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开放的条件下,技术能互相追赶吗?_比较优势论文

开放条件下能实现技术赶超吗?,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条件下论文,技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文献综述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实现了三十多年的高速发展,但发展的不平衡问题也日益严重,外向型发展战略究竟给中国的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带来了怎样的影响?目前,国家一系列结构调整的方向都试图扭转过度依赖国际分工的发展模式,事实真如一些学者所言,国际分工会固化国家的比较优势,从而带来中国产业的低端锁定吗?倘若如此,即便中国经济规模跃居世界第一①,其发展潜力也会受到限制,仍可能陷入中等收入陷阱。

开放条件下,一国的技术进步主要存在“干中学”、“R&D投入”与“技术外溢”3种方式,自由的贸易政策对这3种方式的作用并不相同,有些还具有相当大的争议。“干中学”的思想早在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中已经出现,斯密认为,国际分工不但能带来资源的静态最优配置,而且专业化的生产分工还能获取熟能生巧的技术进步。阿罗(1962)首次提出“干中学”的概念,他认为,人们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经验的积累就体现在技术进步上,由此技术进步存在“干中学”效应。这其中的创新机制被林毅夫(1995)[1]解释为“试错改错”,即在生产过程中,偶然偏离常规方式的试错结果可能是生产效率的提高,从而产生技术创新。Young(1991)[2]认为,基于传统比较优势理论的自由贸易会强化发展中国家原有的比较优势,使之专业化生产低技术含量的产品,经济难以实现持续增长。杨小凯等(2001)[3]也指出,一旦人们专业化从事某种产品的生产,就意味着放弃另一产品的生产,从而使得另一行业的劳动生产率处于停滞或下降状态,进而强化原有的比较优势。郭熙保[4]等人同样认为,落后国家根据比较优势参与国际分工,往往只能从事传统部门的生产,这就很可能导致技术的锁定,进而陷入依附性发展的陷阱。但也存在相反的观点,卢锋[5]就指出,发展中国家要通过边干边学的技术积累,从简单的零部件装配活动逐渐进入较低技术要求的零部件生产,最后上升到关键性零部件的生产,从掌握外围技术入手,逐渐掌握现代产业的核心技术,并发展出本国的核心技术创新能力。但这实际上已经涉及产业间的技术渗透作用。主流观点显然倾向于“干中学效应”对发展中国家的高新技术产业的技术进步不利,从而不利于发展中国家的产业升级。“R&D投入”是现代技术发明的主要模式,当技术发明转为发明家有意识的“试错改错”的实验时,研发就成了一个专业部门,它的产品就是新技术,生产技术则是“试错改错”的方法。分工一旦出现专门进行“试错改错”的现代研发部门,技术发明的速度也就被大大提高了。

“技术外溢”是指国外的技术水平高于本国的技术水平,在开放的贸易政策和投资政策条件下,外国的技术会传递到国内,促使本国的技术进步。技术外溢过程虽然没有出现技术发明,但却给后进国家带来了技术进步。“技术外溢”的争议在于两点,第一点争议在于分析技术外溢的学习函数的设定方面,大概有3种代表性假设,一是Grossman和Helpman(1991)[6]的模型,直接把知识总量作为外溢的来源和对象,建立了研发资本积累模型,二是Ben-David和Loewy(1998)[7]使用了人力资本积累模型,三是Feenstra(1996,2004)[8][9]使用新产品开发与模仿作为技术外溢的代理变量。第二点争议在于技术外溢只能发生在产业内还是在产业间也存在,Krugman(1987)[10]的研究体现为国际间的产业内技术外溢,Young(1991)的研究体现为国内产业间的技术外溢,林毅夫等(1994)[11]的研究则暗示技术外溢广泛适用于国际范围内的产业内和产业间,所以得出了不同结论。Krugman(1987)和Young(1991)的研究结果都支持国际贸易强化了原先的比较优势,而林毅夫等(1994)的研究认为,发展中国家通过技术引进能够比发达国家用更小的成本实现更快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

