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贸易引擎作用衰减的原因分析及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出口贸易论文,对策论文,作用论文,原因论文,引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我国,出口贸易与经济增长呈高度相关状态,1980—1995年间,贸易进出口总额以年均14.7%的速度增长,出口额以年均15.4%的速度增长,出口贸易的增长带动了我国经济的增长,同一时期,我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高达7.8%。 我国的出口贸易确实起到了推动经济增长的发动机作用。如何才能继续保持出口贸易的持续增长,以发挥其引擎作用是本文作者所关心的问题。
一、问题的提出:出口贸易引擎作用的衰减
国际贸易作为经济增长的“发动机”,最早由丹尼斯·罗伯逊提出,后来由发展经济学家刘易斯加以引用、发挥。70年代,以出口导向战略而迅速崛起的亚洲“四小龙”无疑给这一理论做了极好的证明。我国改革开放以后,开始以“四小龙”为借鉴,积极发展外向型经济,近20年的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绩。我国的出口增长有力地带动了经济增长,首先较高的出口水平换来大量外汇,使我们有能力购入先进的技术、先进的流水线设备、促进经济增长。其次,出口的增长引导资源投入享有比较优势的领域,实现“帕累托改进”,带动经济增长。还有,将出口获利的一部分收入用于投资,资本积累增加,带动经济增长。
但是,1996年出口总额的增长乏力引起了众多学者和政策制定者的关注,许多人担心出口贸易的发动机作用会出问题,许多学者开始研究我国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问题。但是如果只是研究出口商品初级产品及工业制成品比例问题,难以发现问题。我国的出口总额在逐年增长的情况下,初级产品比重大幅下降,由1980年的50.3%下降到1996年的14.5%。而工业制成品的重则大幅上升,由1980年的49.7%上升到1996年的85.5%。根据阿根廷著名经济学家普雷维什所说,发展中国家如果以出口初级产品为主,贸易条件会趋向于长期恶化。由以上数据显示,我国显然已走出了以初级产品出口为主的阶段。刘易斯也曾说“如果增长的引擎是较发达国家的工业产品和欠发达国家的初级产品出口,那么较发达国家的引擎就比欠发达国家转动得略为快一些”。虽然我国现在增长的引擎不再是初级产品出口,但是我们的传统工业制成品出口与发达国家现代高新技术工业制成品出口相比,我们的引擎转动也有可能变慢。
二、出口贸易的引擎作用衰减的原因分析
雷普维什和刘易斯的理论是针对1950—1970年间国际经济的状况提出的。当时的贸易格局是发达国家出口工业制成品,而发展中国家出口初级产品。由于世界对初级产品的非弹性需求以及制成品的垄断价格,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条件恶化,从而影响发展中国家出口贸易的引擎作用。
发展中国家为了克服这种条件有可能恶化的状况,从本世纪50年代开始,许多国家开始强制推行工业化,我国的情况也是如此。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现代的国际贸易格局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许多国家通过成功的进口替代或出口导向战略的实现,出口产品中制成品的出口所占比例越来越大,我国工业制成品的出口在总出口中所占比例至1996年已达到85.5%。由于我国的制成品的出口在出口中所居的重要地位,所以要看我国的出口对经济增长的引擎作用,主要就是要看制品出口能否实现持续增长,以及这些以出口为导向的制成品产业是否具有强烈的关联效应,能够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从而带动整个经济增长。但是通过研究我国出口的制造业内部结构状态,我们发现存在许多问题。这些问题必然会制约出口贸易的引擎作用。
(一)出口制成品中劳动密集型产品比例过高制约了国际贸易的引擎作用
