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白寿彝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年代论文,世纪论文,白寿彝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K825.1文献标志码:C文章编号:1002-0586(2006)-0057-07
白寿彝先生是中国当代历史学界的宗师、巨匠,他不仅在中国通史、中国史学史、中国思想史、中国民族关系史、中国伊斯兰教史、史学理论等研究领域功勋卓著,而且是中国回族史研究的奠基者和开拓者。2005年是白寿彝先生诞辰96周年,逝世5周年。本文拟从以下六个方面就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术界对白寿彝先生在各研究领域的学术成就和学术思想等方面的研究进行总结,以示纪念。
一、白寿彝先生学术成就的研究
由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研究所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中心主任瞿林东先生撰写的《白寿彝史学的理论风格》(河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一书,汇集了作者自1981年至2000年间撰写的研究和评介白寿彝先生学术思想及著述的论文和文章共26篇。其中主要包括:专题论文6篇,读后感、书评8篇,谈白寿彝先生的读书与治学2篇,书序2篇,会议纪要2篇,对《中国通史》的编撰和内容的介绍文章4篇等。这是研究、评述和介绍白寿彝先生学术成就的第一部专书。瞿林东的《白寿彝先生的学术思想和史学成就》(《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学刊》,2002年)一文,对白寿彝先生的学术思想、史学成就和学风文风进行了客观系统的论述。梁向明的《白寿彝先生学术成就概述——为白寿彝教授90华诞而作》(《回族研究》,1999年第1期)一文,着重论述了白寿彝先生在中国史学史、中国民族关系史以及回族和伊斯兰教等学术研究领域所取得的突出成就。瞿林东的《白寿彝和二十世纪中国史学》(《回族研究》,2003年第2期)一文,论述了白寿彝先生对20世纪中国史学的贡献。刘雪英的《白寿彝教授传》(《回族研究》,1999年第3期)和《白寿彝先生学谱(简编)》(《回族研究》,1999年第3期)等文章,也对白寿彝的学术成就进行了概述。
二、多卷本《中国通史》的研究
多卷本《中国通史》是白寿彝先生学术成就的典型代表,是21世纪中国最大规模的史学著作之一,无论是在思想观点还是在具体研究等方面,都反映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得到了史学界的高度评价。1999年,白寿彝先生主编的多卷本《中国通史》全部出版后,北京师范大学举办了“祝贺白寿彝教授九十华诞暨多卷本《中国通史》全部出版”大会。《回族研究》也出版了“祝贺白寿彝教授90华诞暨多卷本《中国通史》全部出版专号”,刊登了吴怀祺的《当代史学上的创举——关于多卷本〈中国通史〉第二卷的认识》,陈琳国的《写出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历史特点和历史地位——多卷本〈中国通史〉第五卷读后》,刘统的《中华早期文明的全景画——白寿彝先生总主编〈中国通史〉第三卷读后》,屈文军的《元史研究的力作——评白寿彝总主编、陈得芝主编的〈中国通史〉第八卷》,陈振的《谈谈白寿彝先生史学思想中的民族平等思想——主编〈中国通史〉第七卷的一点体会》,瞿林东的《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第一卷简介》,林甘泉的《继承·探索·创新——读〈中国通史〉第四卷》,刘统的《隋唐强盛的深层探索——多卷本〈中国通史〉第六卷读后》和《白寿彝先生总主编〈中国通史〉第七卷读后》,习之的《读〈中国通史·明时期〉卷》,阎崇年的《读〈中国通史·清时期〉卷》,史革新、张林的《中国近代史研究的突破和创新——读多卷本〈中国通史·近代前编〉卷》,朱汉国的《在开拓中创新 