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建二局第三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北京 100070
摘要:水下灌注桩由于是地下工程,不可控制的因素很多,需要从原材料、配合比、施工机械及施工工艺上加强控制,确保灌注过程顺利进行,保证桩身的各项指标达到合格要求。
关键词:混凝土;措施
1 工程概况
水下灌注桩施工容易在清孔、泥浆护壁、水下砼浇筑过程中出现问题,稍有不慎,常常会造成塌孔、钢筋笼上浮、断桩等质量问题。
2 混凝土控制措施
2.1 材料控制
(1)水泥宜采用粉煤灰水泥、火山灰水泥、硅酸盐水泥或普通硅酸盐水泥,强度等级不低42.5级,安定性必须合格,凝结时间应不小于2.5h,进场温度不宜超过60℃。
(2)粗集料最大粒径不大于导管内径的1/6~1/8和钢筋最小间距的1/4,且最大粒径宜不大于25mm。细集料宜采用中砂或混合砂,级配宜控制在II区间,含泥量小于2.0%。当采用混合砂时,人工砂的MB值不大于1.4%。
(3)粉煤灰应采用II级以上粉煤灰,需水比不大于105%,烧失量小于8%以内,游离氧化钙应小于1%。
(4)外加剂应选用缓凝型高效减水剂,进场时须进行必要的适应性验证试验,发现问题立即进行调整处理,以避免因适应性问题导致后续的质量事故。
2.2 配合比设计
(1)水下混凝土配合比配置强度应高于设计强度的10%~20%,胶材用量应不低于350kg/m3,水泥用量不低于300kg/m3,砂率宜控制在40%~50%,坍落度宜控制在220mm左右,2h坍损应小于20mm,凝结时间宜控制在9h左右。
(2)在配合比设计前,生产方应事先对施工现场的情况做详尽了解,包含混凝土等级、桩基成型工艺、桩基尺寸、钢筋骨架、基础土基和水文情况、浇注工艺等情况,以便能设计出满足施工要求的配合比。如某防洪护岸整治工程基础桩全为水下桩,桩基深度基本在25m左右,直径2m,地下水非常丰富,且钢筋间距较小,加之混凝土生产灌注前,双方又未能就相关问题进行及时详尽的沟通交底,生产方在进行C30水下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时,对于现场条件因素的考虑不够全面,以至于部分桩基灌注成型后出现不同程度的混凝土不充盈现象,经及时对生产配合比进行调整后,该问题得到了有效的解决。
(3)当原材料发生较大变化时,在混凝土生产前应进行必要的验证试配,以验证混凝土流动性、粘聚性、保水性、和易性、坍落度经时损失和物料级配情况,发现问题应立即进行纠正,再次调整验证,直至满足要求为止。
2.3 生产控制
(1)启动搅拌设备时,应先进行设备空转检查和计量系统零点校对检查,发现问题当及时纠正处理。
(2)水下混凝土生产前,应进行严格的生产配合比调整审核和“开盘鉴定”工作,搅拌时间不应低于35s;生产过程中应加强定时和不定时的抽检,严格控制各项材料的计量偏差不超过规范所要求的允许误差范围,发现问题应立即进行纠正处理,确保出厂混凝土具有良好的流动性、粘聚性、保水性与和易性,不能满足设计和施工要求的混凝土严禁出厂。
2.4 供应保障
(1)根据水下桩基础混凝土灌注工艺特点和质量控制要求,决定了该混凝土的供应必须保证高度的连续性,为此,混凝土生产方应事先掌握现场灌注安排情况,特别是当次需要混凝土总量、单个桩基需混凝土量、灌注方式及速度等,并以此制订周全的混凝土保供措施(车辆安排、运输线路安排和应急方案等),确保供应连续不间断,避免因长时间停工待料而发生断桩等质量事故。
(2)混凝土搅拌运输车在装料前应清除罐体内的积水或其它杂物。运输过程中,拌筒应保持3~6r/min的慢速转动,以防止混凝土发生离析现象。
3 水下混凝土灌注控制
3.1 进场检测
(1)混凝土进场后,首先检查入场报验资料(含配合比及原材料检验资料)和出厂小票,以确定工程名称、浇注部位及混凝土标记等准确无误,同时还需检查出厂时间和到达时间等,发现有不符合要求的项目,现场应予以拒收,严禁强行签收灌注。
