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通市城西小学 226001
新课程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变得更加热闹了,尤其是阅读教学则表现得更为精彩纷呈,其中不乏我们期待已久、体现新课程本质的。但冷静观察、客观分析后,我们不难发现,在朗读、表演、讨论等多种热闹形式的背后,高品质的思维活动却有逐渐淡出阅读教学的倾向。
一、信马由僵,误入歧途
如教学《狐狸和乌鸦》时,老师抛出一个问题:你觉得这是一只什么样的狐狸?大部分学生都说狐狸很狡猾,它为了得到乌鸦嘴里的肉,讨好手段一次比一次厉害,以致乌鸦上当受骗。而有一个学生却说:“我认为狐狸很聪明,它善于察言观色,投其所好,而且有耐心,一计不成又生一计,最后终于实现了自己的目标。”这的确是一种与众不同的见解,但用花言巧语骗人究竟是聪明还是狡猾?这是两种不同的价值取向。人类需要的是善良和诚实,如果把狐狸的骗人行径当作聪明之举来欣赏,那还要讲“诚信”干什么呢?所以,就这一观点的提出,如果教师以“敢于发表与众不同的观点”来表扬他,表面看是顾及了学生的个体体验,但文本的价值取向却出现了原则性的错误。对大部分文学作品都可以进行多元解读,“作者未必然,读者未必不然”,关键是如何确定“界”、把握“度”。作为阅读客体的文本虽然存在着“空白”和“不确定性”,但必然会有许多显性的、鲜明的“规定性”,总会有个“作品视界”范围。
二、喧宾夺主,无视中心
如果把文本的价值取向比作一个靶子,那么多元理解就如同靶子上大小不同的圆环。打中靶心就是准确理解了作者与编者的价值取向,打在靶心的外围,不论是七环八环还是三环四环都可以肯定。如果脱了靶,那就不对了,就是曲解或误解了,因为“多元解读”必须在求对的情况下才有价值。
一位教师在教学《去年的树》一课时,课近尾声,让学生说说课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学生众说纷纭。一个学生说:“我从课文中体会到了树木的伟大,它为了人们能点燃灯,宁可燃烧自己。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另一个学生说:“读了课文后,我觉得那些砍树的人真可恶,他们不但破坏了自然环境,而且破坏了树木与鸟儿的友情。”顺着第二个学生的发言,立马有学生站起来说:“《去年的树》这篇课文就是要我们不要破坏环境。” 从学生的发言中我们不难发现文本的价值取向越来越远。《去年的树》所要表达的是“诚信”。鸟儿信守诺言,去年答应要给树儿唱歌,今年无论如何一定要找到树,哪怕已经做成火柴、已经化为火苗,这是文本的人文导向。当学生的理解远离靶心时,教师一定要予以正确引领,把学生的思路引向课文的主题。
三、漫无边际,脱离文本
教学中对文本意义漫无边际的任意发挥,让我们的课堂表面轰轰烈烈,实则空洞之极。在多元解读的“帽子”下,语文课上的阅读感受成为名副其实的“思想的跑马场”。
比如《鲜花和星星》一课,教师在教学“我数着满天的星星,这里一颗,那里一颗,真比地上的花儿还多”这一段时,让学生展开想象:如果你就是那个数星星的孩子,数着、数着,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有的孩子在月亮上荡秋千,有的坐着飞船遨游太空,甚至还有奥特曼在寻找怪兽……这样的再造想象显然并不是根据这段语言文字所“浮现”的,而是孩子们过去已有的阅读基础的直接反映,它们已经远离了对语言材料的依赖。课堂表面看,个性阅读、创新思维、自由言说都有体现,但细细回味,“文本”在哪里?文本是阅读的基础,可是,教师为了改变过去以教师为中心的一言堂的弊端,将阅读课上成了学生的自由交谈课,文本被撇在一边,这种热热闹闹的交谈课严重削弱了阅读教学的效果,使之在一个肤浅的水平上滑行。
四、过犹不及,偏离尺度
以《圆明园的毁灭》片断为例:一位老师引导学生充分欣赏感悟了文章中描写圆明园令人震撼的不可估量的价值片断后,学生都饱含深情地读着,欣赏着圆明园。然后老师播放了圆明园的视频片断,最后出现一把大火,并声泪俱下地说:“可惜,这一切都被这一把大火烧了!”
师:此时,你想说什么?
生1:现在我们国家军事力量也不弱,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杀过去,让他们也尝尝味道!
生2:此仇不报非君子,这样太便宜他们了,对那群强盗要一刀一刀剐,让他们求生不得、求死不能,让他们知道作恶多端的后果!
师:同学们骂得真痛快,道出了我的心声。这样的一座园林毁在他们手中,岂不令人愤恨!
案例中,从表面看,学生对英法侵略者嫉恶如仇了,这固然没有错,也是文本所要体现的价值导向之一,但学生的发言不仅仅表现了他们的嫉恶如仇,也体现了他们的年幼无知。试问:作者若听到这些学生充满血腥味的文本感悟,会是什么感受?定然会打一冷颤,连说:“罪过!”我们的语文教育培养出的学生若是如此这般,那与罪恶滔天的英法侵略者有何区别?学生对问题的认识,有时基本方向是正确的,但还有一个“度”的问题。“过犹不及”,过头了就会走向反面。
文本是作者与读者沟通的桥梁,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文本解读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感知、理解、评价、创获文本的过程。语文老师的职责是让学生在与文本语言的充分感悟、对话中,促进思维向广度与深度发展,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有效思维的训练场所。
论文作者:朱建霞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5年12月总第228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1/29
标签:学生论文; 文本论文; 圆明园论文; 课文论文; 教师论文; 这是论文; 靶心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5年12月总第228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