从史实处求是——读〈中国通史〉第十二卷》和张美娣的《二十年磨一剑——白寿彝先生与〈中国通史〉》等14篇对白寿彝先生主编的多卷本《中国通史》研究的文章,这些文章对多卷本《中国通史》的主要内容、特点进行了论述,并高度评价了白寿彝先生主编的多卷本《中国通史》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瞿林东的《白寿彝教授与〈中国通史〉》(《人民论坛》,1999年第10期)一文,认为白寿彝教授总主编的《中国通史》,“是20世纪中国几代史学家编撰中国通史的总结性和创造性相结合的巨著,它开辟了21世纪中外读者认识中国历史和中华文明的新途径”。陈其泰的《史学体系的重大创新——白寿彝先生主编〈中国通史〉成就略论》(《史学理论研究》,2000年第1期)一文,对白寿彝先生主编《中国通史》的学术成就进行了论述,认为“多卷本《中国通史》,是一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内容丰富的皇皇巨著。它集中了‘积一代之智慧’的研究成果,在历史理论指导上达到了新的高度,并且在体裁上创造了新综合体的崭新形式,实现史学体系的重大创新”。周文玖的《白寿彝先生的治学与他的中国通史编纂》(《回族研究》,2003年第2期)一文,认为“多卷本《中国通史》在白先生的学术生涯中具有很重要的地位,研究大通史的编纂及其史学思想,对深刻领会白寿彝先生的学术思想,认识白先生的学术贡献,都是非常必要的”。
三、白寿彝先生史学思想的研究
瞿林东的《白寿彝史学思想浅论》(《北京社会科学》,2002年第2期)一文,从神圣的社会责任意识、执著的理论追求和突出的通识器局等三个方面对白寿彝先生的史学思想进行了论述,认为“白先生治学的道理,首先是出于社会责任感,这也是他的史学思想的根基”。周文玖的《白寿彝史学思想的发展历程》(《回族研究》,2000年第3期)一文,就白寿彝先生在解放前、解放后27年和粉碎“四人帮”以后三个阶段的史学思想的内容、形成进行了论述,归纳并概括了白先生史学史思想的特点。瞿林东的《唯物史观与史学创新——简论白寿彝史学研究的理论风格》(《人民日报》,2001年1月)一文,将白寿彝史学研究的理论风格概括为“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基本原则指导下,结合具体的研究领域或具体的研究对象,根据充分的和可靠的历史资料,从辩证的和发展的视野综合种种问题,提出新的认识和新的理论概括”。龚书铎、瞿林东的《白寿彝先生的史学思想和治学道路》(《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9年第1期)一文,对白寿彝先生的治学历程进行了简要论述,重点论述了白先生的史学思想中的通识、创新特点和历史教育思想。史学史思想是白寿彝史学思想的组成部分。瞿林东的《继承白寿彝先生的史学史思想遗产》(《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3期)一文,对白寿彝先生的史学史思想进行了论述,认为白寿彝先生在中国史学史学科建设的理论,对史学史领域一些重大问题的认识,如史学遗产、对于历史本身的认识发展过程、史学的社会作用的发展过程、史学史对于历史教育的意义、探索中国史学发展规律、史学与经学及子学的关系、怎样看待史学史的古今论述、中国史学史的分期问题等,以及发展史学史研究的设想等方面,都包含有丰富的思想和深刻的见解。瞿林东的《白寿彝先生和〈史学概论〉》(《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一文,认为“白寿彝先生主编的《史学概论》的显著特点在于:对历史唯物主义同史学概论的关系,史学遗产同史学概论的关系,近代史学、马克思主义史学同史学概论的关系等,都有深刻的理解和恰当的处置,具有科学研究和教学实践的参考价值”。郑珺的《努力揭示中国历史的基本特征——白寿彝先生史学思想探析》(《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3期)一文,就白寿彝主编的多卷本《中国通史》体现出的新史学思想进行了初步梳理。
