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温州高校贫困生现状及解困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李思思[1](2019)在《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育人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党和政府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促进教育公平,高度重视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不断建立健全我国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让许多学生因获得资助得以完成学业、成长成才。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大力推进教育体制改革创新,就要坚持我国教育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方向,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努力让每个人享有受教育的机会,获得发展自身、奉献社会、造福人民的能力。”(1)进入新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实现“一个也不能少”的目标,就必须“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高校是人才、智力、科技的聚集地,理当在脱贫攻坚战中有自己的使命与担当,其中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彻底脱贫是高校脱贫攻坚的基础工作。本文通过对温州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相关资助工作人员的调查,发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自身存在六大问题:经济条件差、就业局限多、学业水平不高、素质能力偏低、人际交往面窄和心理承受能力弱。产生原因有:物质条件不足与自身能力薄弱的连锁反应;多方兼顾与精力有限的矛盾分化;急功近利与自我防卫并存等。本文研究了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育人体系面临的四大难题:即主体的失衡化、内容的单一化、方法的机械化以及效果的短期化。经深入研究,提出的对策和建议是:一是优化资助育人主体;二是丰富资助育人内容;三是更新资助育人方法;四是完善资助育人机制。
刘海明[2](2017)在《新媒体环境下高职院校贫困生心理透析及对策》文中提出高职贫困生不仅面临生活上的困难,还普遍存在"心理贫困"现象。根据高职院校贫困生的现状和帮扶工作存在的问题,本文对贫困生的心理承受程度、人际交往、择业就业压力等进行分析。提出贫困生"心理解困"必须重视理想信念教育,建立健全贫困生心理辅导平台模式、心理问题监护系统、自我教育平台、职业生涯规划体系和多渠道扶助机制。
舒能[3](2016)在《大学生发展性资助研究》文中提出高校是学生成长的主阵地,是社会人才的储备库,高等教育服务于人才培养。高校资助是国家发展高等教育的重要方面,是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大学生发展性资助是高校资助工作的主要内容,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体现。对大学生发展性资助开展深入研究,是新时期经济发展的需要,是推动高等教育改革的需要,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近几年来,随着资助工作的不断推进,发展性资助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也在不断丰富,取得了一定成果。但研究多属于贫困生发展性资助,而对于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性资助研究不透彻,尤其对大学生发展性资助的结构缺乏论述,基本途径亦不成系统,不够全面。大学生发展性资助是以全体学生为资助对象、以促进学生实现全面发展的一种资助模式,具有主体性、多样性、实践性和可持续性的特点。大学生发展性资助的目标结构指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健康素质和专业创新素质;路径结构指实现各类素质提升的具体方法。结构研究是大学生发展性资助研究的重要内容。思想引导、情感激发、品德塑造和素质提升是发展性资助的功能;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科学发展观、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和马丁·特罗的教育大众化理论是其理论基础。近年来,浙江外国语学院、广西师范大学和温州医科大学等不少高校对大学生发展性资助做了实践探索,形成了多元资助理念、创建了素质培养项目,并丰富了技能培训途径。但也存在不足,表现为资助观念不够先进、资助目标不够明确、资助系统不够健全以及资助途径不够广泛。因此,从更新观念、明确目标、健全体系、创新机制和拓展途径五个方面探讨大学生发展性资助的措施是现实需要。
谭丽琼,刘长国,杨秀燕[4](2014)在《贵州师范学院贫困生现状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贵州师范学院作为西部欠发达地区高校,贫困生比例较大,制约着学校的发展。通过调查分析贵州师范学院贫困生形成原因,了解贫困生学习生活状况,提出了解决贫困生问题的三点对策。
郭昕[5](2013)在《我国普通高校贫困生资助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高校贫困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其出现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他们的受教育状况直接关系到国家人才战略的实施。2007年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为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提供了政策保障。目前,我国已在普通高校建立起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助学贷款(包括国家助学贷款和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师范生免费教育、退役士兵教育资助、学费补偿、助学贷款代偿、勤工助学、学费减免等多种形式有机结合的贫困生资助体系,从制度上保证了“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但是,我国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和政策本身还尚需完善,特别是对于教育资源、教育质量相对较弱的普通高校,由于聚集了较多农村学生和城市弱势阶层的学生,需要资助的学生人数多,资助压力大。