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教材形象系统的教学策略--以中国图书馆教材为例_地理论文

高中地理教材图像系统的教学策略——以中图版教材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材论文,为例论文,图版论文,图像论文,教学策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的必修模块内容标准共有47条,其中有12条直接涉及利用图像进行学习,占必修内容标准总项目数的25.5%。同时,在标准中所列的许多教学内容都必须借助图像才能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图像已经成为完成教学目标的重要载体,是重要的地理语言,是学习地理的特有工具,运用图像进行教学是地理课堂的最大特点。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教材共455幅图表,包括地图、景观图、示意图、统计图、遥感图等,教材图像数量大,类型多,为教师更好地完成教学和培养学生能力创造了有利条件。如何选择、分析、运用教材图像系统,充分发挥其功能,引导学生利用图像解决地理问题,提升地理思维水平,是地理教学的重要任务。

一、选择图像的策略

教师在选用图像时,应从学生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两方面出发,围绕课程标准的要求,根据教学内容与实现教学目标有针对地进行选择。教学内容对于图像系统的内容选择与类型选择具有明显的指引作用,而教学目标则从方向上指明了图像系统所应实现的层次与要达到的教育程度。选择图像应注意以下几条原则性策略。

1.以便于学生领会课标的图像为重点

教材中图像的安排都有其意图,教师需要围绕课程标准要求,以便于学生领会课标的图像为重点进行选择。如“必修1”第57页中“地壳的物质循环示意图”,此图中所包含的原理知识,即三大类岩石的形成和转化,把握转化的起点、终点,以及先后顺序,并由此形成“循环”的认识。一幅图像使抽象的原理形象化、过程化,并深深印入学生的大脑,使他们更好地领会课标的内容要求,即“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培养了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以第二章为例(见右表),共有7条标准,其中有6条直接涉及运用图像达成目标,因此,教材中对应的图像一定是教学中的重点图像。

2.以突出学生能力培养的图像为重点

在教材图像系统中以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图像,往往是教学中的重点。如针对“必修1”第62页中“撒哈拉沙漠景观和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景观的对比图”,可设计如下几个问题:①观察撒哈拉沙漠景观和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景观分布的纬度位置特点。②撒哈拉沙漠景观和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景观有什么差异?③两地的景观差异为什么如此之大?你认为主要是哪些自然地理要素造成的?首先,通过观察,归纳两地的纬度位置特点;其次,通过比较,发现两地景观的差异;最后,通过分析,概括两地景观差异大的原因。在此图像教学过程中,学生运用了分析、比较、归纳、概括等科学思维方式,突出了对学生观察力、想象力和思维力等能力的培养。

3.以多幅图像中的典型图像为重点

若课堂教学中用图过多,就会使得图像教学流于表面,很难深入分析,因此,教学中应选择一些典型图像为教学重点。如“必修3”“德国鲁尔区的探索”一节教材中共有15幅图像,其中地图4幅、统计图2幅、示意图1幅、景观图8幅,图像数量较多,类型多样,如何选择图像进行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在选图上,应考虑图像自身的特征和功能,联系学习者的特性并配合教学内容,关注图像信息容量、比例、类型以及数量等因素,选择具有典型意义的代表性图像。

二、观察图像的策略

1.注意观察的内容

观察内容包括图像的要素,即图例、比例尺、注记;图像的表达方式,即点、线、面、数量的特点及图形状况等。当一幅图展现在学生眼前时,首先强调图像的名称,让学生明确这是什么类型的图像。其次是熟悉图例,因为图例是图像内容的语言,它可引导学生明确图上的符号、代号、注记和比例关系等内容所代表的地理事物。最后,根据教学内容要求,引导学生有目的、有重点地观察,如从图上获取各种地理事物的数量特征、图形状况,即地理事物的位置、范围、分布大小、高低、形状、方向等信息。

2.注意观察的顺序

按一定的顺序读图,思路清晰,繁而不乱,不仅使读图的内容较少遗漏,而且能使学生加强记忆,对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及相互之间的关系有一个准确的把握,往往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就需要注意读图观察的有序性,并注意把握图像观察的整体性。

(1)按地理事物的空间顺序读,这种方法适合反映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特征的图像。通常的做法是从西向东,从北到南,从整体—局部—整体观察。如“必修1”第39页中的“1月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

(2)按地理事物的时间顺序读,适合于表达地理事物随时间发生变化的图像,如“必修1”第19页中的“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示意图”;“必修2”第4页中的“世界人口增长图”。

(3)按地理事物内在因果关系读,适合于揭示地理事物内部联系的地图,如“必修1”第35页中的“大气热力环流示意图”。

(4)按照地理事物的内容读,从自然到人文,往往依据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河流—矿产—城市—人口—农业—工业,这种方法一般适用于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要素丰富的区域图,如“必修3”第58页中的“鲁尔区优越的区位图”。

三、分析图像的策略

分析图像是让学生利用图中的显性信息去分析挖掘出一些隐性信息,是为了说明“为什么”之类的问题。根据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有不同的分析方法。

1.直观分析

在某些地理要素或地区较单一的图中,内容较浅显易见,可直接分析,阐明地理事物的分布特征和形成原因。如“必修1”第73页中的“珠穆朗玛峰地区垂直自然带分布示意图”,通过分析得知,高山地区由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状况差异很大,导致自然景观也相应地呈现垂直分布的规律。

