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可持续发展模式,讲求社会公平发展,经济良性增长,环境资源保护,以社会、经济、环境三个方面共同发展作为目标。可持续发展规划和建筑是跨学科的研究合作,跨学科的研究合作可以让我们从多角度和大视野有前瞻性地规划一个社区乃至一个城市。本文通过国际案例分析评估,研究建筑与人居幸福感之间的互相作用关系。
关键词:人群细分;城市建筑;幸福感;城市的人文关怀:健康与幸福感
可持续发展建筑强调规划与建筑对社区和人口的舒适性和对应性,充分体现人文关怀,这种关怀就是健康与幸福感,这种幸福感并不是来自增大了多少投资成本或拿下多少个全球第一,而是为需要的建设所需要的。
人居的健康与幸福感来自供与求的对应性和适用性,这种对应性和适用性表现在城市服务与居住人口之间,就会形成一种积极和互生的循环效应。
城市的吸引力,并非只因它提供的生存环境,而是它提供的服务,这些服务来自各种各样的城市配套设施,其中包括医疗、文化、教育、商业和交通等各个方面,我们把这些配套设施提供的服务,统称:城市服务,提供服务的地点,就叫城市服务点。相同性质社区与城市服务点之间的距离越近,服务点数量越多,生活就越便利,物业增值越快,物业售价就高,反之则是生活不便,物业增值慢,售价低。
城市服务与居住人口之间的关系极其微妙复杂。但要概括起来,其实就是供与求的关系。本文探讨的就是如何在这供与求之间找到一种平衡,找到健康与幸福感。
我们对瑞士波根多夫社区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市场调查,调查结果显示:由于居住人口少,社区环境优美,建筑、交通状态良好,人群休闲和善,秩序井然,很有安全感,但人居幸福感一般,尤其是老人与小孩。该社区缺乏的幸福感,主要是因为城市服务没能满足居住人口的需求期望而产生的。
由于没有人口结构细分,有限的社区的建设投入和城市服务没有侧重点,不可能让所有人获得幸福感,如果想让所有人都获得幸福感,社区建设的投资额将十分惊人。
关注健康与幸福感的城市建筑形式
根据城市的发展目标,细分社区人口结构,按照社区的实际需求,科学地进行建设和分配城市服务,使互生循环效应得到靶向高绩效的发挥,让城市服务为社区带来健康与幸福感。
以下三个经过人口结构细分而建设起来的社区,可以给我们带来很好的思考。
案例A:美国,佛罗里达,The Villages主题公园式的中老年社区
佛罗里达小镇The Villages常住人口超过10万,每个月新增住房300栋,居民都是退休老人,成为近年美国人口增长最快的城市之一。在该小镇购置房产者,年龄必须55岁以上,孩童每年至多可以在这里逗留30天,来访者都必须经过拍照登记,需额外过夜者,必须出示客人通行证。
镇上环境优美,设施齐全,有76个游泳池,40座高尔夫球场。镇里设有报社、广播站、电视台、银行,杂货店、啤酒馆等基本城市服务。这里所有的房子都盖得一模一样,十分简朴,室内装饰极其普通,连草地都被修整得如同从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一样,光看建筑状态,没有精彩特点也没贫富之分。
发展商准确地细分入口结构,充分顺应老人的回归、开心与社交圈等等实际需求,将资金投入在公共环境里,精心打造了一个童话主题老人社区,精力集中在文化活动方面上,而不是把资金投入到私人住宅建设和室内装修中。老人们在社区活的十分精彩,所有参观者都能感受到一股活力,无一例外地羡慕他们幸福满满的晚年生活,所以,它的蓬勃发展是理所当然的。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案例B:澳大利亚,悉尼郊区,Constitution Hill老年社区
这里共有约一千多户家庭。社区里的老人们都拥有自己的物业,房子以三室一厅和二室一厅为主,也有复式或单间的,建筑形式平平无奇,建筑面积几乎一样。房子采光充足,对流透气;室内装修统一,室内设施齐备;回廊宽大,直达各户户门,很适合沟通和照顾。平日就只是老人在活动,每当周末来临,家人的到来,这里户外全是小孩,非常热闹,与普通的社区无异。