那么,普通高校贫困生资助政策的形成与发展情况如何?2007年助学新政实施之后普通高校贫困生资助效果如何?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存在的问题是什么?产生的原因有哪些?国家、地方政府以及高校在贫困生资助工作中地位和功能该如何确定?本文在借鉴前人研究和对多所高校实地调研的基础上,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对上述问题及原因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分析,并借鉴他国的成功经验和结合我国普通高校的实际,提出了进一步完善我国普通高校贫困生资助政策的对策思路。基于以上逻辑思路,本文共分为七章:第一章为导论,主要是确定论文所要研究的问题,阐明研究目的和意义,并深入分析了国内外关于高校贫困生资助研究现状,确定了本文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第二章阐述了高校贫困生资助的理论,指出高校贫困生资助的理论基础主要来自教育公平理论、教育成本分担理论和人力资本理论,正由于有这些理论的指引,才使高校贫困生资助政策形成、发展和不断完善。第三章分析了我国高校贫困生资助政策的形成与发展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建国初期到20世纪80年代初,资助政策为“免费上大学”+“人民助学金”;第二阶段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实行的是混合型高校学生资助政策。第四章以湖北省部委属、省属12所大学为例,并结合我国高校的实际,分析了我国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取得的初步成效以及对高等教育公平的促进作用。第五章分析了我国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危害。主要问题包括:贫困生资助体系不完善,不同类型高校贫困生资助力度不一,学生资助难以满足所有高校贫困生的实际需求,高校贫困生认定工作难,学生资助“资困育人”功能不强等方面。高校贫困生学生资助问题引发的危害主要是: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没有形成良性循环机制,部分高校贫困生享受国家资助面窄,在校贫困生学习及生活压力加大,现行的资助体系导致高校贫困生进一步分化,滋生新的高等教育不公平等。第六章主要分析了我国高校贫困生资助政策存在问题的原因:现行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还不够完善,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内部运行机制不健全,高校贫困生资助资金来源渠道有限,高校贫困生认定不公平,在贫困生资助中忽视了心理关怀。第七章主要以美国、英国,日本、马来西亚、孟加拉国为例,介绍这些国家在高校贫困生资助过程中一些成功经验和实践探索,以期为我国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提供有益的经验借鉴。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的现实国情,就进一步完善我国高校贫困生资助政策提出自.己的思考和建议。
王静喻[6](2011)在《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阶层的分化,以及贫富差距的拉大,教育消费的增加,高校贫困生已经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进入到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范围。贫困生在经济上要承受很大的压力,这直接影响到他们的生活和学习,从而也引发了他们思想上的一些变化,校园里的“双困生”也应运而生。各级政府及高校为了解决这一迫切、严峻的问题,经过多年努力,已建立起了以助学贷款、奖学金、学费减免、特困补助及勤工助学等一系列措施相结合的贫困生帮扶体系,但是,这些措施也仅仅从经济上缓解了贫困生的燃眉之急。高校贫困生与普通的大学生相比,其个性特征较突出,思想素质和心理都有很大的区别,由于受到经济条件上的限制,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存在着较多的心理障碍。所以除了要在经济上给予他们扶助之外,还必须要对他们加强思想政治上的教育,消除他们心理上的一些疾患。要让他们不仅仅能够顺利完成自己的学业,还要引导他们走上健康发展、积极向上的人生之路。一个个鲜活的案例让我们已经认识到了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贫困生中的重要性,这个课题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需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做好高校贫困大学生的思政教育工作,是高校教育者的职责所在,也是培养贫困生健康成长的内在要求,是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部分。全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介绍高校贫困生的基本状况及加强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第二部分是对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进行分析;第三部分是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及成因分析;第四部分列举了加强高校贫困生思政教育的一些举措。高校贫困生思政教育工作是一项既复杂又艰巨的教育工作,它涉及到学生个体、家庭、学校、以及整个社会等多方面的因素。积极认真做好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既有利于学生自身的健康成长,也有利于高校的安全稳定、社会的和谐发展及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喻华[7](2010)在《完善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的对策研究》文中认为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的高等教育基本实行免费制度,所有教育费用由政府承担。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和高等教育规模的迅猛发展,我国的高等院校的招生规模不断的扩大,在读大学生的人数迅猛增加,这使得高等教育经费给国家和政府背上了越来越沉重的包袱,以往的高等教育免费制度已经越来越不合时宜,为了与国际接轨,我国政府对高等教育体制推出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措施,逐步推行由国家政府、社会各界、学生家庭等多方面共同承担高等教育费用的机制。至此,高等教育的费用已经成为我国广大普通家庭日常家庭开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由于双规制招生制度的实行,高等教育费用变得越来越高,很多大学生家庭不堪重负;进入新世纪,由于高校收费制度的进一步改革深化,高校贫困生人数的比例逐年提高,贫困生问题已经被提上了党和政府的重要会议议程。