开放经济条件下,“技术外溢效应”可能使得发展中国家较发达国家获得更快的技术进步,但“边干边学效应”也可能导致本国与发达国家在高技术产业上的技术差距越来越大,主导产业被锁定在低端,而“R&D投入”效应的强弱在不同行业也不尽相同。这3种效应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在不同产业之间,最终如何决定技术进步,如何影响产业结构,又如何引发世界经济格局变动,下文将进行分析。

二、封闭经济中的基准模型

1.基本假设

(1)生产函数假设

为了凸显技术进步的作用,假设只存在劳动力一种生产要素,生产函数为:

下标表示t期产品i的数值。在现实经济中,任何一个企业要进入一个产业,都需要拥有相应的生产技术,因此假设的生产存在最低技术门槛,用如下函数式表示:

(2)学习函数假设

我们的研究综合考虑“干中学效应”、“技术外溢效应”与“R&D投入”3种技术进步方式,技术的学习函数表示为:

其中,为干中学效应与R&D效应,E为技术外溢效应。对于学习函数,说明如下:

表示干中学效应与R&D效应。由于技术创新都是基于“试错改错”的行为,因此干中学效应与R&D效应本质是相同的,现实经济中,企业一般会按照盈利情况进行研发投入,不会有哪个企业的研发投资比例持续高于利润率的,因此我们假设技术的创新是与生产规模相适应的,干中学效应与R&D效应进一步的区分将在后面部分分析。

③溢出效应产生的技术有一个吸收过程,需要在生产中进行转化。因此,我们将技术外溢效应与于中学效应表示为乘数关系。

④关于技术进步“竭泽而渔”和“站在巨人肩膀上”②的两种相反效应一直存在争议。我们认为“竭泽而渔”效应只存在于产业内,不存在于整个经济体系内,即每种产业的技术水平存在上限,我们以的形式表示,当该产业的技术水平很低时,未知的技术很多,技术进步的余地较大,单位投入产生的技术进步速度较快。相反,技术水平接近技术上限时,技术进步较为困难。而“站在巨人肩膀上”则是指低技术产业对更高技术产业的技术外溢。

(3)效用函数假设

我们假设人们对于各种产品的替代弹性不变,使用固定替代弹性效用函数(CES)刻画消费者行为。即时效用函数表示如下:

2.封闭条件下的均衡

由于只存在劳动力一种生产要素,而且能够在各产业之间自由流动,因此均衡时各产业的边际收益一定相等。构建收益函数如下:

从消费者角度来考虑,消费者在每种产品上花的每一块钱所获得的效用应该是相同的,如此有:

结论:封闭条件下,各种产品都生产和消费。生产与消费的产品相等,与该行业的技术水平成正比例关系。

这其中的逻辑关系可以这样阐述,生产取决于消费,消费取决于价格,价格取决于技术,而技术又受到生产的影响(干中学效应与R&D效应)。因此,技术高,则价格低,消费多,产出多,干中学带来的技术进步快。

但技术上限的存在,会使技术进步速度减缓,最终这种产品可能消失。与此同时,新产品会不断被引入,这主要是产业间技术外溢与R&D效应使得(T+1)产业的技术水平得以突破瓶颈,即

三、开放条件下的分工格局

1.两国的静态均衡

2.多国的动态比较优势与分工格局

四、技术跃迁与产业升级

1.博弈模型

我们考虑两个厂商,两个厂商都是各国比较优势产业的代表性厂商,且是处于相较更高技术水平的产业。现在考虑在国家的经济开放阶段,会不会主动选择进入更高技术水平的产业。如果答案是确定的,则开放条件下的技术跃迁和产业升级都是顺畅的,发展中国家存在技术及产业的赶超希望,世界经济增长有可能是平衡的,反之则反是。

假设需求函数为:D=α-βp,根据需求法则有:α>0,β>0。

需求函数的反函数为:p=a-bq,其中q=D,a=α/β,b=1/β。

根据博川德模型与斯塔克尔伯格模型,求解得到两个企业在各种情况下的利润表达式:

