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职业教育理念的本土化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本土化论文,教育理念论文,职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07)01-0007-07
现代职业教育理念是对职业教育的本质、功能、发展规律的哲学思考和理性认识。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关键期,主要体现为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由传统的“中央集权”管理体制转向“市场资源配置”科学管理,职业教育发展由“供给导向”逐渐转向“需求导向”现代模式。正如学者郑燕祥在《教育领导与改革新范式》一书中所言,现代教育面临“三重化”的境地:即全球化、本土化、个别化。他认为,全球化(Globalization)亦称多元全球化(Multiple Clobalization),主要指科技全球化、经济全球化、社会全球化、政治全球化、文化全球化、学习全球化。全球化是指世界不同地域及不同社会间的价值、知识、科技及行为规范的转移、调适及发展,从而影响到社会、社区、机构或个人的过程。本土化(Localization)是指与本土相关的价值、科技及行为规范的转移、调适及发展的过程。本土化有两种解释:其一,表示尽量采取相关的外在价值、新事物及规范,以切合社会、社区及一线层面的需要;其二,也可表示提高与本土有关的价值、规范、关注、相关性及参与,并进一步鼓励本地的开发及实践。个别化(Individuslization)是指在转移、调适及发展外来的价值、科技及行为规范时,能切合个别人士及群体的需要及特性的过程。个别化旨在强调个别化服务,关注人的潜能和个别差异,关注特殊需要,促进人的主动性及创意,鼓励自我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控制等。①
现代职业教育理念决定职业教育发展的方向,缺乏正确的理念和本土化的思考,也就不可能有健康的职业教育发展局面。农业社会的特征是:实用性和劳动力转移性;工业社会的特征是:组织性、制度性、纪律性和效率性;知识社会和信息社会的特征是:信息化、个性化、终身化和国际化。
一、审视现实,呼唤现代职业教育理念
现今,我国职业教育正处于“黄金发展期”和“矛盾凸显期”并存阶段。现代职业教育理念研究的思路在于:审视现实、前沿研究、提出策略和预测发展。
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一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了“十一五”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主要包括七类发展目标,涉及到经济增长、增长质量和效益、自主创新、社会发展、改革开放、人民生活和民主法制等方面,前三类是经济发展的目标,后四类是非经济类发展目标。2005年11月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和《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职业教育“十一五”期间的“四大工程”、“四项改革”和“四个计划”发展战略目标和重要任务。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目标主要问题不在于满足“量的增长”,而在于如何“实现目标,确保目标的‘含金量’”,确保职业教育发展增长的可持续性和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现实和现状,笔者概括为“八个不缺”和“八个缺”,具体为:1.不缺政策,缺共识。目前相关政策有:“十一五”规划和《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意见》和人事部《专业技术人才知识创新工程》(简称“653工程”)等,但全社会,特别是企业主体地位仍处于缺失状况。2.不缺规模,缺质量。现今中国是世界上最大规模的职业教育大国,每年扩招100万中等职业教育新生,高等职业教育的规模超过普通高等教育,但质量或国际竞争力则很弱。3.不缺理念,缺行动。引进的国外职业教育的理念层出不穷,但扎实的实验或行动研究、或本土化的经验推广甚少。4.不缺方向,缺选择。职业教育发展没有因地制宜,呈现模仿、跟风、克隆等现象,许多职业院校和地方政府往往推行一种“雷同化”策略和“统一模式”。 5.不缺市场,缺机制。我国很长一段时期,职业教育和培训市场以及生源市场呈现“红利”,但目前沿海发达地区生源数量和质量出现困境,主要在于没有形成市场需求导向的运作机制和良性循环的制度保障。6.不缺资源,缺整合。根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现阶段的职业教育资源如职业学校、技工学校、中专校、企业培训等基本满足规模与专业发展,由于区域性和“二元结构”等差异,职业教育资源未能充分利用,至今仍处于低层次建设和盲目投入等。7.不缺目标,缺指标。发达国家和地区的职业教育成功经验证明:发展目标的指标化和定量化,有助于体现职业教育“绩效责任制度”(accountability systems)的建立。