为此,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针对贫困生的资助政策,一定程度上使这个问题得到了缓解。但是,由于贫困生问题的成因,过于错综复杂,我国高校本身的高等教育体制还不够完善而且现有制度没有得到严格的贯彻落实,再加上目前对于贫困生的资助仅仅停留在物质层面,并没有对贫困生的精神方面给予过多的关注,同时对贫困生问题的成因认知尚不明确,这使得高校贫困生问题目前存在并将依然长期存在。近年来,由于自然灾害的频发以及各种经济问题出现,导致了各种原材料价格的不断上涨,于是就出现了物价飞涨了情况。而随着高校办学成本的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学费也在不断增加。这使得高校贫困生的问题越来越尖锐,上不起大学的学生越来越多。而且早年已经进入大学校园的部分贫困生也已因为经济困难严重影响到了其正常的学习和生活,有的甚至波及到社会,从而给高校招生、管理、教学等方面带来不可忽视的影响。高校贫困生问题已不完全是一个经济问题或者是教育问题,而是已经成为一个社会广泛关注的社会问题。我们只有积极面对新体制下的高校贫困生问题嘛,真抓实干,切实找到一条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途径。目前,我国政府和高校针对高校中的贫困生资助政策主要是设立了以“奖学金、国家贷款、助学金、学费补助和学费减免”这五个方面为主的资助体系。在刚刚实现双轨制的时候,贫困生的规模还不算大,数量也不算多,因此这种资助体系还勉强可以满足资助要求。但是随着高校招生的规模的不断扩大,这个体制已经越来越满足不了贫困生的要求。而不让一个贫困生因为经济原因而失去上大学的机会,是我党和国家的一贯要求,因此,完善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的研究,已经是我搞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了让更多的人上大学,确保每一个有能力考上大学的学生上得起学,这是我国实现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也是国家政府保证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一种具体表现。而现在的大学生,明天就将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栋梁,我国将来的发展正是要通过他们的努力才能实现,因此只有加强高校教育的改革,清除改革路上的拦路虎,不断地创新,建立起适应我国不断发展的贫困的问题机制。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所有的大学生都能健康成长,全面发展。本研究试图立足高校调查,深入研究我国高校贫困生的现状,从问卷调查结果分析我国高校贫困生存在问题。借鉴相关理论成果及国外对高校贫困生问题解决的经验借鉴,针对现有高校贫困生存在的问题提出我国高校贫困生问题的解决办法,为高校及社会解决这一问题提供可借鉴的建议。本文基于国外先进的人力资本理论、教育成本分担理论以及教育机会均等理论等研究成果,阐述了对于贫困生的科学划分标准以及推行高等教育资助体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对我国已经在实行的高等教育贫困生资助体系的相关课题进行了研究分析。进而讨论了如何进一步的改进和完善我国现今的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要建立健全科学的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首先政府职能部门必须出台相应的政策对这一制度进行扶持,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进行监督和约束,同时高校要充分发挥其组织功能,开展包括奖学金在内的多种贫困生资助方式,更要关注贫困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高校贫困生这一问题的存在由来已久。上期以来,国家出台了很多相关政策来建立健全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党和国家的领导人和政府部门的职能官员也非常关切这个问题,高瞻远瞩地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的意见;高校管理部门工作者以及社会专家学者更是运用多种先进科学的理论手段,多层次、多角度的对高校贫困上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并且硕果累累,为后人所用。如何建设和完善这一体系,国内外学者众说纷纭。但是,大部分学者认为,国家和政府要加大对高等教育的资金和政策扶持力度,同时建立完备的个人信用记录,对助学贷款进行法律上的监督和约束;高校更是要充分发挥自己的组织纽带作用,当好银行和学生之间的桥梁,多渠道筹措资金,解决贫困生资助问题。当前高校贫困生人数很多,存在不少问题,对社会造成了很大的影响,解决贫困生问题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的发展;应该借鉴发达国家高校贫困生资助的有关政策和作法,吸收先进的经验有利于我国高校贫困生工作的开展;要完善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制定科学的贫困生认定及管理体系,加大政府政策扶值,加强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转变就业观念以提高贫困生的综合素质。但是,由于时间仓促以及理论水平有限,本文中所阐述的一些观点和想法可能还有不成熟的地方,关于我国现阶段贫困生问题的分析以及相应对策的建议还处于摸索阶段,特别是有关实际政策制定和实施,很多方面还值得进一步的探讨和商榷。有不足指出,希望各位老师在阅读之后指出,谢谢!
莫世亮[8](2010)在《浙江省高校贫困生资助政策执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高校贫困生资助政策是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公正的有效手段,是切实履行政府公共财政职能,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必然要求。本研究以政策执行作为研究视角,探讨浙江省大学生资助的公平性,提出改善资助政策执行环境和提高资助政策的执行力的建议,从而促进浙江省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的完善。本研究主要包括六个部分,第一部分导论运用文献分析法,主要阐述了研究的缘起、意义、核心概念、研究方法,并确定政策执行作为研究视角。第二部分对贫困生资助的文献进行梳理和分析,探讨了教育公平、政策执行等相关理论基础,提出资助政策执行及其研究的理论构想。第三部分介绍浙江省高校贫困大学资助政策体系,并对各项资助政策的经费执行情况进行分析。