社区里配套简易商业区和超市,也有会所,而最重要的是有一所护理院。护理院象酒店一样,舒适而服务周到,为病患者提供优质服务。服务人员包括医学专业毕业的保健医师、护理专业毕业的护理师、社会义工;提供服务包括清洁护理、生活护理、医务护理、医疗辅助、心理辅导、保健医疗、临终关怀。
整个社区围绕着护理院和会所而建,人车分流机动车外圈行驶,绿化率高、安逸宁静、园景穿插、活动空间广阔,公共设施完备,服务功能齐全,如公共洗衣房,不同大小的洗衣机和干衣机自行选择使用;待洗衣物可放于门前,统一收集洗涤,再送回各家;提供住宅清洁消毒服务。会所餐厅提供多种饮食服务;可选择饭堂式或酒店式饮食订餐服务,可堂食或送餐;餐具统一消毒;家政维修服务一项不少;细节考虑周到,如呼叫按钮、超大开关、无火炉具、防撞角条、安全座厕等。区内基本无台阶;轮椅、电瓶车通达各区;处处有扶手,众多的呼叫按钮;
社区以田园式的简朴风格为主题,自然童真,活泼轻松,宜于修葺;园建物少,安全性高;园景简洁,亲和力强。社区入住率是100%,有意欲入住的登记名单更是超出社区户数的两倍。
项目在城市郊区的垃圾填埋场上兴建,以零地价取得土地,还有政府的补贴,但是这些都转换成对老人的关怀和实惠,发展商就是积财又积德,同样的精确人口结构细分,把资金用在为老人提供最关注的医疗护理服务,城市服务能力和城市人口配比十分完美,体量可控性强,使社区里的人群充满幸福感。
案例C:瑞士,苏黎世,高密度年青社区
项目位于苏黎世市中心,主要为创业者和就业者打造的高密度社区,融合了居住、社交、工作、生活等多种的社区需求,针对收入偏低的年轻阶层在生活指数较高的城市,有了低成本生活,也能获得一席之地。利于城市的人才引入,和产业升级,从而提升了城市的生产力效能和整体竞争力。
多层建筑就是一个垂直发展的社区,利用空间的错落布置,让多种建筑功能融和组合,形成不同的生活组团,如工作+社交、生活+社交+起居、起居+工作等等,迎合不同职业、不同群体的年轻人需要。制造更多的共享空间,满足年轻人社交需求;紧密的社区关系衍生全新的人际关系。
在中心城市建立高密度高容积率住宅,为就业和创业的新移民提供了一个社区社交平台,准确的定位使物业供不应求,作为一种过渡性的社区对小额投资有着莫大的吸引力,加上有效的品牌推广手段,是十分适合中心城市的一种社区建筑形式。
可持续发展建筑的最终目标是让建筑为人群带来幸福感。通过三个案例的分析,评估案例区域人居幸福感的指数,判断什么样的建筑会使人产生幸福感。本文得出的研究结果显示,越精准的年龄层细分定位,其建筑的适用性越强,资金绩效越高,产生的幸福感指数越高,同时能够提高城市总体竞争力。
作者简介:
陈湖,香港汉博联合设计集团 董事长、总设计师,广州汉博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总设计师,广东建筑艺术设计院有限公司商业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汉博城市生态研究院 院长,“暨南大学-汉博联合可持续社会设计研究中心”主任,暨南大学 ME工业工程硕士研究生导师、客座教授,瑞士伯尔尼应用科学大学可持续建筑硕士学位,2010年评为全国杰出贡献中青年室内建筑师,2010年评为全国有成就资深建筑师,广东省环境艺术协会可持续专业委员会专家委员。
论文作者:陈湖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7年第2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24
标签:社区论文; 城市论文; 幸福感论文; 建筑论文; 人口论文; 可持续论文; 社交论文; 《基层建设》2017年第2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