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笳十八拍》悲情之我见论文_朱媛媛

《胡笳十八拍》悲情之我见论文_朱媛媛

【摘要】 《胡茄十八拍》是一首经典的叙事性琴歌,流传甚广,影响巨大。它取材于历史上文姬归汉的故事,以蔡琰坎坷的生活经历为内容,讲述了文姬一生坎坷的命运,是当时悲惨社会的真实写照。相传为东汉末年蔡琰感怀身世所作,然而关于这部名作的作者,历来有争议。本文暂录此诗为蔡琰原作,来探讨它本身所蕴含的悲情以反映那个时代广大妇女的心声。

【关键词】 胡笳十八拍;蔡琰;悲情

蔡琰是中国文学史上重要的女性作家。她能诗文、善书法、妙于音律,但生逢乱世,命途多舛。《胡茄十八拍》是一首长达一千二百九十七字的骚体叙事诗,叙述的正是蔡琰战乱中被掳、胡地思乡、忍痛别子归汉的苦难历程,反映了蔡文姬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及骨肉别离的痛苦,创造了一个深刻动人的悲剧形象。文章表现的内容深刻而且丰富,结构规模宏大,艺术技巧卓越巧妙。以不同凡响的情感表现,抒发了蔡文姬丰富而深沉的精神内涵,展现出了一种扣人心弦的悲剧美。

一、胡笳声乐之悲

胡笳擅长表现哀怨、思乡的情感,作为乐器的胡茄本身就是悲音的化身。 《胡笳十八拍》就是蔡琰用来描述可怜的身世,思念故乡的情怀,与孩子分离的痛苦,来去路程中沿途所遇到和所想的情景,并将胡笳凄凉的音调翻进古琴曲,将南北风格融入一体,创作出了这种极具南北音乐文化交汇的新颖风格的音乐作品。再加上歌词与音乐的完美融合,是当时极为难得的汉魏遗音。

二、蔡琰身世之悲

蔡琰是受父亲蔡邕影响,自幼擅诗赋、通音律,才华出众,但生逢乱世,一生道路坎坷命运坎坷,见尽磨难。流亡后的思乡之苦,还乡时惜别稚子之痛,民族情、母子情都交织在一起,于是她便写下了这首长篇诗作,诉说她那响彻大地的悲情。诗的内容与形式,处于高度的和谐统一之中,都将悲情展现得淋漓尽致。

(一)悲情体现在内容上。《胡笳十八拍》运用了民间歌谣形式叙述了蔡文姬一生的悲剧,原诗共十八段,一段即为一拍。全曲由两大部分组成。总的来说可以概括为三大悲剧。

第一大悲是家庭的悲剧,全家因父亲受迫害而流离失所。第二大悲是生逢乱世,被匈奴俘获到塞外,思乡之痛萦绕心头。主要表现在前十拍,主要写蔡琰离国的悲痛。从第二拍到第十拍讲述的是蔡文姬被掳后十二年间的生活,着重表达了思乡之情。这一时期蔡文姬的精神和生活都承受着巨大的痛苦。第三大悲的是归汉思子,表现在后半部分。主要讲述了回乡喜悦、离子痛苦的感情纠葛,在返乡的喜悦中也渗透着对自己孩子的思念,以悲苦的情感为主。

(二)悲情体现在艺术风格和叙事结构上。《胡茄十八拍》的艺术风格符合蔡文姬的生活和时代。它由十八拍组成一篇一千多字的长诗,是一首七言和骚体结合的叙事诗,句式长短参差,这种形式更容易抒情,给人以浪漫和冲击,将蔡文姬遭受的苦难抒与悲痛展现在人们面前。

蔡琰《胡笳十八拍》在情节结构的设计、安排上布局是颇有匠心的。在叙事结构上只有大致的脉络和基本的线索,每拍之间的编排略显随意,只听任感情的流动与宣泄,没有刻意雕琢的痕迹。从整体角度考察,第一拍显然是全诗总括性的抒写,第二拍到第十拍,写主人公被掳胡地、异方殊俗、身心难自处的境遇和对故国旧乡热切、强烈的怀思。第十一拍是全诗的一个转折,也是全诗的一个过渡,托出二子的纠葛,揭出自己忍辱偷生的内心隐秘,为诗下半部极写主人公内心剧烈的矛盾冲突作出必要的铺垫和准备。第十二拍到第十七拍反复叙写、慨叹旧怨了结新恨又来。别子之痛和内心煎熬。第十八拍是全诗一个响亮有力的结尾,把主人公“浩于长空”的“怨气”作了与首章暗相呼应的总括。由此可见,蔡诗在谋篇上也是匠心独运、章法井然的。这将骚体那种沉郁、炽烈、跌宕的声情表现得淋漓尽致,给读者心灵以巨大的震动和冲激,更体现了蔡琰之悲情。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情感之悲

《胡茄十八拍》反映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灾难,诉说了作者对汉国乡土不可抑制的思念和母子间难舍难分的感情。通过强烈的主观抒情色彩及细腻的心理描写以及真实的情感表达体现的悲情,具有浓烈悲情特征和强烈的感染力。