所谓“绩效责任”,就是通过管理(management)取代行政 (administration),籍由市场(markets)、契约(contracts)替代官僚体制(bureaucracy)。职业教育绩效责任的内涵,也就是要回答:谁(who)?应该负责什么(what)?以及对谁负责(whom)等问题。正如经济学专家胡鞍纲在《尽可能将发展目标指标化定量化》一文指出的那样,“发展目标的指标化和定量化,是国际社会的通行做法”。他认为,发展目标指标体系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市场经济转型和开放条件下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要区分三种不同的作用,即政府与市场的各自不同的作用和它们之间的互补作用。根据公共产品、私人产品和混合产品的不同类型产品和服务,来划分三类不同的领域:由政府提供或干预的非竞争性公共服务领域;私人产品和服务竞争性市场领域;由政府适当干预、指导并利用市场机制的混合产品和服务领域。为此,他提出发展目标的指标体系包括:责任性、预测性和指导性等三类。8.不缺数量,缺创新。仅从“九五”和“十五”以来的不完全统计,职业教育的科研项目数量、论著、论文和学术研讨会的数量堪称“世界第一”,但全球视野本土化的创新研究成果、世界有影响的职业教育科学研究成果严重缺乏。
现代职业教育理念决定职业教育发展的方向,通常聚焦在七个方面或关注这些问题的解决,即:1.基于人力资源开发的职业教育研究;2.基于促进“新农村”建设的职业教育研究;3.基于提升就业竞争力的职业教育研究;4.基于多维学科视角的职业教育研究;5.基于国际合作的职业教育创新研究;6.基于制度创新的职业教育领导与管理研究;7.基于就业形势的职业教育研究。而研究现代职业教育理念主要通过综合性研究体现于:1.区域职业教育发展策略选择;2.资源整合,促进职业教育均衡发展;3.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职业教育战略思路与目标;4.“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策略选择;5.国际合作,助推我国职业教育跨越式发展策略等。通过现代职业教育理念研究,旨在勾勒中国职业教育中长期规划与不同阶段的目标、发展重心,勾勒和预测2020年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图景,与此同时,探索和整体性建设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体系。
二、现代职业教育理念内涵与解读
现今,发达国家和地区的职业教育研究水平和重心可分为宏观研究、中观研究和微观研究三个不同层次,如宏观研究包括:①职业教育政策研究;②人力资本与职业教育关系研究;③提升综合国力、技术发展与职业教育贡献和投资回报研究;④职业教育国际合作与教育输出现状、趋势研究;⑤职业教育、培训促进消除贫困问题与投资社会资本关系研究;⑥欧盟国家职业资格通用性与互认研究;⑦跨文化与职业教育研究。中观研究有:①区域经济发展与职业教育互动发展研究;②学校职业教育、企业职业教育、社会培训资源整合与资格互认、质量管理研究;③科技发展与职业胜任能力、职业素质培养研究;④生涯发展与职业咨询专业化发展研究等。微观研究主要为:①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研究;②职业教育教学手段与技术应用研究;③职校生学习潜能研究(多元智能实验研究);④职业教育教师、实训教师、培训师专业化发展研究等。
综观国内外职业教育成功经验,“大凡成功的职业教育主要体现在:一是职业教育的准确定位;二是实施职业教育的环境与体制;三是职业教育三个核心层面,即课程、教学和评价;四是职业教育的保障条件,即教师、科研、投入与政策;五是社会认可程度、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或就业质量、职业场上的适应能力、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与空间,以及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历程中的职业期望满足程度或不断追求成就的欲望。”②
为此,现代职业教育可概括为五大理念:1.以人为本理念(以人为中心,突出人的发展;关注人的自由、幸福、尊严、终极价值、尊重人的个性、人格权益等);2.服务经济社会理念(劳动力再生产和人力资源开发等);3.可持续发展理念(终身学习能力和职业变化的选择与适应能力等);4.重视职业道德教育理念(学会做人是立身之本,学会知识和掌握技能是服务社会的手段,前者学习是根本性的,后者学习是工具性的);5.面向世界的理念(人力资源全球配置和专业技术人才自由流动等)。