历史教育思想是白寿彝先生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郑师渠的《白寿彝先生历史教学改革思想初探》(《史学史研究》,1998年第2期)、姚继荣的《白寿彝先生的历史教育思想》(《史学月刊》,2001年第2期)、尤学工的《白寿彝先生历史教学论分析》(《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03年第5期)、张显传的《白寿彝先生对历史教育的贡献——读〈白寿彝史学论集〉》(《史学史研究》,1994年第4期)、李传印的《白寿彝先生历史教育思想再认识》(《史学史研究》,2002年第1期)、吴怀祺的《学习历史,推动历史,献身于新时代的历史教育事业——学习白寿彝先生历史教育思想的体会》(《史学史研究》,1998年第1期)等文章,对白寿彝先生的历史教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内容、特点等方面进行了论述。
四、回族史与中国伊斯兰教学术贡献的研究
白寿彝先生对回族史与中国伊斯兰教研究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这方面的研究成果颇丰。牙含章的《回回民族的杰出史学家》(《史学史研究》,1989年第1期)一文,论述了白寿彝先生对回族史研究的贡献。林松的《回族和伊斯兰研究新学科的开拓与发展——敬祝这一领域的主要奠基人白寿彝教授九十寿辰》(《史学史研究》,1999年第2期)一文,从十个方面论述了白寿彝先生在回族和伊斯兰研究新学科的开拓与发展,并对白先生的作风、学风和文风进行了高度概括与评价,认为白寿彝先生“作为回族史、回族学学科的创立者、奠基者,在70年漫长的学术生涯中,焚膏继晷,全面丰收,著作等身,蜚声海内外;在培养栋梁之材的高等学府,呕心沥血,辛勤育苗,扶植后代,桃李满天下。他顽强的拼搏精神,严谨的治学态度,统筹兼顾的工作安排和连续作战的坚韧毅力,为后生晚辈树立了榜样。特别是他那学者所具备的人品、道德、文章,或者说是作风、学风和文风,其影响和感召力是很深远的”。李松茂的《白寿彝与中国回族研究》(《云南民族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和《白寿彝先生关于回族史和伊斯兰教史的研究》(《回族研究》,1999年第3期)两文,记录了白寿彝先生从事中国回族史和伊斯兰教史学术研究的历程,勾勒了学术成就的重要方面,对于了解白先生的学术生涯,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认为1945年重庆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白寿彝先生编著的《咸同滇变见闻录》“是我国第一部回族专题史料,标志回族史料学的诞生”。王东平的《白寿彝先生对回族史与中国伊斯兰教史研究的学术贡献》(《史学史研究》,2000年第1期)一文,从通史性著作的撰著,历史人物的研究,史料的收集、整理与刊布,重大问题上的创见,治学方法的贡献等五个方面,论述了白寿彝先生在回族史与中国伊斯兰教史研究所取得的学术成就,认为白先生在回族族源的论述、回族与伊斯兰教的关系、回族对汉文化的贡献等方面的研究有很大的贡献。翁乾麟的《论白寿彝先生回族史研究的成就》(《回族研究》,1998年第2期)一文,从拓宽回族史研究的新领域、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指导回族史的研究、关于新编回族史体例的探索和关于回族史料的收集和整理等方面论述了白寿彝先生回族史研究的成就,认为“白寿彝先生学识渊博,成就卓著,为我国回族史的研究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他的著作代表了我国回族史研究的一个时代,在我国回族史研究的历史上占有崇高的地位。认真学习白先生的治史经验,研究和深入体会白寿彝先生的史学思想,对于推动我国回族史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常启明的《白寿彝对广西回族史研究的贡献》(《回族研究》,2001年第2期)一文,论述了白寿彝对广西回族史研究的贡献,认为白先生撰写的《柳州伊斯兰与马雄》一文给广西回族留下了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