第四部分运用《浙江省高校贫困生资助政策执行情况调查问卷》,通过对浙江省5个地市14所高校1550名大学生进行实证调查,并结合对资助政策执行的管理人员、辅导员和贫困生的访谈,从政策执行研究的“政策宣传”、“执行满意度”、“目标群体影响”、“执行评价”“执行梗阻”等五个维度进行分析,旨在从理论、数据和现象三个层面说明资助政策执行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第五部分运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等方法分析资助政策执行在人口社会学特征上的差异,并具体分析差异产生的原因。第六部分根据调查结果从政府、学校、个人三个层面提出完善浙江省高校贫困生资助政策执行的建议。基于量化统计和质性分析,研究发现性别、贫困类型、家庭背景、学习成绩差异、贷款类型等因素不同程度影响着浙江省高校贫困生资助政策执行效果。浙江省存在着学生资助经费投入不充分、政策宣传效果不佳、贫困生心理健康堪忧、政策监督和协调机制不完善等问题。根据调查研究结果,从理论和个案的层面提高资助政策执行力:(1)政府应完善资助政策执行的制度环境,加大经费投入、加强人员培训;完善政策监督、建立政策评估和协调机制;同时建立助学贷款长效机制,推进资助政策制度创新。(2)学校要充分考虑各种因素对贫困生成长的影响,加强宣传力度、合理界定贫困生、健全勤工助学机制,实施贫困生关爱行动。(3)贫困生个体要加强自主学习,树立诚信意识、自立意识和感恩意识,积极拓展身心素质,合理宣泄身心压力,有效降低经济困难因素的消极影响。
桂富强[9](2009)在《我国高校贫困生发展性资助理念及管理体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教育是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现阶段由于我国地区之间、家庭之间收入仍存在较大差距,部分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不能顺利完成学业。为了促进教育公平和教育事业的协调发展,国务院于2007年5月颁布了《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此举标志着我国已经在高等教育阶段建立起了完整的包含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师范生免费教育、国家助学贷款、勤工助学、学费减免、特殊困难补助等多种形式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在这一政策体系下,高等学校作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活动的实施主体,就面临着如何管理资助资源、如何实施资助行为、如何运用资助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等理论和现实问题。本文以典型中央部属高校的资助体系为参照,通过对中西方贫困生资助理念的梳理与归括,结合我国高等教育的价值追求和高校贫困生的经济与成才需要,创造性地提出了以实现资助对象和资助体系的发展为目标的我国高校贫困生发展性资助理念,并运用现代管理理论和方法系统构建了契合这一理念的管理体系,同时对这一管理体系的每一方面进行了全面而详细的论述。本文通过回顾高校资助理念的历史溯源和演进推脉,明确界定了高校贫困生发展性资助理念的科学内涵,认为高校应在资助活动中把实现资助公平与资助效率的均衡作为管理法则。为了厘清资助公平与资助效率具体的内涵,本文首先定义了贫困生的保障性需求和发展性需求的费用构成,辨析了所有资助项目的公平与效率属性,并据此认为资助公平可表达为“资助应该资助的人”即凡是贫困生均应获得资助,同时贫困生获得资助的额度与种类满足以下条件:接受无偿性资助的额度能够满足学生当期的基本生活需要以及贫困生的其他保障性需求可以通过借贷方式和勤工助学方式予以满足;资助效率可表达为“资助值得资助的人”,即凡是素质发展水平高或发展进步快的贫困生均应获得更多资助,同时通过发展成果获得的资助额度与种类满足以下条件:接受资助的额度取决于学生当期的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以及接受资助的种类应属于无偿性奖励。要实现资助公平与资助效率的均衡,高校就必须按照现代管理理论与方法构建一个系统的管理体系。本文认为,高校实施发展性资助理念的管理体系应包括资助管理的组织与机制设计、贫困生认定管理、资助模式选择与资助决策、资助绩效考核与资助效能评价、资助风险防范等方面。在这一管理体系中,本文着重对贫困生认定的数量方法进行了系统研究,并从贫困生家庭经济的微观致贫因子出发,借鉴AHP法阐述了贫困生贫困度的计算方法,以此得到了每一个学生的贫困度序列;着重研究了资助的决策方法和流程,构建了基于贫困生自然状态(贫困度与素质发展状况)的以单个学生资助包集合为基础的学校资助资金配置模型,解决了学校资助资源的配置科学性和单个学生资助的发展性问题;着重研究了高校资助活动效能的评价问题,借用经济学中的洛伦茨曲线和基尼系数评价学校资助的公平性,用与学生素质发展水平相对应的指标体系来评价学校资助的效率性,用全校学生的消费恩格尔系数验证学校资助的公平与效率均衡性问题;着重研究了高校资助的风险控制问题,认为在现行资助体系下,高校资助活动的风险主要存在于国家助学贷款领域,并通过博弈分析证明了高校只有积极主动与银行合作才能更好地防范风险。为了描绘高校发展性资助理念的现实图景和明晰高校发展性资助管理的现实路径,本文还对典型高校进行了调查和实证分析,对典型高校贫困生资助的资助水平与资助强度、资助公平与资助效率进行了统计分析,并通过调查对象的实际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分析,廓清了在当前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中的许多观念误区。
桂富强,宋刚[10](2008)在《1994~2007年高校贫困生资助研究述评》文中认为高校贫困生资助研究在时序分布上呈现逐年递增、拐点分段、渐成体系三大特点;在研究视角上集中于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社会学及统计学、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学;研究分为探索构建、调整完善、扩充发展和系统集成四个阶段。由于高校贫困生资助从开始为"资助"而"资助"转向为"育人"而"资助",向"公平"、"发展"和"效能"的方向发展,其研究也开始从独立、分散走向系统、集成,出现了大量综合性论文和专着,为实现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的规范化、科学化和效益化奠定了理论基础。同时,随着资助从资金、政策的获取阶段转入资金、政策的整合和优化使用阶段,许多研究者开始着手研究现有资助政策、资助资源的最佳整合办法和优化配置方案。
二、温州高校贫困生现状及解困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温州高校贫困生现状及解困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育人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言 |
一、问题缘起和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 |
四、创新点和不足 |
第一章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育人体系的内涵功能及相关理论 |
一、人的需要层次理论 |
二、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育人体系的内涵界定 |