2.对比分析

不同地区受不同地理要素的影响,形成不同的地理现象。利用地图、统计图、景观图等进行比较分析,容易掌握地理事物的特点及其成因等。如地图对比分析,一般有这样两类问题:一类是通过同类地理事物的比较引导学生分析其原理。例如,欧洲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面积较广,北美洲这种气候分布面积小并呈狭长条带状,其原因是什么?另一类是针对普遍规律中的特殊现象,分析其原因。如“必修1”第70页中的“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可以看到赤道经过的地方大多是热带雨林,为什么东非却出现草原?另外,运用景观图进行对比,可直观反映不同地区的差异,学生容易接受,教学效果显著。如“必修3”第6页中“森林和森林草原图”的对比展示,使学生能够清晰地分辨其各自的特点。

3.数量分析

即通过图表数据,了解事物的具体数量特征。如“必修3”第13页中的“中国三个经济地带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比重的变化表”,反映了自1998年~2005年三个经济地带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比重的变化。以时间发展数据和空间变化数据进行分析,可综合认识地理规律。

4.过程分析

即在同一地区、同一地理要素的时间或空间序列变化图上,认识该事物的演变状况及规律。常见的如“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示意图”“锋面及其天气示意图”“水循环示意图”“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及“城市化过程示意图”等。如“必修2”第32页中深圳不同时期的三幅景观照片,形象直观地展示了其发展过程。

5.叠加分析

在同一地区,将不同要素的几幅图进行重叠,能更好地认识该区域各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因果关系。如将“世界表层洋流分布图”与“世界著名渔场分布图”相叠加,可说明洋流对海洋生物的影响。

6.推理分析

即依据地理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的关系,利用地理学、地质学、地貌学、水文学的原理以及社会实践知识,对图像所表示的地物、地貌,经过分析推理,判断某些在图上未直观显示的情况。例如,通过水系的分析,可以推知地势起伏的基本情况;通过居民地、交通网密度的分析,可以知道经济发达的程度。

四、使用图像的策略

1.多种形式呈图

现行的课堂教学用图,除了地理教材图像外,还有相应的教学图册、挂图、模型图、填充图等不同形式的图像工具,应充分认识教材图像与其他教学图像的组合,尤其是将教材图像与现代多媒体技术的结合,多种形式呈图。比如,多媒体演示锋面移动图,变静态的描述为动态的感知,变宏观的不可视现象为微观的可视现象,变单一画面为整体画面,可直观形象地使学生了解锋面天气的时空变化。又如,“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示意图”,教材上的图像只能静态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固定在春分、夏至、秋分、冬至这四个典型位置,那么在此以外的时间呢?这时使用多媒体演示地球公转运动,就可以直观地观察地球公转运动的轨迹,观察太阳直射点在地球上的相应变化和极昼极夜的时间与范围的变化过程,从而锻炼了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2.运用读图思考

读图思考的设置,主要是引导学生对图像内容的进一步探究,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课堂教学改革等提供条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勤于思考,这不仅可以加强图像的思维价值,也可以培养学生观察图像、分析图像以及从图像中获取有用地理信息的技能。图像多配以思考题,图像设计的目的性强,对教学的指导作用更大。如“必修3”第16页中的“欧洲不同地区传统民居墙壁厚度的变化图”下设置的读图思考:“墙壁厚度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不同区域的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有哪些方面的影响?”这种图像设计能更好地发挥图像系统思维能力培养的功能。

3.绘教材变式图

由师生设计出不同的变式图来加深学生对教材中原图的理解。变式图即图图转换,就是用另一种形式的图像或新图来诠释原图。图图转换的类型有很多,如剖面图转化为平面图,平面图转换成立体图,局部图转换成整体图,具象图转化为模式图等。一种示意图也可以改变构思角度将其转换成为另一种示意图。图与图的转换需要灵活的创新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有助于学生逐步养成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和学习方法,也有助于学生打破思维定势,增加思维的灵活性。如“必修1”第38页中的“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进行大胆的设计和变式(见下图)。

4.综合优化用图

为了增强教材图像系统的整体功能,必须重视综合用图、优化组图。综合优化用图,要重视形象与抽象(如自然带景观图与自然带地图)、表象与原理(如褶皱山景观与褶皱形成示意图)、平面与立体(如地形剖面图与地形模式图)、定性与定量(如世界人口增长的地图与统计图),以及反面警示与正面立意(如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景观图与黄土高原小流域综合治理初见成效景观图)的有机结合,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全面深刻地认识地理事物,也提高了他们思维训练的广度和深度。如锋面示意图与简易天气图的组合;全球气压带风带图与1月(7月)份气压分布图的结合使用等。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各种图像的优势,扬长避短,并注意各种图像间的相互配合、相互补充,做到综合利用,从而提升图像系统的整体价值,使教学更为生动活泼,富有实效。

综上所述,教材图像资源丰富,首先应学会选图,然后学会看图、析图、用图,通过这些基本能力的训练,不仅可以使学生学到许多丰富的地理知识,还能够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标签:;  ;  ;  ;  ;  

高中地理教材形象系统的教学策略--以中国图书馆教材为例_地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