杨怀中的《积累四十年 终成四册书——回忆白寿彝先生主编〈回族人物志〉》(《回族研究》,1999年第1期)一文,就白寿彝先生主编《回族人物志》的经历及《回族人物志》的主要内容和参考文献进行了论述。朱桂同的《回族史研究的新成果——白寿彝先生主编〈回族人物志〉综述》(《回族研究》,1993年第1期)一文,对白寿彝先生主编的《回族人物志》进行了评述,认为《回族人物志》编纂成书,“是白先生在民族史研究领域的一些杰出的学术成果,也是他几十年从事回族史研究的总结和升华,凝聚着先生成熟的思考和精心的准备”。同时,“《回族人物志》是回族史研究工作中的第一部系统的人物传记,也是中国少数民族史研究工作中出现的第一部系统的少数民族人物传记,是回族史研究上的新成果,具有开创性的意义”。李珍的《论〈回族人物志〉的史学价值》(《民族研究》,2001年第3期)一文,认为“《回族人物志》是中国第一部系统的回族历史人物合传,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从回族史研究来看,它在历史研究的指导思想、新型回族史的编撰体例等方面,提出了许多可资借鉴的设想;从历史人物研究来看,它在人物评价的基本原则与正确处理民族情感方面,具有突出的理论建树;从史学史研究与民族史学研究角度看,它在史料搜集、整理、运用和体例制定、文字表述等方面,均有相关理论论述与具体成就,具备了多方面的参考价值”。陈其泰的《白寿彝先生编纂〈回民起义〉的学术价值》(《回族研究》,2002年第2期)一文,对白寿彝先生编纂的《回民起义》的学术价值进行了论述,认为“此书的突出学术价值为:搜集文献丰富,种类齐全,除官书和奏议外,还有大量私人著述和方志、碑刻资料,编者并作了精审的考证;善于剔别旧记载的偏见和诬枉,保留其中有价值的成分。故此书出版后一向受到近代史和民族史研究者的重视”。朱桂同的《回族史研究中的民族感情与科学态度——再读〈白寿彝民族宗教论集〉有感》(《回族研究》,2000年第3期),一文,通过对《白寿彝民族宗教论集》的再次阅读和阐释,梳理出了白寿彝先生的一系列论述和观点,以及对从事回族史和伊斯兰教史研究工作的重要指导意义。
五、中国史学史的学术贡献的研究
安作璋、耿天勤的《白寿彝先生对中国史学史研究的杰出贡献》(《史学史研究》,1995年第1期)一文,论述了白寿彝先生在中国史学史研究方面的贡献。贡献在于“阐明了中国史学史研究的任务和范围,为中国史学史学科建设奠定了基础;提出了关于中国史学史分期的独到见解,为科学地解决中国史学史的分期问题作出了贡献;全面论述了史学遗产问题,在继承史学优良传统的同时又有创新;取得了中国史学史研究的丰硕成果,带动了史学史的学术研究和培养了许多史学史教学和科研人才,为史学史专业队伍建设作出了贡献”。瞿林东的《白寿彝先生和中国史学史学科建设》(《回族研究》,2004年第2期)一文,从白寿彝先生关于中国史学史研究任务的论述,关于中国史学史上重大问题的提出,以及关于中国史学史学科建设的具体目标的规划等方面,对白寿彝先生在中国史学史学科建设方面的贡献进行了论述。周文玖、王记录的《白寿彝的治学经历及其史学史研究》(《河南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一文,对白寿彝先生的治学经历及其史学史研究的特点进行了论述,认为白寿彝先生的史学史研究具有重“通”、重视理论的学习和运用等特点。海涛的《从史学漫谈到史学史研究》(《史学史研究》,1998年第1期)一文,论述了白寿彝先生对中国史学和史学史研究的贡献。周少川的《自得、创新与建树——读白寿彝先生的〈中国史学史论集〉》(《史学史研究》,2000年第1期)一文,认为“《中国史学史论集》阐明了中国史学史研究的重要任务,为学科建设奠定了基础;深刻阐述了历史科学的社会意义和社会作用;研究了中国史学发展的过程及其规律,在批判继承史学遗产的问题上进行了理论的总结和概括;集结了白先生对中国史学史各个方面的开拓性研究成果,是新时期史学史研究精深水平的代表作。《中国史学史论集》的出版,对于中国史学史和中国历史的学习与研究,也必将产生深刻和久远的学术影响”。余敏辉的《“建立历史文献学这门学科是我的夙愿”——白寿彝先生和中国历史文献学学科建设》(《回族研究》,2004年第2期)一文,论述了白寿彝对中国历史文献学学科建设的贡献,认为白寿彝先生“从事学科创建时间早,历时久,成就突出;构建学科体系缜密完善,影响深远;提出新的学科研究大纲,为学科建设指明了方向。白先生是历史文献学科当之无愧的创建者之一,也是这一学科走向全面建设的有力推动者,在学科发展史上享有崇高地位。