三、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育人体系的功能 |
第二章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育人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
一、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 |
二、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育人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
第三章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育人体系构建的对策思考 |
一、优化资助育人主体 |
二、丰富资助育人内容 |
三、更新资助育人方法 |
四、完善资助育人机制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主持的课题以及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
(2)新媒体环境下高职院校贫困生心理透析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高职贫困生现状和帮扶工作存在的不足 |
高职贫困生“心理贫困”问题分析 |
1.贫困生心理压力承受程度分析 |
2.贫困生自卑、自负和依赖心理分析 |
3.贫困生学习上挫折心理分析 |
4.贫困生人际交往上的压力分析 |
5.贫困生承受择业就业的压力分析 |
高职贫困生“心理解困”对策分析 |
1.重视加强贫困生理想信念教育 |
2.建立贫困生心理辅导平台 |
3.建立健全贫困生心理问题监护体系 |
4.提供贫困生自我教育、自我调适的机会和场所 |
5.建立和完善贫困生职业生涯规划体系 |
6.建立多渠道扶助贫困生的机制 |
(3)大学生发展性资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问题的提出及选题意义 |
2 研究综述 |
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4 研究的创新点 |
1 大学生发展性资助概述 |
1.1 大学生发展性资助核心概念 |
1.1.1 资助 |
1.1.2 发展性资助 |
1.1.3 大学生发展性资助 |
1.2 大学生发展性资助特征 |
1.2.1 主体性 |
1.2.2 多样性 |
1.2.3 实践性 |
1.2.4 可持续性 |
1.3 大学生发展性资助结构 |
1.3.1 目标结构 |
1.3.2 路径结构 |
1.4 大学生发展性资助功能 |
1.4.1 引导功能 |
1.4.2 激发功能 |
1.4.3 塑造功能 |
1.4.4 提升功能 |
2 大学生发展性资助的理论基础与个案分析 |
2.1 理论基础 |
2.1.1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
2.1.2 科学发展观 |
2.1.3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
2.1.4 马丁·特罗的教育大众化理论 |
2.2 个案分析 |
2.2.1 浙江外国语学院品牌创业型勤工助学项目 |
2.2.2 广西师范大学发展性资助品牌项目 |
2.2.3 温州医科大学仁济学院“5S”模式 |
3 大学生发展性资助的成效与不足 |
3.1 大学生发展性资助的成效 |
3.1.1 形成了多元资助理念 |
3.1.2 创建了素质培养项目 |
3.1.3 丰富了技能培训途径 |
3.2 大学生发展性资助的不足 |
3.2.1 资助观念不够先进 |
3.2.2 资助目标不够明确 |
3.2.3 资助体系不够健全 |
3.2.4 资助途径不够广泛 |
4 完善大学生发展性资助的对策 |
4.1 更新大学生发展性资助观念 |
4.1.1 政府按照共享理念改革资助政策 |
4.1.2 高校按照协调理念创新资助观念 |
4.1.3 学生按照主体意识转变受助思想 |
4.2 明确大学生发展性资助目标 |
4.2.1 个别资助与普遍资助相结合 |
4.2.2 阶段效果与持续效果相协调 |
4.2.3 物质解困与能力发展相统一 |
4.3 健全大学生发展性资助体系 |
4.3.1 引导体系 |
4.3.2 项目体系 |
4.3.3 管理体系 |
4.3.4 评估体系 |
4.4 创新大学生发展性资助机制 |
4.4.1 动态监控 |
4.4.2 双向互动 |
4.4.3 社会支持 |
4.5 拓展大学生发展性资助途径 |
4.5.1 健全品德培养方式 |
4.5.2 完善科普激励措施 |
4.5.3 强化身心健康资助 |
4.5.4 加大创新创业资助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4)贵州师范学院贫困生现状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对贵州师范学院贫困生现状的调研对象与方法 |
二、调查结果分析 |
( 一) 贫困生主要形成原因 |
( 二) 贫困生现状 |
三、解决贫困生问题的对策 |
(5)我国普通高校贫困生资助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缘由 |
1.2 研究意义 |
1.2.1 加强对高校贫困生问题的研究,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 |
1.2.2 加强对高校贫困生问题的研究,有助于促进教育公平 |
1.2.3 加强对高校贫困生问题的研究,有利于实现资助管理的创新 |
1.2.4 加强对高校贫困生问题的研究,有助于形成良好的扶贫助学氛围 |
1.2.5 加强对高校贫困生问题的研究,能够进一步促进金融机构与高校的合作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高校贫困生资助研究现状 |
1.3.2 国内高校贫困生资助研究的现状 |
1.3.3 国内外现有研究的不足和局限 |
1.4 研究方法 |
1.4.1 文献法 |
1.4.2 实地研究法 |
1.4.3 案例法 |
1.5 研究思路与结构安排 |
1.5.1 研究思路 |
2. 普通高校贫困生资助的理论基础 |
2.1. 教育公平理论 |
2.1.1 教育公平理论概述 |
2.1.2 教育公平理论对我国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的启示 |
2.2 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理论 |
2.2.1 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理论概述 |
2.2.2 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理论对我国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的启示 |
2.3 人力资本理论 |
2.3.1 人力资本理论概述 |
2.3.2 人力资本理论对我国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的启示 |
3. 我国高校贫困生资助政策的形成与发展 |
3.1 计划经济时期我国高校贫困生资助政策 |
3.1.1 “免费加人民助学金”资助政策的形成与发展 |