1.以人为本理念。“十六大”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其核心概念是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思想,这是对西方科学精神和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融合的结果,是一种“智慧的发展观”。“发展”起初并不是一个问题,而是一个答案,一个用来回答“匮乏”问题的答案。匮乏是相对于需要而言的,而需要是有高低之分、新旧之别的。温家宝说,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的教育”,其要义主要是在客观、理性认识中国社会发展的深刻变化和特质的前提下,系统深化为实现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的宏伟战略目标服务,提升人力资本质量,使“人口红利”成为“人力资本红利”,为中国职业教育大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在促进职业生涯发展历程中,为每个“准劳动者”或“职业人”提高生活质量人生发展需求奠定了基础。职业生涯在人生发展历程中的作用是不言而喻,其关键原因:一是人的职业生涯开始于个体充沛的青年期,发展于中年期,结束于65岁左右,其年龄跨度占人生社会活动与现实活动时间的70%;其二职业生涯又是满足人生需求的重要途径。清华大学职业经理培训中心学者曾对500多名学员进行调研,通过职业生涯满足人生发展需求平均期望值分别是:①对“生活来源”需求满足的平均期望值为99%;②对“归属感”需求满足的平均期望值为55%;③对“自我需要”需求满足的平均期望值为80%;④对“来自他人的尊重”需求满足的平均期望值为86%;⑤对“自我实现”需求满足的平均期望值为95%。③因此,职业教育应以人为中心,突出人的发展,帮助学习者在通往“自我实现”历程中关注人的自由、幸福、尊严、终极价值、尊重人的个性、人格权益等。职业教育在追求充分就业目标实现过程中,力求关注人职匹配的理论的运用。人职匹配的理论最早由美国帕森斯(F,Parsons)教授在《选择一个职业》(1909)书中提出。帕森斯的人职匹配的理论要义的三大要素和条件分别是:首先了解个人的态度、能力、兴趣、特长与局限、智慧、认知水平及其他特征;其次了解职业选择成功的条件、知识与能力需要、个体在不同工作岗位的优势和劣势、机会和前景、发展空间与晋升机会及其他优势特征;最后选择一种职业需求与个人特长相匹配的职业。也就是说,人职匹配包括三种类型,即:一是基本条件的匹配;二是特长与专业需求、发展匹配;三是人生发展周期与职业生涯周期阶段的匹配。
以人为本的职业教育理念,首先需要职业院校的办学自主性,从而构建学校和教育的主体性。面向未来的职业教育,应当明确以人的发展为本,以学生的成长和终身幸福为本,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提供“能带得走的生活本领”。“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这句话则是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最好的诠释。社会现代化和经济发展需要培养高技能的劳动者,“就业导向”和“高科技时代”或“知识社会”话语权泛滥的今天,不能忽略“工具理性的泛滥助长了人的异化的严峻现实”,更应强调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平衡与和谐,关注人力资源开发和“人本身”发展的两方面的功利和非功利的两种教育价值之间的平衡,防止经济主义、科学主义、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对职业教育本质内涵追求的伤害,以免造成教育的失衡和异化以及职业教育成为“准失业”的代名词。德国1980年代产生的“整体性职业教育”理论,无疑是一种“适度超前的”职业教育理念。
2.服务经济社会理念。职业教育在所有教育类型中,是与经济社会发展“最为密切”和“最直接”的一种教育。职业教育的经济属性确立了其特殊的地位和不可替代的作用。经济属性的最大的特征是:“劳动力再生产”和“人力资源开发”的功能。具体包含:①职业教育可以改变人的劳动能力的性质和形态;②职业教育可以提高劳动者的劳动力水平;③由于职业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地施加影响的过程,因此对劳动者来说,通过这种教育所形成的劳动能力,较之生产过程中形成的那种单凭经验积累的劳动熟练程度、技能技巧,有着更为全面、更为系统、也更具科学性的优点。正如恩格斯所说:“教育可以使年轻人很快就能够熟悉整个生产系统,它可使他们根据社会的需要或他们自己的爱好,轮流从一个生产部门转到另一个生产部门。因此,教育就会使他们摆脱现代这种分工为每个人造成的片面性”。总之,教育对培养与形成人的生产能力的作用,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而登上越来越显赫的位置。④职业教育或职业培训的经济属性,还体现在劳动力再生产上。与普通教育相比,职业教育无论从广度还是深度上来看,更直接地可操作地实现劳动力再生产的活动。对于一个生产者来说,使之提高技术熟练程度和技能技巧;对于工程技术人员来说,使之具有更高的科学与技术水平;对于管理人员来说,使之具有更科学的管理水平与管理能力。总之,职业教育是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率的重要途径,教育对缩短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和改变生产方式有重要的作用。节约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实际就等于提高生产率。马克思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必需的劳动时间。”⑤社会必要的劳动时间主要是由两个因素决定的:一是社会一般生产条件,即客观因素;二是从事物质生产的人的劳动熟练程度、劳动技能和劳动速度,即主观因素。后者因素则取决于职业教育的水平和培训质量。职业教育不仅可以直接提高劳动者的职业知识、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而且还可以产生新兴科学,加速科学技术知识的物化过程等,而且职业教育本身就是一种潜在的生产力,是劳动力再生产的经济性活动。