六、民族史研究学术贡献的研究
哈正利的《白寿彝对中国民族史研究的理论贡献》(《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一文,对白寿彝先生中国民族史研究的理论贡献进行了综述性考察,认为“白寿彝先生构建的中国民族史理论框架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思想与中国历史实际结合的产物,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史学理论和民族平等思想与中国史学优良传统结合的产物”。王东平的《白寿彝先生民族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3期)一文,海涛的《白寿彝先生和民族》(《史学史研究》,2000年第2期)一文,论述了白寿彝先生的民族观,认为“白寿彝先生热爱本民族,确认主体民族的历史地位,以民族友好的中心思想贯穿三个理论和两个主流说,为中华民族的团结统一与伟大复兴作贡献。他的民族观的动力源自爱国主义、民族平等思想和唯物辩证法”。梁向明的《谈著名回族史学家白寿彝先生对我国民族关系史研究的杰出贡献》(《西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2期)一文,从应当把民族关系史置于中国历史发展的大背景下加以考察,既要反对大汉族主义,又要反对狭隘的民族主义和把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同民族史结合起来等三方面论述了白寿彝先生在我国民族关系史研究方面的杰出贡献。
附录:
白寿彝研究论文索引
张孟伦:《关于马端临〈文献通考〉的人民性的问题——与白寿彝先生商榷》,载《兰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第1期
瞿林东、朱尔澄:《通俗性和科学性的统一——评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纲要〉》,载《历史教学》1983年第2期
凌晨:《史学家的自觉精神——读白寿彝〈历史教育和史学遗产〉》,载《读书》1983年第12期
陈其泰:《刻意的追求 新辟的境界——白寿彝著〈中国史学史〉第一册评介》,载《史学史研究》1987年第1期
汪扬:《评白寿彝著〈中国史学史〉第一册》,载《史学史研究》1987年第1期
施丁:《成一家之言:评白寿彝著〈中国史学史〉第一册》,载《历史研究》1987年第2期
龚书铎、瞿林东:《白寿彝先生的史学思想和治学道路》,载《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9年第1期
刘雪英:《白寿彝先生撰述目录》,载《史学史研究》1989年第1期
张岂之:《白寿彝先生和侯外老的学术友谊》,载《史学史研究》1989年第1期
牙含章:《回回民族的杰出史学家》,载《史学史研究》1989年第1期
高敏:《读白寿彝先生主编之〈中国通史〉导论卷》,载《历史学(人大复印资料)》1990年第12期
朱桂同:《回族史研究的新成果——白寿彝先生主编〈回族人物志〉综述》,载《回族研究》1993年第1期
陈其泰:《不断开拓史学史学科的新境界——读〈白寿彝史学论集〉》,载《史学史研究》1994年第3期
张显传:《白寿彝先生对历史教育的贡献——读〈白寿彝史学论集〉》,载《史学史研究》1994年第4期
许殿才:《白寿彝教授史学思想座谈会侧记》,载《史学史研究》1994年第4期
吴怀祺:《朱熹研究的一家言——读〈白寿彝史学论集·朱熹撰述丛考〉》,载《史学史研究》1994年第3期