2.升级策略分析

A=w/p,当A提高时,w和p会如何变化呢?在现实世界中,工资具有黏性特征,工资上升比较灵活,但是下降很难,因此技术进步会导致工资上升;同时技术进步也会带来相应产品的价格下降,而且技术含量越高的产品表现得越为明显,如高技术含量的电子产品、高技术含量的汽车等,而技术含量较低的产品(如汉堡、家居等日常必需品),尽管因为价格弹性较小名义价格很少下降,但技术进步会减缓其价格的上升,相对价格仍然是下降的。因此技术进步会带来工资上升与价格下降,即

总结上述分析(结果如表1),只有在技术水平很低和很高的产业,开放条件下的企业才可能主动进军更高技术产业,完成产业升级。在其他情况下,自由的贸易政策会导致产业锁定,本文称之为“中等技术陷阱”。

3.贸易利得与产业转移

国际分工产生的福利主要通过产品的相对价格在各国之间分配,贸易条件越高,国家在分工中获得的好处越多。即便每个国家只专业化生产一种产品,也并不是所有国家都能具有产品的垄断定价权,能否具有垄断定价权最重要的评判标准是市场是否可以自由进出。技术水平越高的产业,产品生产的技术门槛越高,达不到技术最低要求的发展中国家就无法自由进入,发达国家的垄断势力就越高;而技术水平较低的产业,其技术门槛对大多数企业并不形成障碍,市场的进出都是自由的,自然很难形成垄断价格。

综上所述,开放条件下发展中国家很容易陷入中等技术陷阱,产业升级停滞,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会持续扩大。由此,发展中国家在参与国际分工的分配中处于劣势,并且国际收入分配的不均现象会持续恶化。

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陷入中等技术陷阱的主要原因在于,进入新产业需要进行技术的研发投入,但突破技术门槛后却因为要与新产业的比较优势企业进行竞争而难以获得垄断利润,难以收回成本,甚至因为技术差异而难以获得正常利润。而最高技术行业的分工者由于具有最高的技术水平,可以将所有其他国家的企业都拒之于技术门槛之外,进而获得技术的绝对垄断利润。但由于行业内技术上限的存在,技术进步速度最终会减缓,存在垄断地位不保的危机,因此该企业一定会通过研发获取更高技术产业上的技术突破,从而获得新的绝对垄断权。根据比较优势的上边界原理,至高技术企业终究会淘汰旧的优势产业,以此类推,处于技术劣势的国家依次进行产业升级,这和产品周期理论描述的情况十分吻合。国际产业的转移为发展中国家的产业升级提供了可能,但却是被动的,受制于发达国家的,世界格局仍然难以改变。

五、贸易政策及其优化的讨论

任何政策都不是完美的,必然存在利弊两方面的效果。我们首先比较自由贸易政策和保护贸易政策的利弊,继而讨论折中范畴的政策扶持。

1.自由贸易政策与保护贸易政策比较

在自由贸易条件下,一个国家会融入国际分工中,并最终专业化生产自己比较优势中的上边界产业的产品。由于干中学和技术外溢的作用,比较优势产业的技术进步最快,世界经济也因此获益,每个国家也会获得相较封闭阶段更快的发展。但这种状况对于后发国家并不容易维持,技术很低的国家在采取自由贸易政策后,会有更快的经济增长、技术进步以及产业升级。但当技术水平提高后就很容易陷入中等技术陷阱,产业结构难以自动升级,贸易条件趋于恶化,只能成为发达国家外围的附庸国家。而高技术国家在开放条件下能够获得垄断利润,并且能够实现产业的自动升级。

当一个国家实施保护贸易政策时,其他国家势必会实行报复,这就相当于隔断了与世界经济的联系,将本国封闭起来。在封闭条件下,一国的产业结构取决于需求结构以及各产业的技术水平,产业升级途径是顺畅的,但是产业内技术外溢效应为零,而产业间技术外溢相较开放经济要低,所以技术进步速度更慢。当国际技术进步实现重大突破的时候,由于本国实施封闭政策,将错失技术外溢带来的技术腾飞以及产业转移的机遇,并由此大幅落后,近现代史上的中国就因此由盛转衰。