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的理念的实现,关键在于通过这种教育活动,提高人力资本质量,加大人力资本投资,而职业教育则是人力资本的“最直接”和“最见效的”投资之一。舒尔茨认为,人力资本投资的结果,可以提高劳动力的质量,增加人的智能。提高人力资本投资,无论对于提高生产率,促进经济增长或改变增长方式的转变,或在改变劳动者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方面,都会带来巨大的效益。事实正如舒尔茨所断言的那样,人力资源是一切社会发展资源中最重要的一种。物质资源的开发,最终会出现枯竭现象,只有人力资源开发,才是取之不尽的“再生资源”。关注劳动者的“职业胜任能力”的培养,旨在适应和应对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
3.可持续发展理念。1980年3月,联合国大会第一次使用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随后这个概念逐渐被更多的官方文件使用。可持续发展作为完整的理论,包括了以《增长的极限》为代表的观点,包括了《第二个2000年》和《没有极限的增长》中的部分观点,还包括了联合国《人类环境宣言》中阐述的有关理论。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研究报告中,首次清晰地表达了可持续发展观,即“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的需求,又不对后代满足需求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里约热内卢宣言》和《21世纪议程》两个纲领性文件,它标志着可持续发展观被全球持不同发展理念的各类国家所普遍认同。可持续发展观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研究了人类的代际关系,即这一代与后一代人的关系问题。与此相关联,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再一次提到了人类的面前。可持续发展观强调以未来的发展规范现在的行动;换言之,就是使发展成为在今天是现实的、合理的,同时又能使明天的发展获得可能的空间和条件。因此,可持续发展也是为未来发展创造条件的发展。可持续发展观包括以下主要内容:一是肯定发展的必要性。只有发展才能使人们摆脱贫困,提高生活水平。只有发展才能为解决生态危机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才能最终打破贫困加剧和环境破坏的恶性循环。因此,承认各国的发展权十分重要。二是显示了发展与环境的辩证关系。环境保护需要经济发展提供资金和技术,环境保护的好坏也是衡量发展质量的指标之一。经济发展离不开环境和资源的支持,发展的可持续性取决于环境和资源的可持续性。三是提出了代际公平的概念。人类历史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后代人拥有与当代人相同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当代人必须留给后代人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必要资本,包括环境资本。保护和维持地球生态系统的生产力是当代人应尽的责任。四是在代际公平的基础上提出了代内公平的概念。这是在全球范围内实现向可持续发展转变的必要前提。发达国家在发展过程中已经消耗了地球上大量的资源和能源,对全球环境造成的影响最大。因此,发达国家应该承担更多的环境修复责任。
现阶段,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和“二元结构”特定时期。现在的“准劳动者”和“劳动者”不可避免地将面临许多未曾预料到的困境和不可预见的、错综复杂的问题。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表现在两个层面,一是职业教育本身的可持续发展;二是每个“具体个体”的可持续发展。前者是指职业教育的内涵发展,即①劳动力再生产、人力资本投资提升就业选择能力、就业质量和综合竞争力与核心发展力;②实现职业教育从“供给导向型”转向满足“需求导向型”阶段转变;③职业教育、职业资格与劳动准入制度一体化目标的实现。后者关注和强调学习者或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和面对职业变化的选择与适应能力等。