(一)强烈的主观抒情色彩。《胡笳十八拍》作为一首抒情诗名篇,其最大的特色就是强烈的主观抒情色彩。首先从叙事人称的角度进行探讨。纵观全诗,我们可以发现语言表达的主体往往都是第一人称的“我”。诗中有十一拍都出现了“我”字,其中的几节还用了多个“我”,“我”的存在形成了强大的主观抒情力量。如第八拍的“天有眼兮何不见我独漂流?为神有灵兮何事处我天南海北头?我不负天兮天何配我殊匹?我不负神兮神何延我越荒州?”更是接连用了六个“我”来表达。因凄惨的悲苦与问天的愤恨无法压抑,弥漫着浓郁的主观抒情气息。我们可以看到《胡笳十八拍》中第一人称视角的运用,抒写的几乎就是一个充满了离情别怨之大悲愤的人物的所思所感所见所闻。眼耳感知和心灵感受彼此激荡、互相交织展示了人生境遇中独特而浓重的真实感。

其次,全诗摒弃纯客观的叙述和描写,而是于叙事、写景于抒情。更能体现情之悲。这就突出显现了抒情诗的叙事性写景性因素,使诗篇具备了具体的时空感和境界感以及诗意美。既点明了事件发生的背景和因由,又交待了事件发展的过程和阶段,同时也为感情的抒发和宣泄提供了事实的依托。

(二)深入细腻的心理描写。《胡笳十八拍》善于从多层次、多方位、多角度展示特定情况下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心理变化,非常生动、传神。十二拍的“喜得生还兮逢圣君,嗟别二子兮会无因”,在得知战乱平息、自己又能回国的同时又不得不面临着离子的心痛,情感表达之细腻将悲情一泻千里,它是整部作品的高潮部分。“今别子兮归故乡,旧怨平兮新怨长”,诗中反复渲染了自己矛盾复杂、痛苦难禁的心情。“梦中执手兮一喜一悲,觉后痛吾心兮无休歇时”则通过梦境表现梦中见子乍喜、醒后失子乍悲的思儿之苦,情感表达何等细腻。

(三)真实的情感表达。《胡茄十八拍》始终焕发着悲剧力量同时,还流露着真实情感的表达。它之所以能引起欣赏者强烈的感情共鸣,是因为它表达的内容和情感来自于蔡琰切身的生活感受,是真实的情感表达。全文语言精练用词准确,将蔡文姬在厄运面前无助、无果、无望回乡之际的喜悦与哀愁淋漓尽致地真情表露,在这首诗歌主人公艺术形象创造上以主观抒情来表述在整个叙事过程中也是如此。通篇按被掳、迫嫁、育儿、归国、分离都以主观抒情方式将其内心悲苦和所处恶境以哀蜿之情相诉。人物命运的悲惨遭遇使感情表现跌宕起伏,真实而深刻。《胡茄十八拍》便是以如此悲怆的语调描写自己经历的苦难生活。可以说,《胡茄十八拍》是蔡琰用自己的泪水写成的。正因为如此,《胡茄十八拍》才能散发出真情实感的悲剧力量,成为感人肺腑的千古名曲。郭沫若先生也称赞《胡茄十八拍》为“是一首自屈原《离骚》以来最值得欣赏的长篇抒情诗”,评价极高也比较准确。

四、结语

《胡茄十八拍》是一部历经数百年,经久不衰的艺术佳作,是蔡文姬的千古绝唱。尽管其词曲作者的真实身份还有待于进一步考证,可丝毫未影响她在中国音乐史乃至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到蔡文姬悲惨的一生,全曲在此感情下涌动完成了蔡文姬悲剧性的人生历程,具有极高艺术价值。它真实反映了蔡琰身陷匈奴的苦难经历和丰富复杂的思想世界,开创了新奇独特的诗歌形式,是真情与音乐结合的艺术绝唱。《胡笳十八拍》是音乐文学,诗中的真情与音乐完美结合,谱就了文学史上的千古绝唱。它的意义往往超出音乐和文学而产生更重要的社会意义。我相信,在那个动乱的时代,蔡文姬的悲惨不仅仅是个例,更有广大的妇女流离失所,她的这首诗代表了那个时代广大妇女的心声,让人对生命、对命运有了更加深刻的解读。《胡茄十八拍》不愧为中国悲怨文学的巅峰之作。

【参考文献】

[1]《文学遗产》编辑部编:《胡笳十八拍》[M].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

[2]郑彦英:《漠国明月・蔡文姬传》[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5年版。

[3]刘明澜. 琴歌《胡笳十八拍》的悲音美[J]. 音乐艺术,1997(1).

[4]马勤勤. 蔡琰与《胡笳十八拍》[D]. 浙江大学,2009年.

论文作者:朱媛媛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7年8月下

论文发表时间:2017/12/11

标签:;  ;  ;  ;  ;  ;  ;  ;  

《胡笳十八拍》悲情之我见论文_朱媛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