我国在1978年开始实行对外开放,根据国际分工的原则来建立自己的比较优势产业。根据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的特点,从80年代起,我国迅速发展了自己具有最大的比较利益的产品即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增长很快,在我国的制成品出口中占越来越大的比例。
表1 出口工业制成品内部结构
单位:百万美元
劳动密集型产品 资本密集型产品
年 份 出口总额金额 份额% 金额 份额%
1980
18237 7168 396353 35
1985
27764 12319 447984 29
1990
80541 59787 74
14978 19
注:根据世界银行:《中国对外贸易改革面临90 年代的挑战》,1993
由表1可看出,1980年,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占出口总额的39%,资本密集型产品占出口总额的35%。经过10年的发展,劳动密集型产品和资本密集型产品出口都有所增长,但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增长得更快,到1990年,劳动密集型产品占出口总额的74%,而资本密集型产品出口增长较慢,仅占出口总额的19%。我国出口制成品中劳动密集型产品比例过高必然会制约出口贸易的引擎作用。这些劳动密集型产品以纺织品、鞋类占较大比例。1994年我国出口的纺织品已占到世界纤维制品出口总额的11.4%。现在我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纺织品鞋类出口国。即使世界市场的容量足够大,允许我国再度进行量的扩张,但是由于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发达国家普遍对这些产品设置非关税壁垒,实行配额限制。二是这些产品的需求收入弹性低,单纯的重量不重质的出口扩张必然导致产品价格的进一步降低,而产品价格的降低一方面会使我们在贸易中所获利益减少,另一方面又会引起进口国的反倾销。所以我国的出口贸易如果一味地依靠纺织品、鞋类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出口贸易的增长会受挫,出口贸易的引擎作用也会减速。
(二)机电及运输设备业的国际竞争力不强制约出口贸易的引擎作用
到了90年代,我国积极发展机电产业和运输设备业,并积极推行这些产品的出口,在1996年,终于实现了一个大的突破,即机电及运输设备业的出口总额首次超过了轻纺产品的出口总额。机电产业与轻纺业相比显然是处于上升阶段的产业。因为机电产业一是具有大规模生产的可能,劳动生产率上升潜力大。二是具有较高的收入弹性,市场开拓潜力大。三是具有较高的附加值,可以通过前向、后向联系效应使产业链拉长。但是由于我国的机电产业长期处于低技术水平的重复生产和粗放发展,造成了我国机电产业的产业集中度低,规模经济效益差,劳动生产率上升缓慢等问题,从而造成了我国机电及运输设备的国际竞争力不强。机电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弱会使出口贸易的引擎作用减速。
1.产业集中度
产业集中度即市场集中度指的是市场上卖方的相对规模的分布,即各个卖方的市场占有率。某产业的集中度越高,该产业的垄断程度越高,企业的数目越少,企业就越容易达到规模经济。
表2 中日机电产业集中度比较
集 中 度
产 业
中国(1985) 日本(1963)
机械工业3.47
63.47
电气机械与器材制造业3.61
68.53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11.17
71.57
资料来源:陈文辉《试论企业集团的垄断与竞争》,《经济研究》1994.1
由表2可以看出,假如日本最大的10家企业的市场占有率是63.47%,而我国最大的10家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只有3.47%。产业的集中度过低必然会降低产业规模经济水平。我国目前的机电及运输设备业中,存在着许多企业达不到规模经济所要求的最小有效规模。这样由于达不到规模经济效应,产业即不能实现“成本领先”的战略,也不能实现“标歧立异”的竞争战略,必然导致在国际市场上没有竞争力。
2.高加工程度
我国是一个大国,大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产业链会自动拉长,生产结构呈现层次化,中间产品产业在总产出中的比重会上升,结果是产业的附加值率提高。所以衡量一个国家产业结构升级的一个重要指标是高加工度系数。