职业教育本身的可持续发展途径关键在于“两个主导”和“两个主体地位”的并重,即政府和企业或行业两个主体。现在的问题是:我国企业、行业在职业教育发展中“主体地位的缺失”,在职业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并未真正确立,企业参与到职业教育教学过程和开发职业性、专业性和适当超前性的课程的意识淡漠。综观世界职业教育的发展多元化趋势,呈现出市场化模式、计划性模式、市场与计划混合模式、政府和企业、行业共同承担模式以及普职渗透模式,但其间共同的特点在于:政府和企业、行业的“两个主导作用”互相融合。事实上,职业教育的主体地位是发挥“两个主导作用”的基础,但遗憾的是,至今的《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仍旧停留在“鼓励”或“倡导”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发展事业的“一般性号召”要求上。为此,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呼唤“企业、行业主体地位”,不仅是职业教育体制改革“不可回避的命题”,更是职业教育发展“本质内涵的具体体现”。重点从两大方面进行研究,一是从制度层面,完善相关法律、政策和从鼓励到制度约束,形成企业和行业自律、自觉承担义务与职责的行为;二是树立“大职业教育观”,从政府重视职业教育到全社会共同关注和支持职业教育。
至于个体的可持续发展,要从多层次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切入;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生产性服务业为主,研究不同层次的“专业性”和“职业性”以及“技能性”专业技术人才的特质与素质、相关标准。以职业理解和职业分析作为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研究的逻辑起点,从职业变迁和结构变化以及职业生命周期进行研究。一是,研究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体系。首先可从职业教育发展决策观、人才培养整体观和办学质量观三个方面展开研究。具体而言:①发展决策观:目前有两种决策思想:一种是“设身处地”;另一种是“置之度外”。职业教育规模发展固然重要,但目前职业教育未能促进就业或充分就业,其主要问题在于专业“同构化”,造成“结构性失业”。②人才培养整体观:目前存在着严重的“二元分离”:即知识学习与技能掌握分离;理论与实践分离;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分离。③办学质量观:具体包括:服务观、品牌观与内涵发展的办学特色观。正如德国宗教改革领袖马丁·路德曾经说过:一个国家的繁荣,不取决于它的国库之殷实,不取决于它的城堡之坚固,它也不取决于它的公共设施之华丽,而取决于它的公民的文明素养,即在于人们所受的教育、人们的远见卓识和品格的高下,这才是真正的利害所在,真正的力量所在。二是,研究不同层次、类型和技术含量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归纳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指导和推广应用。三是,聚焦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的社会转型时期的阶段性特征和时代的历史使命。首先,以国际化的视野和本土化的关注,从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研究,再到作为社会资本的“具体人”职业素质培养研究;其次,破解“就业难题”,即职业教育从满足“一次就业”转向“多次就业”,提升就业质量和多次选择就业的空间和能力;四是,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将职前和在职的培训、学习纳入个体职业生涯发展规划之中。构建“五业贯通”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具体有学业、专业、敬业、就业和创业。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迁移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自觉意识、态度与“基础学力”。概而言之,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实现,需要完成由“工具性”或“短视性”、“能力本位”的职业教育到培养“个性和谐发展”和“人格本位”及“人的发展”的实质性价值的转换。职业教育本质内涵“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黄炎培如是说。按现代的观点,职业教育更是“生存教育”和“人的发展教育”。