如果一个国家能够自由选择开放与封闭政策的话,那么最好在技术水平很低和很高的时候选择开放,在中等技术的时候选择封闭,并在国际技术进步加快的时候选择开放。只是世界经济的规则不会允许如此自由的政策改变,一旦选择封闭的经济,再启动开放政策往往需要十分艰辛的外交努力。因此,在开放条件下有选择性的产业扶持就成了更为理想的政策选择。

2.战略扶持政策

(1)中等技术扶持

(2)移动窄幅与跨越发展

Krugman(1987)提出发展中国家的扶持政策最后是渐进的,促使比较优势产业小幅度移动,因而叫做移动窄幅效应。但经济的发展是渐进式好,还是跳跃式(跨越式)好,向来争议很多。前文的讨论都是基于渐进式的研究,那么企业如果跨越发展会有什么结果呢?国家能扶持高出比较优势产业的技术很多的产业么?

国家用于扶持高技术产业的投入实际上是挤占了人们现期的消费,因而要不要跨越式发展实际上涉及当前利益(消费)与远期利益(生产能力)的跨期选择问题。过快的跨越式发展将意味着更多的投入和更长的投入期④,这可能严重影响当前的生产积极性,违背激励相容原则,最终重蹈中国计划经济时期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的覆辙。但跨越式扶持确实可以带来技术的更快进步和产业的更快升级。因此,我们认为政策的扶持可以实行有限跨越。

3.中国现阶段的政策建议

中国改革开放后,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调整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在第一阶段,国内经济刚刚融入国际分工,产业结构向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聚集,并且收敛于比较优势的技术上边界产业,这是资源从低效率产业向高效率产业流动的结果,符合帕累托改进,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由此启动。国内产业聚集的过程中,比较优势产业的生产规模扩大,干中学技术进步速度更快,在实现专业化生产上边界比较优势产品时,比较优势基本已经转化成为绝对优势。在第二阶段,优势产业的技术水平向技术上限逼近,技术进步速度开始放缓,产业升级也相对迟缓,根据上文理论分析,中国很可能因为达到中等技术水平而面临“中等技术陷阱”。对此,本文提出两点政策建议,以规避“中等技术陷阱”。

一是建议政府通过多种形式进一步加大补贴企业的研发部门。国家直接补贴企业研发机构,能够促进企业的自主研发和国际技术外溢效应的更充分利用,加快产业升级。同时,将更多的资金投入企业研发部门能够有效限制政府的干预程度,不影响企业的自主生产经营权利,是遵循市场机制的调节行为。此外,补贴企业的研发部门还是强化企业研发主体地位、扩大中国高层次人才需求的有效途径。

二是建议国家继续协同推进内需拉动战略与市场多元化战略。扩大内需有利于中国产业结构的升级,扭转过于单一的产业结构。目前,我国贫富差距较大,财富相对集中,需求结构偏向生活必需品与高档消费品两端,但生活必需品的需求并不有利于产业升级,而高档消费品技术要求过高,国内企业短期内难以生产。因此,内需拉动战略的重点应该放在增加中等收入阶层。另外,市场多元化战略可以鼓励不同技术水平的企业进入不同的国际市场,目前中国应当更加鼓励企业进入发达国家的中高技术产业,对于这些范畴的海外市场开拓,可以予以补贴和政策鼓励。

注释:

①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11年在《世界经济展望报告》中预测,用购买力平价(PPP)计算,中国经济规模将在2016年超过美国,而众多机构与经济学家用名义量进行的预测显示,中国也将在2020年左右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

②“竭泽而渔”效应指技术进步越来越难,而“站在巨人肩膀上”指已获知的技术积累对技术创新有帮助。

③前文第三部分末已经证明。

标签:;  ;  ;  ;  ;  

在开放的条件下,技术能互相追赶吗?_比较优势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