表3 机械类高加工度系数
国家 年份 机械类/初金属
日本 1992 7.26
(美日德英法)五国 1992 9.28
中国 1993 2.07
中国 1994 2.29
注:表中机械类包括机械、电子、运输设备和精密仪器,初金属包括钢铁的有色金属。
资料来源:王岳平《关于新时期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战略的思考》,《管理世界》1997.2
高加工度系数=加工工业的总产值/基础工业的总产值。
表3是我国与日本、 五国(美日德英法)机械类高加工度系数比较。日本与五国远高于我国。说明我国的机电及运输设备产业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没有及时进行产业结构的升级,由低技术密度产品向中等密集型产品过渡,然后再向高技术密集产品发展。相反,我国机电产业长期进行低技术水平产品生产,在技术进步上没有表现出机电产业应有的技术超前性。所以尽管机电及运输设备产业本身具有较高的先进技术传递性,但是由于我国机电及运输设备本身的技术发展落后,没有能力制造出先进的机器设备推动其他工业部门的技术创新,因此我国现有的低水平的机电设备业不能产生强大的前向和后向联系效应,诱发技术创新,带动其他工业部门的发展。相反,由于我国的机械设备的技术水平低,必然会引起整个工业的技术素质难以提高。
3.机电产品进出口商品价格比
虽然我国既进口机电类产品也同时出口机电产品,但这一贸易还不是人们通常意义上的产业内竞争性贸易。我国的机电产品进口的往往是关键性的技术设备及部分高档消费品,主要进口来源是发达国家,而出口大多是低级的机电产品,主要面向发展中国家出口。由于机电产品的产品结构层次不同,技术含量不同,产品质量有异,所以表现出较大的价格差异。在我国的产品的进出口中机械电子类产品是各类出口的商品中价格水平最不理想的、出口价格水平普遍低于进口价格,平均价格比为0.67。即机电类出口商品价格平均只有进口商品价格的67%。
价格比=出口商品单位价格/进口商品价格
由表4中看出,我国机电产品出口价格远远低于进口价格。 其中内燃发动机的出口价格只有进口价格的5%。 这样高的价格差别说明我国机电产品的技术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产品档次较低,只能靠低价来挤占市场。即使同档次产品,我国的出口价格也低于进口产品。单纯地靠低价格竞争推动机电设备的出口必然带来一些问题。一是会引起进口国对我国机电产品的反倾销。二是低价竞销战略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
综上所述,一是由于我国出口中劳动密集型产品比重过高,二是由于出口产业中新的有可能带动增长的产业——机电及运输设备业,存在技术水平落后、产业集中度低、国际竞争力弱等原因,都可能会制约出口贸易的引擎作用。
表4 机电类商品进出口价格比
进出口产品 价格比
内燃机 0.57
机械类机发动机 0.05
空调器 0.48
切削金属车床0.12
有线电话机 0.66
传真机 0.56
唱盘唱机磁带放音机 0.54
磁带录音机及声音录制设备0.23
雷达无线电导航设备 0.11
无线电话电报广播接收设备0.26
电视接收机 0.24
资料来源:《中国工业国际竞争力报告》,《管理世界》1997.4
三、如何保持出口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引擎作用
要想保持出口持续高速增长,首先是对现有的机电产业进行技术改造,利用高科技来促使机电产业从低技术密集产业向高度技术密集产业转变。
我国现有的机电产业都是20世纪40年代第二次技术革命的产物,随着这些产业中的技术越加标准化和稳定,转移到象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所以机电产业中发达国家已储备了大量的先进技术,我们可以通过模仿或技术引进提高我国机电产业的技术含量,这样可以节省大量的技术开发费用。80年代以后,我们也确实引进了大量的国际先进技术。但是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必须具备一定的的条件,否则要么引进的技术已是二、三流技术,很快淘汰,要么引进的技术不能有效地利用,这些情况在我国的技术引进中都曾出现过。引进技术所需条件很多,主要有5 个条件。一是要有一支具有战略眼光和创新精神的企业家,提出引进新技术的要求。二是要有足够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去理解或按当地条件去修改所吸收的技术。三是有一支能够在引进的新技术基础上进行高效率生产的工人队伍。四是必须有一个使新技术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有利可图的市场环境。五是要有足够的外汇购买新技术。这些条件中,我国目前最缺乏的是有创新思想的企业家和高素质的工人队伍。