3.1.2 “免费加人民助学金”资助政策的利弊 |
3.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贫困生资助政策 |
3.2.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贫困生资助政策形成的历史背景 |
3.2.2 改革开放以来高校贫困生资助政策的形成与发展 |
4. 我国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取得的初步成效 |
4.1 国家对高等教育贫困生资助投入力度不断加大 |
4.1.1 奖学金 |
4.1.2 助学金 |
4.1.3 国家助学贷款 |
4.1.4 学费补偿贷款代偿 |
4.1.5 师范生免费教育 |
4.1.6 困难补助 |
4.1.7 伙食补贴 |
4.1.8 勤工助学 |
4.1.9 学费减免 |
4.1.10 校内无息借贷 |
4.1.11 其他资助 |
4.2 初步建立了较为完备的资助体系 |
4.3 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得到学生及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 |
4.3.1 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得到学生的广泛支持 |
4.3.2 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得到社会各界广泛支持 |
4.4 大大减轻贫困生的压力 |
4.4.1 大大减轻贫困生的经济压力和生活压力 |
4.4.2 大大减轻贫困生的心理压力 |
4.4.3 大大减轻贫困生的学业压力 |
4.5 初步实现了高等教育公平 |
4.5.1 体现了教育起点公平 |
4.5.2 体现了教育过程公平 |
4.5.3 体现了教育结果公平 |
5. 我国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存在的问题 |
5.1 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
5.1.1 贫困生资助体系不完善 |
5.1.2 不同类型高校贫困生资助力度不一 |
5.1.3 学生资助难以满足实际需求 |
5.1.4. 普通高校贫困生认定工作难 |
5.1.5 贫困生资助“资困育人”功能不强 |
5.2 普通高校贫困生资助问题造成的危害 |
5.2.1 贫困生资助没有形成良性循环机制 |
5.2.2 部分高校贫困生享受国家资助政策的受益面窄 |
5.2.3 在校贫困生学习及生活压力加大 |
5.2.4 现行资助体系导致高校贫困生进一步分化 |
5.2.5 滋生新的高等教育不公平 |
6. 我国普通高校贫困生资助政策存在问题的原因 |
6.1 现行普通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还不够完善 |
6.1.1 国家奖学金评定标准过于统一 |
6.1.2 国家励志奖学金范围仍显狭窄 |
6.1.3 助学贷款制度不完善 |
6.1.4 勤工俭学供贫困生实践项目不多 |
6.1.5 国家助学金额度仍显不足 |
6.1.6 贫困生学费减免力度小 |
6.2 普通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内部运行机制不健全 |
6.2.1 “奖、贷、助、勤、补、减”的比例关系不协调 |
6.2.2 没有构建起长期动态的贫困生资助体系 |
6.2.3 没有建立贫困生资助体系监测机制 |
6.3 贫困生资助资金来源渠道有限 |
6.3.1 国家对高校贫困生资助投入力度仍然不足 |
6.3.2 高校执行贫困生资助经费政策力度不够 |
6.3.3 缺乏广泛社会力量的参与和支持 |
6.4 贫困生认定不公平 |
6.4.1 贫困生认定标准不统一 |
6.4.2 贫困生认定基本程序不公正 |
6.5 忽视了贫困生的心理关怀 |
6.5.1 忽视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
6.5.2 忽视了学生自强不息精神的塑造 |
6.5.3 忽视了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
7. 进一步完善我国高校贫困生资助政策的建议 |
7.1 国外贫困生资助政策的基本经验及启示 |
7.1.1 国外高校贫困生资助的基本经验 |
7.1.2 国外高校贫困生资助对我国的启示 |
7.2 进一步完善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满足不同类型学生的需要 |
7.2.1 设立多种形式的奖学金,加大其奖励力度和受益范围 |
7.2.2 进一步完善贫困生贷款制度,建立个人信用征询系统 |
7.2.3 规范勤工俭学活动,增强勤工助学助人育人效果 |
7.2.4 实事求是进行学杂费减免,增强透明度 |
7.3 健全高校贫困生资助制度,确保资助工作的规范化和制度化 |
7.3.1 坚持保底和封顶相结合的原则,合理优化资助体系结构 |
7.3.2 建立长期动态的资助管理体制,确保贫困生资助体系良性运行 |
7.3.3 建立贫困生资助体系监测机制,有针对性地设计资助计划 |
7.4 多渠道筹措资助经费,确保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 |
7.4.1 政府应加大财政投入力度,适当增加贫困生资助经费 |
7.4.2 学校要严格执行“资助学生”的规定,实行收支两条线,专款专用 |
7.4.3 通过政策优惠和积极扶持,动员社会力量参与高校贫困生资助事业 |
7.4.4 利用个人教育风险投资,缓解贫困生资助资金紧张 |
7.5 规范贫困生认定程序,确保认定公开、公正和公平 |
7.5.1 坚持贫困生认定标准统一、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 |
7.5.2 坚持贫困生认定程序公正的原则 |
7.5.3 坚持贫困生认定结果公平的原则 |
7.5.4 加强贫困生资助的后期监督管理 |
7.6 坚持育人为本的原则,充分发挥贫困生资助的育人功能 |
7.6.1 重视贫困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
7.6.2 重视贫困生自强不息精神的培养 |
7.6.3 重视贫困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
7.6.4 进一步加强校贫困生感恩教育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文献综述 |
一、关于高校贫困生的定义 |
二、关于高校贫困生的来源 |
三、高校贫困生的心理特点 |
四、关于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五、关于加强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策略 |
六、原有研究及探索存在的问题及不足 |
引言 |
一、高校贫困生的基本状况及加强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 |
(一) 高校贫困生的界定及其基本状况 |
1、高校贫困生的界定 |
2、高校贫困生的来源 |
3、高校贫困生的基本特征 |
4、高校贫困生的各方面状况 |
(二) 加强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 |
