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南宁市武鸣区武鸣高级中学 韦星星
【内容摘要】2019年高考全国卷三语文试题在文本材料的选择、题型的设置上都体现出语文学科语言构建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等方面的素养及要求。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应以教材为主要载体,必须深入挖掘教材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与人文精神,熏陶学生的情操及价值观念,提升学生的思想认识与思考能力。
【关键词】核心素养 语文教材 能力培养
语文高考是对学生听、说、读、写综合能力的考查,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提高与平时语文学习密切相关。语文考试能力的形成,不是靠突击训练养成的,而是在长期的语文学习特别是对语文教材的学习中慢慢积累养成的,所以教师应更加重视语文教材的重要性,充分利用教材,夯实学生的语文基础,熏陶学生的情操及价值观念,提升学生的思想认识与思考能力。
一、重视对教材中传统文化的挖掘
2019年高考语文全国卷3的论述类文本阅读摘编自李荣启《论传统表演艺术的保护与传承》,选文要求学生充分了解我国传统表演艺术的特点与现状,特别是在保护与传承方面的正确认识,从而培养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深厚感情,树立文化自信的意识。高考试题选文的指向性非常明确:学生在学习中必须关注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正确理解分析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与内涵,国家对传统文化的宣传保护与传承以及传统文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等。基于此,教师在处理教材教学时,要充分挖掘其中的传统文化内容,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学。如语文人教版必修四第四单元《中国建筑的特征》(梁思成)一课,从文体特点来看,它是科普作品中的自然科学小论文,处理教材授课过程中,除了将“了解分析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列为授课的重点外,教师还要挖掘与“中国建筑”有关的文化,比如中国建筑史、中西方建筑的比较、中国传统建筑的现状与保护等,细化成若干个研究课题,组织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充分利用网络学习资源与学校图书馆资源,指导学生完成自主研究学习,展示学生的研究成果,拓展学生对中国建筑文化的认识,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自豪感。
又如《边城》一文,沈从文通过翠翠等人物的刻画,展现了湘西淳朴的生活场景和人际关系,使读者亲切感受到湘西农村人们的生活习俗;洋溢着勤劳、善良的生活气息;体现了和谐安静的传统文化精神。课堂教中,教师可以将蕴含于教材的传统文化精神与新时代农村建设的要求联系在一起,引导学生感受传统优秀文化对现代生活的影响,理解国家、社会在建设发展过程中对传统文化的实际运用,培养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树立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的责任意识。
高中语文教材是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宝库,教师要善于挖掘,并引导学生学习、感悟,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使学生树立起文化自信的意识。
二、重视对教材中人文精神的挖掘
人文精神体现为对人的自我关怀,对生命价值的维护与珍视。它是学生人生成长的精神根基,是考核一个学生精神品质境界的重要依据。如2019年语文全国卷3的文学类文本阅读为何士光的作品《到梨花屯去》,文章写于1979年,叙述了两个下乡干部到梨花屯帮助农民进行农村建设的故事,歌颂了改革开放初期干部与群众为了美好生活艰苦奋斗,坦荡为人的精神。这种精神也激励新时代的人们不忘初心,为了幸福生活而奋斗。从考题的设置来看,要求学生要具备通过分析小说人物的形象来感受人物身上所体现的精神品质,进而理解人物所处时代的时代精神,顺应新时代的要求根植真善美的情操,并内化成自己的人生精神及价值观念。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学生思想成熟、价值观形成的过程,是随着阅历的增加,学习的扩展并进行自我反思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离不开教师的引导。特别是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挖掘教材中经典篇章的人文精神,与学生一起交流、探讨,提升学生的思想认识,涵养学生的理想信念,增进学生的人文精神素养。
如语文人教版必修二《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蔡元培)一文,在教学设计上除了将演讲稿的文体特点、结构特点作为教学的目标外,更应将分析蔡元培在演说文中表达的观点,感受北大的学风校风,以及作为学生应该具备的品质作为教学的重点。联系新时代“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旗帜鲜明地在课堂教学中创设出讨论“蔡元培倡导的北大精神对现代中学生的影响”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深刻理解文章写作的历史背景,品味蔡元培在文中对广大莘莘学子的谆谆教诲以及对民族未来发展的殷切希望。师生互动,情感交流,使学生的思想认识得以升华,学生的人生态度得以端正,学生的人文精神得以振奋。又如李密之《陈情表》一文,是对学生进行“孝道”教育的好教材。教师设计教学时,不能仅仅将实词、虚词、句式等文言文知识作为课堂教授的目标,应该充分挖掘文中的人文精神——孝道,精心设计教育情境,把学生带入李密的生活场景,身临其境地感受李密的真实情感,感动李密对祖母的深厚孝情。并联系新时代感动中国人物如朱晓晖(2015年感动中国人物)的事迹及学生自身的生活经历,循循善诱,唤起学生内心的情感,把善良、孝顺的品质植入学生的心灵,使之心灵更加纯净,使之更加珍惜生命的价值。
教材为教师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培育提供永不枯竭的源泉,利用好教材,高中学生的人文精神之花一定会绚烂绽放!
三、重视对教材中思维能力的挖掘
思维能力是高中生学习能力的重要体现,也是高考题目设置考核的重点。学生思维能力的形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有赖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有计划、有意识的训练。用好教材,运用教材进行思维能力训练,是对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如《宇宙的未来》(史蒂芬?霍金)一文的课堂教学,则应注重于引导学生梳理课文内容,了解作者在文中所要表达的观点,感受作者的语言风格,以及分析文中作者所体现出的科学精神和极具创新性的思维。从而使学生在课文学习和讨论中,潜移默化地受到霍金创新性思维能力的影响,并将这种创新思维的意识深化于自己的日常学习生活中。久而久之,形成自己的创新思维能力。这不论对于学习,还是考试,都是有帮助的。
又如《六国论》一文,要重点培养学生分析主要矛盾的思维能力。六国破灭的原因有很多,作者从“弊在赂秦”这一观点入笔,论证了贿赂秦国造成的种种不良后果,揭示了六国一步步走向毁灭的过程。这是一篇训练学生分析主要矛盾这一思维能力的好教材,教师在教学设计中,通过展示历代评论家就六国破灭的原因进行评论的例子,引导学生对这些原因进行比较,领会苏洵在“六国破灭”事件的独到认识及论证过程,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
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离不开教师的引导,而教师充分挖掘教材在培养学生思维上的作用并在课堂教学中加以实践,将使得教师的引导更具有系统性。学生也会在日常学习中逐渐构建起自己的思维模式,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
综上所述,教师只有牢牢抓住“教材”这个根本,通过深入挖掘教材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与人文精神,熏陶学生的情操及价值观念,以文化人,立德树人,将语文教材与高考有机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发挥语文教学的作用,给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发展平台,促进学生健康快乐的学习和成长。
论文作者:韦星星
论文发表刊物:《现代中小学教育》2020年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3/17
标签:学生论文; 教材论文; 传统文化论文; 自己的论文; 教师论文; 思维能力论文; 人文精神论文; 《现代中小学教育》2020年1期论文;