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化学计算常见问题及解决策略_高考论文

直击高考化学计算常见题型及其解答策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题型论文,直击论文,常见论文,策略论文,化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逐步展开,高考试题已经体现出了新课改中的探究性内容,特别是在题设条件、解题方法、研究结果的多样性和开放性等情景的创设上表现最为突出。认真研读“考纲”及历年来的高考试题,不难发现高考化学计算题,从其计算方法上去分类,主要有混合物计算、讨论型计算、推理计算及给予信息计算四种类型。然而,这些计算的核心,实质上都是围绕着“物质的量”去展开的,倘若能在计算中抓住不同计算类型的特点,则是突破高考化学计算的关键所在。本文从示例上来探讨上述问题的解答策略。

一、混合物计算——巧用特殊值

(3)发生上述反应后,A、D以阳离子存在于溶液中,往溶液里加入过量的铁粉,其中使D离子全部还原,所消耗的铁粉质量为0.56g。

(4)化合物中D元素的质量分数为12.8%。

试通过计算和推理确定E、G、D、A各是什么元素,求出x、y、z的值,并写出该化合物的化学式。

分析与解答 本题是一道有一定难度的推理计算,要求确定一个复杂化合物中的元素种类及组成元素的原子个数。因此,解答题目的关键,就是要依据题中的条件(性质),从定性、定量两方面上去推断(确定)元素的种类及原子个数,最后达到(完成)对整个化合物化学式的推断。

启示 解答这类题型的关键点就是要会巧用性质,先定性推断出元素的种类及范围,再结合定量计算来确定元素种类、原子个数或最简整数比。

四、给予信息计算——巧用特征信息

例4 石油化工是江苏省的支柱产业之一。聚氯乙烯是用途十分广泛的石油化工产品,某化工厂曾利用下列工艺生产聚氯乙烯的单体氯乙烯:

由反应①、③获得二氯乙烷,再将二氯乙烷通过反应②得到氯乙烯和副产物氯化氢,副产物氯化氢供反应③使用,形成了新的工艺。

由于副反应的存在,生产中投入的乙烯全部被消耗时,反应①、③中二氯乙烷的产率依次为a%、c%;二氯乙烷全部被消耗时,反应②中氯化氢的产率为b%。试计算:反应①、③中乙烯的投料比为多少时,新工艺既不需要购进氯化氢为原料,又没有副产物氯化氢剩余(假设在发生的副反应中既不生成氯化氢,也不消耗氯化氢)。

分析与解答 本题是一道给予信息计算,且涉及众多STS(科学·技术·社会)方面的知识,试题情境新,看似深奥,有一定难度。然而,只要认真读题,就不难发现,这是一道最基础的化学、数学知识相互渗透、相互联系的题目,其解答关键,就是要抓住“物质的量”这一核心知识,并结合题中所给予的信息(条件),则可迅速找到解答题目的突破口,最后完成整个题目的解答。

(2)设投入反应①、③的乙烯的物质的量分别为x、y,则由反应①生成的二氯乙烷为x·a%;由反应③生成的二氯乙烷为y·c%。所以由反应①、③制得二氯乙烷经②得到HCl的物质的量为(x·a%+y·c%)·b%。依题意知,反应③消耗的HCl的物质的量为2y·c%。所以有2y·c%=(x·a%+y·c%)·b%解得x/y=(200c-bc)/ab。最后得出反应①、③中乙烯的投料比应为(200c-bc)/ab。答:(略)

启示 解答这类题型的关键点就是要会巧用题给的特征信息,并依据试题给出的新知识信息,结合已学过的化学相关基础知识去解决问题。

标签:;  ;  

高考化学计算常见问题及解决策略_高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