刘先照:《中国民族史研究的一代开拓者——评白寿彝先生对中国民族史的研究》,载《历史科学与历史前途》,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
林甘泉:《马克思主义与民族史研究——在“白寿彝教授史学思想讨论会”上的发言》,载《史学史研究》1995年第1期
张越:《记白寿彝教授史学思想讨论会》,载《史学理论研究》1995年第1期
吴怀祺:《当代史学上的创举——关于多卷本〈中国通史〉第二卷的认识》,载《史学史研究》1995年第3期、《回族研究》1999年第3期
许凌云:《评〈白寿彝史学论集〉》,载《中国史研究》1996年第1期
武尚清:《白寿彝先生论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载《史学史研究》1996年第1期
王培华:《地理条件和历史发展——学习白寿彝先生关于历史发展的地理条件的理论》,载《史学史研究》1996年第3期
章华天:《中国史前史建设的力著——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第二卷简介》,载《史学史研究》1996年第3期
吴怀祺:《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与新时期的通史编撰——再读多卷本〈中国通史·导论〉卷》,载《史学史研究》1997年第2期
刘统:《历史统一大趋势的展示——白寿彝先生总主编〈中国通史〉第五卷读后》,载《史学史研究》1997年第4期
吴怀祺:《学习历史,推动历史,献身于新时代的历史教育事业——学习白寿彝先生历史教育思想的体会(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97届本科新生的谈话)》,载《史学史研究》1998年第1期
海涛:《从史学漫谈到史学史研究》,载《史学史研究》1998年第1期
翁乾麟:《论白寿彝先生回族史研究的成就》,载《回族研究》1998年第2期
郑师渠:《白寿彝先生历史教学改革思想初探》,载《史学史研究》1998第2期
杨共乐:《对白寿彝先生课程设置改革的认识》,载《史学史研究》1999第1期
许殿才:《七十年心血铸就的丰碑》,载《史学史研究》1999年第3期
张显传:《也从〈三字经〉说到历史教育——贺白寿彝先生九十华诞》,载《史学史研究》1999年第1期
陈连开:《祝史界不老松百年常青——庆贺白寿彝教授九十华诞》,载《史学史研究》1999年第1期
梁向明:《白寿彝先生学术成就概述——为白寿彝教授90华诞而作》,载《回族研究》1999第1期
杨怀中:《积累四十年,终成四册书——回忆白寿彝先生主编〈回族人物志〉》,载《回族研究》1999年第1期
吴怀祺:《民族理论与民族史理论的辩证法——重读多卷本〈中国通史·导论〉》,载《回族研究》1999年第1期
林松:《回族和伊斯兰研究新学科的开拓与发展——敬祝这一领域的主要奠基人白寿彝教授九十寿辰》,载《史学史研究》1999年第2期、《回族研究》1999年第3期
李松茂:《白寿彝先生关于回族史和伊斯兰教史的研究》,载《回族研究》1999年第3期
梁向明:《谈著名回族史学家白寿彝先生对我国民族关系史研究的杰出贡献》,载《西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2期
史念海:《风雨春秋,亦师亦友——祝贺白寿彝教授九十华诞》,载《史学史研究》1999年第3期
瞿林东:《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第一卷简介》,载《史学史研究》1996年第2期、《回族研究》1999年第3期
刘统:《中华早期文明的全景画——白寿彝先生总主编〈中国通史〉第三卷读后》,载《史学史研究》1997年第1期、《回族研究》1999年第3期
林甘泉:《继承·探索·创新——读〈中国通史〉第四卷》,载《史学史研究》1997年第2期、《回族研究》1999年第3期
陈琳国:《写出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历史特点和历史地位——多卷本〈中国通史〉第五卷读后》,载《史学史研究》1997年第3期、《回族研究》1999年第3期