4.重视职业道德教育理念。市场经济的发展在给国家和民众带来经济繁荣和物质财富不断丰富的同时,它强调物质利益和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特性,也不可避免地在一些职校学生头脑中滋生“金钱至上”、“物质第一”等负面思想,影响着学生的精神境界,一定程度上受到物欲的冲击和诱惑。而传统的学校职业道德教育由于缺乏“生命力”和“效力”,学生职业道德价值“真空带”现象日趋严重。部分学生责任性低、敬业精神弱、诚信度差等问题严重。现今,职业学校的职业道德教育的问题症结主要是:传统的职业道德教育最大的特征是“人学”的空场。所谓的“人学”,是关于人的本质、价值、需要及人与自然、社会、人际关系学说的总和。“人学”研究的对象是人的存在和存在着的人类的本性特征。“人学空场”指的是人的失落和人的抽象化,例如对自然人、社会人、自由人等准确界定与区分。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职业道德主体地位的缺失。具体表现为:①对人的理解:理解原则为:客体化原则、知识化原则和本质主义原则,而现实的表现特征为:抽象性、隔离性和凝固性;②指导思想:众多学校仍以“转化”为前提,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性及主观价值选择;③目标:主要以“精英”和“一元价值”为目标,忽略普通人发展权利和道德发展阶段与水平;④内容:突出问题是:高、大、全或空洞的、先验的和脱离实际的;⑤模式:以教代学,学生成为“道德的容器”。二是脱离学生现实的生活世界。具体表现在:①目标过于注重和推崇社会价值、将目标无限提升、成人观点和意愿的嫁接;②内容主要概括为高、同、空和旧四个字:高:要求过于理想化;同:共同化,缺乏层次性和对象性;空:内容一般,缺乏明确的要求和具体的目标;旧:内容落后于实际、不能适应变化的社会和学生的现实生活;③课程倾向:以既定的伦理目标为中心,对知识呈现方式重视不够,其价值取向是“理论态度”而不是“实践态度”;④德育方法:强调知识的记忆、灌输、说教、意志和行为的限制与防范;⑤德育过程:强调道德责任和义务的服从,忽略学生的权利和义务;⑥德育评价:依据伦理标准和成人的标准进行评价。
如上所述,重构社会转型期职业道德教育势在必行,一般可从下列几个方面着力:1.职业道德教育呼唤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体性与内容的时代性:即确立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如①能动性;②自主性;③体验性;④创造性;⑤自觉性等诸方面。2.加强教师的教育教学的主体性:可从①以教师的人生阅历和深刻体验发挥引领作用;②教师通过对文本的理解、消化和再设计,关注道德知识的呈现方式;③聚焦学生问题,教师应“学而不厌、诲人不倦”;④教师学会整合教育资源,形成教育合力(家庭、学校、社会);⑤教学过程注重情境创设,建构师生共同成长发展平台等层次予以体现。3.内容的时代性突出点为:①增强道德教育的科学性,即根据学生道德发展阶段和身心发展水平、社会阅历、知识程度的分层要求,既要注意教育内容的连续性和递进性,又要注意内容的全面性和针对性;②引入学生的生活世界内容;③结合职业发展和职业选择的现实,拓展职业道德教育内容选择领域;④大胆质疑,进行道德创新,鼓励学生敢于对传统道德规范提出质疑、提出挑战,让学生主动去选择、去判断,“教会选择、教会负责”;⑤汲取世界先进德育内容和先进思想与案例。4.构建生活德育:生活德育的内涵包含有:①对生活个体的关注;②关注普通个体日常生活伦理世界;③力求回到生活情景之中,发现生活、感悟生活、领略生活伦理的要求,拓展个体价值视界;④注重学生正确的实践能力、体验能力、感悟能力和选择能力的培养。5.拓展生活德育的途径:即①德育目的生活化(珍惜生命、发展自己、尊重别人等);②德育内容生活化(学生真实生活,便于引起学生认同和体验);③德育教学生活化(注重生活体验——教学目标生活化;生活锤炼——教学内容生活化;再现生活——教学过程生活化;重过程、经验——学习评价生活化);④德育实践化:“回归生活”,学会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不断认识自我、改造自我、发展自我,通过自我教育实现自我价值,能量达到充分释放。世界各国职业道德教育的途径与模式一般是:①课堂教学模式;②课题研究模式;③参与观察模式;④社会自愿者模式;⑤工学结合模式、企业学习和实践等;⑥咨询与生涯规划模式。毋庸置疑,职业道德与职业声望、职业期望、职业生涯规划以及就业形势的关系日趋密切。职业道德教育主旨在于:学会做人是立身之本,学会知识和掌握技能是服务社会的手段,前者学习是根本性的,后者学习是工具性的。
5.面向世界的理念。自2002年我国“入世”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驶上了世界“全球一体化”的快速轨道。职业教育面向世界的理念,突出表现在职业教育资源全球配置和人力资源开发和专业技术人才自由流动等两大领域。前者为引进先进、优质的职业教育资源,实现跨越式发展。与此同时,引进和消化旨在使我国职业教育走向世界,形成品牌和加大特色建设;后者注重通用资格证书的实施与本土化、国际性人才培养力度。一个国家的竞争力广义的是指:一个国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也是一个国家能够为国民创造财富的能力;当然也是一个国家全面提升国民生活质量、社会生存和国家发展的一种综合能力。