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创新与教学改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暨哲学教学改革学术研讨会”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学改革论文,哲学论文,马克思主义论文,学术研讨会论文,时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为纪念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教育家艾思奇教授诞辰一百周年,促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深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改革,由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心、云南师范大学哲学与政法学院、云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心、中共腾冲县委党校联合举办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暨哲学教学改革学术研讨会”于2010年1月17-21日在艾思奇的故乡云南省腾冲县召开。会议由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助理兼哲学院院长郝立新教授主持,郭湛、安启念、马俊峰、王南湜、陈路、张文喜、汪绍仲、常晋芳等与会学者就艾思奇哲学思想的历史地位与现实意义、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以及哲学教学改革等问题展开广泛而深入的讨论。
一、艾思奇哲学思想的历史地位与现实意义
艾思奇教授是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中国化的著名学者,其名著《大众哲学》、《哲学与生活》启发了几代学人,他主编的《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的编写产生了深远影响。艾思奇教授最早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应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分析当时的社会问题,解答青年学生的人生困惑。毛泽东曾认真阅读过艾思奇的哲学著作,撰写了《读艾思奇〈哲学与生活〉一书的摘录》,并在致艾思奇的信中说:“你的《哲学与生活》是你的著作中更深刻的书,我读了得益很多”。此后艾思奇提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现实化”命题,他认为“马克思主义是把实践放在第一位的,要问中国有没有自己的马克思主义,首先要问中国的无产阶级和他的党是不是做了惊天动地的、推动中国民族的广大人民向前进步的事业,中国的无产阶级有了这样的事业,并且在这些实践的基础上,已经产生了一些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因此也就有了自己的马克思主义,这就是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的真正的著作,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书籍”。[1] (P491-492、778)新中国成立后,艾思奇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宣传与教育领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众化阐释至今具有深远的影响力。
与会学者认为,艾思奇教授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第一人,他的哲学名著是经典传世之作,在艾思奇的故乡召开马克思主义哲学研讨会,近乎带有学术朝圣的心情。艾思奇教授不仅担任过中共中央党校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而且担任过中国人民大学的前身华北大学研究部副主任兼哲学研究室主任,建国后曾任高等学校文科教材哲学专业教材编写组组长,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科书编写与阐述方面功勋卓著。著名学者萧前教授曾作为艾思奇教授的助手,最早参与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的编写工作,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的编写与艾思奇教授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中国化、现实化的思路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着重使马克思主义哲学成为青年学生运用于实际生活中的理论武器,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具体化并符合人民群众的实际需要。
与会学者认为,艾思奇教授倡导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立足中国国情,紧扣中国问题,使用中国语言,彰显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使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不仅在形式上通俗易懂,而且在思想上关注民生、服务民众,从而得到人民群众的普遍接受。艾思奇教授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领域的地位举足轻重,他的著作比建国前胡适等思想家的学院派阐述更具有影响力,他使哲学从晦涩难懂的迷宫中走出来,避免哲学在语言上不知所云,在理论上空洞无物。当今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者若要无愧于时代、无愧于社会,就必须以艾思奇教授的治学精神鞭策自己,创新与发展符合当今时代要求的大众哲学,使之在形式上更灵活,在内容上更丰富,以科学发展观的理论眼界踏实求索,促进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的构建。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与理论创新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历史使命与时代课题,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时俱进的关键,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与实践相统一、逻辑与历史相一致的基本路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以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经验为源头活水,同时使之具有中国气派、时代精神和大众品格,马克思主义哲学关注中国社会发展的鲜活事实,不是“茶杯中的风暴”,离开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即使采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话语,也不具备马克思主义改变世界的现实力量。在当今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应谋求符合时代精神的理论创新,完整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文本,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与中国当前社会发展实际相结合,“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在实践中进一步开拓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境界。
与会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不能边缘化、经院化,马克思是颠覆了西方哲学理论体系的第一人,他在实践中检验哲学观点并使之在实践中发展,用清楚的语言表述艰深的问题,他使用的实践话语是现实的,因而具有能够“征服人”的客观物质力量。当今哲学研究者不仅要想明白问题,还要说明白问题,避免以晦涩难懂的文风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写作策略,拒绝以深奥无比的形式表达肤浅乏味的内容,使实践的话语具有活生生的现实力量。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一个整体,当今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具有传播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职责,使符合时代精神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整体性和针对性,采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话语说清楚当前面临的现实问题,使青年学生摆脱人生困惑,自觉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应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分析现实、发展自我、服务社会。
与会学者认为,李瑞环同志的《学哲学用哲学》、《辩证法随谈》等著作是当今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典范,启发人们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质。《学哲学用哲学》等著作探讨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大命题,贯穿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内容,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要求人们学好用好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地审视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事实,“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用历史发展的眼光看待在实践中产生的问题,与时俱进地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创新。“道不远人,在学与用”,当今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学者应注重哲学传播效果,使人民群众感悟哲学的智慧,把握哲学思维的精华,自觉灵活地运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察社会,探索促进当今中国社会和谐发展的思想方法,诉求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的价值目标。
三、当前哲学教学改革路径探索
在当今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与研究过程中,我们要认真探索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改革的路径,以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和生动活泼的语言讲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深奥道理。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师应把握青年学生思想发展的实际,结合新时期的社会生活现实,寻找使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方法和价值诉求深入人心的科学路径。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今时代仍有不可或缺的现实价值,仍符合当今青年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提高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水平,关键在于探索传播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学方法,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改革,提升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的实效性。为此应在理论上概括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规律,在实践上运用高科技教学手段,使理论深度与教学艺术相得益彰。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改革,目的在于提高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功能,促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与会学者认为,中国人民大学具有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理论传统,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学者主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科书影响了几代青年学生。萧前、李秀林、汪永祥主编的《辩证唯物主义原理》、《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以及李秀林、王于、李淮春主编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多次再版,这些教材深入浅出地表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对青年学生学习、理解、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说,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学者多年来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同时注重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经典文本,认真地梳理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避免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过程中使深刻的哲学内涵浅薄化、庸俗化,以清楚明确的语言表达深刻的智慧,这种学术传统至今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与研究不乏启示意义。
与会学者认为,应在哲学教学过程中贯彻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反映到课堂上。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师应继承艾思奇等老一辈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家的优良传统,认真从事教学实践与教学方法研究,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最新成果教育青年学生,使青年学生乐于学习、勤于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并在日常生活实践中活学活用。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师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与研究相结合,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理品格与价值光芒鼓舞青年学生,增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专业意识,突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专业特色,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专业优势,提高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学水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建设大有作为。
在本次研讨会上,与会学者还就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理性启蒙作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的世界历史意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术化与大众化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时代化与大众化之间的内在关联、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当代价值等方面达成共识。云南师范大学哲学与政法学院院长陈路教授对本次研讨会进行总结,他认为本次研讨会对艾思奇的哲学思想进行了深入探讨,与会学者提出了很多富有新意的观点,希望与会学者今后进一步加强交流,促进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