1、有助于高校贫困生健康成长 |
2、有助于高校贫困生主体意识的提升 |
3、有助于高校贫困生顺利社会化 |
4、有助于家庭、学校、社会的和谐稳定 |
二、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分析 |
(一) 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取得的主要成绩 |
1、已经认识到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 |
2、已经探索出一些加强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
3、已经注重对贫困生的心理进行调适 |
(二) 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
1、对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认识不足 |
2、贫困生认定工作出现新问题、新难点 |
3、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不够健全 |
4、对城市生源贫困生关心不够 |
三、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问题成因分析 |
(一) 对高校贫困生教育体制、机制、方法的实践探索不够 |
1、尚未形成教育合力 |
2、尚未建立有效的教育机制 |
3、尚未掌握一套科学的教育方法 |
(二) 对高校贫困生教育的理论研究不够 |
1、片面性 |
2、脱节性 |
(三) 对高校贫困生的认识不够深刻 |
1、不能透彻的理解"高校贫困生"的概念 |
2、对"高校贫困生"认识不够深入 |
四、加强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举措 |
(一) 完善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
1、完善高校贫困生心理咨询体系 |
2、完善高校贫困生学制体系 |
(二) 加强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的教育 |
1、培养贫困生健康的心理 |
2、加强贫困生的自立自强教育 |
3、加强贫困生的情商教育 |
(三) 加大与多元化资助体系相配合的力度 |
1、首先要尽量解决贫困生的物质需要 |
2、国家助贫财力支持幅度不断扩大 |
(四) 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队伍建设 |
1、关心、爱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 |
2、用新的科学理论武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 |
3、做好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规划、教育、培训工作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所发表的文章 |
参加的研究课题 |
(7)完善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的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 |
1.4 期望成果 |
第2章 高校贫困生资助问题研究理论基础 |
2.1 高校贫困生资助相关概念界定 |
2.1.1 高校贫困生资助制度 |
2.1.2 高校贫困生资助政策 |
2.1.3 高校贫困生资助理念 |
2.1.4 明确高校贫困生资助主体 |
2.2 对于贫困生的界定标准 |
2.3 国内外现状研究 |
2.3.1 国外现状调查 |
2.3.2 国内现状分析 |
第3章 高校贫困生现状分析 |
3.1 目前贫困生在高校的现状 |
3.2 高校贫困生引发的问题 |
3.3 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4章 解决相关问题的理论依据 |
4.1 人力资本的具体概念 |
4.2 教育成本分担理论 |
4.3 公平与教育机会均等理论 |
第5章 构建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对策 |
5.1 高校完善自身贫困生资助体系 |
5.1.1 制定科学的贫困生认定及管理体系 |
5.1.2 扩大高校奖学金的规模 |
5.1.3 多渠道开展学生勤工俭学工作 |
5.1.4 加强贫困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关注贫困生心理健康 |
5.2 政府制定和完善对高校贫困生的资助体系 |
5.2.1 建立和完善高校贫困生资助经费筹措机制 |
5.2.2 推动国家助学贷款成为资助体系的主渠道 |
5.2.3 加大政府对贫困生的政策扶植力度 |
(1) 加大对贫困生的资助 |
(2) 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 |
5.3 整个社会要将资助政策与大学生就业政策结合 |
5.3.1 首先是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
5.3.2 利用各种渠道来加强对贫困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
5.3.3 专门针对贫困生的就业疑问提供建议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致谢 |
(8)浙江省高校贫困生资助政策执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 研究缘起 |
(二) 研究的意义 |
(三) 核心概念界定 |
(四) 政策执行:研究视角的界定 |
(五) 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文献综述和理论基础 |
(一) 文献综述 |
(二) 理论基础 |
二、浙江省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的概况分析 |
(一) 高等教育现状 |
(二) 高等教育经费投入 |
(三) 高校贫困生资助与经费执行 |
三、浙江省高校贫困生资助政策执行的问卷调查 |
(一) 问卷编制 |
(二) 研究过程 |
(三) 调查结果与说明 |
四、浙江省高校贫困生资助政策执行的人口社会学分析 |
(一) 贫困生资助政策执行的人口社会学特征分析 |
(二) 贫困生资助政策执行的人口社会学结果分析 |
(三) 浙江省高校贫困生资助政策执行的创新性 |
五、完善浙江省高校贫困生资助政策和执行的建议 |
(一) 政府层面 |
(二) 学校层面 |
(三) 贫困生个人层面 |
结语 |
(一) 研究局限 |
(二) 研究展望 |
附录1:浙江省高校贫困生资助政策执行情况调查 |
附录2:被试样本的人口社会学特征情况表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9)我国高校贫困生发展性资助理念及管理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高校贫困生发展性资助的研究对象 |
1.2.1 理论逻辑思辩 |
1.2.2 管理体系构建 |
1.3 国内外高校贫困生资助研究现状述评 |
1.3.1 国外高校贫困生资助研究成果 |
