评价内容
        (一)明晰学习评价的根本宗旨
        (二)确定学习评价的内容指标
        (三)细化评价内容指标的维度
        二、健全多元评价主体的互融机制
        (一)实施多元化评价主体制度
        (二)明确评价主体的评价内容
        (三)确定评价主体的评价比重
        三、完善体育专项化学习评价办法
        (一)明确评价内容的评定方法
        (二)采用等级+评语的呈现方式
        (三)编制学生学习成绩评定表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优化的实践
    第一节 教学实验方案的设计
        一、教学实验目的
        二、教学实验对象
        三、教学实验时间
        四、教学实验程序
        (一)教学实验前的准备
        (二)教学实验中的跟进
        (三)教学实验后的统计
    第二节 教学实验结果与讨论
        一、结果与分析
        (一)教师对体育专项化教学优化内容的认知
        (二)教学实验前后学生学习成效认知的比较
        (三)教学实验前后学生专项运动成绩的比较
        二、结论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优化研究》调查问卷Ⅰ
    附录二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优化研究》调查问卷Ⅱ
    附录三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优化研究》访谈提纲Ⅰ
    附录四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优化研究》访谈提纲Ⅱ
    附录五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优化研究》专家评议表
    附录六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试点学校名单
作者在读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四、大学班级优化管理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文化管理视域下班主任工作的优化研究[D]. 金珊. 济南大学, 2021
  • [2]《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背景下西安高新区小学布局的适宜性研究[D]. 胡仕婷.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3]信息化课堂管理工具在小学一年级课堂中的应用策略研究 ——以“班级优化大师”软件为例[D]. 宋振华. 山东师范大学, 2021
  • [4]小学高年级少先队岗位激励机制研究 ——以西宁X小学为例[D]. 张一帆. 青海师范大学, 2021(02)
  • [5]同伴对话反馈策略促进大学生深度学习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 姚佳佳. 浙江大学, 2020(04)
  • [6]初中班级自主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D]. 姜园萍. 西南大学, 2020(05)
  • [7]初中地理作业管理研究[D]. 李璨. 西南大学, 2020(05)
  • [8]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学校教学组织变革研究[D]. 崔自勤. 华中师范大学, 2021(02)
  • [9]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优化研究[D]. 荣俊杰.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0)
  • [10]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标签:;  ;  ;  

高校课堂优化管理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