引进国外技术,模仿国外的先进科技成果,这是国际的技术外溢,可是现阶段为了提高我国机电产业的技术含量,应该充分利用国内的技术外溢作用。由于地理、语言、文化等原因,国内技术外溢比国际技术外溢更快。但是,在我国现在的机电产业中可以明显地看到最落后的技术与最先进的技术并存,国内的先进技术没有得到充分外溢。有许多因素影响国内技术外溢,一是由于我国的地方保护主义,造成了市场的条块分割,没有使国内技术外溢充分发挥作用的市场条件。二是由于我国的现有的机电产业竞争过度反而不能使竞争有效地发挥作用,造成了整个行业的效率低下,新技术引进动力不强。三是国内的技术买卖市场还不够健全。以上种种原因,都会使已引进的先进技术在国内得不到广泛传播,有时甚至会出现花费高昂代价进行同一技术的重复引进的问题。所以必须尽快建立和完善国内的技术买卖市场,这样不但可以使先进技术在同产业内,而且可以在不同产业之间广泛传播。
总之,要想保持出口贸易的引擎作用,必须克服机电设备一味地进行外延式地扩张,而应该代之以加强技术改造的内含式增长。这样才能保持机电设备的出口增长,并通过高技术的外溢作用,前向、后向传播作用,提高我国的整个工业的技术素质,真正起到带动经济增长的引擎作用。
其次,利用战略性贸易政策的理论,在一些关键性的产业如计算机、电信业、生物技术等产业创造出比较利益,培育出新的出口增长点。
本世纪中叶以来的第三次技术革命的成果已经迅速的产业化,形成一批高度知识密集和技术密集的产业,包括计算机工业、机器人工业、通讯业和航具工业等。发达国家的出口产业中高新技术产业的份额已占绝对优势,并呈日益上升趋势。所以我国要想保持对外出口贸易的引擎作用,一定要在高新技术产业中培养出口的新的增长点。
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与日新月异的基础科学领域联系紧密,具有强烈的外部效应,它似乎无处不在,它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我们的观点,它甚至可以改变整个的基础工业。但是这些高新技术不可能单纯靠引进国外现有的技术,一是高新技术的引进可能代价高昂,二是这些技术尚未成熟,发达国家不会轻易将它转移到发展中国家,所以高新技术的产业化还需要我们自己来完成。
我们的基础科学研究在许多领域居于世界先进行列,高校每年推出的科研成果成千上万,但在我国缺乏一种有效的激励机制,来促使这些高新科技成果的产业化。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化进展缓慢的原因很多,一是在我国缺乏一个确保创新者可以获取垄断利润的产权制度,所以要想促使高新技术的产业化,首先是应对发明者的产权进行有效地保护。二是将一项写在纸上的科研成果转化为可大批量生产的标准化产品,需要大量的研究开发费用的投入。所以熊彼特认为,完全竞争式的小厂商是不可能为新产品的研究开发支付最佳费用的。因为研究开发活动中存在着规模经济问题,所以只有大型企业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才有可能投入大量的研究开发费用,在有效的规模上从事研究开发项目,进行新产品的试制,并不断将研制的新产品推向市场。而我国目前大量存在的正是“原子型”的完全竞争式的小企业。所以要有效地促使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化,一是设计出一种可让发明者独享发明成果的产权制度。二是通过合并、购并、相互持股等企业联合方式培育我国具有竞争性的特大企业。
总之,出口产业只有通过不断地技术变革才能成为经济长期增长的引擎。因为只有现代科学技术才能为一国出口的持续增长提供了可能,出口产业通过技术变革促使出口产业结构升级,才能长期保持我国对外出口对经济增长的引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