1.3.2 国内高校贫困生资助研究现状 |
1.4 高校贫困生发展性资助的研究意义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意义 |
1.4.2 研究方法 |
第2章 高校贫困生发展性资助理念界说 |
2.1 高校资助理念的历史溯源 |
2.1.1 西方高校资助理念的历史演进 |
2.1.2 中国高校资助理念的历史演进 |
2.1.3 高校资助理念的历史演进特征 |
2.2 高校贫困生发展性资助理念的内涵与外延 |
2.2.1 公平与效率是发展性资助理念的价值追求 |
2.2.2 资助对象的发展与资助体系的发展是发展性资助理念的目标指向 |
2.2.3 现代管理思想与管理方法是发展性资助理念的解决方案 |
2.3 高校贫困生发展性资助理念的理论判据 |
2.3.1 政治学判据:科学发展观在高校贫困生资助中的具体体现 |
2.3.2 教育经济学判据:教育公平和教育效率有机统一的逻辑延伸 |
2.3.3 新制度经济学判据:规则公平与制度效率实现均衡的必然要求 |
2.4 基于高校贫困生发展性资助理念的管理体系建构思路 |
第3章 高校贫困生发展性资助管理:目标、组织与机制 |
3.1 贫困生资助管理的内涵与价值 |
3.1.1 贫困生资助管理的内涵 |
3.1.2 贫困生资助管理的价值 |
3.2 我国高校贫困生资助现行政策 |
3.2.1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 |
3.2.2 国家助学金 |
3.2.3 国家励志奖学金 |
3.2.4 国家奖学金 |
3.2.5 师范生免费教育 |
3.2.6 国家助学贷款 |
3.2.7 勤工助学 |
3.2.8 其他资助政策与措施 |
3.3 高校贫困生发展性资助管理的目标、组织与运行机制 |
3.3.1 高校贫困生发展性资助管理的目标 |
3.3.2 高校贫困生发展性资助管理的组织结构 |
3.3.3 高校贫困生发展性资助管理的运行机制 |
第4章 高校贫困生发展性资助管理:贫困生认定 |
4.1 贫困生认定的基本指标、方法和程序 |
4.1.1 贫困生认定的基本指标 |
4.1.2 贫困生认定的基本方法 |
4.1.3 贫困生认定的基本程序 |
4.2 基于AHP的贫困生认定方法创新 |
4.2.1 现有贫困生认定方法评析 |
4.2.2 基于AHP的贫困生认定方法设计 |
4.2.3 基于AHP的贫困生认定方法应用 |
第5章 高校贫困生发展性资助管理:模式与决策 |
5.1 高校贫困生发展性资助模式 |
5.1.1 高校贫困生资助模式的定义 |
5.1.2 高校贫困生发展性资助模式建构 |
5.2 发展性资助管理决策内容及意义 |
5.2.1 决策科学概述 |
5.2.2 发展性资助管理决策的内容 |
5.2.3 发展性资助管理决策的意义 |
5.3 发展性资助管理决策方法 |
5.3.1 单个资助对象的资助包决策 |
5.3.2 资助方式资金分配决策 |
第6章 高校贫困生发展性资助管理:考核与评估 |
6.1 高校贫困生资助管理绩效 |
6.1.1 绩效及绩效考核概述 |
6.1.2 高校贫困生资助管理绩效考核 |
6.1.3 高校贫困生资助管理绩效考核的意义 |
6.2 高校贫困生资助管理部门绩效考核 |
6.2.1 资助管理部门的绩效内容与标准 |
6.2.2 资助管理部门绩效考核指标体系 |
6.2.3 资助管理部门绩效考核方法 |
6.3 基于发展性资助理念的资助公平与效率评估 |
6.3.1 资助管理公平与效率评估概述 |
6.3.2 基于基尼系数的资助公平性评估 |
6.3.3 基于恩格尔系数的资助公平与效率均衡性检验 |
第7章 高校贫困生发展性资助管理:风险防范 |
7.1 风险管理理论概述 |
7.1.1 风险的概念 |
7.1.2 风险管理的内涵 |
7.2 风险管理理论在国家助学贷款管理中的应用 |
7.2.1 国家助学贷款风险的界定 |
7.2.2 国家主管部门在国家助学贷款风险管理中已经采取的应对措施 |
7.2.3 国家助学贷款风险管理的博弈分析 |
7.3 高校在国家助学贷款风险管理中的对策 |
7.3.1 设立专门机构配备专职人员 |
7.3.2 加强学生诚信教育和能力培养,强化与银行的催贷合作 |
第8章 高校贫困生发展性资助管理:典型调查与实证分析 |
8.1 典型高校资助工作概况和开展典型调查与实证分析的目的及原则 |
8.1.1 典型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概况 |
8.1.2 开展典型调查和实证分析的目的 |
8.1.3 典型调查的设计原则 |
8.2 典型调查的主要数据分布 |
8.2.1 受调查者基本信息 |
8.2.2 受调查者2006年度的消费状况和经济来源状况 |
8.2.3 受调查者2006年度在校受奖励与资助状况 |
8.2.4 受调查者2006年度的素质发展状况 |
8.3 对典型高校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 |
8.3.1 对有关变量的定义与说明 |
8.3.2 贫困生资助意愿分析 |
8.3.3 贫困生消费分析 |
8.3.4 资助的水平与结构分析 |
8.3.5 资助的公平性与效率性分析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主要科研工作 |
高校贫困生发展性资助调查问卷 |
(10)1994~2007年高校贫困生资助研究述评(论文提纲范文)
一、研究成果的时序分布 |
二、研究视角的学科分布 |
三、研究内容的重心分布 |
1.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的探索构建研究 (1994~1997年) |
2.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的调整完善研究 (1998~2001年) |
3.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的扩充发展研究 (2002~2004年) |
4.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的系统集成研究 (2005~2007年) |
四、温州高校贫困生现状及解困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育人体系研究[D]. 李思思. 温州大学, 2019(01)
- [2]新媒体环境下高职院校贫困生心理透析及对策[J]. 刘海明. 中国报业, 2017(08)
- [3]大学生发展性资助研究[D]. 舒能. 中国计量学院, 2016(04)
- [4]贵州师范学院贫困生现状与对策研究[J]. 谭丽琼,刘长国,杨秀燕. 中国校外教育, 2014(S3)
- [5]我国普通高校贫困生资助问题研究[D]. 郭昕. 华中师范大学, 2013(07)
- [6]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D]. 王静喻. 西南大学, 2011(06)
- [7]完善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的对策研究[D]. 喻华. 西南财经大学, 2010(08)
- [8]浙江省高校贫困生资助政策执行研究[D]. 莫世亮. 浙江师范大学, 2010(04)
- [9]我国高校贫困生发展性资助理念及管理体系研究[D]. 桂富强. 西南交通大学, 2009(08)
- [10]1994~2007年高校贫困生资助研究述评[J]. 桂富强,宋刚.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