屈文军:《元史研究的力作——评白寿彝总主编、陈得芝主编的〈中国通史〉第八卷》,载《史学史研究》1998年第1期、《回族研究》1999年第3期
陈振:《谈谈白寿彝先生史学思想中的民族平等思想——主编〈中国通史〉第七卷的一点体会》,载《史学史研究》1998年第4期、《回族研究》1999年第3期
刘统:《隋唐强盛的深层探索——多卷本〈中国通史〉第六卷读后》,载《史学史研究》1998年第3期、《回族研究》1999年第3期
刘统:《白寿彝先生总主编〈中国通史〉第七卷读后》,载《回族研究》1999年第3期
习之:《读〈中国通史·明时期〉卷》,载《回族研究》1999年第3期
阎崇年:《读〈中国通史·清时期〉卷》,载《史学史研究》1998年第2期、《回族研究》1999年第3期
史革新、张林:《中国近代史研究的突破和创新——读多卷本〈中国通史·近代前编〉卷》,载《回族研究》1999年第3期
朱汉国:《在开拓中创新 从史实处求是——读〈中国通史〉第十二卷》,载《回族研究》1999年第3期
张美娣:《二十年磨一剑——白寿彝先生与〈中国通史〉》,载《回族研究》1999年第3期
刘雪英:《白寿彝先生学谱(简编)》,载《回族研究》1999年第3期
刘雪英:《白寿彝教授传》,载《回族研究》1999年第3期
白滇生:《我的父亲》,载《回族研究》1999年第3期
向燕南:《祝贺白寿彝教授九十华诞暨多卷本〈中国通史〉全部出版大会综述》,载《回族研究》1999年第3期
海涛:《白寿彝先生和传统》,载《史学史研究》1999年第4期
王东平:《研究民族史的大道》,载《史学史研究》1999年第4期
沙鹏程:《心灵感悟 遥寄京华——恭祝白寿彝教授九十华诞》,载《中国穆斯林》1999年第6期
海涛:《白寿彝先生和辩证法》,载《民族研究》1999年第8期
梁向明:《谈著名回族史学家白寿彝先生对我国民族关系史研究的杰出贡献》,载《民族研究》1999年第6期
瞿林东:《白寿彝教授和〈中国通史〉》,载《人民论坛》1999年第10期
陈其泰:《白寿彝先生通史研究的成就》,载《群言》1999年第10期
王东平:《白寿彝先生对回族史与中国伊斯兰教史研究的学术贡献》,载《史学史研究》2000年第1期
陈其泰:《史学体系的重大创新——白寿彝先生主编〈中国通史〉成就略论》,载《史学理论研究》2000年第1期
周少川:《自得、创新与建树——读白寿彝先生的〈中国史学史论集〉》,载《史学史研究》2000年第1期
周少川:《当代史学理论的财富:读〈白寿彝史学论集〉》,载《东方》2000年第2期
北师大历史系、史学所:《深切怀念白寿彝先生》,载《史学史研究》2000年第2期
海涛:《白寿彝先生和民族》,载《史学史研究》2000年第2期、《回族研究》2000年第3期
朱桂同:《回族史研究中的民族感情与科学态度——再读〈白寿彝民族宗教论集〉有感》,载《回族研究》2000年第3期
周文玖:《白寿彝史学思想的发展历程》,载《回族研究》2000年第3期
瞿林东:《继承白寿彝先生的史学史思想遗产》,载《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3期
王东平:《白寿彝先生民族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载《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3期
臧克家;《怀念寿彝》,载《史学史研究》2000年第3期
高敏:《怀念白老》,载《史学史研究》2000年第3期
张忠培:《永不忘却的纪念——悼念白寿彝老》,载《史学史研究》2000年第3期
郭预衡:《读白寿彝著〈中国史学史论集〉》,载《史学史研究》2000年第3期
齐世荣:《永不磨灭的印象——深切怀念历史学家、历史教育家白寿彝先生》,载《史学史研究》2000年第3期
安作璋:《忠实·执著·求索·创新——怀念史学界一代宗师白寿彝先生》,载《史学史研究》2000年第3期
施丁:《治史学要成家——缅怀白寿彝先生》,载《史学史研究》2000年第3期
陈光崇:《涑水而后有斯人——悼念白寿彝先生》,载《史学史研究》2000年第3期
杨翼骧:《悼念杰出的历史学家白寿彝先生》,载《史学史研究》2000年第3期
李希泌、刘统:《深切悼念白寿彝教授》,载《史学史研究》2000年第3期
张美娣:《一个历史学家的神圣使命》,载《史学史研究》2000年第3期