(2)混凝土到场后,应及时组织专职专业人员对拌合物性能进行检测,检查坍落度、流动性、粘聚性、保水性、和易性及温度(入模温度不超过32℃)是否满足设计和施工要求,并填写好各项检测记录。
(3)当运至现场的混凝土坍落度损失过大,且混凝土无异常凝结现象,可由技术人员采用后添加外加剂的方法在现场调整坍落度,调整时将适量的外加剂加入混凝土搅拌运输车中并快速搅拌均匀,直至满足要求止。
3.2 灌注控制
(1)灌注准备
1)灌注前,应对孔底沉淀层厚度进行认真检测,如厚度超过规定,可采用喷射法向孔底喷射3~5min,使沉渣悬浮,然后立即灌注首批水下混凝土。
2)检查导管、漏斗和储料斗,确保吊装设施安全牢固,将导管下口与孔底的距离控制在300~500mm。
3)前应对混凝土进行强拌1min,以确保混凝土的匀质性良好。
(2)灌注控制
1)作准备完毕后,按要求放足首批混凝土,剪球、拔栓或开阀,将首批混凝土灌入孔底后,立即测探孔内混凝土面高度,计算出导管埋置深度,如符合要求,即可正常灌注。如发现导管内大量进水,表明出现灌注事故,应按规定及时进行处理。
2)应紧凑、连续进行,速度宜控制为0.6~1.0m3/min,严禁中途长时间停工或中断作业,每根桩的灌注时间应按首批混凝土的凝结时间控制。
3)过程中,要防止混凝土从漏斗顶溢出或从漏斗外掉入孔底,使泥浆因含有水泥而变稠、凝结,致使测探不准确和混凝土顶升困难。
4)过程中,应安排专人观察管内混凝土下降和孔内水位升降情况,及时测量孔内混凝土高度,正确指挥混凝土下料、导管提升和拆除。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导管提升时应保持垂直、平缓,防止导管被拔出混凝土面形成泥心、断桩等事故;导管埋深应控制在2~6m,防止埋管过深造成堵管或不易拔出等事故。拔出的导管应逐级拆卸,拆除导管动作要快,时间不宜超过15min。
5)发生集料与浆体分离的现象。当导管内混凝土不满含有空气时,后续混凝土要慢慢灌入,不可整斗灌入导管,以免在导管内形成高压气囊,挤出管节间的橡皮垫,而使导管漏水。
6)混凝土面接近和初进入钢筋骨架时,应徐徐灌注混凝土,以减小混凝土从导管底口出来后对钢筋骨架的冲击和顶托力;当混凝土进入钢筋骨架4~5m以后,适当提升导管,减小导管埋置长度,以增加骨架在导管口以下的埋置深度,从而增加混凝土对钢筋骨架的握裹力,以防止钢筋骨架被混凝土顶托上升。
7)灌注结束时,极易因导管内混凝土柱高度减小,超压力降低,而导管外的泥浆稠度增大,出现混凝土顶升困难。此时应在孔内加水稀释泥浆,并掏出部分沉淀渣土,使灌注工作顺利进行,并提升漏斗和导管增加浇注高度,增大落差,以确保混凝土的密实度。
8)保证桩顶质量,在桩顶设计标高以上应加灌一定高度(一般800~1000mm),灌注结束后将此段多余部分混凝土凿除,以确保桩顶混凝土强度满足设计要求。
4事故预防及处理
4.1 导管进水
(1)当首批混凝土储量不足,导管底口与孔底间距过大,混凝土无法充分封底和埋管,导致泥水进入导管。
此时应立即将导管提出,将散落在孔底的混凝土经搅拌后用泥石泵吸出或用抓斗清除,必要时提出钢筋骨架复钻清渣,然后再进行重新灌注。
(2)当导管接头不严、导管焊缝破裂或导管提升过猛使管口脱出混凝土面时,即会造成泥水进入导管。
此时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处理,如能用原导管插入续灌,则在灌注前应将进入导管的水和沉淀土吸出;如换拔原管以重新下管,则必须用潜水泵将管内的浆水抽干后才能继续灌注混凝土。
4.2 坍孔
在灌注过程中,如遇桩孔漏水不能保持原有静水压力、桩孔周围堆放重物过多或受机械振动等,桩内水(泥浆)位忽然急速上升溢出,随即骤降并冒出气泡,即可判定为坍孔。
此时,应在查明原因后采取相应的措施,如保持或加大水头、移开重物、排除振动等,防止继续坍孔,然后用吸泥机吸出坍入孔中的泥渣。如不继续坍孔,可恢复正常灌注;如坍孔仍不停止,且坍塌部位较深,则应将导管拔出,钻开并抓出已灌混凝土,同时将钢筋抓出,只求保存孔位,用粘土掺砂砾回填,待回填土沉实后,再重新钻孔成桩灌注。
