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菊香 山东省栖霞市松山中学 265307
假如把语文教学比作一幢摩天大楼,那么我们的教材可能就是构成这座大楼的一石一砖,而我们的学生或许就是构成这座大楼的一水一沙,我们必须着眼于楼的全局去布砖布石,使砖石为楼所用,这样,这高楼大厦才能最终建成。如果我们的目光不够长远,可能花费了大量的时间来琢磨砖石,可能每一块砖石都会被打磨得华丽无比,却没有充分利用好水和沙,那么有可能出现的结果是永远难以成楼。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尽情发挥,充分展现自我,这才是重中之重。
明代智者陈献章曾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地质学家李四光有这样一句名言:“不怀疑不能见真理。”可见,质疑是治学的关键。
一、引导学生敢于质疑
1.以教师自身为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们很难想象,一个迷信权威、毫无创见的教师,怎会培养出敢于质疑、富于创新的学生。要使学生敢于质疑,教师必须做勇于怀疑的典范。教师可以经常给学生讲讲在钻研教材时遇到的疑问。
2.以名人善疑为榜样。初中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名人善疑的例子,这对学生敢于质疑无疑有着积极的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予积极引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抓住契机,阐明质疑是打开一切知识宝库的钥匙,是人类学术、文化进步的第一步,引导学生以名人善疑为榜样,敢于质疑。
二、潜移默化,引导学生善于质疑
刚一开始,不少学生不知如何质疑,或者只浮于字、词表面或者存在离题万里、与中心无关等情况。
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握学习的重点、难点,不要纠缠在一些无价值的问题上。教师应指导学生在整体把握文章的基础上,深入到篇章之中,引导学生产生疑问,并且创设学生生疑的种种条件,启发他们积极思维。
其次,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在不易产生疑问处设疑。有些课文或课文中有些词句,学生读时一晃而过,不觉得有问题,而这些地方又往往是理解课文的关键所在或容易产生差错之处。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故意设疑,假装糊涂,这样会使学生产生极高的兴趣,欢呼雀跃争着帮老师解决疑惑。
再次,教师可引导学生善于对教师的讲解质疑。一般来说,教师的认识水平当然远在学生之上,但也难免“千虑一失”。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像魏书生那样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倡导一种民主的气氛,让学生踊跃质疑、辩论,只要言之成理,就应给予充分的肯定,而不应拘泥于教参上的一家之言。
三、剖析教材,勇于讨论
首先,消除胆怯,剖析教材,大胆质疑。要引导学生消除胆怯的心理因素,针对教材内容有大胆的怀疑,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或者赞同正确意见,或纠正错误观点,或补充不足部分,或提出自己的创见,或补充认识对象,应言之有理,条理清楚,能够自圆其说。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多多鼓励学生发表不同意见和独创性的见解,要求学生不是被动地掌握现成的知识、结论,而是积极地参与到对知识的内容和形式的构建中,设法从个体水平上改造、重组、补充认识对象,努力赋予它一些独特的东西。例如教学《在烈日和暴雨下》之后,有位教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根据文章的结尾,祥子第二天还会不会出来拉车?这样一个有争议性的问题让学生讨论,一下子挑起了学生的思维冲突。有的学生认为祥子第二天肯定还会出来拉车,因为在那个黑暗的社会中,为了活下去,第二天不得不去“挣命”拉车。另一部分学生则认为:祥子第二天不可能出来拉车了,从“他哆嗦得像风雨中的树叶”来看,祥子肯定生病了,第二天怎么还能拉车呢? 俗话说:“灯不拨不亮,理不争不透。”无论祥子第二天出不出来拉车,学生都加深了对小说主题的认识和理解。
其次,讨论主题,了解题旨,理解题意。就是引导学生围绕文章的主题讨论,了解讨论的目的,理解讨论的题意。在一堂课中哪个地方应当组织讨论,讨论什么问题,至关重要。把握好讨论的主题,既决定着讨论的方向,又关系到讨论的价值,可以说是讨论组织艺术之魂。
再次,引导学生听后会评说的能力。要引导学生倾听别人的发言,了解别人发言的内容, 理解别人发言的意思。 俗话说:“欲学会说,必先学会听。”只有听明白了,才能将自己的想法与别人的进行比较,并进行有效的讨论。可将语文课堂教学“学生认真地答,教师简单地评”的模式改成让学生先听一听,然后说一说、评一评,教师适当地补一补、结一结。这样做不仅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且对学生听后会说的能力是一种有效的培养途径。
四、师生融洽,乐于求学
首先,教师要学会蹲下来看学生。即享受学生的童真、童情与童趣,使自己也与学生同喜、同乐与同忧;要让学生享受老师的尊重、爱心,与老师同研、同创。教师与学生同命运共呼吸,要允许学生犯错,也要允许教师被学生驳倒。这样,学生才会对教师接纳、热爱和有信心,才会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
其次,小组内同学之间能团结合作、互相帮助、欢乐共处。 教师还要注意在备课的环节中尊重学生,课堂目标和环节的设置首先要考虑如何激发学生的情感训练和提高学生的各种知识技能;在课堂教学中尊重学生,用平等的语气与学生对话,尊重学生的每一种说法;在情感上尊重学生,成为学生的朋友。这样,学生就会主动地去学习了。
总之,我认为语文课堂上,学生是风筝,教师就是牵引风筝的那根线,教师要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参与者、实践者、研究者、探索者,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赏心乐学之处、奇思妙想之处,而又不会脱离那根线。
论文作者:战菊香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3年12月总第139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3-28
标签:学生论文; 教师论文; 引导学生论文; 第二天论文; 自己的论文; 砖石论文; 之处论文; 《素质教育》2013年12月总第139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