目前,世界上众多国家都以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IMD)和世界经济论坛(WEF)所做的世界各国年度国际竞争力评价报告为依据。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在对国家竞争力下定义时指出,国家竞争力为一个国家在世界市场上创造的附加价值,并增加国家财富的能力。评价指标包括:国内经济竞争实力、国际化程度、政府作用和效率、金融环境、基础设施、企业管理、科研开发和国民素质等8大指标与41项亚指标。国家竞争力8大指标中,除了“政府作用和效率”与“基础设施”两项以外,其余6项均与职业教育、职业培训有着直接和间接的关系。这是因为在经济增长的要素中,劳动者的素质是最关键的要素。在一个国家的就业人口的结构中,高级管理人才、高级研究型人才、应用型专业技术人员、高素质的技术工人应该有合理的配置。现在的问题是:一方面要调整经济结构,创造新产品,直面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和“入世”以来的国际竞争的新形势;另一方面要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提高参与其中人员的职业技能和水平。先进的生产方式和生产力的发展能够带来丰富的物质,如果没有职业教育带来的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的改进,没有职业技术工人带来产品质量的提高,就很难提升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再有,我国在对外开放的服务贸易承诺的14个领域中,现代服务贸易职场的对外开放,从而使劳动力市场的就业人员的结构发生变化,我国劳动力市场将不再是国人一统天下,会有更多的外籍人员加入中国劳动市场。跨国服务的劳动力市场和人才市场的进一步分化与竞争,已是一个不容忽略的事实。
面向世界的职业教育理念,将在我国从世纪之初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历程中得到实现。如果说全球视野有助于对现代职业教育发展观的确立、整体把握和认识;那么,我们已经在千方百计创造就业机会,包括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第三产业、发展低能耗少污染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增加社区就业、实行各种灵活的就业方式等等;我们也在提高劳动力素质、减少当期的劳动力供给,这包括扩大教育、进行各种就业培训,以推迟就业。但这些仍不足以扭转目前的就业紧张局面。2006年年初,民盟中央、农工民主党中央副主席王萍委员、广东省地震局刘昌谋委员等在“两会”提案中指出,在我国就业问题的客观因素一时难以改变的情况下,深化劳动就业体制改革,缓解就业压力显得尤其重要。就业问题的产生基本上属于生产结构、就业结构和政策等方面的原因,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只可能减少传统产业的就业岗位,而提供的新岗位将大大超过传统产业减少的岗位。就业的根本出路在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
德国学者拉封丹等人在《不要惧怕经济全球化》(2000)一书中指出:“只要人们从一次性原则转向耐用性原则,就能创立新的劳动岗位,取代趋于消逝的一次性产品生产的劳动岗位。从净增值看,新设的劳动岗位将多于消失的劳动岗位,并且新增劳动岗位将出现于人们生活所在地”。面向世界的职业教育理念是从哲学角度对发展的诠释,是人们对经济社会发展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发展的认识不断深化,发展的内涵越来越充实现代职业教育理念。
三、结语
综上所述,现代职业教育理念,不仅是世界职业教育发展的“标杆”或职业教育发展的“航海灯塔”,更是本土化职业教育发展的“价值追求”和“发展风向标”。无论是学校职业教育模式,或是企业职业教育模式,或是校企合作的“双元制模式”,现代职业教育理念无疑是引领职业教育发展的“火车头”和“指南针”,其贡献将体现在:从现实实际出发,汲取世界先进职业教育思想,关注职校生生活质量和走进职校生生活世界,提升职业教育质量和落实“三个服务”,即职业教育服务学生发展、服务社会和服务企业、行业。
注释:
①郑燕祥.教育领导与改革新范式.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9月,第26-27页.
②马庆发.当代职业教育新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8月.
③程社明.人生发展与职业生涯规划.团结出版社,2003年,第44页。
④王显润.职工教育学教程.中国劳动出版社,1992年6月,第39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52页.
标签: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论文; 职业教育论文; 质量理念论文; 职业环境分析论文; 人力资源开发论文; 社会教育论文; 就业选择论文; 本土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