4.3 埋管
当遇导管埋入混凝土过深,或因混凝土初凝使得导管与混凝土间摩擦阻力过大,或因提管过猛将导管拉断,致使导管无法拔出,即为埋管。
(1)当发生埋管时,起初可用链滑车、千斤顶试拔。如仍拔不出来,且并非因混凝土初凝造成时,可插入一直径稍小的护筒至已灌混凝土中,用吸泥机吸出混凝土表面泥水和渣土,然后派专业工人下至混凝土表面,在水下将导管齐混凝土面截断,拔出小护筒,重新下导管灌注。但此桩灌注完成后,上下断层间应按设计要求进行补强处理。
(2)如因混凝土初凝造成埋管,应停止继续灌注,按以上办法将导管齐混凝土面截断,然后按接桩法进行处理。
4.4 灌短桩头
灌注临近结束时,因浆渣过稠,使得测探不准造成误测误判,以致拔出导管终止灌注而造成断桩事故,或是在灌注过程中发生孔壁坍塌且未被发觉,测探误判,造成断桩。
出现以上问题时,应根据具体情况,采取接长护筒、或在原护筒里面或外面加设护筒,压入已灌注的混凝土内,然后抽水、除渣,接浇混凝土;或用高压水将泥渣和松软层冲松,再用吸泥机将混凝土表面的泥浆沉渣吸除干净,重新下导管灌注混凝土。
4.5 桩身夹泥断桩
桩身夹泥断桩,大都是因导管进水、塌孔、埋管等引起的次生事故;同时,如清孔不彻底,或灌注时间过长,首批混凝土已初凝失去流动性,而续灌的混凝土冲破顶层而上升,也会在两层混凝土中夹有泥浆渣土,甚至全桩夹有泥浆渣土形成断桩。
当已发生或估计可能发生夹泥断桩时,应采用专用钻机钻芯取样,做深入的探测检查,再按设计要求进行相应的整改处理。
4.6 钢筋骨架上升
钢筋骨架上升,一般是由于上拔护筒及支撑护壁、导管提升钩挂或混凝土下落时反冲顶托力大于钢筋骨架重力所致。为防止出现钢筋骨架上升问题,应采取以下措施:
(1)防止顶层混凝土进入钢筋骨架时混凝土的流动性过小,建议混凝土掺加缓凝剂、粉煤灰等以增大其流动性。
(2)严格把控混凝土灌注施工作业,尽量缩短灌注时间。
(3)在保证质量的情况下,适当减少钢筋骨架下端的箍筋数量,减少混凝土的向上顶托力。
(4)在孔底设置直径小于主筋的1~2道加强环形筋,并以适当数量的牵引筋牢固地焊接于钢筋骨架的底部,有效克服钢筋骨架的上升。
5结语
水下桩基础混凝土灌注,实为水下桩基免振捣混凝土灌注成型施工作业,其工艺特点要求了灌注施工必须一次性成功,否则将会造成严重的损失。为此,要求对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生产供应和灌注施工等各环节严加管控,严格按照相关规范标准、设计要求和施工方案进行施工作业,以确保水下灌注桩基础质量得到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严兴斌.水下灌注桩施工质量控制措施[J].技术与市场,2018(10):81-82.
[2]卢绪利.水下灌注桩在公路施工中的问题与质量分析[J].山东工业技术,2018(20):107+110.
[3]徐来银.水下混凝土灌注桩施工技术要点[J].交通世界,2018(19):104-105.
[4]危代贵.钻孔灌注桩的施工方法及施工阶段质量控制[J].河南建材,2018(04):195-196.
[5]乔端.钻孔灌注桩水下混凝土灌注施工质量控制[J].低碳世界,2018(06):235-236.
[6]张鑫.钻孔灌注桩水下混凝土浇筑技术的质量控制[J].江西建材,2017(19):85.
论文作者:李向阳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8年第3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8
标签:混凝土论文; 导管论文; 水下论文; 钢筋论文; 骨架论文; 泥浆论文; 桩基论文; 《防护工程》2018年第3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