张岂之:《忆寿彝先生和外庐先生的一次谈话》,载《史学史研究》2000年第3期
林甘泉:《“中国的脊梁”》,载《史学史研究》2000年第3期
张越:《记“纪念白寿彝先生逝世一周年学术座谈会”》,载《史学史研究》2001年第2期
吴怀祺:《永恒的薪火——怀念我的老师白寿彝先生》,载《史学月刊》2001年第2期
井建斌:《把历史知识交给更多的人——白寿彝先生一个重要的历史教育观点及其思考》,载《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1年第10期
常启明:《白寿彝对广西回族史研究的贡献》,载《回族研究》2001年第2期
周文玖:《辛勤探索四十年 汇聚心血两代人——读白寿彝先生主编的〈中国史学史教本〉》,载《史学史研究》2001年第1期
杨钊:《忆白寿彝同志》,载《史学史研究》2001年第1期
刘雪英:《在白寿彝先生身边十七年》,载《史学史研究》2001年第1期
李松茂:《无尽的思念——忆白寿彝师的教诲》,载《史学史研究》2001年第1期
瞿林东:《唯物史观与史学创新——简论白寿彝史学研究的理论风格》,载《四川党史》2001年第1期
姚继荣:《白寿彝先生的历史教育思想》,载《史学月刊》2001年第2期
郑珺:《努力揭示中国历史的基本特征——白寿彝先生史学思想探析》,载《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3期
龚书铎:《怀念白寿彝先生》,载《求是》2000年第13期、《回族研究》2001年第2期
哈正利:《白寿彝对中国民族史研究的理论贡献》,载《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
关增建:《白璧中的微瑕——对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中科技史知识的“吹毛求疵”》,载《自然科学史研究》2001年第4期
李传印:《白寿彝先生历史教育思想再认识》,载《史学史研究》2002年第1期
李松茂:《白寿彝与中国回族研究》,载《云南民族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
瞿林东:《白寿彝先生和20世纪中国史学》,载《史学史研究》2002年第3期、《回族研究》2003年第2期
瞿林东:《白寿彝史学思想浅论》,载《北京社会科学》2002年第2期
张剑平:《略论白寿彝先生对〈史记〉的研究》,载《回族研究》2002年第2期
沙鹏程:《东方之子——痛悼白寿彝老人》,载《回族研究》2002年第3期
陈其泰:《白寿彝先生编纂〈回民起义〉的学术价值》,载《回族研究》2002年第2期
周文玖:《白寿彝先生的治学与他的中国通史编纂》,载《回族研究》2003年第2期
瞿林东:《白寿彝先生和〈史学概论〉》,载《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
尤学工:《白寿彝先生历史教学论分析》,《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03年第5期
张越:《重视理论建设 继承进取创新——读瞿林东教授著〈白寿彝史学的理论风格〉》,载《回族研究》2003年第2期
李松茂:《白寿彝与顾颉刚的学术交谊》,载《史学史研究》2003年第2期
史明文:《白寿彝古籍整理理论初探》,载《贵州文史丛刊》2003年第2期
白至德:《父亲白寿彝与挚友白亮诚先生》,载《回族研究》2004年第2期
赵梅春:《世纪的丰碑 珍贵的遗产——白寿彝先生和中国通史编纂》,载《回族研究》2004年第2期
瞿林东:《白寿彝先生和中国史学史学科建设》,载《回族研究》2004年第2期
余敏辉:《“建立历史文献学这门学科是我的夙愿”——白寿彝先生和中国历史文献学学科建设》,载《回族研究》2004年第2期
张桂萍:《一个史学家谈文学修养——读〈白寿彝史学论集〉的一点启示》,载《回族研究》2004年第2期
标签:白寿彝论文; 中国通史论文; 回族论文; 回族研究论文; 创新理论论文; 史学史论文; 史学史研究论文; 人物志论文; 历史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